第一章 西汉至元代的气象灾害
西汉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
夏秋两季,江北部分地区连阴雨。宿州:夏用秋淫雨连旬,坏乡民舍〔1〕
西汉永先五年(公元前39年)
夏秋两季,江北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凤阳:夏及秋大雨水,坏民舍〔2〕。庐江:夏及秋大雨水,坏民舍〔3〕。
汉建初元年(76年)
淮北部分地区大旱。宿州:岁大旱〔1〕。
汉初平元年(190年)
夏,江淮西部、江南部分地区大旱。六安:夏大旱,溪谷绝〔4〕。太平府:夏大旱,江水少〔5〕
魏景初元年(237年)
秋,沿淮、淮北部分地区连阴雨。凤阳:九月淫雨〔2〕。砀山:九月淫雨〔6〕
魏正始二年(241年)
农历正月,江南部分地区有大雪。太平府:正月大雪〔5〕、夏,沿江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无为:大雨〔7〕。
魏嘉平二年(250年)
农历八月,沿江、江南部分地区大水。太平府:八月大水〔5〕。宁国:八月大水;八月丹阳......宁国诸山崩,洪水溢〔8〕。宣城:八月大水〔9〕。
西晋太康五年(284年)
农历九月,沿淮部分地区连降暴雨。凤阳府:秋九月,淮南平原霖雨暴水伤秋稼〔2〕。
西晋永嘉三年(309年)
夏,沿淮部分地区受涝;沿江、江南旱。寿州:五月大水〔10〕,安庆府:夏大旱,江竭可涉:〔11〕。太平府、芜湖:夏大旱,江竭可涉〔5〕、〔12〕。
东晋太宁元年(323年)
夏,沿淮、江南部分地区大水。凤阳府:五月大水,稻稼荡及〔2〕。宁国府、宣城:五月、七月大水〔8〕、〔9〕。
宋元嘉二十一年(444年)
沿淮部分地区连阴雨;农历六月,江南部分地区连阴雨。霍邱:连雨百余日,大水〔13〕。太平府:六月连雨水〔5〕。
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
农历二月,沿淮西部部分地区有龙卷、暴雨。寿州;二月庚申,寿阳骤雨,有回风云雾广三十余步,自南来......当其冲者室屋树木摧倒〔10〕。
梁天监元年(502年)
农历八月,沿江、江南大旱。安庆府:八月大旱,江东斗米五千,民多饥死〔11〕。宁国府:五千人多饿死,此亘古奇荒〔8〕。
梁天监十四年(515年)
冬,沿淮东部严寒。盱眙:冬寒甚,淮洄尽冻〔14〕。
梁天监十五年(516年)
农历九月,沿淮涝灾。凤阳:九月,淮水暴涨〔15〕。怀远:淮水暴涨,堰坏,其声如雷,闻三百里,十余万房屋皆漂〔16〕。
梁大同十一年(545年)
江南部分地区大雪。太平府:大雪平地三尺〔5〕。
隋开皇九年(589年)
沿淮、淮北部分地区旱。霍邱:旱〔13〕。寿州:旱,在河数百里绝水无鱼:〔10〕。
隋开皇十三年(617年)
沿淮部分地区、沿江部分地区大旱。虹县:大旱,水塘枯绝,淮水无鱼〔17〕。五河:大旱〔18〕。太平府:大旱〔5〕。
唐贞观八年(634年)
农历七月,江淮大水。虹县:没泗旧城〔17〕。凤阳:淮水溢,平地水深七尺〔2〕。颍州:淮水溢〔19〕。
唐永微元年(650年)
江北部分地区大旱。宿州:江淮大旱〔1〕。农历六月,沿江、江南暴雨成涝。宣城、泾县、歙县:六月大雨水,山水暴出,漂庐舍〔9〕、〔20〕、〔22〕。宁国:溺死者数百人〔8〕。
唐永徽四年(653年)
夏秋两季,沿淮、淮北大旱。宿州:夏秋旱甚〔1〕。颍州:地赤,麦枯,百姓乏食〔19〕。
唐显庆元年(656年)
农历七月,江南大雨成灾。宣州、泾县:七月......山水暴出,平地四尺,溺死二千余人〔8〕。
唐总章元年(668年)
江淮大旱。寿州:江淮大旱饥〔10〕。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
农历十一月,沿淮部分地区暴雨。凤阳:十一月大雨〔2〕。
