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潜山县革命委员会,1986年10月,潜山县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公布下列12个文物单位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和平修械所
和平修械所址在割肚乡和平村刘家垅屋内。该所原是解放战争时期皖西人民自卫军的一个流动兵工厂,随战局变化,于1947年5月从岳西衙前迁来。又在同年11月转移到太湖县寺前河。
刘家垅屋住有两户人家,地处深山老林,十分隐蔽,原修械所生产车间设在堂厅,两旁各两间瓦房是库房、宿舍。屋分两进。屋前百余公尺处有一名叫“莲花形”大土墩,是当时试枪靶场,屋右上侧有一亩左右的方塘一口,修械所转移时曾将部分枪支沉没其中。所址原貌尚保存完好,现有木盆、床、柜、桌、凳和安装台钳用的方桌等历史原物存放其中。
二、黄鹤塘古生物化石点
棋盘乡黄鹤塘水库西侧的红岩层,古新世地貌明显,中、晚期古生物化石暴露较多,特别是爬行类,哺乳类脊椎动物化石常有出现。1981年4月,1985年10月和1987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曾多次到此考察并采集标本。
三、天宁寨古文化遗址
天宁寨是今中共潜山县委机关的驻地。1978年在文物普查中发现该地是古文化遗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2年秋在遗址的东南边缘处开掘了两个探方,揭露面积85平方米。1984年4—11月,再次开掘了两个探方,揭露面积185平方米。两次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12座,其中九号墓为3人合葬墓,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70余件。文物堆积分上下两个文化层,一为新石器早期层,一为新石器晚期层,文化面貌的差异很大。陶器中的鼎、豆、壶、盆等,与薛家岗文化遗址的文物属于一个文化类型,其关系极为密切。
四、乔公墓
顺治《县志》载:乔公墓在“彰法山广教寺后”。又记:“广教寺在玉照乡,县东三里彰法山左。汉末乔公居此,后人于其故址建亭,名秀英亭。废,宋绍兴人改为寺”。“其墓亦在寺后”,寺前有胭脂井。(参见本志《附录》乔公不是乔玄)。
五、胭脂井
旧志传,此井为孙策、周瑜所娶的大、小乔未曾出嫁时倾倒残脂剩粉之所,久之,水呈胭脂色,因以名井。(参见本志《旅游》篇“古井”条目)
六、白云崖摩崖石刻
白云崖位于野寨林庄,崖下多怪石,大、小、尖、圆,形状各异,有些堆砌如巨塔,有些罗布如棋子,满涧满

遍是。宋、明、清三代风雅游客,多在此留镌题记、诗文,虽经侵蚀剥落,现在可以辨认者仍有近30方之多。明李元阳在铁笛龛的镌诗,罗方博、罗汝芳在石船、来云石上的题词,清张必刚承父命在石塔下的大书楷字,至今都属稀有珍品。七、刘源墓
传说,宋末抗元义兵长刘源战死后,乡民感戴保护之德,以檀香木模制假头,配葬其身于天柱山百花崖旁,今为龙潭乡万涧村境。明宣宗追谥刘源为“护地大王”。成化三年(1467年),于其故里彭家岭筑“大王庙”,并定时祭祀之。墓地约50平方米,墓高约1米,呈圆形,石砌墓圹绕其周。现在,墓前仍立有70公分高的石碑,楷书阴刻,文曰:“皇清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五日谷旦。大王坟墓。弟子储汉涛、陈锦荣、陈月松同立。”
八、水吼天堂水文砖刻
清光绪八年(1882年)五月,自初一日起,连日淋雨,至初五日更是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多处堤坝溃决,县城被冲崩数处,城门漂流至长江。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复大水,五月中旬末,洪水横溢。这两次水灾都曾见于旧志。
1985年冬,普查文物时,在水吼乡天堂村万家店屋中厅门右墙上,发现记述上述两次大水的水文砖刻。文曰:“光绪八年五月五日洪水至此。”再高18厘米处刻曰:“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二十日洪水至此”。
万家店屋位于黄龛河西北岸,距离今河道约400米。
九、齐云道院
齐云道院座落天柱山北麓之万涧十七村民组辖地。现存前、后两殿堂,尚有神像三尊,两边厢房已成农户居所。解放战争中,中共地下工作者和游击队员曾多次住此,且予以修葺。据院内两块记事碑所述,该道院始建于清初,重建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山民习惯称之道云庵或虎形庵。
十、余大化烈士墓
“五四”运动时期安徽学生运动骨干,中共潜山特支书记、我省知名烈士余大化,1927年12月8日被害于梅城。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将遗骨迁葬于官庄林场院外烈士公墓中,以便后人凭吊。
十一、张恨水故居
张恨水故居在今岭头乡黄土岭街头,其祖建于清末,原有瓦房4间,院落一座。
恨水11、12岁时,在此住过两年。以后,又分别于17岁、22岁时,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几度来故居读书、写作。张恨水在《写作生涯回忆》中,曾对故居的一间书房作如下描述:“十一岁半,我回到安徽潜山原籍,在本乡村里读书,……这屋子虽饱经沧桑,现时还在,家乡人并以命名为老屋房……这屋子共有四、五箱书,除了经、史、子、集各占若干卷,也有些科学书。我拥有一张赣州广漆桌子,每日二十四小时,总有一半在窗下坐着。……”现存砖瓦平房1间,院落仍在,屋中原有张恨水用过的赣州广漆桌子1张,瓷花瓶、瓷缸、瓷钵各1件,现收藏于县张恨水陈列馆。
十二、野人寨抗日烈士墓
抗日烈士墓在野人寨街东野寨中学校园内。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陆军176师驻防皖鄂边界沿江诸地,多次同日军作战,尤以“三攻安庆,创敌最巨。”在连续6年内,转战数省,大小百战,歼敌数千,自捐“中级军官6员,下级军官89员,士兵3618名。”为纪念阵亡将士的功绩,民国31年(1942年),由地方当局与l76师组成“陆军176师阵亡将士公墓筹建委员会”,由安庆行政督察区专员范苑声任主任委员。此事获得皖、鄂、赣14个省知名人士赞助。当年10月动工,次年6月竣工。“文革”中墓上建筑被毁,现移当年的“浩然亭”于墓基上,原墓碑及其时第一专区专员范苑声撰刻的《墓志》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