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文景观
一、摩崖石刻
顺治《潜山县志》称,在胭脂井石栏上刻有建安年号。这当是潜山祖辈见到的唯一汉代石刻,可惜此栏今已不见。至于其他摩崖石刻,在县内西北部中低山区,稍具形胜处随可有见,但多被榛莽苔藓覆盖,很难一一具记。石刻密集、显眼,且有文学艺术和观赏价值的,首推三祖寺石牛洞(即今“山谷流泉”处),次则天柱主峰周围与虎头崖两处。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此处石刻最密集,80年代初,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期付印的《天柱山志》和即将定稿的《潜山县文物志》录有已被发现的逐幅石刻全文。其数量初步统计近300幅。以时间论,最早一幅是唐贞元初年(约786年)舒州刺史吕渭题的“吕渭周格来游”刻,最晚一幅则是民国36年(1947年)郝伯谦题的“滚滚泉”刻。此间有时有史可稽的,计唐刻4幅,北宋刻70幅,南宋刻27幅,元刻2幅,明刻19幅,清刻2幅,民国刻4幅,其余皆为无可稽时者。唐刻数量虽不多,但全是名宦李翱、李德修等所题。北宋端拱二年(989年)至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为古洞盛产石刻的黄金时期。不仅数量多,而且题刻者多为载于史籍经传的名人,如舒雅、刘沆、李柬之、王安石、韩铎、李师中、韩正彦、苏子平、黄庭坚、叶祖洽、宋用臣、刘铸、李键、程准、张同之、陈棅、赵希袞等等。北宋神宗年代,邑人王珪身居宰职,18年中竟增生32幅之多。此后哲宗、徽宗时期,及南宋的孝宗、光宗、宁宗时期,在历史长河中比较,都属题刻高峰期。因此,此处是考证两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自然博物馆。端平年间安庆府治东迁后,题刻之风立见衰微。截止现在,未见再起高潮。在有关《金石录》中,最为称道的,除几幅唐刻外,则数王安石与黄庭坚的四幅真手迹。王刻三幅是:
“皇祐三年九月十六日自州之太湖过寺宿与道人文铣弟安国拥火游见李翱习之书坐听泉久之明日复游刻习之后”
“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旁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
“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荆公”
黄刻一幅是:
“李参李秉夷秉文吴择宾丘揖观余书青牛篇黄庭坚庚申小寒”
天柱主峰周围石刻马祖庵直抵天柱主峰一带,共有石刻20多幅。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李柬之题“柬之洞”为最早之刻,民国33年国民党抗日第五战区副司令张淦题镌于主峰顶壁的“中天一柱”为最晚之刻。计有宋刻3幅、明刻3幅、清刻3幅。余为民国刻或不知时者。马祖庵景区石刻,多镌于单个巨石上;主峰或近主峰处,则多镌于悬崖绝壁之上,而且主刻多是一米见方以上的大字。主峰之巅李云麟题刻的“孤立擎霄”,马祖庵上杨森题刻的“南天一柱”,一线天旁张义纯的“顶天立地”,以及小心坡旁李品仙的“一柱擎天”、邑人范苑声的“万岳归宗”,都是引人注目的大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刘源结寨纪事石刻,即在西关寨峭壁间。
虎头崖石刻虎头崖景区约有近30幅石刻。最早的为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刻,最晚的是清乾隆丙寅(1746年)邑进士张必刚“超然物表”大字刻。此处石刻多镌于露天独立巨石上,风雨剥蚀严重,很多已不能详识。天然石塔的石缝中转身即遇,很有情趣。《名山记》作者李元阳题写的“铁笛龛”及龛内壁的排律诗文,是备受游人青睐之刻。
