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是以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具有政治联盟的特点、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民国19年(1930年)8月,邓演达等人在上海创建该党,始称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安徽省是农工党早期活动地区之一。早在民国17年酝酿组党时期,就通过核心人物的个人联系,在安徽省发展党员。民国19年8月,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立后,把安徽省列入该会中央区组织范畴,并积极发展党员。民国27年,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派员在潜山、桐城一带,建立组织并组建武装,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民国37年底,农工党已在芜湖、安庆、屯溪建立了组织,据解放后整理党务时统计,解放前夕农工党在安徽省已有党员近600人。他们多为文教界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国民党军政机关工作人员和码头工人。芜湖、安庆两地的农工党组织,分别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皖西军区第四、第二军分区取得联系,并在其指导下开展工作。主要工作和活动有:策动国民党军起义,搜集军事情报,保护物资档案,进行革命宣传,配合解放军渡江,迎接解放。
解放后,农工党安徽省组织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58年10月之前,安徽省农工党组织先后由农工党芜湖市党务整理委员会(1950年3月~1951年7月)、农工党芜湖市工作委员会(1951年8月~1954年7月)、农工党合肥市工作委员会(1954年8月~1958年10月)代行省级机构职权。这期间,号召党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围绕中共和政府各阶段的中心任务,推动成员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反右”等各项政治运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在反右期间,安徽省农工党亦受“左”的思想影响,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据1958年7月统计,全省457名党员有110人被错划成右派。这一阶段,安徽省农工党组织还重新整顿组织,发展和巩固组织,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从1950年3月起,历时1年多,对皖南、皖北农工党员进行重新登记、审查,最后核准登记54人。遵照1951年11月农工党中央第六次全国干部会议决定和1953年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召开的民主党派工作交流会所明确的组织方针,安徽省农工党组织贯彻了“发展组织必须与巩固组织相结合”,“发展地区以大中城市为主”,“发展以经济建设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为主、中上层为主”等组织发展原则。1956年2月,根据各民主党派协议分工和农工党六届二中全会的决定,确立了农工党组织发展“以医药卫生界为重点”的界别规定。在各地中共统战部和政协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安徽省农工党组织开始重点在医疗卫生界发展党员。截至1958年10月,农工党在安徽已建有4个市级组织(芜湖、安庆、合肥、蚌埠)1个直属支部(屯溪),共有党员328人。
1958年10月,举行农工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农工党安徽省第一届委员会。1962年9月,农工党安徽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农工党安徽省第二届委员会。从1958年12月到1966年7月,农工党安徽省委会按照农工党“七大”对组织和成员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主要工作是贯彻服务与改造相结合的方针,推动成员积极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加强自我改造,具体内容有:学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做好岗位工作,参加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教育革命的实践,深入工厂、农村参加劳动锻炼。普遍采用了“神仙会”(即“和风细雨、自我教育”)的方式和“三自三不”(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方针,组织农工党员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一时期实际上停止了组织发展工作。
1966年7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间,农工党和其他民主党派一样被林彪、“四人帮”集团诬蔑为“反动党团”。各级组织的绝大部分负责人和大多数党员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迫害。机关专职干部或集中学习或被下放到农村。农工党安徽省委会被迫停止活动达10年之久。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中共中央重申统一战线政策。在中共安徽省委的领导和关怀下,1977年12月,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临时领导小组成立。此后,开始整顿健全组织,陆续恢复了各市级组织和基层组织活动,于1980年开始了组织发展工作。