唐天宝四年(745年)
农历八月,沿淮、淮北部分地区大水。凤阳、亳州:大水〔2〕、〔23〕。
唐贞元六年(790年)
江淮部分地区夏旱秋涝。寿州:夏大旱,井泉枯竭,人渴且病疫,死者甚众〔10〕,合肥:夏大旱......八月,江淮凡四十余州大水〔24〕。
唐贞元八年(792年)
秋,沿淮、淮北部分地区涝灾。凤阳:秋大雨,淮溢,平地水深七尺〔2〕。泗州:没泗州旧城〔25〕。
唐长庆四年(824年)
夏,江淮部分地区大水。寿州:大水〔10〕。六安州:霍山山水暴出,大别山山洪暴发〔4〕。
唐太和四年(830年)
夏,淮河以南涝灾。凤阳、寿州:夏,淮南大水害稼〔2〕、〔10〕。宁国府、宣城、泾县、旌德:大水害稼〔8〕、〔9〕、〔20〕、〔2 6〕。宿松:夏,江水溢,没舒州、太湖、宿松、望江民田数百户〔27〕。
唐太和七年(833年)
秋,淮河以南大水。寿州、安庆府、合肥、和州、泾县:大水害稼〔10〕、〔11〕、〔20〕、〔24〕、〔28〕。庐江,宿松:秋大水害稼〔3〕、〔27〕。
唐太和八年(834年)
夏,江淮部分地区大旱。颍州、太平府;夏江淮大旱〔5〕、〔19〕。
秋,沿淮、江淮东部涝。凤阳:秋九月,淮南水灾,民多流亡〔2〕。
唐大中十二年(858年)
秋,江北部分地区涝灾。安庆府:秋七月,舒州水害稼,时河南北、淮南皆大水,深至五丈,没数万家〔11〕。
唐咸通二年(861年)
秋至翌年农历六月,江北部分地区大旱。颍州、舒城:秋不雨至明年六月:〔19〕、〔29〕。
唐中和四年(884年)
沿江、江南部分地区旱。太平府:大旱饥,人相食〔5〕。
唐长兴三年(932年)
农历七月;淮北涝灾。颍州:七月,诸州大水〔19〕。亳州:颍亳尤甚〔23〕。
宋开宝二年(969年)
农历七月,沿淮部分地区涝灾。凤阳:七月,水害秋苗,民艰于食〔2〕。
宋开宝六年(973年)
农历六月,江北部分地区大水。六安州:淮淠水溢,淹民舍田禾甚众〔4〕,凤阳:大水〔2〕。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
农历三月,江南部分地区霜雪。宣城:宣州三月霜雪害桑稼〔9〕。
宋淳化五年(994年)
秋,淮北、沿淮连阴雨。寿州、凤阳:秋雨水溢〔2〕、〔10〕。颍州:秋稼皆腐〔19〕。
宋咸平二年(999年)
春,江南晚霜,庄稼受损。南陵:江南春霜害稼〔30〕。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农历五月,江淮大旱;衣历八月,淮南部分地区旱。颍州、太平府:五月,江淮旱〔5〕。〔19〕。凤阳:秋八月,淮南旱〔2〕。
宋治平元年(1064年)
春,淮北大旱。宿州:春旱〔1〕。颍州:春雨不降者二月余,麦死过半:〔19〕。
宋熙宁七年(1074年)
自春至夏,江淮大旱。凤阳:自春及夏淮南路久旱;九月复旱〔2〕。
宋绍圣三年(1096年)
沿江、江南部分地区大旱。太平府:大旱,溪湖涸竭〔5〕。
宋绍兴三年(1133年)
夏,江南暴雨成灾。宁国府:五月大雨连三日,水败圩堤,圮官民庐舍〔8〕。宣城:五月至六月雨甚大,大水败圩堤,圮官民庐舍〔9〕。
宋绍兴五年(1135年)
江北部分地区大旱。无为:大旱〔7〕。和州:大旱,自去冬不雨至夏秋,民大饥〔28〕。
宋兴隆二年(1164年)
农历七月,全省暴雨成灾。寿州:七月,寿春大水,浸城廓,坏庐舍,圩田垒军,操舟行市中累日......越月积阴苦雨,水患益甚〔10〕。和州、庐州:七月大水,湮民庐舍圩田〔28〕、〔31〕。贵池:七月池州......大水〔32〕。宁国:宁国府大水,操舟行市者累日,人溺死甚众〔8〕。
宋淳熙七年(1180年)
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大旱。和州:大旱,自七月不雨至九月〔28〕。休宁:大旱〔33〕。安庆府:舒州自四月不雨至九月大旱〔11〕。
