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主要活动与工作
一、策反工作民国37年(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宣布成立。在安徽从事地下革命活动的一些国民党左派、民主进步人士余亚农、朱子帆、戴戟、陈天任、李海等积极响应,分别与民革中央领导人李济深、朱蕴山、何香凝等秘密取得联系,利用私人社会关系,寻求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对国民党党政军各界开展策反工作。4月,余亚农来合肥朱尧安家与赵友声、姚燕如、赵彦博研究决定,成立民革合肥小组,任务是发展党员和开展策反工作。7月,李荣庸(又名李海)赴香港与民革中央领导人取得联系后,回到安徽向王汉昭、丘清英等人传达领导指示,在合肥建立了另一个民革小组,从事革命活动。8月,余亚农、朱子帆、姚燕如、赵彦博、赵友声在芜湖朱子帆家商议策动国民党96军军长兼蚌埠警备司令于兆龙起义问题和安徽省保安第五旅旅长王汉昭、全椒县县长潘禹三以及桐城自卫队等起义问题。除于兆龙率残部逃跑外,后3者均先后起义。民国37年冬,戴戟在上海参加了谭平山、陈铭枢等人领导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秘密从事反蒋活动,策动国民党部队起义。
民国38年初,余亚农、朱子帆、陈天任、王贯之在中共地下组织指挥下,分别进行策动国民党安东军舰在南京笆斗山起义,策动驻浦口的国民党九十六军一师起义(未成功)。5月,郭坚率国民党安徽保安十团开赴湖北黄石港通电起义。民国38年春,戴戟为迎接解放,加紧了对国民党军队的策反工作,把安徽的陈瑞河、廖运泽两支部队介绍给陈铭枢、郭春涛。陈、郭2人将此情况转达中共,中共驻沪负责人立即派人接洽,策动两部起义。后仅廖部起义,陈部终未醒悟,自取灭亡。为便于传送情报,朱子帆等还与刘格非(时任国民政府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保安副司令)、谢汝昌(时任国民政府芜湖县长)联系由刘、谢签发过江通行证,掩护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往来长江南北,同时,动员谢汝昌起义,保护物资,迎接解放军。
民国38年,遵照中共地下党方向明、范治农指示,王汉昭率部从浦口渡江转到皖南,方、范也随转芜湖,并成立了以方向明为首的迎接渡江策反工作组,在工作组领导下,王汉昭于4月22日在绩溪通电起义,响应解放军渡江。二、参政议政
民主党派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一项坚定不移的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主党派人士被安排到政府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就是贯彻这一方针的重要体现。“文化大革命”以前,省民革领导被安排到政府部门任职的有:余亚农(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皖北政治协商委员会副主席、皖北行署监委会副主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员、副省长)、朱子帆(皖南行署委员、皖南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华东军政委员会及行政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人民委员、安徽省交通厅厅长、省政协副主席)、戴戟(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体委主任兼省体校校长、安徽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刘儒林(安徽省交通厅副厅长)、焦鸣銮(安徽省政协副秘书长、省体委副主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革安徽各级组织和党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这主要体现在积极参加各级人大、政协的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活动中。1984年统计,全省民革党员中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263人,占全省党员总数的28.4%。其中,1983年,在省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陈天任被选为省政协副主席,刘一平、冯宏谦任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陈天任、孙靖松(女)被选为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统计,全省民革党员中有人大代表60人,政协委员267人,合计327人,占全省民革党员总数的24.67%,其中1988年,在省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刘一平当选为省政协副主席,在省人大七届一次会议上,陈天任当选为省人大副主任。1992年统计,全省民革党员中有人大代表61人,政协委员283人,合计344人,占全省民革党员总数的20.07%。
民革安徽各级地方组织和党员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精神和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参予国家政治生活,反映群众意愿,为中共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以及兴利除弊提出意见,发挥诤友作用。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逐步完善,尤其是1989年12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明确了民主党派在全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是参政党。全国统一战线形势进一步发展,民革党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高涨。在省、市、县每年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之前,民革都要组织党员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地方政府的重大事项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和提案,使民革组织的提案质量和数量都得到提高。民革黄山市委会在党员中开展了“提一条好建议一份好提案活动”;民革芜湖市委会还设立了参政议政机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联络组,并在基层支部开展“议政日活动”,以发挥民革的整体作用,履行参政党的基本职能,提高了民革的参政议政水平。1991年,新华社记者到芜湖了解各民主党派活动情况时,对此极为重视,并在“内参”上作了评价报道。
