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三章 人口密度

第一节 政区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一定时期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的人口数来表示,反映人口的稠密程度。土地面积包括所辖范围内的全部陆地面积和内陆水域一般情况下,人口是经常变动中的变量,如果行政隶属变更、调整,疆界盈缩不定,也会出现人口密度的变动,还有由于测绘水平不一,面积也会发生改变。安徽省由于省际变动频繁,省内建制也时有变化,因些,人口密度的记载往往不一。整体来看,时代越近越可信,建国后的人口密度准确率最高。
一、西汉至明朝时期(公元前206—1644年)
〔西汉元始二年〕(2年)汝南郡37097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人口数70人,沛郡3699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人口数54.9人;梁国5408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19.7人;庐江郡44325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10.3人;九江郡3771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20.7人;丹阳郡5970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6.8人;六安国10881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16.4人;临淮郡42372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29.2人;楚国5247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94.9人。(注:摘自梁方仲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18—19页。)此上6郡3国总人口为8397345人,面积为27973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为30人。(注:赵文林、谢淑君著《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推算,西汉安徽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26.3人。)但此面积有一半不在现今安徽省版图之内。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汝南郡3447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60.9人;梁国540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79.9人;沛国2997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8.4人;下邳国2250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27.2人;九江郡3771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11.5人;庐江郡4230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10人;丹阳郡56875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11.1人。(注:摘自梁方仲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26—27页。)。此上4郡国总人口为4882201,面积为229225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为21.3。(注:同②著第76页推算为21.7人,二数相当。)
〔唐天宝元年〕(742年)江南东道210450平方公里,6615977人,每平方公里31.4人江南西道324550平方公里,3723972人,每平方公里11.4人;淮南道112000平方公里,2275380人,每平方公里20.3人。(注:摘自梁方仲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114页。)三道合计647000平方公里,12615329人,每平方公里19.5人。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淮南东路83232平方公里,1341973人,每平方公里16.1人;淮南西路96647平方公里,1584126人,每平方公里16.4人;江南东路86135平方公里,2148587人,每平方公里24.9人;江南西路131689平方公里,3643028人,每平方公里27.7人,(注:梁方钟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164页。)四路合计397703平方公里,8717714人,每平方公里21.9人。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淮南东路54891平方公里,404261人,每平方公里7.4人;淮南西路92292平方公里,779612人,每平方公里8.4人;江南东路86134平方公里2402038人,每平方公里27.9人;江南西路131689平方公里,4958291人,每平方公里37.7人。(注:同①第164页。)四路合计365006平方公里,8544202人,每平方公里23.4人。(注:《中国人口史》第313页作安徽1210年每平方公里为22.94人。)
〔元朝〕中书省933300平方公里,3691416人,每平方公里3.96人;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473400平方公里,4117737人,每平方公里8.7人;江浙等处进口书省315000平方公里,28736947人,每平方公里91.23人。(注:梁方仲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185页。)三行省合计1721700平方公里,3654610人,每平方公里21.2人。(注:《中国人口史》第333页作安徽估计推算为29.94人。)
〔明洪武二十六年、弘治四年、万历六年〕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直隶224208平方公里,10755938人,每平方公里47.97人;弘治四年(1491年),面积同上,7983519人每平方公里35.61人;万历六年(1578年)面积同上,10502651人,每平方公里46.8人。(注:梁方仲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207页。)
二、清朝时期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年间〕
表1—3—1清安徽人口密度与各直省平均比照(注:梁方仲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207页。)


上表中各直省系指直隶、奉天、吉林、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巴里坤及乌鲁木齐、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面积数,系据历史学家顾颉刚等校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23页第31图用方格求积法测算得出。
表中康熙二十四年、雍正二年、乾隆十八年为人丁,乾隆三十二年起为人口数。
上表安徽人口密度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是人口稠密地区之一。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表1—3—2清嘉庆二十五年各府州人口密度(注:梁方仲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273—274页。)