二、古寺观
山谷寺在县城西9公里野寨小街北。据旧志载:南朝梁时,白鹤道人、宝志和尚,两人都想在此处建道场,梁武帝命他俩各施法宝识地,得者居之。道人放白鹤,和尚抛锡杖。鹤飞在前,将落地时被锡杖飞来声所惊,止于他处,锡杖卓立此地,宝志即在此建寺。大同二年(536年)命名为山谷寺。
自宝志开山创建,1400余年来,该寺少衰即兴,始终巍立于禅林之中,实为国内不可多见的佛刹。更以三祖璨受度于二祖后,于此传四祖,又优游返化于此而扬名宇内。
今日山谷寺或称三祖寺,佛事虽不如从前昌盛,但秀丽山川,仍不失为旅游胜地。这里群山环抱,中耸一山峰,苍然独秀。潜水流其前,天柱耸其后,风物秀丽,堆碧叠翠,幽静宜人。山形奇似凤凰,两翼劲张紧护,形成一道幽深险峻山口,凤头昂举谷中,寺塔高矗头上,气势轩昂。进入谷口,由沟旁道路前进。抵山麓,则由石阶而上。两旁青萝掩道,奇花护径,翠竹排空,苍松蔽日,人行其间,顿觉烦猥全消。明安庆知府胡缵宗“山谷”碑立于阶左,清安庆知府张楷“香岩”碑嵌于阶右,天香台、宝公洞隐藏危崖之下,立化塔、三高亭矗立半山之中。登上360余级石阶,便至寺门。门上高悬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山谷寺”匾额。左右墙头,青瓦堆砌成两条巨龙,呲牙怒目,分守匾侧。跨进寺门,觉寂塔高插云霄。山高塔耸,游人登塔远眺,确能荡涤胸襟,大开眼界。塔后有楼阁一座,阁分两层:下为三祖殿,新塑三尊中型金身,时有朝山进香人来;上为藏经阁,西边柜藏经书,东边坛供小型佛像近300尊,形态各异,栩栩有神。阁前,左有签堂;右有茶室,供游客休憩用,内悬赵朴初1981年仲夏和王安石六言诗真笔挂屏一幅,文曰:“吸尽泠泠江水,冲开靡靡山围,三祖道场重现,千花满载而归”。阁与塔之间为一庭院,花木葱葱,清新幽雅。
寺内有僧十数人,除例行佛事外,遇朝山进香人来,则敲钟擂鼓,击磬燃香,环跪念佛。
唐宋以来,达官名流,摩肩接踵来此游览朝谒,且多题诗勒石,状景抒情。宋代著名词人张孝祥之子张同之于寺下石牛洞入口处镌诗曰:“飞锡梁朝寺,传衣祖塔丘。石龛擎古木,山谷卧青牛。半夜朝风起,长年涧水流。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此诗在描绘山谷寺历史风光方面,堪称千古绝唱。
佛光寺原名马祖庵,在登天柱山的半山腰。唐代著名高僧马祖道一禅师行脚至天柱山,在此结茅为庐,在庐旁石洞里,讲经习静。五代时,当地人就地建庵以示崇奉。明万历丁酉(1597年),达观和尚驻锡说法,桐城吴应宾(万历丙戌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以目眚告归)。怀宁阮自华(万历戊戌进士,历官户部郎、郡守,崇祯间以病乞休)奏请神宗赐名佛光寺,吴应宾并为此作“题辞”。己亥(1599年),神宗如吴、阮所请,并命太监党礼御赐《藏经》。阮自华复捐资置斋田、茶地、竹木,为接待香客及整理佛经的费用。此时佛光寺宫殿宏伟,檐飞廊回,古朴秀丽。神像高列,香烟缭绕,钟鼓木鱼,声播山谷,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明末,张献忠农民军至此与官兵交战,寺遭火焚,藏经俱毁。清顺治十年(1654年),副总兵梁大用重建正殿,太平天国时复毁,仅存竹屋3间。1933年,主持僧妙高(潜山三妙人)募修大殿及寮舍。至抗战前,已建成殿堂20间。国民党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曾赠以“大雄宝殿”巨匾,一时宗风大振,香火日盛,游客日增。后因战事频仍,殿宇又毁。建国时,东西两庑及前殿已不复存在,中、后殿亦破烂不堪。1958年,天柱林场将佛光寺进行了全面整修。1966年,红卫兵又将佛光寺洗劫一空。仅存砖屋数间,为林场所用。进入80年代后,随着天柱山风景区的开发,佛光寺又多次修葺,面貌有所改观。
