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黄梅戏是安庆地区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建国前,黄梅戏流行于安庆及怀宁、桐城、潜山、太湖、望江、宿松、岳西、霍山、东流、至德、贵池、青阳、祁门等县城乡,习称“黄梅调”、“采茶调”、“花鼓戏”、“二高腔”。建国前,历代统治者都视黄梅戏为“花鼓淫戏”,明令禁演。民间艺人为争得演出机会,只得与徽戏、京戏同台,称其为“皖剧”或“徽剧”、“汉剧”。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因受各地方言的影响而形成声腔上的差异。在太湖,叫“弥腔”;在望江,叫“龙腔”;而在安庆、石牌一带,则叫“怀腔”或“府调”。建国后,黄梅调得到迅速发展,演出遍及城乡。1952年11月,安庆市民众、胜利两剧院赴上海演出,以生动的艺术形式和健康的剧目内容而获好评,始为国人喜爱。从此,传统的黄梅戏逐步由区内走向全国,并在国际上赢得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