安徽省民革党员中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一年一次的人大、政协会议期间,都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积极参政议政,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以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为依据,就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两个文明建设、祖国统一、多党合作、廉政建设以及科技、教育和人民生活等重大问题提出质量较高、可行性较强的提案和建议,受到有关方面重视和采纳。在1992年省政协六届五次会议上,民革党员就安徽省整顿大中型企业,扶持乡镇企业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农科教统筹结合以及解决教育经费等,提出意见,集中地反映了安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得到了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受到好评。
民革芜湖市委会就参政议政工作作出小结,认为:充分发挥参政议政作用,根本一条在于提高民革党员的素质,而素质的提高又在于加强自身建设;只有讲求实效,坚持实践,深入调研,选准提案,反复论证,才能参政有方,参政有策。
1992年,民革安徽省还有多名党员受聘担任省、市级监察员、检察员、廉政监督员、教育督导员和审计员,对倡廉肃贪、惩治腐败,起到积极监督作用;有6名民革党员被安排担任实职领导职务,他们是:战秋萍(蚌埠市教委副主任)、尤元纾(蚌埠市歌舞团副团长)、屈文飞(马鞍山雨山区副区长)、程承耀(歙县副县长)、彭传美(阜阳市八中副校长)、汪荫棪(黄山市劳动局副局长)。他们有职有权,积极发挥各自专长,在工作中做出了成绩并获得表彰,受到当地中共组织和政府领导的重视和信赖。三、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推动党员立足本职,做好岗位工作,并面向社会开展办学、咨询服务。发挥人才优势,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是民革的中心工作。
1984年12月2日,民革安徽省“四化”服务工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肯定了近年来全省各条战线上的民革党员,以主人翁的态度勤恳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做出了一定成绩。12月16日,民革全国为“四化”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民革安徽省有12份先进事迹材料上报民革中央。在表彰大会上,民革安徽省共获得大会颁发给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志在腾飞、无愧前人”奖状12张。他们是:民革合肥市委会(合肥市中山业余学校、市委会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代表:李海);民革六安市支部(六安市中山业余学校。代表:王国章);民革阜阳市支部(阜阳市中山业余学校。代表:宁坤顺)。曹友敬(芜湖市建委副总工程师);吴孟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方端(凤阳县农牧渔业局农艺师);尹仲巴(合肥工业大学材料力学教研室讲师);胡育生(合肥师范学校讲师);童惕暹(安庆市求实业余学校);屈文飞(马鞍山市卫生防疫站宣教科长);王奇(铜陵市一中教师)。
1985年12月23日,安徽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四化”服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合肥举行。民革安徽省共获得4个先进集体和29个先进个人。他们是:
先进集体:民革六安支部委员会、安徽中山科技咨询公司、芜湖市中山业余学校、蚌埠市中山业余会计学校。
先进个人:王振声(安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室技师)、方端(凤阳县农业局农艺师)、肖明(宣城地区花鼓剧团副团长)、李泽山(合肥市郊区人民医院医师)、吕则刚(上海复建、阜阳长征联合纸箱厂副厂长)、刘百川(安庆市高琦小学工厂厂长)、朱守勋(合肥市蜀山养鸡场场长)、李成发(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主治医师)、李德宣(安徽财贸学院教授)、宋思定(屯溪市血防站医师)、吴少文(铜陵市第一中学教师)、吴孟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苏方兴(合肥工业大学机械设计教研室讲师)、陈金生(芜湖市第二十四中教师)、陈志中(蚌埠市二十三中教师)、林泽慧(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教师)、袁国兴(淮南市化工三建机械学校离休干部)、杨培干(马鞍山人民广播电台编辑)、张永发(原芜湖市阀门厂车间负责人)、曹友敬(芜湖市建委副总工程师)、黄存厚(庐江县政协副主席)、郭怀珠(合肥市业余体校教练)、童惕暹(安庆市求实职业学校教导主任)、程庸镐(徽州地区中国人民银行计划科长)、韩超伦(合肥市第九中学教师)、韩光涛(蚌埠市第一建筑公司改革办公室副主任)、赵潢(安庆师范学院图书管理员)、蔡传薪(宿县行署农业局兽医师)、钱继承(省食品贸易中心总经理)。
1986年,安徽省民革党员中获得各类先进称号者有208人,占党员总数的19.94%;1987年获得各类先进称号者有227人,占21.4%。
安徽省民革组织在社会办学方面也发挥了智力群体作用,取得显著成绩。至1987年10月底,民革合肥、芜湖、蚌埠、六安等10个市委会和市支部共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15所,毕业或结业学员26722人,在校学员6086人;1988年至1992年共举办各类学校18所,累计毕业或结业学员25238人,在校生5294人。各地办学都能按照民革中央和国家教委要求,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重视质量,讲求实效,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和好评。多所学校连续被评为先进办学单位。其中已办学10年的合肥市中山业余学校,声誉卓著,成果突出,年年获得合肥市“先进集体”光荣称号;省中山医科职业学校也以优秀办学成绩,被合肥市社会办学管委会评为先进。
1984年至1990年,民革安徽省共成立9个咨询服务机构,其中民革省委会所办中山科技咨询服务部和安徽省三联建筑工程设计所中山设计室,包括民革芜湖、马鞍山、蚌埠、合肥等地设计小组,自1986年至1988年共完成民用建筑、工业建筑、污水处理、抗震加固及旧房改造等76个项目设计工作,总面积达15万多平方米,并开展了工程预算及标底编审等项服务,已成为一定规模的建筑设计单位。1990年,民革党员组成的“安徽会计师事务所中山分部”,参加了当年全省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接受了核查5个省级事业和企业单位的任务。检查结果查出违纪金额30万元左右,应补缴入库的税金15万元。后又对全椒、定远两县化肥厂1990年度决算报告验证工作,进行了审查。执行外查人员均能做到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受到称赞和表扬。
各市民革组织在咨询服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合肥市民革邀请党员及联系人士中的水稻、茶叶、果树、蚕桑农业科技人员,组成“科技兴农”小组,对长丰县土山乡的茶园建设进行了调查论证,提出方案,并给予具体指导,使1992年400多亩茶园面目一新,茶叶质量和产量都有明显提高。并为蜀山镇十八岗茶场研制了“庐阳春毫”、“庐阳毛峰”2个优质新产品,得到中共合肥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省有关部门的好评。合肥市民革中山科技开发服务部帮助肥东撮镇消防器材厂,研制成膨胀型乳胶涂料,使该厂扭亏为盈。
