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之名始于唐朝,原为修书、校书、藏书之所,后演变为士人讲学读书之地。区内最早的书院是建于唐朝的太湖太白书院,不久即废。宋朝淳佑八年(1248年),建有贵池八桂书院。元朝建有贵池齐山书院、望江慈湖书院。明朝书院大增,安庆知府胡缵宗任内创办6所,即怀宁二良书院、近思书院、山谷书院,桐城清溪书院,潜山皖山书院、山谷书院。自唐朝太白书院至清光绪三年(1877年)的凤鸣书院止,区内先后建书院44所,约占全省书院总数的六分之一。
区内书院,多为考课式、聚徒式综合型书院。总领院务并为主讲者称山长(或院长),大多是当时的名儒学者,如王幼学、刘大櫆、姚鼐、方东树诸人。他们分别主讲于慈湖、敬敷、白鹤峰、禹江书院等。书院的学员有两类:一是已中秀才者,为进取乡试而入院进修,每月初一、十五来院听讲,交习作,称“月课生员”;二是童试初试及格或“民间俊秀及官员子弟年十五以上已读孔孟四书者”,为进取秀才,常年在院学习,称“常课生童”。
书院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中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有议论时政。每月举行两次考课,月初考课称“师课”(山长主持),月中考课称为“官课”(学官主持)。考试内容以八股文、试帖诗和经史、词赋、策论为主,此外还要考查书写弹奏、射箭和算学等。考试成绩优秀者给予奖赏。
表202安庆书院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