佛光寺是登天柱山的必经之地。这里群峰竞秀,林木繁茂,云雾迷漫,恍如蓬莱。寺前有“屏风山”,门口有“木鱼石”。左边有“洗钵池”,清澈见底,长年不涸。池前琼瑶苗圃,苍翠欲滴。苗圃右侧的“滴翠桥”下,水声潺潺,如吟如咏。寺后有“卧虎岗”,岗后翠岭连绵,松繁竹茂。寺右有“黑虎冲”,怪石林立,如奔马,如斗牛,如卧狮,或伏,或仰,或立,景象万千,形神毕肖。
白鹤宫亦名真源宫,在今山谷寺东北山岗上。旧志载: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在此设祭,见五岳云中出现,便命立五岳祠。南北朝梁武帝时,白鹤道人与宝志和尚各施法力,以物识地,白鹤飞止此处,于是建白鹤宫。宋太宗赐名“灵仙观”。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改名为“万寿宫”;政和七年(1117年),诏“以真源万寿名其宫,以庆基名其殿。”
白鹤宫最为昌盛时在于两宋,诏赐封锡,代代有加。当它名为灵仙观、真源万寿宫时期,不仅崇奉为道教圣地,而且是皇家赐给达官显贵的疗养之所,如孙觉、杨万里、韩铎、张戣等人都曾被赐封该地观监、提举、管勾等闲散官职,让他们在此养憩。当年这里殿宇辉煌,楼阁栉比,钟鸣鼎食,显奕一时。
于今,白鹤宫仅存故址。在一山几凹间,古砖古瓦,基石碑碣,断残破缺,到处都是,旧景可寻的尚有数处:汉武拜岳台、梁朝白鹤泉、唐皇应梦井、宋代半截墙。在考察道教渊源方面,故址仍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三、古塔
觉寂塔“孤塔何翩翩,突起层云间。飞鸟薄青嶂,古木团苍烟。不见鹤外锡,空余山中泉。绝代有山谷,流水还年年。”这是明代监察御史余珊描叙觉寂塔的佳句。
觉寂塔在今三祖寺院内。通称三祖寺塔,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代志书记载:此塔是唐天宝四年(745年)舒州别驾李常所创。21年后,御史张延赏奏请封号为“觉寂”(大历元年,即766年),州刺史独孤及为撰碑铭。会昌(841—846年)灭佛,塔与碑俱被毁。唐宣宗大中初(约在848年)复建觉寂塔。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刺史张彦远重建碑,彦远记碑阴。“元季(寺)为兵火所毁,惟塔独存”。
今日觉寂塔,塔刹高9米,上为葫芦形金属圈,称为凌天表,下为壶形宝瓶,瓶颈部有佛家镇塔咒语4行;中有镂刻几何花纹的相轮5节。其下又有1个宝瓶承轮面立于覆钵之上。整个相轮用斗粗木柱串成一体,矗立于塔顶。8条铁链拉风,上挂铃铎51只,由顶端系向八方。微风摇曳,丁当作响,悦耳怡神。塔体高30米,外分5级,内分7层,飞檐翘角,斗栱整齐,外旋中空,出入相制。北有石阶可登,塔中有板楼供上下出入。每层有4门,两虚两实,虚实分设。游人登塔,常被弄得方向莫辨。塔体外壁有小龛,龛中有佛像,每方4至8尊不等,大小虽不同,排列却有序,层层皆是。每层外廊皆有环垣,游人可凭栏观赏风景。塔的布局严谨,造型别致,加上地势高迥,翘首仰望,确有巍峨峭拔,高插云天之概。明安庆知府胡缵宗有诗赞道:“登塔竟何极,乘鹏欲御风。手挥月出窟,足蹑云行空。指顾幽燕上,徘徊河汉中。庭闱只咫尺,恍惚凌空同”。
1984年上海科教电影制厂拍摄《中国古塔》科教影片,曾来潜山拍下了觉寂塔的雄姿。
太平塔在县城北1.5公里的太平山上。旧《县志》载:“晋咸和间(326年—334年)创。”“塔前有真武殿;塔后有玉皇阁,有石华表。塔旁为寺,舒州太平慧勤佛鉴禅师道场”。殿、阁、寺“明洪武重修。”“后又经兵焚,改建寺于塔前”。
