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职业培训
建国后,党和政府先后采取举办职工业余学校、训练班、专业学校代培等有效方式锻炼在职职工业务技能。其培训方式多样,培训时间长短不等,参加人数众多,职工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一、职工业余学校
1950年初,设立县直机关文化补习学校,分高级、中级、初级3个班,计83人,开设国语、算术、政治常识、地理、生理卫生等课程。1951年8月,梅城、黄泥两镇率先开办3所职工业余夜校,当年入学人数计157人。次年春,职工业余学校迅速发展到12个班,入学人数计463人,其中,在岗工人433人,职员24人。1956年,在党中央“两年内扫除机关职工文盲”的号召下,由县总工会牵头,全县兴办职工业余夜校9所,24个班,学员1290人,分扫盲班、初小班、高小班、中学班,开设文化和政治两类课程。重点开展速成识字教学,县总工会配备专职教师3人,兼职教师多人,他们除自办的“红专学校”须授课外,轮流到各校、班辅导教学。通过学习,先后甩掉文盲帽子的职工380人,达到初小文化程度的611人,高小程度的299人。
1958年以后,职业训练的重点转移到锻炼技能技巧上来。当年由县委宣传部安排,在全县范围内设置业余红专学校183所,职工业余文化夜校540所,参加学习的人员10336人。
1967年7月,县办农垦学校1所,学员50人。
“文革”期间,职业培训中断,绝大部分青年职工忙于“闹革命”,学业荒废。此间,职工的专业技术素质普遍下降。1976年后,职业培训又日益活跃。至1985年,职工人数较多的系统都办起了职工业余学校,经县职教办批准建立的职工业余学校有6所,参加文化课补习的741人。1984年至1987年间,共输送104名工人上各级各类技工学校系统学习专业知识。
二、专业培训班
1959年,县内分系统举办专业培训班。1976年以后,专业培训加强,设有潜山县职工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县属工业企业逐步恢复传统的面教面学,经常举办操作技术表演比赛,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各行业推荐职工报考技工学校,上“五大”,自办职业培训班。1981年,由劳动主管部门对全县134个企事业单位24个行业中的4931名三级以下技术工人中属于1968年至1980年期间进厂的职工进行调查,对未经专业培训的2242人,均进行技术培训。1984年,县劳动局、县教育局、天柱山管理局联合委托潜山二中举办两年制的技术工人专修班1期,学员64人,考试合格者发毕业证书,分配到各个行业工作。1985年,各单位举办的技术人员培训班57期,学员1786人,其中机械、化工、会计、英语专业培训班各1期,学员149人。1985年至1987年,共派出司炉工39人赴安庆地区司炉工培训班学习。1986年,县粮食局举办为期2年的财会电视中专班,粮食系统37人参加学习。次年9月,由县劳动主管部门在天柱饭店举办1期电工培训班,学员56人,经考试合格发给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的43人,适应了先培训后就业的政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