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宗教

第二节 佛教

东汉后期,佛教徒开始涉足于今安庆地区境地,按师传、山门与所传教义心法的不同而分有禅宗、净土宗、华严宗等派别。禅宗中又分临济宗、曹洞宗等分支。宗主被称作禅师,庙主称作当家师。
一、僧尼与组织
名僧来区内传教,以东晋大兴二年(319年),印度高僧佛图澄来今太湖县境传教为开端,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宝志禅师卓锡于今潜山县野寨乡凤凰山筑室说法,有草创山谷寺之举。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周武帝下诏灭佛,禅宗二祖慧可携始祖达摩所传袈裟与4卷《楞伽经》南下,避居于司空山建刹,后在山中传衣钵于三祖僧璨。不久,僧璨移居山谷寺,传衣钵于四祖道信,并于隋大业二年(606年)“合掌立化于山谷大树下”。随后,道信入宿松县境结识了在严恭山出家的弘忍,两人同入湖北黄梅县授受衣钵,固有五祖弘忍之号传世。五祖分传二支,其大弟子神秀后来成为北宗的开创人,而北宗一支又多落脚于严恭山、天柱山一带,从而使此地成为“中国禅宗传法的佛教圣地”。
其它各县的佛教立业,均始自两晋、隋唐。永和九年(353年),僧祖在今宿松县西源山口募建了西林寺;南朝梁承圣元年(552年),今望江县地有僧人建过妙光寺;今枞阳县浮山有南朝陈太建七年(575年)智禅师所建浮山寺(宋神宗时改名华严寺);唐贞观二年(628年),名僧雪窦入贵池募建了景德寺;开元年间(713~741年),大同禅师在今桐城县建造了投子寺。
唐末五代至宋、元、明、清千余年间,佛教时兴时衰。其中最受打击的阶段,要数唐武宗(841~846年在位)废佛、周世宗(955~959年在位)灭佛、明武宗(1506~1521年在位)灭法,以及宋末、元末、明末、清末等朝代更替时期,区内的出家僧尼人数也随着这种变化有增有减。
近代性质的佛教会组织于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在省城安庆筹建。这一年名僧月霞应邀从九华山入迎江寺任住持,会同监院竺庵奔走筹画,于次年1月3日正式建立了中华佛学总会安徽支部(后改名佛教会)。当时众僧推举月霞担任理事长,继任理事长有竺庵(1917年任)、心坚(1919年任)、月海(1939年任)等。这一组织很快发展到各县,在僧尼中有相当的影响。民国25年,岳西建县时即成立了安徽省佛教分会岳西支会,会址设衙前街青龙寺,全县共有僧尼358人。民国30年,桐城县有僧人33名,尼姑228名,均加入了佛教支会。民国37年,太湖县佛教支会还举行了公推法华寺僧本怡任支会理事长、普乐庵尼蕴空任监事长的活动;同年贵池县有僧人340名,尼姑119名,亦为这一组织的基本成员。
建国后,各县先后对佛教情况进行了普查登记。1951年,潜山县有出家僧尼93名、信教人士59名,岳西有僧尼76名、居士124名;1955年,太湖县有僧人85名,尼姑52名,斋公39名,斋婆91名;1957年,望江县有僧人55名,尼姑17名,居士182名;1958年,贵池县有僧尼83名;1959年,东至县有僧29名,尼姑30名。
1951年,宗教界进行教内改革,组织教徒学习了有关自治、自传、自养的“三自”爱国爱教政策。在山僧尼,遵守生产自养的原则,也有享受信教自由的权利。至于自愿还俗者,在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与工作方面,均可受到照顾性安排。在土地改革中,按政策没收了寺庙的大片田地、山场和房屋,分给了无地无房的农民或交给学校与其它公共单位使用。据1955年太湖县普查,土改以来该县分给农民使用的寺庙共64个,还俗从事生产的僧人22名,尼姑17名,仍住寺庙的僧人15名、尼姑35名;参加生产的斋公25名、斋婆71名,开戒的斋婆20名,住庙斋公14名,存职业僧人7名,半职业僧41名。
“文化大革命”中,寺庙文物与佛教徒受到冲击。1978年开始恢复宗教“三自”政策,至1983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桐城、宿松两县均成立佛教理事会,并隶属于县委统战部管理。
1987年底,全区登记在册的出家僧尼共有387人。
寺庙内教徒自理组织为:正规寺庙的总主持人称住持,名刹中的住持则称方丈(如安庆迎江寺),以下还设有监院、知客、香灯、库头、灶客、园头、饭头、纠察、僧值等执事。安庆迎江寺到1949年春仍有方丈、监院、副寺、知客,以及“四大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与“八大执事”(大寮、库房、客堂等)的职员配备,分工极为细密。建国后,寺庙中人数日减,乡村山庙大都只剩一二个僧(或尼)人维持活动,多无执事设置。
