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一章 文化

第二节 文艺创作

1958年,潜山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后,即组织文艺创作。当时,主要创作有美术、诗歌及围绕文艺调会演方面的曲艺、歌舞、小戏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创作题材受限,创作活动出现低潮。1979年后,又日趋活跃。1980年,县文化局主持召开全县文学、戏剧、音乐作品讨论会。此后,文艺创作日益活跃。1982年暑假期间,县文化馆举办演唱作品加工班。自1984年起,县文化局每月主持召开一次文艺创作茶话会,由专业和重点业余作者参加,学习有关文件,介绍创作信息,交流创作心得体会,探讨创作中新问题。1986年,创作茶话会改为两月一次,后改由县文联主持召开。文化局对重点剧本及时组织研讨修改。1987年,县文联有摄影、文学、书法学会会员136人。
一、文学创作
诗歌散文自唐代至民国年间,县内文学作品大多是诗歌,著名诗人有晚唐人曹松,《唐书艺文志》、《文献通考》等都载有其诗作。民国9年(1920年),县内编印的《岳云集》收有县内作者的诗词歌赋114篇。建国初,县内诗歌创作活跃。
1958年,随“新民歌”运动开展,县内诗歌创作出现高潮。“文化大革命”期间,诗歌创作不多。1979年以后,诗歌创作又活跃起来,出现一批以回乡知青及在职文化干部为主的诗歌作者。县内有《流泉》、《古南岳》等重点诗歌园地。据不完全统计,自建国至1987年,发表省级以上报刊上的诗歌近800首。1984年,儿童诗《太阳·老师》(作者唐红霞)发表于《东方少年》4月号刊,获优秀奖。同年,儿童诗《我爱春天的小雨》(作者高丽)在《东方少年》举办的全国少年儿童诗歌竞赛中获二等奖。
70年代,县内作者散文陆续在地区以上报刊上发表。1981年,散文《金樱子》(作者张扬)获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1982年,散文《爱莲篇》(作者王犁)获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据不完全统计,至1987年,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上的散文有129篇。全县有诗歌作者38人,散文作者16人。其中发表诗歌、散文较多的有钱启贤、王满夷、杨剑坤等。钱启贤为安徽省有影响的知名诗人之一,从50年代到80年代,发表于省级以上报刊的诗歌、散文76篇,其中刊登于《人民日报》4篇。王满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自建国以来发表于省级以上报刊的诗歌达132篇。其诗作《锣》,1963年12月发表于《人民日报》。
小说建国前,除祖籍潜山的现代小说大家张恨水小说创作外,县内小说创作很少。建国初至70年代,县内小说创作仍无起色。1980年以后,小说创作有所发展,以短篇为主。1985—1987年,发表于省级以上报刊上的小说达20余篇,县内发表小说较多的作者有8人,主要作者有徐迅、张扬等。
二、艺术创作
戏剧曲艺民国以前,县内戏剧、曲艺创作不多。民国期间,出现两个创作高潮:一是土地革命时期,二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些进步师生及民间戏班为宣传农民革命和抗日战争创作出一批较好的戏剧、曲艺作品。
建国初至70年代,县内戏剧调会演频繁,戏剧、曲艺创作出现高潮,其中现代戏较多。《炼锤》(作者钱启贤)、《前进路上》(作者王满夷)、《出嫁之前》(作者王自诚)等,为当时县内较有影响的作品。戏剧作者中专业作者占多数,曲艺作者中业余作者占多数。曲艺作品在这一时期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的不多,但创作活动几乎遍及县内各地。快板《新徒弟》、《节约用煤》(作者均为王满夷),先后分别发表于《安徽戏剧》、《演唱》等刊。1983年,古装大型黄梅戏《春兰闹府》(作者金美林),发表于《黄梅戏传统剧目集》;现代小戏《隔壁听课》(作者王满夷)由安徽省电视台拍成电视艺术片。1986年,《天柱狐女》(作者钱启贤)由西安电影电视中心拍成电视剧。据不完全统计,自建国至1987年,发表于省级以上报刊戏剧作品18件,曲艺作品7l件。全县有戏剧、曲艺作者15余人。
摄影音乐县内音乐创作早在50年代就开始出现,摄影创作始于70年代,1979年以后,队伍逐渐壮大。摄影作者多为业余的,音乐作者多系专业的。至1987年,县文化馆举办摄影作品展览9次,共展出作品896篇,发表省级以上报刊上的摄影作品186件,歌词曲225首。发表摄影作品较多的有马继良、徐敬宾、黄俊英、余振华、汪传碧、朱康宁等。马继良《天柱峰》,1986年参加全国风景名胜区建设成就展览;黄俊英《培堤保丰收》,1987年发表于《人民日报》;余本爱《飞来峰》、《莲花峰》、《东关日出》,1983年发表于香港《神州飞影》。音乐作者有25人,发表作品较多的有韩华胜、朱永胜。
美术书法建国初至60年代,县内美术创作队伍较大,其中多数为业余作者,作品多为配合政治形势之作,艺术色彩不浓。1980年后,创作队伍主要由文化馆、站专业人员和学校教师、乡村知青组成,现有60人。至1987年,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的美术作品73件。1981年,年画《我和星星打电话》(作者徐英德)由安徽省美术出版社出版。1972年,国画《同学》(作者刘传政、胡今涛),由《安徽日报》发表,安徽省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国画《江山雨霁图》(作者刘传政),参加省老年杯书画大赛,获优秀奖。1985年,电影宣传画《黑蜻蜓》(作者操良)获华东六省一市电影宣传画创作联展三等奖。1987年,安庆地区文化局、文联在“安庆画廊”举办县美术作者《刘传政、刘江春父子画展》、《陈传志、陈小林兄弟画展》。1972年后,张德祥创作的油画《皖河新歌》、国画《雨夜》(与他人合作)、版画《送春》、水彩画《雨蒙蒙》、《但闻泉水声》等15幅作品,先后参加省展、上海市展、华东六省一市巡回展和皖苏沪鄂湘粤联展,赴青海、新疆等地展出;1987年创作的水彩画《水乡》、《关山月》,先后送到马来西亚、保加利亚等国展出。
旧时,县内文人学士都善于书法。建国后,因普遍使用钢笔,很少有人练习毛笔书法。70年代以后,县内有日益增多的教师、干部、职工,爱习毛笔书法,正、草、隶、篆皆有习之。1987年,潜山县书法协会成立,有会员27人。不久,举办全县书法作品展览,展出作品156幅。孙裕明、查焰林等皆有作品参加省、地展出。
建国后县内部分作者在省级以上
报刊发表文艺作品(2件以上)统计表
(包括省级以上展出的作品)

上一篇:第一节 群众文化
下一篇:第三节 文学艺术作品选录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