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邮电

第三节 电信

一、电报
(一)有线电报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为迎接光绪皇帝到太湖检阅“秋操”,架设安庆—太湖的电报线路。潜山搭挂该线路,始受理电报业务。
日军进犯潜山期间,县城屡遭日机轰炸;潜山电报局随同县府迁至野寨(民国34年冬迁回原址)。民国28年(1939年)4月,成立鄂豫皖边区电政专员办公处,潜山电报局属其管辖。民国32年7—12月,月平均报话166次,军、政收发报数量90份以上。凡发往省内的每字收费1元,发往外省的加收50%。
1956年,县内调入“人工音响机”1部,电报传话仍为人工收发。黄泥等8个支局(所)先后始办报话业务,当年全县计收发报0.52万份。1976年,县邮电局开始配置电传打字机。1985年以后,先后启用单机头自动发报机和四路载波机,改幻线报路为载波报路。1987年,县邮电局有线电报主要设备有RZPOI型载波电报机1部,电传打字机3部,五单位自动发报机2部,人工发报机1部<备用)。是年,全县电报进口量为3.43万份,出口量为4.02万份。
(二)无线电报
县内无线电台设立于民国23年5月。呼号为XLG,波长58米,射程1000公里。电台有三管再生式收报机1部,功率5瓦特;职员2人,工役1个。民国27年该电台因遭日机轰炸被毁。
民国34年(1945年)冬,县邮局迁回原址,重设潜山电台于县城,是为乙级无线电台。其波长为55米,有三管再生式收报机和哈脱莱式发报机各1部,功率均为5瓦特,职员4人。该电台专为县府通讯所用。另外,当时境内国民党军队驻地亦有电台1部(潜山解放前夕被毁坏埋于土中)。
建国初期,地方人民政府很少使用电报,虽设有电台,业务量较小。平时用作与安庆等有关部门联络通讯,时而兼作少量明码电报。
1965年7月6日,县邮电局调入功率为15瓦特的收发报机1部。该机系人工手摇,限于会话和战备之用。1978年以后,除汛期每天收发少量明码电报外,县邮电局每日与安庆无线电台会话1次(1986年起,增加白天与其会话1次)。1984年,增加功率为15瓦特的收发报机1部。至1987年,已开发潜山—合肥、潜山邮电局—县气象局电报报路各1条,潜山—安庆电报报路2条。主要设备有15瓦特短波发信机2部。
二、电话
(一)长途电话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县内始用安庆—太湖电报线路开办长途电话业务。民国18年,县内架设自县城直达安庆的电话线路,线长75公里。民国20年5月,设立潜山县长途电话管理处,安庆一宿松电话线路开通(属国有)后,县长话处有容量为30门的总机1部,线路长度计300公里,木杆数近3000根。民国37年7月起,从潜山挂发至太湖的长话每分钟收费1.2元。
建国初,建立潜山县人民政府电话室,并对县内原有电话线路进行改造,同时将长话、市话和农话合并1处,有十门磁石交换机1台。1949年4月起,安庆专署增架安庆—潜山县人民政府直达杆线电话线路1条。至1950年5月,县内有长途电话线路3条。即:潜山—高河埠—安庆、潜山—水吼—岳西、潜山—小池—太湖。
1952年8月30日,原归县政府所辖的长途电话线路改由县邮电局管理。同时,省邮电管理局为潜山县邮电局配备50门交换机1部,将长、农话合并使用。1953年6月27日起,因洪水成灾致潜山—安庆长话线路中断通讯5天,潜山—岳西长话线路在水吼—岳西段倒杆断线数处,亦中断通讯数日。1972年6月,开设潜山—安庆的载波线路1条。1974年,县邮电局内单设长途电话,配有50门磁石交换机l台,3路载波电话机1部。至1987年,全县已有长途电话线路10条:潜山—合肥、太湖、宿松、岳西各l条,潜山—安庆6条。能通达国内各地,亦受理少量国际直达长话。主要设备有:3路载波电话终端机2部,12路载波电话终端机1部。是年,长话进口量为4.24万张,出口量为4.08万张。
(二)市内电话
建国以前,县内市话(县城内电话)总机容量不过30门,话机不足20部,服务半径近0.5公里。至建国前夕,潜山电信营业所内仅有十门磁石交换机1部,职员2人,其中一人任话务,另一人搞线路维护。1950年初,市话用户计17户,线路计5公里。1952年以后,市话建设开始发展,用户数量逐渐增加。1960年以后,市话线路逐步改为电缆,木杆改为水泥杆。1977年,县邮电局营业大楼竣工启用,县城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都安装了电话,市话业务进入了大发展阶段。1979年,市内电话机数达到200部。1986年,市内电话机数突破300部。至1987年,县邮电局有市话交换机总容量500门,杆路长度21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度36对公里,电缆长度6.9皮长公里。市话用户338户,装用电话机357部。少数专业户、个体户和经济联合体,要求及时得到信息,开始申请安装电话。1987年4月6日,县城北街缝纫个体户徐世海安装了全县第一部私人电话。
(三)农村电话
民国30年,潜山电信代办所主持架设潘铺、油坝、周庵、野寨、黄泥、余井、岭头、棋盘、源潭、黄柏、槎水等乡(镇)农话(农村电话)线路并通话。后因战事迭起,农话线路毁坏较多,局部地段通话较为正常。
建国以后,县内陆续增设电话交换站。1952年,县内有农话线路7条,199杆程公里,有交换站1个(源潭),40门电话交换机1台。1953年以后,各区公所均设有农话交换分站,由区公所文书兼话务员。1956年,为推进农业合作化进程,全县设有42个通话点。至1957年末,全县有农话线路670.65杆程公里,22门电话交换机10部,通话点164个。1958年,为达到“区区装总机,乡乡通电话,社社安广播”的要求,县内农村开始架设双线电话线路,生产大队也开始自行投资架设电话。全县有农话线路926杆公里,农话用户434户。但杆线质量低,通话质量差。
“文革”期间,电信属军管,为确保党政军令畅通无阻,要求农话也要保密化。1973年,县内邮政与电信机构合二为一后,县内部分地区开通中继线路载波电话,部分地段的木杆换成了水泥杆。1978年以后,县内农话发展迅速。为了提高通讯效能,县里分别更新了潜山—油坝、潜山—水吼、潜山—源潭中继线,线路长度计59公里。新架设官庄—水贵中继线7公里。1986年以后,县内各农话交换点均配有30门以上的磁石交换机。
1987年,全县有农话线路53条(其中载波线路6条),农话交换机总容量1560门,杆路长度1281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度1659对公里,电缆长度6.2皮长公里。农话用户322户,装用电话机302部。是年,全县通话张数为19.89万张。“两户一体”安装电话2户(部)。潜山—黄铺、野寨—水吼段被评定为省级标准化农话杆路。
1951—1987年全县电信出口业务量表
上一篇:第二节 邮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