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附录

三、政事文选

《战斗在崇山峻岭之中》节选
谢潼关
难忘的岁月
1947年底,敌人纠合33个旅的兵力,对大别山进行大规模的围攻。他们采用“三光”政策,实行移民,制造无人区。并且利用地主还乡团疯狂捕杀我干部群众,企图彻底摧毁我在大别山的生存条件,置我于死地。特别是国民党广西部队和这里的封建地主、特务、土匪相勾结,残酷镇压我基本群众,并对这一地区进行反复清剿,敌情日益严重。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干部、战士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由于长期吃不上油,很多同志满身长了疥疮,也没有药进行治疗,不少干部战士体质下降。而且没有衣服穿,走路没有鞋子,真是步履维艰。有时敌情严重,我们一夜几易驻地,在冷天雪地、大山丛林中,野猪棚里过夜。
在那艰难的日子里,山区的群众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援。我们没有吃的,他们宁愿自己少吃一点,也要先给我们吃;我们有的同志因长途行军而患了重病时,他们热心地为我们请医生找药材治疗;在敌情严重时,他们还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我们。官庄区贫农华兴芳妻子陈桂珍从大军南下至1949年解放,家里从没有断过我们部队的伤病员,家里没有吃的,她就到处借粮,共借了粮食20多担,同志们称她为解放军的母亲。水贵有一位老贫农,在当时粮食奇缺的情况下,收留了四五个重病号住在家里,并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到青草塥等地采购药品,为伤员治疗。黄柏龙井关百丈崖大山上庵堂里住了一位老贫农,敌情严重时,他家就成了我们的联络点,他想方设法掩护我们失散的同志,他儿子挑货到安庆、青草塥、源潭等地为我们购置药品和日用品。大水章传来父亲的家里是我们的情报点,他家经常不断住着我们的战士、病号,他老人家不管家里怎样困难,总是首先解决我们同志的吃饭问题,有的同志受伤走不了,他总是妥善周详安排。
在斗争复杂、艰巨的情况下,我们广大群众和干部战士表现得十分英勇顽强,经受住了恶劣环境的严峻考验。但是也有个别革命意志薄弱者叛变了革命,并带着还乡团到处抢掠我们的粮食和物资,杀害我区村干部。
1948年春,我们向二地委、二分区负责同志张伟群、钟大湖汇报了潜北对敌斗争和我们经济极端困难,干部、战士经常挨饿的情况,因此,二地委将晋冀鲁豫送来的银洋发给我们一百多元,解决了我们生活上很大困难,使我们增强了坚持斗争的信心。
当时,斗争搞得比较好的有源潭区、官庄区、黄柏区、槎水区。主要是新区政策贯彻得好,依靠和使用有坚持游击战争经验的本地干部。他们土生土长,联系群众,联系乡村干部,能及时掌握情报,在极端困难的时候,能够分散小股活动,打击敌人,又能搞到粮食。
淮海战役开始后,敌人主力调走,斗争形势开始好转。十二月,根据皖西区党委指示,桐潜两县分开恢复原建制,潜山县委书记是我,县长李微,副县长赵瑞云,县委委员韩九如,县大队负责人李顺海。我们住在黄柏、龙井关一带,县大队有二百余人。
淮海战役的胜利,给大别山内外的敌人以沉重打击,从政治上根本动摇了潜山的敌人。杜埠、槎水的“还乡团”近四十余人,经我们派进去的同志做了耐心的争取工作,全部向我投城。这一行动,对潜北山区敌人震动是很大的,有些还乡团迫于形势,不得不派人来接头。
怀念先烈
坚持桐潜斗争,我们完成了党中央、毛主席给予我们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但是,这一胜利确实来之不易。在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长期斗争中,许多革命人民和干部光荣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有皖西一地委副书记兼一分区副政委李唐,有官庄区区委书记牛金山,有龙山区区长吴守魁,有潜山县大队连长牛栓贵,还有区干部余发成,村农会主席、村干汪富成兄弟二人,以及货郎情报员徐洪海等等。他们有的被活埋,有的被敌人砍头,有的甚至被铁丝活活戳死。在敌人种种酷刑下,他们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崇高伟大的英雄形象,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革命和“四化”的征途中,激励着我们前进。
潜山县扶贫工作情况
中共潜山县委潜山县人民政府
潜山县地处皖西南大别山区,共有人口53.4万,其中农业人口50万,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宜林山场131万亩,水面9.2万亩,耕地36万亩,素有“七山一水二分地”之称。1985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250元,其中20万贫困户人均收入只有151.2元。“七五”时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我县扶贫工作完成了从单纯救济向经济开发的根本转变,提前一年实现基本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目标。1989年底,安庆市委、市政府对我县率先实现“七五”扶贫目标,给予50万元奖励。1990年5月,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工作领导小组增拨50万元扶贫资金,给予嘉奖。
下面,把我县“七五”扶贫开发情况和“八五”扶贫开发战略部署,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一简单汇报。
