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塘堰
塘、堰大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区。民国9年《潜山县志》载有塘堰、陂、塥、塝、涧共49处,其中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就有43处。民国35年(1946年),全县新建和整修塘83口,堰12座,灌溉效益为8930亩。据1949年统计,全县共有塘15445口(其中蓄水达1万立方米的大塘15口),总蓄水量为891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为13.41万亩;堰3181座,灌溉面积为6.96万亩。
建国后,塘、堰得到了发展。到1958年冬,塘增加到17748口,比建国前增加15%,其中蓄水达1万立方米的大塘94口,为建国前的6.27倍;堰增加到7235座,为建国前3.2倍。此后,水利灌溉工程建设转向兴建水库,塘堰主要是维修加固。据1973年全县水利工程大检查时统计,塘堰总数为23558处,比1958年的24983处减少1425处,减少了9.43%;但蓄水量达1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塘发展到666口,比1958年的94口多572口,增加6.1倍。塘堰总蓄水量为4127.77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