太平塔的始建,距今1600余年,居安徽省之最。咸和塔毁于何时,未见确载。《舆地纪胜》记有“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塔被火焚之事。今日所见的太平塔,塔身有嵌印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的塔砖,有记述南宋隆兴元年重修的覆钵铭文。塔刹倾圯,仅存覆钵,如锅状反扣于塔顶。塔7层8方,从覆钵口以下计算,塔高35米,每层有4门,虚实相对。塔体内外有龛,大小不一,镂有佛像近千尊,仪表各异,神情雅逸。方甓构椽,扁瓦为瓴,飞檐翘角,气势轩昂。角以长方石条砌成,外首琢有龙头,形象生动,塔内中空,有楼11层,横木压板,结构别致。塔壁内砌有台阶,穿楼绕廊,可以上下。登上最高层,远眺天柱,群峰峥嵘,风光无限;俯视县城,楼宇林立,井然有序。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十二月,张献忠率农民义军驻桐城,十九日遣其部下攻潜山,知事李允嘉、典史沈所安等11人在太平寺被擒。农民军烧毁了太平寺,塔内板楼同时被焚,唯砖石塔体无虞。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将太平塔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塔后新建了县文物管理所。
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已拨款,对太平进行维修。中国著名古建筑家单士元、罗哲文及城乡环境保护部技术顾问郑孝燮都来古塔作过考察。
西门塔县城西门外同安坊(今西门水塔旁)原有古塔一座,本名兴化塔,乡民习惯呼之西门塔。顺治《县志》载:“在同安坊,晋咸和建。下有寺。元末,寺及塔顶为红巾军毁。明万历乙卯(1615年),方伯徐尧莘为本县六秀才,乃修建铜顶,周旁维以铁索铃铎,镇以宝玩典籍。下建昆卢阁。天启丁卯(1927年),大风折顶坠湖中”。乌以风《天柱山志》谓:“至民国初年,只存半塔,犹屹立云表。其形似西湖雷峰,极为壮观”。民国31年6月,国民党广西驻军以该塔为敌机空袭目标,有碍防空为由,用炸药炸毁,移塔砖修野人寨烈士堂墓。乌又称:“塔砖正面皆铸有‘佛塔’二字,背面有施主及造砖人姓名。旁边有景明、大观、崇宁三种年号。考景明为南北朝魏宣武帝年号,大观、崇宁皆宋徽宗年号。则知历代重修,非止一次”。
文峰塔文峰塔原在县城南门外学湖南埂上。明万历壬寅年(1602年)知县于廷采为配合儒学的风水建设,特创文峰塔以象征文笔。塔为砖体,其高、粗仅稍次于太平塔。因基脚硬度不匀,塔身很早就出现了较大的倾斜,状似“斜塔”。“文革”中倒塌,古塔从此废。
四、陵墓
烈士陵园潜山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主要县份之一。1925年6月,成立了中共五庙党小组。1927年秋建立了中共潜山特支。相继发生过规模较大的梅城暴动、请水寨暴动、黄柏暴动、岭头暴动、梅寨暴动和五庙八斗起义。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潜山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牺牲499人,遭敌人杀害的群众达2000多人,并先后输送红军、新四军、八路军、解放军兵员8038名。
潜山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60年,座落县城北门外彰法山官山嘴,总面积32亩,前为平地,后为小山,山高海拔38米,居高临下,可俯视全城。
园内依山形曲折向上,建有3道宽15米、级为20——30不等的水泥台阶,分一、二、三级平台。一级平台左侧,建有140平方米的五间平房接待室和办公室。二级平台两旁遍栽芙蓉、女贞等风景树。三级平台是主题建筑物所在:前有14.1米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红五角星下大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分3行直写“共产主义是不可战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碑身矗立在2米高的基座上,基座下有140平方米面积的碑坛,前后各有五级台阶,周围有栏杆,四角有华表柱,简朴而庄重。碑坛后,苍松翠柏排立两旁。长方形水泥人行道环绕着一个近2000平方米的大草坪,坪内常绿灌木丛中有一方小小花圃,鲜花次第开放,四时不败。再后便是占地400平方米的革命烈士纪念馆。圆形宝塔顶的烈士墓就在馆的右角。
