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冷浸田改造
本县冷浸田有高山类、泉眼类、圩内渍水类3种。土壤粗、浅、瘦,土、水温度低,透气性差,种植农作物产量低,收成差。建国后,采用不同措施予以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高山冷浸田全县约2.5万亩,分布于海拔700米以上的中山区。因地势高,山岩遮光多,平均气温低,加之连年冬沤,致使水冷、土瘦。多年来,主要以改冬沤为晒垡,推广抗寒、早熟、耐瘠作物品种等措施进行改造。
泉眼冷浸田各乡均有,一般不成片。1973年统计,来榜、主簿、店前、白帽4区计有8180亩。此类田泉水自流灌溉,土壤长期低温缺氧,有机质分解产生大量有机酸和硫化物,亚铁离子浓度高,形成铁锈水,或以胶状絮物覆于泥面,或以膜状浮于水面,阻碍水稻根部吸收空气,导致禾苗株矮棵小,结果不实。1973年,县农业局驻虎形公社大滑岭大队干部,组织农民对毛垅冲十年九不收的23亩冷浸田开暗沟排冷泉,取得一定成效。次年,粮食增产20%。1977年,黄尾公社黄尾大队对盘龙地50多亩冷浸田进行改造,效果较好。但至1985年,多数地方此类田仍未得到有效改造。
圩内渍水冷浸田约1.5万亩。集中分布于冶溪、桃阳等畈区,潜水与姚河出境处亦有少量。由于河床高于农田,低洼田水长期滞留,土壤缺氧,微生物活动弱,养份转换缓慢,水、气、热不协调,作物产量低。但光、水、气、热充足。1956年,农业局派技干驻冶溪、桃阳指导农民开沟303.6亩田为改造试验点,采取截排外河入渗水、圩内开深沟降低地下水位的办法,变一年一熟为两熟。改造结果,单产由15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1974年至1975年,桃阳、东方红(今冶溪)两社共治理1037亩。至1980年,全县治理9036亩。汪家圩改田经验受到省有关部门重视。1980年第4期安徽《水利科技》杂志载文予以介绍。1983年1月,在广东“南方13省排渗工程学术研究讨论会”上,汪家圩改造经验论文,应约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