1983年,民革屯溪、芜湖两市委会先后成立了中山书画社,通过书画展览,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为扩大海外联谊和统一祖国作出贡献。
1991年安徽省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严重洪涝灾害,全省各级民革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抗洪救灾,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根据不完全统计,金额达2.5万元。黄山市中山书画社举办两次赈灾义卖,合肥市民革党员、庐剧演员王华玲举办专场演出,义卖、义演所得款全部赈灾;合肥市中山业余学校捐款1.35万元帮助灾区学校尽快复课;省民革祖统委分别代香港陈丽华女士和程忆陵先生向有关方面转交其捐赈的价值4万元的钢丝床和价值港币1万元的50袋大米;又向肥东、霍山两县转赠台湾安徽同乡会捐款人民币21万元。在抗洪斗争中也涌现了一批战斗在抗洪第一线的民革党员,他们不顾劳累、不避艰险,勇于献身的精神,受到了当地中共组织表扬和群众的称赞。
1991年,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的决策,为响应这一决策,民革安徽省七届九次常委会作出《民革安徽省委会关于贯彻中共安徽省委“开发皖江、呼应浦东”决策的几点意见》,号召全省民革党员充分认识这一决策的重要意义,发挥民革党员和联系人士中台港澳及海外亲朋较多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向“三胞”介绍安徽,鼓励和吸引他们前来安徽开展经贸活动,投资兴办企业,建设家乡,造福桑梓。民革芜湖市委针对中共芜湖市委就“芜湖开发开放工作的具体部署安排”拟订贯彻措施,号召党员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献计出力;民革淮南市委会根据该市响应“开发皖江、呼应浦东”而做出的“科技兴市”的决定,号召全市党员为促进淮南科技事业的发展,振兴淮南经济多做实事。
曾被中共中央领导人誉为“替海外联谊的开展做了一件好事”的中国黄山龙裔公墓,自1985年筹建以来,已安葬了20余位旅美、旅日华侨和国内知名人士骨灰。热情周到的服务,获得旅外侨胞一致赞扬。四、开展联谊活动
1980年5月,民革安徽省委会成立了对台工作委员会,由省委会副主委郭坚兼主任,杜庸、高汉、李直峰为副主任,方诚、李海、张布泉、冒莹、黄伯亮等20人为委员。1984年改称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简称祖统委),为实现祖国统一积极开展活动,进行“三胞”关系的调查研究,对台对外宣传,协助落实政策和咨询服务,接待外来人员,参观访问、组织会议等各项工作。
〔开展对台宣传〕
1977年11月,省委会恢复工作之初,就注意收集台情资料;1978年秋又结合调查研究工作,了解民革党员海外关系,收集登记全省民革党员在台亲友。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省民革临时领导小组于1月9日召开第一次对台宣传座谈会。此后多次组织学习座谈和组织写稿,并分别协助省直有条件的党员制定对台撰稿计划,对于年老执笔困难者,由工作人员具体帮助写稿。至1979年底,撰写的15篇稿件,多数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省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一部分稿件是经《中国新闻》发稿,并被《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发表。
1980年2月23日,省委会召开对台宣传座谈会,畅谈观看话剧《彩云归》的观感。大家在发言中认为:《彩云归》是一台描写大陆和台湾人民相互思念,盼望亲人团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好戏,观看以后受到了启示和教育,因而增强了促进台湾早日回归完成祖国统一的决心。所有发言者,都表示决心要积极参加对台宣传工作,为台湾回归完成祖国统一作贡献。陈家祥(农学院教授)表示:他曾多次嘱咐他在海外的儿子多做有利于祖国统一的工作。周德和说:“我是台湾人,在台湾有许多亲朋故旧,台湾军政人员中,我认识的人很多。如有机会,我愿到台湾去探亲访友,多做一些我应该做也能够做的工作。”
1980年12月,民革中央提出了“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心,以促进祖国统一为重点”的工作方针,对台工作委员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叶剑英委员长和全国政协邓颖超主席关于对台方针、政策的谈话精神,多次举办台湾问题形势报告会、座谈会、节日茶话会、联欢会、电影招待会,组织台胞、台属、侨属学习中共中央有关对台工作方针政策,并协助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具体落实政策。1980年,全省对台宣传共组稿55件,1981年65件。1982年组稿近百件。
1982年5月,民革中央在厦门召开全国对台工作会议。省委会总结了《民革安徽省委会对台工作的几项措施》,派对台工作委员会委员冒莹与会作交流发言。
同年8月,对台工作委员会邀集在合肥的台委会委员和部分台属共20多人,座谈邓小平关于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10月,又组织部分台委委员和“三胞”家属到山东济南、青岛等地参观,学习交流经验。
1984年11月,民革祖统委在合肥举行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会议决定分设联络、写作、资料3个组于1985年元月开始工作,广泛宣传“一国两制”的构想。共组稿23篇,内容以评论为主,有《论“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大陆同台湾和平统一的最佳方案》、《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等文章。民革各市委会也撰写了大量宣传稿。此外,祖统委还两次组织部分台属、侨眷去上海参观上海市政协举办的“祖国统一,人人有责图片展览”和到浙江奉化溪口参观蒋介石的故居。
1986年4月,祖统委举行了台湾情况研讨会,会上介绍台湾情况,畅谈看法,提出建议。认为当前应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和平统一祖国工作,其中必须加强海外的统战工作,进一步密切与海外华侨的关系,让他们了解和熟悉大陆情况,消除不必要的顾虑,有利于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1987年9月,民革为适应统战工作新形势的要求,在合肥召开了祖国统一工作研讨会。会上,中共安徽省委台湾事务办公室(简称台办)副主任周维新及民革祖统委副主任田连城作了关于台湾形势,对台政策以及“一国两制”的发展等情况的传达和介绍,并针对台湾当局准备对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采取“不禁止”政策这一新的变化,结合民革在祖国统一工作方面的实际情况和经验,就如何进一步开展对外联谊、对台宣传以及探亲接待等工作进行了研讨。
同年派员参加了在浙江省举办的祖国统一工作研讨会。
1987年,民革安徽省及各市委会共组写对台宣传稿143篇,其中关于“一国两制”的文章24篇。
1988年11月,民革祖统委向台、港、澳及海外亲友寄赠圣诞卡45张。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后,为使台湾、海外亲友消除疑虑,民革及时召开会议,发动党员及联系人士发出报平安家信1687封,与海外亲友通话70余次;1990年,圣诞、元旦、春节期间,向“三胞”寄发贺年卡240份、寄送《安徽画册》65本;1991年,安徽发生特大水灾,民革发动党员及联系人士,及时给海外、境外亲人信函告真情、报平安,取得了良好效果;1992年11月,向海外寄赠贺年卡200余份。
