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七章 农技农艺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一、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虫害解放前后,县内习惯栽植一季水稻,病虫害较少,仅有稻瘟病和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稻苞虫为害,以稻苞虫最甚。
50年代后期及整个60年代,双季稻、红花草大面积推广,早、中、单晚、双晚四稻混栽,病虫的桥梁田、虫源田增多,三化螟发生频率增快,由一年发生三代增加到不完全的四代,成为主要虫害。早稻秧的绵腐病、立枯病,双晚秧田里的叶蝉,为害严重。纵卷叶螟开始发生,引进的“金小青”早稻又带来了恶苗病。
70到80年代初,水稻推广矮杆密植,使多种病虫复合发生,尤以两小虫(即稻叶蝉和稻飞虱)危害最大。其中黑尾叶蝉不仅直接吮吸稻汁且间接传播矮缩病、黄矮病,使之不能正常生长抽穗。1971至1982年间,有8年为其大发生之年,一般早栽双晚稻发病达10~20%;1978年,县农科所南优杂交稻制种田,病株率高达80%多;这期间稻飞虱给双晚稻造成的损失,年约2000万斤左右。此外,纵卷叶螟又常和稻苞虫混合发生,往往使田间虫苞连串。双晚稻多遭稻螟虫、稻蓟马之害。三化螟本已呈下降趋势,1979年又突然大发生,迟熟晚稻受害率高达30%左右。1980年,晚稻瘟病大流行,县农科所晚粳病穗率竟有90%之多。
再后,螟虫、稻苞虫、黑尾叶蝉等虫害,基本被控制住,而纵卷叶螟及白脊稻飞虱仍有其一定危害程度。但随常规稻品种抗性的退化,病害率却急剧上升。1984~1986年,早稻连年受稻瘟病之害。稻曲病由中稻桂朝系统的引进推广,逐步蔓延,严重田块一穗病果数达20个左右。早稻赤枯病成为常发性病害。白叶枯病传播到全县,1986年和1987年,在丘陵圩畈地区酿成灾害。同时,纹枯病由早、中稻延展到单、双晚稻,发病率一般地区约占种植面积的10%,高肥地区高达一半以上。稻粒黑粉病,历史上县内未曾发生,近年已在危害杂优制种,发病率在4~10%之间。
麦类的主要病害,50和60年代为散黑穗、坚黑穗、锈病,主要虫害为麦蜘蛛。油菜的主要病害为霜霉病、白锈病(俗称龙头病),主要虫害为猿叶甲(俗称猪毛虫)。
70和80年代,麦类主要有锈病、赤霉病、白粉病,麦蚜、麦圆蜘蛛等病虫害,个别年份粘虫为害也较严重。油菜在70年代里病毒病严重,流行年一般减产两三成;80年代菌核突出,常年发病率约为10—20%,大发生的1983年高达50—60%;绵腐病也时有发生,十多年间的主要虫害为菜蚜、黄曲条跳甲、潜叶蝇等。
此外,本县地下害虫以蝼蛄、蛴螬(俗称地蚕)蟋蟀最为普遍,它们食性杂,为害于多种旱地作物,年年3—11月间都有发生。
防治措施稻苞虫为害最盛的建国初期,农民多用传统的抬梳梳捕害虫,或直接用手逐个捕捉。随后,总结稻苞虫的发生规律,压缩迟熟中稻和单晚稻的栽植,逐步推行双季稻制,避开其为害的盛期。
在全面普及双季稻、花草之后的几十年,病虫害种类增多,发生频率高,为害程度大。县农业部门精心组织引进、选育、制作抗性强的良种,指导农民利用科学的耕作技术,如水旱间作,变换茬口,浅水勤灌,适时烤田,科学施肥,及时锄草,泥(盐)水选种或温(热)水浸种,稀播壮秧等措施,以增强作物的健壮抗性,制约病虫的滋生蔓延。
引进的化学农药是主要防治药物。
1952年,开始引进有机氯杀虫剂,主要品种六六六、DDT,使用时间长,使用量大,1981年达90吨,到1986年县内才停止使用。
