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表演
黄梅戏早期表演艺术,是从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小旦、小丑或小旦、小生的载歌载舞与插科打诨,表现农民和其他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后来,说唱艺术的大段叙唱,给黄梅戏的唱工以很大影响。同时,它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表演艺术,使其舞台表演趋于成熟。20世纪30年代,黄梅戏已能搬演人物较多、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大本戏了。建国后,通过编演、移植新剧目,多次拍电影、电视片,广泛地与其他剧种交流学艺,进而丰富发展了自己的表演艺术,形成了一种既有表演程式,又能载歌载舞的表演风格。
一、角色行当
黄梅戏形成之初,只有“独角戏”、“两小戏”、“三小戏”,人少,情节简单。由小戏发展到本戏的过程中,出现过渡形式的“串戏”,即将各自独立而又互有联系的几出小戏串在一起演,于是在角色上增添了“挂须(正生)”、“正旦(青衣)和“老丑”等行当。本戏产生后,剧目多以生、旦为主(小生、花旦或老生、正旦),兼顾丑行。到20世纪初,黄梅戏的角色分工被归纳为“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有正旦(青衣)、老生(白须)、正生(黑须)、花脸;“下四脚”有小生、花旦、丑角、老旦。三、四十年代,受京剧影响,出现了刀马旦、武二花之类的角色。但因武戏少,均未形成固定行当,仍以生、旦、丑为主。“生”分小生、老生(又称“挂须”,后又分白须、麻须、黑须,白须称“老生”,黑须称“正生”)、奶生,“旦”分小旦(又称“花旦”,后来又增添了闺门旦和专演丫环的捧托)、正旦(又称“青衣”)、老旦,“丑”分小丑(又称“三花”)、老丑、女丑(又称“彩旦”),花脸。
二、身段与特技
黄梅戏源自民间灯会,其表演本没有严格的程式。尤其是在农村草台演出时期,整本戏以唱为主,辅以小的形体动作。如旦角手上拿块手帕或扇子,沿用花鼓、花灯等民间歌舞中流传下来的手巾花、扇子花进行表演。演员走的台步也无定规,视舞台大小走三步退两步,或走三步退一步。30年代,因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才有水袖、云帚、髯口、甩发等基本身段功。而多数身段动作,均从日常生活中模仿、提炼而来。如纺纱、织布、提水、点麦、推磨、推车、打猪草、行船、绣花、补碗等,表演起来,身段均朴实、优美。
黄梅戏中的特技,多靠演员发挥各自专长,不断创出新招。一般有跃扑“屁股坐”、“抢背”、“僵尸”、“甩发”、“乌龙绞柱”、走“滚团”、“摆子”、“上还魂床”、“单腿独立”等,其中“摆子”是黄梅戏旦角特有的技艺。摆子又叫“甩大顶”,在一击锣中,演员得将包在头后已梳成髻的长发(大顶)猛然甩出,似生角的甩发,但比甩发的难度大。它必须根据剧情的需要,甩到前面或脑后,或上身前俯,大顶在头前甩圆数圈,以表现剧中人生离死别或走投无路的悲愤之情。如《卖花记》中卖花女张氏被害,《红梅惊疯》中红梅变疯,《天仙配》中七仙女与董永分别,都用此技艺,产生出特殊效果。
从50年代起,各专业剧团先后建立起导演制度,聘请文武功教师,使表演及身段都有了规范。经过不断摸索,强调创造角色既要尊重传统,又要从生活出发,从而出现了一些具有浓郁生活气息、身段优美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