民革安徽省委会通过撰稿、赠送《安徽画册》、寄圣诞贺年卡和发动“三胞”亲属向海外写信等方式,宣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反映大陆、安徽的发展变化,以乡情、亲情、友情建立互信和增进共识,既联络了感情,增进了友谊,提高了安徽的知名度,又加深了他们对祖国的向往和对和平统一祖国方针、政策的理解。
〔建立党员及“三胞”情况档案〕
民革安徽省委会自1978年起对全省民革党员中的在台亲友进行登记后,1985年进一步深入调查民革党员及所联系人士的“三胞”关系,掌握这些“三胞”在海外的详细情况,并进行职业、界别分类,建立档案。据1986年统计:安徽省共有台湾同胞(包括去台人员)、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外籍华人4.7万人,其中政治上有影响、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声望、学术上有造诣的共4000多人。安徽去台人员中有国民党中央委员、候补委员11人,将级以上军官134人,县团级以上军官1500多人。80年代起,有部分安徽籍人士先后担任台湾当局的军政要职。安徽省民革党员中有海外境外关系的417人,其中有台湾关系的224人。
1987年5月,开始重新对全省民革党员的海外亲友情况进行调查、编写及存档工作,截止1988年6月基本结束。调查资料按姓氏笔划汇订成册(共4册),册名为《安徽省民革党员“三胞”关系资料汇编》。此项工作得到了民革中央及民革华东6省1市委会的赞赏和肯定。
1989年,进一步完善了民革党员及联系人士“三胞”情况的建档登记工作,共有1588人有“三胞”关系,“三胞”总数为1991人,其中在台的有1138人。
1992年,全省民革党员和联系人士中,有海外关系的共1608人,海外亲属为2046人,其中在台1162人,均已分别建立资料档案,并从中重点筛选30人为经常联系对象。
〔为“三胞”亲属服务〕
1980年至1983年,民革安徽省市组织,积极协助中共安徽省各级组织和人民政府落实有关政策,维护“三胞”及其亲属合法权益。全省解放初起义投诚人员72人中,32人有冤假错案,已全部平反纠正。去台人员家属47人中,24人有冤假错案,22人已平反,此外,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还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调动工作,调整住房,收回房产,安排子女就业等。
自1983年至1988年,涉及落实起义投诚的22件,属于台属政策6件,均已函转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和省对台办处理,配合有关部门处理落实了原国民党大别山挺进纵队,原国民党安徽省保安司令部保安独立团投诚定性问题,以及辛亥革命老人王仁峰遗属落实政策问题。在此期间共接待来访118人次,信访百余封,代为发函至海外寻找亲人15例。
1988年至1992年,共为12人找到在外亲友,其中11人已回大陆探亲;帮助落实政策21例,大部分得到解决,未获解决的均坚持“善始善终”的原则,认真办理;在此期间处理人民来信87封。登门来访也得到了满意答复。为此得到了“三胞”及亲属的赞扬,也扩大了民革的影响。
〔接待回大陆探亲、观光、定居人士〕
1985年,民革省委会先后热情接待了归来探亲、观光和定居的现住日本原国民党中将刘迈,美国归来的原国民党将领朱济猛的女儿朱珍仙,来自香港的苏生(俞振飞之婿)、郭明政,澳门的邓开,台湾的许长业等共达60余人次。
1986年元月,接待了从台湾返故乡合肥定居的张振乾先生及其夫人台胞简文珠女士,并为他们举行了座谈会,台湾同胞联谊会蔡国兴副会长也应邀出席了会议。会上张振乾先生介绍了台湾的社会现状。真诚的接待及对民革的历史、性质、任务和作用的介绍,使他于当年夏申请参加了民革,愿为祖国“四化”建设和统一大业服务。
此外,还接待了香港邱宏才,美国朱佩兰。
1987年11月3日,民革祖统委接待了来肥探亲的台胞许克兰女士,许氏系台湾11月1日开禁后全省回乡探亲的第一位女士。省委对台办、省电视台均陪同接待、录像,在安徽省及全国播放。民革祖统委赠送其母95寿辰蛋糕,还赠了许氏3姊妹团聚的礼品。
1989年8月初,民革祖统委接待了专程来肥进行学术交流、考察的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员安徽籍专家谢国兴先生,并邀请了安徽史学界人士,共同就“安徽近代百年史”开展学术讨论,属安徽开展海峡两岸文化、学术交流第一例。
据统计,1987年至1992年,由民革组织和个人接待的包括探亲、旅游、文化学术交流,经贸洽谈等海外人士已达千余人次,其中有台湾原“国大代表”、原“立法委员”、原“国防部常务次长”、知名学者和工商界人士等。
〔协助“三胞”和民革党员出境会亲〕
省民革祖统委除协助“三胞”办理出境会亲手续外,还鼓励支持党员和联系人士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台港澳和海外亲友联系,利用民革特殊有利的条件,争取更多的爱国者,为祖国统一大业出力。1986年以来,民革省市委对先后前往香港、日本、美国会晤亲人的党员举行了欢送会。如民革省委常委冯宏谦、顾问张德流、候补委员孙启实、阚家洵、戴笠熹等;合肥市的郑奇、陶怡、张静兰夫妇,董淑君等。在欢送会上除对会亲的人表示祝贺外,还让他们带去家乡人民的问候,欢迎他们回来看看家乡的新面貌。省民革祖统委副主任田连城亲自陪葛北枢先生去香港,民革省委会主委刘一平,副主委陈天任、贾成功、秘书长刘治元等领导设宴为他们送行。出境会亲人员返回后,都组织了欢迎与座谈。
〔促进两岸经贸往来〕
促进两岸经贸往来,使对台工作寓于经济活动中,是联谊工作的重点。省民革祖统委介绍台商前来参加历年省经委举行的“安徽吸引台资项目洽谈会”,以及分别为台商来皖从事经贸业务牵线搭桥,共有80多人次,洽谈项目68个,签订意向书23项,合同书7项。此外还联系台湾旅游团队前来黄山观光50余次,增进了台胞对大陆山川风光的热爱和两岸同胞的感情交流。
1988年,安徽省举办春季小型商品交易会,省民革祖统委从所掌握的“三胞”表中选出经商人士35人,并发出邀请。会间积极配合外贸部门工作,做到洽谈、交友两不误。原蒋经国侍卫官费涵清,原台湾当局“国防部长”郭寄桥的侄儿郭一德先生应省民革祖统委邀请,在回乡探亲期间也参加了交易会。五、学习与宣传
民革安徽省分部筹备委员会1950年3月成立时,由皖南学习委员会民主党派分会(即民革、民盟、农工3个民主党派)统一布置,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时事政治,促进世界观的改造,提高民革党员的整体政治素质。
宣传工作一贯是遵照中共中央和民革中央指示精神,结合当时的中心工作来进行。自1950年3月至1951年底,主要是宣传贯彻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省分部与各支部共参加和举行了有关三大运动的座谈会56次,控诉会9次,演讲、报告及在电台广播29次,对外发表文件35件。民革第二届中央委员会会议(简称民革二中全会,下同)针对当时形势,确定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全党中心政治任务,号召全党同志一致奋起,发扬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以实际行动贯彻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完成这一重大光荣任务,省民革各级组织在党员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宣传教育。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获得的辉煌胜利,原有亲美、崇美、恐美思想的党员转变了态度,积极投身于抗美援朝这一伟大运动中来,在实施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开展宣传活动、慰问烈军属中,民革党员都尽到了自己一份力量,共捐款2.9698亿元(旧币,下同),比原定捐额超出了17倍以上,还推动群众捐献1100多万元,特别是潘锷鏱既在党内捐献500万元,又在他所经营的企业捐款1.93亿元,带动蚌埠工商界认捐战斗机3架,得到有关方面的表扬。在慰问中朝战士和朝鲜人民方面,民革党员除在所在单位捐赠外,还向民革组织认捐现金220万元,慰问袋、慰劳品114份。党员中有16人先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民革认真组织党员学习、宣传土改法,并积极参加土改运动。报名要求参加土改工作的很多,经批准先后有17名党员参加土改工作,其中潘锷鏱、陈天任等9人,参与蚌埠土改工作团,进驻怀远沙沟乡。通过土改,使参加的党员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和教育,其中被评为二等模范干部1人,一等功、二等功的各1人。