50年代末,大面积应用无机杀菌剂西力生、赛力散拌小麦种,防治黑重穗病效果良好;用石灰硫磺合剂防治麦锈病和果树病害,最高年使用量达9.4吨;此时引进的一○五九,防治飞虱、叶蝉,颇有效力。1972年,引进有机磷杀菌剂稻瘟净,最高年使用量为0.85吨。1978年,引进氨基甲酸脂类杀虫剂叶蝉散,继又引进呋喃丹,防治褐飞虱、黑尾叶蝉等刺吸取食害虫,推广面积很大。1982年,引进高效低用量的内吸杀菌剂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引进多菌灵防治复交水稻制种叶鞘腐败和油菜菌核病。1984年,引进高效低毒低残留有机氮杀虫剂杀虫双(霜),防治稻螟虫、纵卷叶螟,效果最显著,最高年使用量228.4吨。同年,引进富士一号(稻瘟灵)、三环唑、加收米,在水吼、龙潭两乡作防治稻瘟病的试验推广。1987年,引进速兑灵防治油菜菌核病,在原种场和田乐村试验;引进叶青双(霜)(川化—018)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在王河农场作试验使用。
1956年起,先后建成区、县病虫害预测报机构,指导全县的防治工作。60年代,年挽回粮食5000吨以上,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年挽回粮食15000吨以上。
1964、1970和1971年,县内各级农技部门曾指导全县农民用马蓼、菖蒲、苦栋、闹羊花、蒿茼、柳枝叶、烟草茎、大蒜、肥皂、盐、石灰等制作土农药,作大面积虫害防治,效果也较好。
二、禽畜疫病防治
疫病种类根据多年防治观察和病历的记载,县内常见的畜禽病,约有40多种。牛病主要有前胃驰缓、瘤胃膨胀、积食、胃肠热、流行热、破伤风(强直症)、便血等。50年代多见的炭疽病,目前仍有少量发生。猪病主要有猪瘟、流感、丹毒、肺疫、仔猪副伤寒、仔猪白痢、传染性胃肠炎等。牛以有机磷、有机氯化物中毒为多见,猪以氯氢酸、亚硝酸盐中毒者居多。家禽中多见的疫病,有鸡瘟、鸭瘟、小鹅瘟、鸡白痢、鸡新城疫、球虫病、禽霍乱等。耕牛有明显的区域性病症:圩区有血吸虫病,山区有毛痹病和山芋黑斑病中毒。猪的链球菌病、牛的伊氏锥虫病,都是近年确诊中发现的。
疫病防治建国后,1951年8月设县畜牧兽医站,随即组织地方阉割手与配种户成立各区畜牧兽医协会,并在水吼区建立了第一个中兽医联合诊所。1956年,先后组建了一批合作性质兽医联合诊所,建成了7个区畜牧兽医站,设14个诊疗室。1963年,区兽医站收归县统一管理,1968年全部下放,兽医分散单干,1970年分公社建立兽医站,1973年,恢复区畜牧兽医站建制,各公社设一兽医组。1974年,推行畜病合作医疗,培养了一批农民赤脚兽医。1987年,全县共有兽医146人(含退休者45人)。
对于畜禽疫病,一贯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及时组织防疫班子,培养防疫人员,掌握发病规律,注意疫前预防。1952年,县内即为万头生猪注射猪瘟结晶紫疫苗。1955年冬,组织试用苏联专家指导山东沽河农场防治猪瘟办法。1956年,使用猪瘟免疫化验疫苗,作春秋两季防疫免疫注射。1959年,组织各大队畜禽防疫小组,按疫病流行季节,分期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疫苗。1960年,开始鸡新城疫冻干疫苗的应用。1979年后,对防疫工作更是紧抓不放,以专职兽医和赤脚兽医为骨干组成队伍,由村(大队)干率领,挨村逐户,一律免费,头头注射,以使只只免疫。1980年,县内开始使用鸭瘟疫苗。1985年起,除水吼、黄柏两山区仍作季节防疫外,其余5区1镇全部推行常年防疫。是年生猪防疫262696头,占饲养量的82%;鸡防疫754964只,占饲养量的40%,第一次达到防疫任务指标的要求。同时,开展了狂犬病疫苗的注射。由于近40年常抓不懈,牛的炭疽病、血吸虫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在生猪防疫上,因为逐年疫苗注射密度仅达30—40%左右,目前猪丹毒、猪瘟病的危害程度,尚未见明显收敛,鸡瘟病酿成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上一篇:第三节 栽培技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