1980年至1992年,先后召开了农工党安徽省第三、四、五、六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农工党安徽省第三、四、五、六届委员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在农工党中央和中共安徽省委的领导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发挥参政党职能,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积极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农工党安徽省委员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工作是:(1)协助中共和政府落实政策,帮助成员平反冤假错案。(2)积极参加安徽省“两个文明”建设,推动成员做好本职工作,开展医疗、科技咨询服务和支边、扶贫、办学办医活动。(3)参与安徽省大政方针和省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政事管理以及政府方针、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对安徽省的经济、文化建设,农业和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和振兴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反映社情民意。(4)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开展“三胞”联络工作,为祖国统一服务。(5)通过会议、培训等多种形式,贯彻中共中央中发〔1989〕14号文件精神。开展农工党安徽省委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截至1992年6月底,安徽省共有农工党员1568人,其中医卫界968人,占总数的61%;高中级职称者1381人,占总数的88%。全省共有基层组织125个,有市委会8个,直属总支(支部)5个,分布地区是:合肥市、芜湖市、安庆市、蚌埠市、黄山市、马鞍山市、淮北市、淮南市、宿州市、六安市、铜陵市、贵池市、宣州市。
第一节组织机构一、组织沿革抗日战争时期,农工党便在安徽省建立了组织。
民国27年(1938年),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为开展沦陷区的抗日斗争,派李伯玉、吴建东、李湘若、张牧野、黄邦达等组成“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皖中工作委员会”,李伯玉为书记,李湘若为组织委员,吴建东为军事特派员,活动于桐城、庐江、潜山等县之间,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斗争。同年夏,该组织被迫解散,停止活动。
解放战争时期,农工党又先后于芜湖、安庆、屯溪建立了组织。
芜湖:民国36年(1947年)秋至民国37年夏,民盟芜湖市临时分部由于负责人离芜、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与民盟总部联系又未成功等原因,工作处于停顿状态。当时,国共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国民党欲利用长江天险,据守江南,苟延残喘。民盟芜湖分部宣传委员詹云青等与负农工党中央使命到芜湖开展工作的李湘若数次晤面,认为革命形势高涨,不能半途而废。他们联络芜湖的民盟成员和农工党员,经酝酿协商,并取得程效安(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皖西军区第四军分区前线联络部交通员)同意和支持,决定民盟成员一律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以农工党名义开展工作。民国37年10月,在芜湖下二街实业银行章叔瑚(农工党员)办公室开会,成立了“中国农工民主党芜湖市临时工作委员会”。推选詹云青为主任委员,俞锡恩为组织部长,张玉堂为宣传部长,吕祖杰为武运部长,章叔瑚为民运部长。至民国38年1月,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扩大了委员会的组成,除原有委员外,增加李希南、王仲新、路程、谢延之4人分别负责调查、联络、青运、妇运等工作。党员(包括在屯溪发展的)约有20余人。工委会成立后,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皖西军区第四军分区联络部的指示开展工作。
安庆:民国37年(1948年)夏,农工党员章惠民到安徽大学(当时安徽大学设在安庆)工作,与农工党员臧乃平、吴健吾取得了联系,密商建立组织。他们在安庆文教界发展了何晓履、李逸岩、房静民(女)、陈业、吴复和、吴庆麟等入党。吴健吾世居安庆城内,在码头工人中较有声望,因而发展了汪恒山等码头工人入党,是年冬,“中国农工民主党安庆市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推选吴健吾为书记,章惠民、臧乃平、张佛祺等为委员。工委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皖西军区第二军分区和上级组织特派员季湘(即李湘若)指导下开展工作。
屯溪:民国37年(1948年)底,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流徙屯溪。在省军政机关任职的农工党员丁方拓、金白描、谢素凡、谢延之等六七人随机关迁至屯溪,后相继发展了张功煊、朱立余等人。民国38年2月,农工党芜湖市临时工委会派吕祖杰前往屯溪,将他们组成一个小组,指定丁方拓为组长,归农工党芜湖市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与此同时,南京农工党华东局指派吴子培(安徽桐城人)为皖南特派员,负责到屯溪一带建立组织,开展策反及迎接解放的活动。民国38年1月,农工党皖南特派员办公室成立。吴子培为特派员,方治宇为总干事,李渊为秘书,王发挥为宣传员。后又发展并任命陈大泽为干事,余克疆为军事特报员。先后共发展党员438人,多为中下层军职人员、学生及农民。该办公室由吴子培直接与当时在南京从事民主革命活动的章师明单线联系,再由章师明向农工党华东局曾伟和虞健联系并汇报工作,与芜湖、安庆以及隶属于芜湖的屯溪农工党组织,皆无横向联系。屯溪解放后,吴子培奉调农工党中央机关工作,方治宇、陈大泽等骨干也奉调革命大学学习,组织活动遂告结束。
农工党芜湖市临时工委会和农工党安庆市临时工委会由农工党华东局领导。其后,农工党芜湖市临时工作委员会扩大,另组成农工党皖南临时工作委员会。
民国38年4月,芜湖、安庆、屯溪相继解放,根据当地军管会的通知,民主党派暂时停止活动。