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1984)19号文件,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层层建立了扶贫开发领导机构,设立了办公室;组织县直70个部门,实行包干联系制度;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立足资源,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集中资金,综合输入,配套服务,合力开发,并坚持以开放促开发,初步探索了一条符合潜山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使全县经济增强了新的活力,贫困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是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得到解决。1985年底,全县处在“温饱线”以下的贫困户有41231户、201241人。到1989年底,有31667户、143253人解决了温饱,分别占贫困户(人)数的90.6%和90.9%。剩余未越过“温饱线”的3285户、14321人,通过1990年的重点扶持,年内可望全部解决。预计1990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可达324元,比1985年增长29.6%;贫困户人均收入可达250元,比1985年增长65.3%。
二是区域性支柱产业开始起步。随着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全县农村千家万户自由种植、分散经菅的生产方式,逐步走上规模经济、集约经营的轨道。具有本县特色和优势的“三竹”(毛竹、元竹、水竹)、蚕桑、茶叶和天柱山旅游经济四个系列开发,已初具规模。1990年总产值达到1.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4%。其中:“三竹”系列开发产值达700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五年新建县乡和乡村断头公路63条,全长518公里,实现乡乡通车,使43.7%的贫困山区村通公路;新建变电所2座,架设输变电线路1493.3公里,兴建小水电站12座,装机20台共3735千瓦,使70.9%的贫困村通电;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4万亩,改善排涝面积14.3万亩,改善防洪面积1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3.7平方公里;林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五年造林17.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6%增长到45%,荒山面积由30万亩减少到10.3万亩。
四是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支柱作用愈加明显。五年兴办职业中学8所,普通中学44所,在校学生2.1万人,初等教育基本普及。根据国家和省里的统一部署,对贫困乡选派了科技副乡长,每两年进行一次调整;先后实施了19个重点科技开发项目,建立了207个科技示范点和4726个科技示范户;围绕开发项目兴办各种技术培训班2500多期,推广10余项先进适用技术,使10万多人基本掌握了一两门实用技术,有1.5万农户走上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路子。
五是经济建设后劲增强。预计199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520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6200万元,工业产值19000万元,比1985年分别增长58.8%、13.7%和141.2%,年均增长10.9%、1.3%和24%;乡镇企业总产值23100万元,增长182.1%,年均增长27.8%;财政收入1800万元,增长108.3%,年均增长15.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000万元,增长73.7%,年均增长10.9%;外贸购进总额691万元,增长5.1倍,年均增长54.9%;粮食总产21万吨,人均占有粮390公斤,贫困山区人均自产粮由1985年的125公斤增加到150公斤,自给率由48.1%,提高到57.7%。
在回顾“七五”、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刚刚越过低标准“温饱线”的贫困户,收入不稳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返贫。二是生产、生活条件没有根本改善。全县尚有29.1%的贫困村未通电,30.4%的村部分通电;46.2%的村未通公路,10.1%的乡村公路是晴通雨阻或“半拉子”工程,农田水利建设不配套;15—40周岁的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7.2%;地方病、流行病的发病率较高。三是全县农民人均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9.5%;到“七五”期末,县财政赤字达1000万元以上;很多乡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难以解决。四是主导产业的系列开发深度、广度不够,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配套。五是人才、资金、技术短缺,开发受到制约。
我们深深懂得,国务院(1990)15号文件对九十年代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贫困地区正在比学赶超,争相脱贫。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我们潜山县的扶贫开发只能在巩固中发展,在发展中巩固。
——(摘自赵金苗同志在第五次大别山贫困地区经济
开发工作暨表彰会议上发言材料第一部分)
上一篇:二、历史问题考辩
下一篇:四、摩崖石刻选录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