(注:此数系《嘉庆一统志》原记数字,如据各府州分计相加,安徽统部人口数应为28354122,人口密度则又应为150.50。)
以上统计,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安徽各州人口密度最高者为庐州府,其次依次为太平府、凤阳府、宁国府、池州府、颖州府、徽州府、滁州府、六安直隶州、和州直隶州、广德直隶州、泗州直隶州,最低者为安庆府。
三、民国时期(1912—1949年)
民国时期安徽省面积、人口密度的记载较为丰富,但面积单位多用市制,只有极少数年份采用公制。
民国时期安徽省面积各年份的记载不一,造成不一的原因有多方面:社会动乱是首要原因;其次是省际与省内的行政隶属时有变动,有的县划进划出,有的县是新设,难以及时统计;再次是当年的测绘和统计水平所限。由于面积的不一,使人口密度前后出现许多逻辑矛盾。由于面积变动,有的县人口数在比上一年没有变动或变动不大的情况下,人口密度却陡增或陡降。对此,除作必要的校勘以纠正计算、印刷、抄写中的错误外,其余一律保持历史原貌。
1928、1933、1944年安徽分县面积表
表1—3—3单位:平方公里


1928年面积数取自民国17年《安徽全省第一次户籍调查报告书》;1933年面积取自民国22年9月《安徽省概况统计》中的《安徽省各县人口密度统计表》;1944年数取自民国33年《安徽概览》。
以上1944年安徽面积比1928年多出22077平方公里,与建国后的13.93万平方公里相接近。查照1928年前至1919年、后至1934年,安徽辖境面积变动不大。
1919—1928年为118610平方公里,1933年117197.5平方公里;1934年与1933年同。现就民国时期几个年份的人口密度列成下表:
民国时期分县人口密度统计表
表1—3—4单位:人/平方公里



以上民国8年(1919年)人口密度、人口数取自《中华民国八年安徽省六十县产业调查繁表》,因未见民国8年至17年(1919—1928年)有各县面积变化资料,面积按民国17年(1929年)数;民国22年人口密度取自民国22年《安徽省概况统计》中的《安徽省各县人口密度统计表》,按公制重新算出;民国23年人口密度取自民国23年《安徽省统计年鉴》中的《民国23年安徽省各县户口数及人口密度统计表》,并按公制重新算出;民国33年人口密度根据民国33年《安徽概览》各县人口数直接算出。
以上5个年份中,人口密度在300人以上的,民国8年有芜湖、凤台2县;民国17年有怀宁、庐江、无为、南陵、芜湖、阜阳、太和7县,民国23年有怀宁、庐江、无为、南陵、芜湖、阜阳、太和7县;民国33年有怀宁、芜湖、亳县3县。人口密度在100人以下的,有休宁、婺源、祁门、宁国、旌德、石埭、秋浦、广德、灵璧、来安、盱眙、天长、滁县13县;民国17年有霍山、婺源、祁门、宁国、旌德、太平、石埭、秋浦、广德、全椒、来安、盱眙12县;民国22年有霍山、婺源、祁门、绩溪、宁国、旌德、太平、石埭、至德、广德、来安、盱眙12县,民国23年有霍山、立煌、婺源、祁门、宁国、旌德、太平、石埭、至德、广德、来安、盱眙12县;民国33年有霍山、立煌、休宁、祁门、绩溪、宁国、旌德、太平、贵池、青阳、石埭、至德、东流、广德、滁县、嘉山、盱眙17县。其余均在100—300人之间。
安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密度差别较大。民国17年芜湖县人口密度达441人,而石埭县只有45人,只占芜湖的十分之一。民国33年芜湖县人口密度已有579人,而祁门县只有27人,前者为后者的21倍有余。
四、建国后
〔建国后历年全省人口密度〕
1949—1985年全省人口密度
表1—3—5人/平方公里

建国后37年间,人口密度增加了85%,以每平方公里增加50人计,经历了4个阶梯。第一阶梯历19年(1949—1967年);第二阶梯历6年(1967—1972年);第三阶梯历年(1972—1980年);第四阶梯历6年。
〔建国后分市县人口密度〕
1953年安徽各市县土地面积、人口密度统计表
表1—3—6单位:面积平方公里密度人/平方公里


本表摘自安徽省人民政府民政厅于1954年11月30日编制的“安徽省土地面积、总人口、人口密度、劳动力情况统计表。
1985年安徽省各市县土地面积、人口密度统计表
表1—3—7单位:面积平方公里密度人/平方公里


下一篇:第三节 经济人口密度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