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旅游业开发

第五节 游览

古代,来天柱山游览的多是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富贾巨商和高僧名道。他们多走水路,或自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顺江而下,或自枞阳溯江而上,入皖口(安徽省怀宁县山口镇),经皖河转航潜水,乘舟筏直达谷口(今野人寨),而后舍舟登陆,上山游览。唐宋时期,佛教、道教盛行,游人多食宿于寺观庙宇。历代来天柱山游览的名流高士,曾留下了大量的赞美天柱山的诗、词、歌、赋、碑记、游记。民国9年,刘廷风主纂《潜山县志》时,将历代名人赞美天柱山的诗文,收录为《岳云集》,共6卷,469篇,其中有李白、白居易、独狐及、窦参、曹松、苏轼、王安石、黄庭坚、张商英、李元阳、胡缵宗等人的作品。
近几年来,随着天柱山开发事业的进展,来天柱山景区游览的中外旅客,不断增加。
天柱山地处江淮之间,偏临长江,对外交通便利,旅游幅射面大。潜山县城是天柱山对外交通的枢纽。向北,经高河埠直达合肥,每天往返有6个班次的客车对开,路过潜山抵达合肥的客运班车,每天有8个班次;向西,往太湖、宿松和湖北黄梅,可达江西九江、湖北武汉,每天有路过潜山达九江的客运班车两个班次,达武汉的客运班车1个班次;向东南,经高河埠至安庆,每天来往对开的客运班车各13个班次,路过潜山抵安庆的客运班车14个班次。
在天柱山景区内游览,可分为半日游、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四种不同游程:
半日游:
从县城出发,有三条游路,可择其一:
1.野人寨—祭岳台—三祖寺—石牛古洞—茶庄;
2.王岭—虎头崖—天柱寺—茶庄;
3.落马桥—九井河—茶庄。
一日游:
县城—茶庄—马祖庵—青龙涧—牛马城—神秘谷—试心桥—柬之洞—西关寨—良药坪—东关寨—大天门—古牧羊河—茶庄—三祖寺—石牛古洞—县城。
两日游:
为游览天柱山的理想游程,有两种安排:
第一种安排:第一天,县城—茶庄—古牧羊河—大天门—东关寨—青龙涧;第二天,青龙涧—牛马城—神秘谷—试心桥—一线天—柬之洞—良药坪—青龙涧—马祖庵—茶庄—三祖寺—石牛古洞—县城。
第二种安排:第一天,县城—茶庄—马祖庵—青龙涧—牛马城—神秘谷—试心桥—西关寨—良药坪—青龙涧;第二天,青龙涧—东关寨—千丈崖—大天门—古牧羊河—茶庄—三祖寺—石牛古洞—县城。
三日游:
第一天,县城—太平塔—博物馆—石牛古洞—三祖寺—祭岳台—九井河到宋板桥—茶庄;
第二天,茶庄—雪崖瀑—马祖庵—牛马城—神秘谷—试心桥—一线天—柬之洞—西关寨—良药坪—青龙涧。
第三天,青龙涧—东关寨—千丈崖—大天门—古牧羊河—天柱寺—虎头崖—王岭—县城。
为满足游客食宿的需要,县城和野寨、茶庄及深山景区内新建了一些饭店、旅馆,改善了服务设施。到1987年底,前山共有旅馆39家,床位2326张,其中天柱山庄2家,271张床位;茶庄中心接待区4家,254张床位;野寨5家,243张床位;县城28家,1701张床位。按经营体制分,国营15家,集体7家,个体17家。被列为涉外旅馆3家:舒州饭店、天柱山庄、潜山县招待所。
为便于游客游览,天柱山园林管理处(局)、天柱山管理局、天柱山旅游公司,除编印出售大量的中英文对照的天柱山导游图外,还在公路和步道的岔口处,设立路牌、路标牌,在各景点设立说明牌。1984的4月,县政府办公室和天柱山管理局联合举办一期业余导游培训班,共30余人参加,为后来县内各部门接待游客提供了方便。1986年秋,潜山县第二中学导游班学员毕业,分配到天柱山管理处的12名毕业生,定岗为专职导游员2人。
从1980年9月起,天柱山开始接待旅游组团和零星游客。先后组团来天柱山旅游的有:上海市春秋旅行社、铜官山铜矿、日本专家组等。省内外高等学院师生来天柱山进行教学考察、采集标本的更多。中共中央委员、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张劲夫,中共中央委员、安徽省委书记周子健,安徽省省长王郁昭,中共中央委员、安徽省委书记黄璜,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叶尚志,中共中央委员、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钱信忠,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化组副组长、全国古建筑技术委员会主任罗哲文,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馆副院长、古建筑专家单士元,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建设部顾问、高级建筑师、城市规划专家郑孝燮,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水电副部长刘和东,全国杂技协会主席、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夏菊花,美利坚合众国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鲁直,……都先后来天柱山视察、考察和游览。1979年首次有游客量统计,是年为550人次;1980年上升到2100人次;1981年为5000人次;1982年突破一万大关,为10600人次;1985年突破十万大关,为114000人次;1986、1987年,都分别为140000多人次。从1979年至1987年,合计为526000多人次,其中外宾、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为280人次。日游客量最高峰为1985年五·一节,达7000多人。
上一篇:第四节 建设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