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省民革对党员进行了分清敌我的教育,协助政府向群众宣传有关政策,检举揭发反革命分子,参加控诉、公审大会以及协助政府审判和清理反革命案件。民革各级组织将镇反学习与交代历史结合进行,清洗了混入党内的反革命分子和不良分子,从而提高了党的纯洁性。
1951年底至1952年,民革各级组织机关内部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动员党员参加本单位的“三反”运动和社会上的“五反”运动,号召党员彻底坦白自己,勇敢检举别人,并积极帮助别人坦白与检举,清除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树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观点。同时,推动和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革命斗争实践,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
1953年,全国已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中共中央颁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省分部筹委会号召全体党员,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学习,把总路线的精神贯彻到工作中去。同时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辅导党员和推动联系群众学习。这次学习,对党员正确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前进的方向,提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涌现了大批积极分子,有约占全体党员13.3%的人被评为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1954年6月,省民革召开了第一次全省党员代表大会,为了学习、宣传、贯彻这次大会的精神和决议,民革省委会制订了传达提纲和讨论参考提纲,《安徽民革》(第7期)还出了党代会特刊。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中,民革省委会和芜湖、蚌埠、安庆、屯溪市支部都先后调派了干部,在当地中共市委统战部的组织下参加了这一工作,他们都以积极负责的精神,在工作中起了一定作用。一些工商联领导人在工作总结中也都强调民主党派所给予的巨大帮助,表示感谢。
1954年国家发行经济建设公债,省委会编印了5份材料和大型宣传画,对党员和群众进行宣传。
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公布后,民革省市组织在6月份先后举行会议,布置党员学习宪法草案,使全体党员对宪法的精神实质有了正确的理解,并提出对《宪法》(草案)修正意见,从而提高了当家作主的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这一阶段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全省民革党员及所联系群众通过对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宪法》(草案)、五年计划的讨论和学习,受到了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认识了中国革命两个阶段的性质和任务,明确了实行社会主义,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唯一道路。
1955年的肃反运动,使民革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经受了一次重要的政治考验,认识到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严重危害,深刻体会到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的尖锐和复杂,从政治上、思想上以及社会历史关系上,进一步划清了敌我界限,提高了革命警惕,加强了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
民革三中全会以后,安徽省民革积极开展了对散处在社会上的原国民党与国民党有历史关系的中上层人士的联系工作。据1957年3月调查统计,全省联系人士共有659人,这些社会人士中军职将官18人,校官212人,尉官74人;文职简任9人,荐任77人,委任197人;文教人员33人;科技人员27人;其他人员12人,年龄大半在50岁以上。联系人中除23人是安徽省文史馆馆员以及一小部分从事其他社会职业或体力劳动外,都长期简居在家,一部分人的生活存在困难。在这段时间,民革各级组织贯彻团结、教育、改造方针,帮助他们进行思想改造,认清前途,掌握命运,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分期分批区别不同对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访问联系,组织参加时事政策学习和政治理论学习,以及参观展览和游园等活动。从1956年5月至1957年7月,主要学习了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政治报告、《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以及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所编的《政治常识读本》等。通过学习,他们对自己在旧社会的经历有了初步认识,体会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旧职人员政策的正确,从而消除和减少了他们同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隔阂,加强了学习政治理论、改造思想的决心。在学习过程中,许多人自觉地批判了“自命清高”、“自命进步”和自诩为“硬骨头”等错误思想。有些人自动交出保存的案卷及枪支,表示悔悟,有些受过处分的人也认识自己过去长期从事反动工作,对人民的危害,受到人民的监督和处分是应该的,表示要立功赎罪;对国家与社会主义前途有了进一步认识,开始把国家前途和个人前途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了生活信心,克服了自卑情绪和黄昏思想,打消了成份不好,历史复杂,年纪已大等等顾虑。有些人又开始研究久已荒废的科学技术,准备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增加了爱国热情,愿意为社会主义贡献力量。一些不愿与外人接触,不参加社会活动的人,都能积极地参加防汛、读报、扫盲、写黑板报、除四害、维持交通秩序等社会服务工作。受到地方政府的表扬和群众的赞扬。有的人被评为积极分子,受到地方政府的奖励。其中83人参加了民革组织,有17人被推选为省、市政协委员和人民代表。
