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河道治理
本县地处所属大部分水系源头,上段河流飞经峡谷,道险流急,下段常冲刷堤岸,毁损田畴。全县集水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的较大河流104条,河道总长1.1万余公里。其中,来榜、头陀两区及主簿、白帽、店前3区河流的上游,河床及正常山洪水位低于两岸农田;五河、菖蒲及汤池区河流的上游,主簿、白帽、店前区河流的下游,河床低于农田,而山洪水位高于农田;皖水的天堂镇附近,长河的桃阳乡河段,潜水的撞钟乡河段,河床平于或高于农田。全县需修建堤坝长3850公里,需护卫的农田64750亩。
堤坝修筑建国前,部分临河农田,垒有石坝护岸,总长约2000公里。
建国后,政府组织农民对县内较大河道逐一进行治理,尤以皖水、长河、潜水等为重点,排障疏浚,垒堤护岸。1968年,共治理河道85条,垒砌河坝总长650公里。由于堤坝多为河石干垒而成,每年汛期毁坏严重,形成修复——水毁——修复的循环态势。1969年7月,特大山洪冲毁堤坝17400余处,累计长约610公里。全县2650公里河堤呈现“百孔千疮”,1.2万余亩农田变成沙滩、河床,4万亩稻禾水毁沙压,损失严重。灾后,县革委会即下拨补助费35万元,于该年冬组织农民修堤复田。到次年春,共修复河堤220公里,完成土石方207万方,清除覆沙恢复农田2万余亩。至1971年底,共新建堤坝115段510.1公里。1972年,护卫县城的衙前河河堤竣工(详见第十二章《城乡建设·县城建设》)。
改河造田1970年始,全县掀起改河造田高潮,按照让“大河一条线,小河绕山转”方法,截弯取直,筑坝造田。至1978年,共改修河道2419处,造田9908亩。其中,较大工程处有天堂公社的下东山,东营公社的神岭,来榜公社的刘套,黄羊公社的周家滩,店前公社的河西畈等。造田工程多未经准确勘察设计,科学论证不足。施工中,单纯追求增加水田面积数,不够注重质量,以致不少河段行洪断面狭窄,河水流态紊乱,每遇汛期,泄洪不畅,溃坝毁田现象年有发生,岁需修复。有的处于“一年改、二年修、三年又重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