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一章 农业气象观测

第二节 观测项目


一、农作物生育状况观测
农作物生育状况的观测内容,包括农作物各个主要生育期、植株高度、密度、生长状况、主要田间工作和产量分析等。越冬作物要进行秋季和春季检查。
1955年以来,安徽省已经进行观测的主要农作物及其发育期,见表5—1—2。
(注:水稻中包括:早稻、双季早稻、中稻、晚稻、双季晚稻
麦类中包括:小麦、大麦
玉米中包括:春玉米、夏玉米
甘薯中包括:春甘薯、夏甘薯
绿肥中包括:柽麻、红花草、苕子
茶叶真叶展开包括:各轮叶的一叶、二叶、三叶)
二、土壤水分状况观测
土壤水分状况观测包括农作物生育状况观测地段、墒情普查地段和固定地段的土壤湿度测定、有关农业水文常数(田间持水量、凋萎湿度、土壤容重等)的测定、地下水位、干土层、降水渗透深度的测定等。
土壤湿度在每旬第8天进行测定。1965年前,测定深度为0至100厘米(5、10、20、......、100厘米共11个层次),4个重复。1979年,土壤湿度的测定深度改为:农业气象试验站的固定地段仍为0至100厘米;一般农业气象站点为0至50厘米(5、10、......50厘米共6个层次)。
地下水位深浅测定与土壤湿度测定同时进行。
干土层厚度3厘米时,每次测定土壤湿度时,要同时作干土层的测定和记载。
降水渗透深度是在干旱期上层土壤出现干土层时,每次降雨大于或等于10.0毫米(安徽省规定)后进行观测。
田间持水量测定,安徽省自1981年后进行。经审核,可以正式使用的田间持水量测定的时间、站点、测定深度见麦5—1—3。

凋萎湿度测定,1963年至1964年,主要有合肥农业气象试验站等站进行。各站的测定时间见表5—1—4。1980年至1983年,宿县农试站也开展这项工作。
三、自然物候观测
安徽省自然物候观测工作始于1964年2月21日。当时,有宿县、阜阳、岳西、宣城、歙县、滁县、合肥等7个站为物候观测试点站(观测项目见表5—1—5)。“文化大革命”开始,物候观测停止。1982年恢复自然物候观测工作。观测站点、项目见表5—1—6。


四、农牧业自然灾害观测
自然灾害的观测包括天气灾害观测和病虫害观测。安徽省通常观测记载的灾害天气有霜害、冻(寒)害、低温冷害(秋分寒)、连阴雨、高温、干热风、冰雹、暴雨、风沙、大风等。并要记载受害部位(叶、茎、花、果实等)、受害征状(烂种、烂秧、茎折断、花蕾脱落等)、受害程度。
病虫害观测一般在农作物生育状况观测地段上及时进行。主要观测记载病虫害的发生、蔓延及对作物(牧草或林木)的危害情况。
五、农田小气候观测
安徽省农田小气候观测,1956年秋始于合肥气候站(现省农气试验站)。当时,开展的项目有马铃薯、山芋窑藏温度的观测,旱播及浇水播麦田的小气候对比观测。1958年,全省有8个站开展农田小气候观测,1959年增至17个站。60年代后,由于管理体制多次更改。农田小气候观测不再进行。1979年起,合肥、宿县、宣城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恢复农田小气候观测工作。阜阳、凤阳、滁县、金寨、歙县、宿松等站也曾开展过农田小气候观测。观测项目主要有气温、地温、土壤湿度、相对湿度、光照、不同高度风的状况、大气中二氧化碳(CO 2)浓度。

上一篇:第一节 观测网点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