二、寺院庵庙
俗称僧尼所居的建筑为庙,书文称刹;单一的僧庙称寺,尼姑庙叫庵。
晋大兴二年(319年),印度僧佛图澄在今太湖县北20公里外兴建起佛图寺,为该县地方志书中所载最早的寺庙建筑。晋咸和年间(326~334年),今潜山县太平山建有太平寺与太平塔,县西15公里的老头建有百丈寺;今岳西县响肠乡建有后山寺,金山乡建有法元寺。晋永和初期,今宿松县西北20公里的西源山口建造有东林寺;永和九年(353年),距东林寺0.5公里建起西林寺;梁陈之际,僧璨在司空山得衣钵后曾入今宿松县境创建宝相寺。
梁天监六年,宝志和尚在天柱山麓创建了山谷寺。据记载,今望江县最早的佛庙为妙光寺,今东至县最早为隐山寺,今枞阳县最早为浮山寺。
隋唐时期,寺庙建筑尤为发展。唐贞观二年,今贵池县境建立了第一所寺庙“景德寺”(又名祝圣寺);开元年间(713~741年),今桐城县出现第一所寺庙“投子寺”,今潜山县境新建有天柱寺、万安寺、甘露寺。天宝四年(745年),在山谷寺中建起三祖塔,唐肃宗时赐该寺名为“山谷乾元寺”,唐代宗则改三祖塔名觉寂塔。天宝年间,宿松城郊孚玉山建起福昌寺与殊胜寺;僧人马祖道一又在宿松县小孤山建立启秀寺,在韩文乡建灵隐寺;僧人金二祖师在隘口乡建燃灯寺。大历年间(766~779年),今东至县姜坝乡建有东溪寺;大历三年,僧觉晓在望江县城建菩提寺;天二年(905年)僧至祥在望江建太慈寺。唐代太湖县建有真乘寺、海会寺与西风禅寺。至宋代仅潜山县境就创建有天宁寺、广教寺、彰法寺等26座,约占该县历代建寺总数的60%;其余各县亦有兴建寺庙之举。元、明、清三代,多以修复旧寺为主,兴建者寥寥。怀宁县在明代曾多次修复永昌禅寺(清代改称迎江禅寺),清同治九年(1870年)还重修了振风塔。清末,安庆府县共存寺庵119座,居安徽省寺庙之首,但大都遭到破坏,殿宇倾圮,屋损堂危。
民国7年(1918年),怀宁县计有寺庵213座(含县城安庆55座)。民国9年潜山县有佛寺42座,庵堂161座,庙宇60座;太湖县有寺观40座,庵庙123座。民国23年,东流、至德共有寺庵102座。民国30年,桐城县寺庵为110座。民国34年,宿松县有寺庙60余座。民国38年初,岳西县有寺、庙、庵82座。
经1952年土地改革,区内寺庙大为削减。至1965年,全区存佛教寺庙234处,房屋1799间。“文化大革命”中寺庙被各基层单位占用48处、房屋511间;被拆除改建45处、房屋197间;自然倒塌83处、房屋466间。1978至1988年,经落实宗教政策,区内先后退还被占用的佛教房屋511间,退还被拆除改建的房屋58间(含8间折款7700元赔偿)。1987年底,全区共有大小寺庙106座,其中潜山县三祖寺为全国重点寺庙。宿松县小孤山启秀寺、贵池县万罗山珍珠寺、太湖县海会寺、潜山县香山寺、怀宁县莲花庵、桐城县净土莲社为省级重点寺庙。
三、戒律与佛日
区内信仰佛教的人员分为出家与在家两类。佛教称出家人男为比丘僧、女为比丘尼。俗称和尚与尼姑,或简称僧、尼。经拜师确定出家者,须削发受“沙弥”、“比丘”、“菩萨”三堂大戒,用香火在额顶上烫出9个疤点为记;出家后讲究克制色、声、香、味、触“五欲”,正视生、老、病、死“四谛”,达到正视、正念、正思维、正定、正精进、正业、正命的“八正道”境界。僧戒有250条,尼戒为500条。
在家念佛者男女皆称居士,俗称为斋公(男)、斋婆(女),经文中称为优婆塞(男)、优婆夷(女)。虽不削发,但要礼拜寺院的长老为师,定期到庙内烧香、听课,并在佛门节日时斋戒吃素(也有的吃长斋),上寺庙烧香敬佛、贡献香火(钱与物)与供品。居士最起码的戒律为不可动杀、盗、淫、妄、酒“五戒”。
佛界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佛涅槃(释迦牟尼去世)日,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生日,四月八日为佛诞日,六月十五日为观音渡海日,九月十九日为观音成道日,腊月八日为佛成道日。逢以上佛日,各寺庙均举行隆重的佛事活动。另有特定举行的水陆法会、瑜伽焰口施食会、斋天、法界圣凡水陆普渡大斋胜会(放生)等不定期佛事。平时寺庙的佛徒早晚则要念经烧香、接待香客的拜佛求签,有些寺庙也派和尚为民家丧事做“法事”,念诵经文以超度亡灵。佛事活动均盛行于1949年以前,建国初期改革了其中的迷信内容,“文化大革命”中则一律禁绝佛事、法事举动,个别留庙僧尼只得自行在山念经和生产自养。80年代,凡恢复佛门活动的寺庙,逐渐已有香烛、供品、念经、抽签、上功德(交纳钱物)等内容;庙前来客则新增了旅游观赏的项目。
上一篇:第一节 道教
下一篇:第三节 伊斯兰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