革命烈士纪念馆1984年首次陈列开放。展出的内容有:建党初期及一战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王步文、余大化的照片、遗物和潜山县建党情况介绍;请水寨、梅城、黄柏、梅寨等地农民暴动和五庙八斗农民起义情况简介;抗日委员会和黄柏、水吼山区游击队痛击日寇情况简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民兵捉匪、剿匪、支援大军渡江情况简介;中共潜山县级组织概况;潜山人民为革命捐躯的革命烈士名单等。馆内安放着死难烈士生前战友捐赠的“功德永存”、“千古流芳”木质、大理石匾。纪念馆开放以来,接待全国各地前来谒陵干群3万人次。
抗日烈士公墓在今野寨中学校园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31年10月动工兴建,次年6月竣工。主要建筑有:
将士墓1座。内安放985罐烈士遗骨。墓上镶嵌国民党国徽,正前面竖立墓碑,两旁并立一对石狮,四周砌有汉白玉栏杆。
忠烈祠1座。位于公墓前30米处,祠内有牌位4座,四周朱漆园柱上有木刻对联,其中一幅为:“负弩效前驱,碧血黄沙殉一死;遗骸正丘首,青山白骨共千秋。”
纪念塔1座。位于公墓后小山坡上,高10米,上有白崇禧题词:“陆军第一百七十六师阵亡将士纪念塔”。
亭阁3座。名为浩然亭、光岳亭、觉后亭。
此外,还有景忠厅、韬励楼、庄屋、围墙、桥梁等建筑。
当年,公墓整体建筑,造型得体,布局合理,工艺精美,玉栏朱柱,飞檐翘角,庄重肃穆,确令观瞻者肃然起敬。后因多年失修,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不少建筑物已荡然无存,现仅存浩然亭。
刘源墓百花崖下有刘源墓。南宋末,刘源受地方军官之命,在野人寨至天柱山一带结寨抗元,自为义兵长。后兵败身死,山民葬其遗骸于天柱山百花崖下。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乡人储汉涛等3人为其立墓碑,名之“大王坟”。
乔公墓顺治及历届旧《县志》载:汉末,乔(桥)公避乱于皖城,择居彰法山。山麓溪水环曲,松竹郁茂,为其故居。乔公死后,葬于此处,后人称“乔公故址”,为“潜阳十景”之一。故址后改为广教寺。其墓在寺后,寺前有胭脂井。
五、古井
应梦井山谷寺东、白鹿冈侧,汉武帝拜岳台遗址前数十米处,有一用块石砌成的古井,称应梦井。井周长二丈许,水深丈余。
顺治《潜山县志》:“天宝中狂虏陷京师,明皇出都,默告司命真君。夜寂,梦入潜山,有羽衣揖而引之真君祠下。比出见紫翠间有井,少憩亭上,羽衣云:‘此泉乃栖霞仙人所饮。’觉而记之。后还都,遣王越宾、李抱朴致祭恭谢,见井于祠前,回奏之,上曰:‘果应前梦’,乃赐名应梦井”。中使王越宾致祭时题诗曰,“碧坞烟霞昼未开,游人到此尽徘徊。凭谁借问岩前叟,曾托吾皇一梦来”。相传井上侧原为司命真君祠。此井位于高岗之上,井水清澈,久雨不盈,久旱不涸。传说井底本来直通潜河,潜水浊则井水浊,潜水清则井水清。现虽处荒岗僻静处,但慕名前来览胜者,却不绝于道。
卓锡井在今山谷寺后公路东侧。旧志载,此井乃梁武帝时宝志和尚卓锡处,杖起泉涌,久旱不涸,后人以砖石砌成井。今井在几方小梯田中,井壁苔藓遍生,水仍清澈,但已很少有人问津。
胭脂井位于县城东郊的潘铺乡王湾村综合场外十步许。此处原是乔公故址。汉末,乔公携二女流离至此。二女皆国色,孙策克皖后娶大乔,周瑜娶小乔。相传二女居此时,每次梳洗后,均将残脂剩粉投入井中,井水因呈脂粉色,故曰胭脂井。旧志载:“井石栏有建安年号”,可见该井创建年代久远。