1957年5月,民革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帮助共产党搞好以反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6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了反右运动。民革省委会于7月6日成立了整风领导小组,负责党内整风和反右工作。由于反右严重扩大化,民革中有相当一部分党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虽事后均已得到了平反,但教训是沉痛的。
1958年4月,民革省市各级组织先后开展了一般整风和向党交心的活动。方针和目的是,既要促进革命(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又要促进团结(团结—批评—团结)。它是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运动,在改造立场、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达到加强团结的目的。要求今后在行动上力求做到:1、真诚跟着共产党走,交出心来;2、积极工作,贡献才能,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服务;3、积极主动搞好合作共事关系;4、努力学习政治理论,认真进行思想改造;5、向工人、农民学习,树立劳动观点,积极培养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自觉自愿基础上制定集体的和个人的改造规划,实行评比竞赛,促进自我改造,巩固整风收获。在这一运动中主要学习了毛泽东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邓小平《关于整风运动的报告》、李维汉《各民主党派需要进行根本的自我改造》;《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在民主党派内部进一步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以及《人民日报》有关社论。开展了大鸣大放和专题辩论。
这次运动,虽然使民革党员在端正政治方向,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方面有所提高。但当时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认为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反映。特别是后期交心运动,实际上形成政治大批判,搞人人过关,在党员思想上造成很大的压力。
此后又开展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称为“三面红旗”)的学习,并推动党员参加了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学习了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公报、决议和周恩来总理《关于调整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和进一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报告及其他文件,使全省党员认识到反右倾、鼓干劲、进一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是当前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也是民主党派中心任务。大家积极响应中共的号召,贯彻民革中央常委会决议,积极投入反右倾、鼓干劲、进一步开展增产节约中去,以“推动服务,继续改造”。
1960年,民革省委会要求党员在学习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文件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服从单位的领导和统一布置,检查和修订自我改造规划;认真贯彻民革四届二中全会(扩大)和民革安徽省三届四次全会(扩大)决议和精神,并推动党员积极投入轰轰烈烈的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和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教育革命中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通过学习和政治思想教育,大大调动和提高了党员的服务积极性和改造自觉性。在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贯彻和风细雨、自我教育的精神,坚持“三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方针和“五不”(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作检讨、不检查思想)原则,使大家敞开思想,各抒己见,有敞有议、敞议结合,会议气氛和谐,讨论热烈,取得了一定成效。这种形式名之“神仙会”。
1961年,由于农业遭受自然灾害,出现了暂时、局部的困难,有的党员和所联系的社会人士由于认识不足产生了抵触情绪,民革省委会组织党员听取和学习中共安徽省委负责人《关于国内外形势的报告》,组织座谈讨论,并派干部下组参加组织生活或辅导社会人士学习,还组成工作组深入基层或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大力开展形势教育,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社论、《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和其他有关文件及时事政策,从而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了工作积极性。
1962年10月,民革省委会在民革中央和中共安徽省委领导下,本着“以政治思想为统帅,以社会主义工作岗位为基地,以劳动实践、业务实践为基础”的“三以”方针,通过基层组织生活和座谈会等形式,推动党员把服务与改造密切结合起来,调动党员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和加强自我改造的自觉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63年3月,民革省委会在安庆召开了第二次省委扩大会议,认真学习了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公报,讨论了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辩论的文章。自“安庆会议”以后,省、市各级组织都持续地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了保证“三个主义”教育的顺利进行,省委会根据民革中央颁发的《加强基层组织工作的意见(草案)》和《关于民革中央机关改进工作要点》,制定了《民革安徽省委员会基层组织工作试行条例》和《民革安徽省委员会机关改进工作要点》,加强了基层组织工作,改进了领导作风。1963年冬,召开民革全省组织、宣传工作扩大会议,交流工作经验。