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
沿淮东部严寒。盱眙:淮水冰断流〔14〕。
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
农历五月,全省大雨成灾。凤阳:五月,淮甸大雨水,淮水溢,庐、濠、安丰军皆漂〔2〕。无为:大水,是年五月淮甸大雨水,淮水溢〔7〕。徽州府:夏大水,坏河东民居数百间为溪道,溺死者甚众〔21〕。合肥:庐州城圯〔24〕。
宋绍熙三年(1192年)
农历五月至六月,沿江、江南暴雨洪涝。贵池:五月大雨水连夕〔32〕。青阳:青阳县山水暴涌,漂田庐杀人〔34〕。宁国府、州府:五月大雨至六月不止,水漂田庐,溺死者无数〔8〕、〔21〕。
农历九月,江淮部分地区初霜。寿州:江淮九月丁未陨霜连三日,杀稼〔10〕。
宋绍熙五年(1194年)
江北大旱。凤阳:淮右大旱〔2〕。滁州:淮右大旱,滁为甚,人食草木〔35〕。庐州:大旱饥,人相食:〔31〕。
农历八月,江南涝灾。宁国府:八月大水,淮浙群国皆饥,宁国为甚,人食草木〔8〕。旌德:八月大水:〔26〕。
宋嘉泰元年(1201年)
全省大旱。寿州、太平府、歙县:两淮旱饥〔5〕、〔10〕、〔22〕。
宋嘉定八年(1215年)
全省大旱。寿州:五月大燠,草木枯稿,百泉皆竭,江淮杯水数十钱,渴死者甚众〔10〕。
贵池:春旱,首种不入,至八月乃雨〔32〕。宣城:春旱〔9〕。宁国府:春、夏、秋大旱,宁国尤甚,至八月乃雨〔8〕。
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
冬,沿淮东部严寒。盱眙:冬淮水冰合〔14〕。
宋景定五年(1264年)
农历六月,沿淮部分地区暴雨。寿州:六月大雨水溢〔10〕。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
农历三月,沿淮东部降雹;农历七月,淮南、淮北大雨。凤阳:三月,灵壁、虹县雨雹如鸡卵害麦;七月,两淮屯田雨麦害稼〔15〕。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农历四月,沿淮暴雨成灾;农历十月,江南大水。凤阳:夏四月,芍陂屯田霖雨,河溢害稼22480亩有奇〔2〕。宁国府:十月,宁国等路大水,民流徙甚众〔8〕。祁门:坏官宇民庐甚多,......民多溺死〔36〕。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
农历六月,沿江、江南大水。宁国府:宁国等七路大水〔8〕。宣城、泾县、太平:六月大水〔5〕、〔9〕、〔20〕。
元大德元年(1297年)
沿江、江南部分地区大旱。和州:自春至秋大旱〔28〕。贵池、宁国府:大旱〔8〕、〔32〕。
元大德元年(1299年)
农历九月二十六日,江南部分地区降雪及霜。祁门:江南九月二十六日陨雪及霜,杀禾稼〔36〕。
元延佑元年(1314年)
农历三月,淮北部分地区有霜冻。砀山;三月霜杀桑,无蚕〔6〕。
元泰定二年(1325年)
农历六月,淮北部分地区降暴雨。宿州:六月宿州雨水〔1〕。
冬,江南严寒。祁门:江南冬严寒,林木枯摧,行人冻死〔36〕。
元至顺元年(1330年)
农历闰七月,沿江、江南大水。安庆府、太平、宣城:闰七月江南大水坏田〔5〕、〔9〕、〔11〕。宁国府:闰七月,宁国路属县皆水,没田13500顷〔8〕。
元至元二年(1336年)
自春至农历八月,沿江西部大旱。安庆府:春至八月不雨,旱,大饥〔11〕。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
夏,沿江西部大雨;江南部分地区旱。怀宁:夏大雨,安庆江涨,田禾半没,城下水涌〔37〕。宣城:宁国路大旱,米升银二钱〔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