乔公故址荒废后,人于井上建秀英亭。光绪年间潜山知县陈慎容又因亭废重建,并浚治过古井。1986年,潜山县人民政府公布胭脂井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井或名白鹤泉,位于白鹿冈南,应梦井东去二三百米处。两井都在白鹤宫故址内,与冈北锡杖井共成鼎足之势。旧志称此为萧梁时白鹤道人放鹤识地处,鹤飞泉涌,因成此井。井随白鹤宫兴衰而显晦。清末民初,宫渐倾废,井也渐淤塞不为人知。民国34年天旱,迁建在此的潜山农业职业中学师生寻找饮水,偶然于一小池后边掘得。其时,该校校长毕乃玄曾撰文立碑,中有文曰:“距池尺许,入土丈余,忽发现砖石迭砌之古井一口。出其瓦砾而深掘之,四周清泉涌注,色味俱佳。且于泥淖中掘出铜帽顶、玉手镯、杯、筷等物,古色古香,殊堪珍贵,是即白鹤泉之仙踪也。此千数百年具有历史性之仙泉,重行掘现,无异珠埋玉蕴,再吐辉光。”县文物管理所在普查文物时将此碑收藏到山谷寺中。
现白鹤宫故址中,有两户居民住着旧时庙屋,屋前饮水塘里,见一石头井圈微露水面,圈下便是此井,不说吊古怀今,即此塘中有井也是一小小奇观。
六、亭台
浩然亭民国31年,皖、鄂、赣14县知名人士捐款,在野人寨南山麓,为国民党陆军一七六师抗日阵亡将士立公墓,同时建亭于其旁,名之“浩然”,以彰其浩然的民族正气。初建时,为木质结构,八角十六柱,气势颇轩昂,后倾朽。今仿其原形,移建在公墓遗址上。
三高亭明正德末,安庆知府胡缵宗景仰何氏三高的高风亮节,应地方何姓族众之请,于三祖寺半山建三高亭以祀之,后亭圯。万历知县陆玄锡改为三高门,明末废。清乾隆九年(1744年),何氏后裔访其遗迹,移建石亭于传衣亭下,请邑令魏其瑸为撰碑记。嘉庆十七年(1812年),其裔孙复移亭于立化亭左,知事任钤为之记。亭高约3米,石柱刻联曰:“长揖傲夷齐,看山外白云,招隐共诗崖酒岛;所居在廉让,访洞中丹灶,编书续高士神仙”。笔力劲挺,钩划犀利,书法可嘉。魏碑、任碑并立亭中。周围嘉木荫浓,风清气爽,是登山憩息,吊古怀人佳地。
涪翁亭顺治《县志》:“涪翁,黄庭坚别号。亭在山谷,与石牛相对。向子谊为之铭而书之,郡守胡可泉重立。今废”。原亭址在“文革”中采石炸毁。1984年冬,天柱山管理处择洞溪西侧崖石耸突处,以钢筋水泥依仿古式样重建。四柱四角,大弯度翘起,饰以鲜明朱、元油漆,颇具宋代特色。数十级石阶陡架,耸起于深壑之中。坐此亭上,北览诗榜,南望石牛,仰听梵钟,俯观流水,悦目赏心,曷可言情!曾有人纪游曰:“涪翁亭上坐,身与涧云齐。树绿淹牛背,峰青逼我衣。崖前燕掠水,山上寺啼鸡,鲁直题名处,游人曾未稀。”
望岳亭在马祖庵北上1公里处。始建于民国27年,后倾圯。1984年天柱山管理处重建。混凝土结构,四角四柱,环柱有石凳。登山者在此小歇,天书峰、天蛙蜂、香子峰、石龙峰、飞来峰、天柱主峰,高下环簇,可作入深山后第一次放怀收揽。
集翠亭1987年,天柱山管理处选翠色浓集的石函峰顶建集翠亭。纯以本山粗粒花岗岩石为材料,凿就柱、顶、栏、凳,然后嵌砌构成。亭高4米,顶呈伞状,六角六柱。此亭,春和景明时,绿荫笼罩;烟云上下时,雾锁栏杆。时移景换,确似蓬莱亭阁。
游目骋怀亭1987年,天柱山管理处于牧羊河北山处择址兴建。亭亦纯石块、石柱结构。顶分六角,皆古式翘檐。坐凳、围栏,也按古雅风格雕凿,别具一格。北倚步道石级,三面悬空处以5根石柱支撑,游客到此,俯视下方,信可游目骋怀。
舒王亭即旧志“潜阳十景”之一的“舒台夜月”,故址在潜山县城内东南隅天宁寨上。宋皇祐年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每夜必登此台读书,兴浓时竟通霄达旦。夜深入静,高台秉烛,浑如月挂中天。王安石后为宰相,殁谥舒王,世人因美称其地为“舒台夜月”。
舒王台方圆数亩,台上嘉木葱郁,绿荫垂地,繁花丛生,芳草萋萋,环境十分清幽雅致。旧志载:“台螺旋而上者数丈,月夜登眺,山黛朦胧,烟光缥缈,万井楼台在目”。明清两代,潜山屡遭兵火,舒王台上的楼阁全废,今仅存遗址。清邑令李载阳在主持编修乾隆《潜山县志》时,有诗云:“荆公读书处,夜月生辉光。台高月皎洁,清影照回廊。至今留胜迹,千古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