1965年,民革省委会在开展“三个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推动党员参加了正在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从省委会机关到基层组织,不少人深入工厂,深入农村,向工人、贫下中农学习,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在这期间,省民革还开展了社联工作、党员家属工作,对台宣传工作和征集文史资料工作。不少社会人士和党员家属,通过学习,积极参加了街道工作,为人民做了有益的事情。党员和联系人士还写了不少对台宣传稿件和文史资料,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
民革省委会在加强党员和联系人士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中,还重视《团结报》发行和改进《安徽民革通讯》编辑工作,对帮助各级组织交流工作经验和党员学习,提高服务和改造的积极性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这一阶段,民革省委会工作上也存在缺点和错误。主要是对全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完成后,国内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认识不足,在领导思想上存在着宁“左”勿右,“左”比右好的错误观点,因而对党员的思想进步缺乏正确的估计,在处理一些问题时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在“三个主义”教育中,就曾把一般思想认识问题,当作政治立场问题来批判;在批判所谓“大反复”的学习中对党员的思想也作过违反实际的估计,从而挫伤了部分人的积极性,这个教训今后必须牢牢记住。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由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严重破坏,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受到严重摧残。这一时期,民革组织被诬蔑为反动组织,机关被关闭,房屋被占用,档案被查封,设备被毁弃;民革党员则被诬蔑为“牛鬼蛇神”、“残渣余孽”,不少人被当成专政对象,受到了残酷的打击迫害。
1977年11月到1980年5月,是安徽民革的恢复时期。省民革先后组织党员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五届全国人大、政协两次会议的主要文件,叶剑英委员长在庆祝建国30周年的讲话,邓小平副主席关于《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和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文件,提高了党员对国内外大好形势的认识,加深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了为实现“四化”,争取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信心。
1981年,民革省委会在党员中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帮助党员端正思想方法,彻底打碎林彪、“四人帮”设置的精神枷锁和重重禁区,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实事求是地做好岗位工作。当时以学习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主,要求党员提高思想,改进作风切实遵守“准则”。在理论和时事政治的学习中,启发党员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教导,结合实践,继续努力改造世界观。与此同时,还编辑了《安徽民革简讯》,后恢复编印了《安徽民革》,以利于党员学习和交流工作经验。
1982年,传达、学习、宣传、贯彻了民革五届二中全会文件精神,这对于安徽民革开创工作新局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习了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负责人在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会上讲话和中央统战会议精神,明确了民主党派既是统战对象,又是统战工作者,使全省民革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受鼓舞,对恢复和发展组织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抓住这一机遇,适时地召开了民革全省工作经验交流会,促进民革工作进一步开展。为纪念冯玉祥将军诞辰一百周年,民革省委会与省政协联合举行了纪念大会,各地民革组织也举行了座谈会,《安徽民革》编辑出版了《纪念冯玉祥将军诞辰一百周年》专辑进行扩大宣传,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此外,民革省委会还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宣传中共十二大会议文件,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通过多种渠道和不同方式,为“四化”和祖国统一服务。
民革省委会为推动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共中央提出的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16字方针,认识到民主党派要自尊、自强、自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是党和人民对民主党派的最大信任,同时也给民主党派提出了应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正确处理好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与接受中共的领导的辩证统一关系,认真贯彻16字方针,提出: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二,必须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主人翁思想,以成则共荣,败则共辱的精神,作中共的诤友;第三,要以实际工作成绩,积极扩大影响,消除“左”的影响,特别是消除民革组织内部“左”的影响,以利调动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
在这一年,省民革还组织党员学习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上通过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同时贯彻了民革五届三中全会文件,要求切实以宪法为最高活动准则,紧密围绕以“四化”建设为中心,以祖国统一为重点的方针开展工作,积极开创民革工作新局面。
