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三章 方言

第一节 语音

一、声母

至于运用鼻音韵尾字取名字的那些字,都能变为“儿化韵”。如:兰儿、平儿、珍儿、强儿、红儿等等,这既是北方话和北京音的明显标志,又是安庆地区向共同语普通话靠拢而应加以保留并进一步规范的可贵的语音现象。
韵母部分的语音特征,有湖北“楚语”的特色,有江淮次方言的特色,但都是北方方言各次方言间的分歧。
三、声调
1、去声分阴阳的六个调类宿松、岳西两县去声分阴阳,有入声,共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6个调类:
阴平:丁、方、知、诗、梯、刚
阳平:朋、承、穷、移、时、仇
阴去:半、替、控、臭、舜、意
阳去:慢、洞、认、共、论、用
上声:猛、体、孔、整、五、忍
入声:木、督、谷、触、惕、失
2、去声分阴阳的五个调类怀宁、望江、太湖、潜山3县去声分阴阳,无入声,共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5个调类:
阴平:妈、方、天、高、诗、山
阳平:平、同、虫、人、文、才
上声:古、口、手、比、老、有
阴去:抗、唱、怕、发、日、惜
阳去:共、阵、备、杰、浊、白
去声分阴阳,这在省内、区内都属于较为特殊的语音现象,这一特征又与“楚语”完全一致。
3、去声不分阴阳的五个声调安庆市、东至、贵池的声调是5个,去声不分阴阳的,有入声:
阴平:刚、知、专、尊、丁、边
阳平:房、田、穷、平、才、寒
上声:古、短、手、比、九、女
去声:正、大、共、树、到、汗
入声:八、尺、舌、局、即、竹
贵池城关,除入声外,其余4个调类的调值与北京音十分相近。贵池城关音素有“小北京”之称,与调值跟北京音相近关系极大。
4、去声不分阴阳的六个声调桐城的声调为6个,与宿松、岳西不同的是去声不分阴阳,入声却分高低,也是6个调类:
阴平:诗、梯、衣、方
阳平:时、题、移、房
上声:使、体、以、反
去声:世、替、义、范
高入声:发、达、麦
低入声:轴、熟、续
桐城入声字中的一部分还带有一个特殊的边音韵尾[l]。
枞阳与桐城的声调,在调类与值方面大同小异,也是6个调类,部分乡也有高入声与低入声之分,入声也带[l]尾。
声调方面,安庆地区与其它方言相比较而言,去声分阴阳,这既是赣语的特点,也是楚语的特点;赣语有入声,怀宁、望江、太湖、潜山无入声;赣语入声收[-t]、[-k]尾,区内的入声都收[?]尾,表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
安庆地区处于“赣语”、“楚语”和“江淮次方言”的围绕之中。建国40年,上述诸方言在交流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各县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由于语言本身发展的不平衡性,又由于“赣语”与“楚语”的特征本来就不突出,加上改革开放的影响,人员的流动性大,普通话势力的扩展,方言语音自然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样,有的地区“赣语”色彩浓些,有的地方湖北“楚语”标志明显些,有的县市“江淮次方言”的特征更突出些,这些只是综合影响下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不可能在其中划出十分明确而又截然分清的分界线。但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教育的普及,共同语北京音通过宣传媒介的熏陶,隶属北方方言的江淮次方言的特征逐步在区内扩大,呈现出大面积江淮方言语音的一致性。这种方音特点的消磨而向共同语发展,有力地证明了方言向北京音靠拢的趋势。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词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