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本县药材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产销历史悠久。明朝中叶,即有茯苓生产。民国时期,本地茯苓商在全国10多个省、市设行经销。
建国后,药材生产备受重视,资源开发和培植规模渐趋扩大,经营机构相继增多,购销业务量大幅度增长。1950年,县合作总社设立中药经理部,统管收购、批发、供应及安排生产业务。1955年,县百货公司始兼营西药调入业务。1956年8月,析出中药经理部,正式设立县药材公司。1959年11月,西药调入业务划归药材公司经营。1962年10月,县药材公司改称县医药公司。1966年1月,更名为“中国药材公司安徽省岳西县公司”。1968年9月、1969年2月,又两易其名。1972年复称县药材公司。1985年,下设区级收购站8个,乡级收购组和门市32个,茯苓加工厂4个,共有正式职工175人。
药材生产是本县一个重要生产项目。1958年后,县药材公司先后创办回龙山药材培植场和县人参场。省、地、县多次拨款扶持药材生产和培植试验,至1985年,共投资39万元,培植成功品种达60余个。80年代,药材生产已成为全县脱贫致富的一个骨干项目。1983年,国家中药材公司确定岳西为全国6个茯苓生产基地县之一,从而,以生产茯苓为主的药材培植户遍及各地。1985年,全县农户和药材培植场共出售药材109万公斤,销售额达1200万元;出口药材25.3万公斤,出口金额285万元;药材收入千元以上的农户有700余个,万元以上的户达15个。
本县药品生产技术落后。仅县医院、县中医院设有小型制剂室,主要从事简单针、片、丸、膏剂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