为了更好地推动全省民革组织为“四化”服务工作,省市民革组织分别召开“民革‘四化’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期间还邀请所在单位党政领导和联系人士参加会议,省民革编印了《经验交流汇编》专刊。不少地方的党政领导进一步认识到民革党员在工作上做出的成绩和民革组织在“四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在争取台湾回归、祖国统一方面的贡献,从而改变了少数人对民革组织不正确的认识,对民革组织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1984年至1988年,民革省委会先后组织党员学习了《邓小平文选》、《陈云文选》、《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等重要文献;1988年6月,《安徽民革》第四十六期编印了《民革安徽省第七次代表大会专辑》;8月,向各地民革组织发出《关于深入开展生产力标准学习讨论的通知》;11月,又下发《民革安徽省关于贯彻民革“七大”精神的意见》;帮助党员充分认识改革的意义、特点及其艰巨性、复杂性,理解改革,献身改革,自觉抑制和克服资产阶级和封建的腐朽思想影响,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表率。还根据民革全国代表会议决议,要求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坚决拥护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决策,关心和支持这一斗争,并以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的正面教育,作为加强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广大党员通过学习,认清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危害,深刻体会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正确,坚定了拥护四项基本原则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中共十三大召开之后,民革省委会把组织党员学习《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思想建设的另一方面,是新时期统战形势和政策教育,以及民革的历史、光荣传统、性质和任务教育。各地都以新党员为重点,发展一批,教育一批,做到经常化。中共中央《新时期对民主党派的工作方针》下达后,民革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普遍进行学习。省委会还集中全省部分专职干部举办了学习班,联系工作实际,认真进行研讨,使大家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民主党派的性质、任务、地位、作用和中共对民主党派的工作方针、任务,从而更新了观念,认清了前途,振奋了精神,增强了主人翁光荣感、责任感,爱国报国热情高涨,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已成为共同愿望。
1989年至1992年,民革省委会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党员政治素质,作为加强民革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4年中根据不同时期的学习重点和要求,及时组织民革党员先后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和全国统战会议精神,帮助党员了解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历史,充分认识民革参政党的地位和作用,为进一步搞好参政议政奠定思想基础;同时也明确了巩固与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还学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全会文件和江泽民重要讲话,以及《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坚定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加深了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理解,统一了思想认识。从邓小平南巡谈话为内容的中共中央〔1992〕2号文件下达后,省民革立即召开宣传工作会议进行传达学习,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明确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意义。省民革除组织党员学习中共历次会议的重要文件外,还学习全国人大、政协、民革中央各级会议的文件。以及进行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民革党史、民革优良传统教育。
199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和辛亥革命80周年期间,安徽省暨各市民革组织通过大型文艺晚会、纪念会、座谈会、中共党史报告会、诗词朗诵会、电影招待会,以及辛亥图片展览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在民革党员中进行了一次中共党史、中国近代史和国情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省民革还开展了孙中山学说研究和统战理论研究工作,经常在《安徽民革》上发表统战理论和孙中山学说研究论文,有两篇论文在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会举办的第二届孙中山学术讨论会上进行交流;一篇统战论文在安徽省统战理论研究会上获三等奖。
《安徽民革》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1953年8月至1992年9月,共出刊56期,在此之前还出刊《安徽民革通讯》43期,对宣传爱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各项中心工作的学习辅导,交流安徽省民革工作情况,报道党员先进事迹,起到一定作用。中共建党70周年和辛亥革命80周年还以专辑形式发表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和纪念文章,以及《纪念冯玉祥将军诞辰一百周年专辑》、《参加民革全国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专辑》、《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专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专辑》。
为加强安徽省统战工作和民主党派工作的宣传报道,经民革中央主办的《团结报》社与民革省委会研究决定,于1990年4月成立《团结报》安徽记者站,开展了采访报道工作。至1992年底,共有82篇稿件被报社采用,对全省民革工作和安徽统战动态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1991年有两篇稿件被《团结报》评为“好新闻”,有3位记者被评为优秀地方记者受到报社的奖励。1992年有1篇稿件被选送参加全国政协系统好新闻评选。1992年、1993年有两篇稿件被中央新闻单位评为二等奖和优秀奖。为进一步加强宣传报道工作,同年还在全省民革组织中聘请了30位通讯员。此外,还在《安徽日报》、省电台、省电视台、《安徽统一战线》、《团结》杂志发稿多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安徽民主党派特别是民革组织与党员在四化建设、祖国统一、参政议政方面作出的成绩,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
此外,为了把理论学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联系起来,省民革还适时地组织党员到工厂、农村、矿山、水库参观,到外地省、市访问,交流民革工作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