1950年1月,农工党安徽特派员李湘若在北京参加农工党第五次全国干部会议后回芜湖,着手组建农工党安徽党务整理机构,经与前农工党皖南临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讨论,并与中共皖南区委统战部和中共芜湖市委数度会商,报经农工党中央决定,安徽省暂不设立省级机构,于芜湖市设立党务整理委员会,负责芜湖市及附近各县和屯溪市地区党务整理工作。另于安庆市设立区分部,办理安庆及皖北地区党籍整理工作。农工党安庆市区分部受农工党芜湖市党务整理委员会领导。1950年3月,“中国农工民主党芜湖市党务整理委员会”成立,负责皖南区、皖北区的农工党事务。办公地点在芜湖市上二街43号(后改41号)。詹云青任主任委员,操竹友任委员兼人事组组长,朱立余任委员兼秘书组组长,俞锡恩任委员兼学习指导组组长。
党务整理工作结束后,于1951年8月,农工党芜湖市党务整理委员会改建为“中国农工民主党芜湖市工作委员会”。操竹友任主任委员。继续负责皖南区和皖北区农工党事务。
1952年,原在皖南的安徽农学院于1954年迁至合肥,学院的农工党员随之转肥,党员人数相应集中增多。1954年8月,经中共安徽省委暨合肥市委同意,农工党中央批准,“中国农工民主党合肥市工作委员会”成立,并取代农工党芜湖市工作委员会行使省级职权。李湘若为主任委员,操竹友为委员兼组织处长(驻会),吴建东为委员兼秘书处长(驻会),赵建伍为委员兼宣传处长。
1958年10月,农工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合肥举行,选举产生了农工党安徽省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锡祺,副主任委员吴彦求、段佑云。至此,“中国农工党安徽省委员会”正式成立。办公地点在舒城路11号,下辖3个市委会,建有基层组织34个,分布于合肥、芜湖、安庆、蚌埠、屯溪(含歙县、休宁县)5市。
1962年9月,农工党安徽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合肥举行,选举产生了农工党安徽省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彦求,副主任委员段佑云、邢文
、胡大侔,秘书长詹云青。下辖合肥、芜湖、安庆、蚌埠4个市委会、直属屯溪市支部和11个省直支部(建立于合肥市的安徽省省直单位农工党支部)。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工党安徽省委会被迫停止组织活动。1977年12月,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关怀支持下,成立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临时领导小组,吴彦求为负责人。
1980年5月,农工党安徽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合肥举行,选举产生农工党安徽省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彦求,副主任委员段佑云、光仁洪、徐荣楠。下辖合肥、芜湖、安庆、蚌埠4个市委会,直属屯溪市支部和8个省直支部。
1984年10月,农工党安徽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合肥举行,选举产生农工党安徽省第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光仁洪,副主任委员段佑云、徐荣楠、殷家骅、顾浩时,秘书长殷家骅(兼)。下辖合肥、芜湖、安庆、蚌埠、屯溪5个市委会,3个直属支组(马鞍山市支部、六安市支部、淮北市小组)和10个省直支部。
1988年6月,农工党安徽省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合肥召开,选举产生农工党安徽省第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光仁洪、副主任委员徐荣楠、殷家骅、顾浩时、李汉秋、徐宝圻,秘书长刘丛园。下辖合肥、芜湖、安庆、蚌埠、屯溪、马鞍山6个市委会,4个直属支部(宿州市总支、六安市支部、淮北市支部、黄山市支部)和16个省直支部。
1992年7月,农工党安徽省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农工党安徽省第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徐荣楠,副主任委员徐宝圻、殷家骅、顾浩时、闪文章、刘丛园,秘书长郑肇基。下辖合肥、芜湖、安庆、蚌埠、黄山、马鞍山、淮北、淮南8个市委会,5个直属总支与支部(宿州市总支、六安市支部、铜陵市支部、宣州市支部、贵池市支部),25个省直支部(小组)。
二、历届委员会及其主要领导人
中国农工民主党安徽省委员会隶属于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同时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具体指导和帮助部门是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实行常委会领导下的主委、副主委负责制。由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组成主任委员会议,贯彻执行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处理地方重要工作。截至1992年7月,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已成立了6届委员会。
〔农工党安徽省第一届委员会〕
主任委员:张锡祺
副主任委员:吴彦求、段佑云
常务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丁承纹光仁洪吴彦求张锡祺陈邦典赵建五段佑云
〔农工党安徽省第二届委员会〕
主任委员:吴彦求
副主任委员:段佑云邢文
胡大侔
常务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丁承纹方建光王国梁光仁洪邢文
吴彦求陈椽陈邦典何谦堂胡大侔段佑云蒋起鵾詹云青
秘书长:詹云青(兼)
〔农工党安徽省第三届委员会〕
主任委员:吴彦求1983年9月,吴彦求病逝。1984年3月,农工党安徽省三届三次全委会推选光仁洪继任主任委员。
副主任委员:段佑云光仁洪徐荣楠
常务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丁承纹叶放庄心田光仁洪朱希亨(女)李少白李湘若杨大可吴彦求余志义张一鸣陈椽段佑云徐荣楠商良弼詹云青
〔农工党安徽省第四届委员会〕
主任委员:光仁洪
副主任委员:段佑云徐荣楠殷家骅顾浩时
常务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叶放叶大彰庄心田光仁洪李广溥杨大可余志义张一鸣张世道陈椽陈可望胡式仪段佑云顾浩时徐荣楠殷家骅
顾问:李湘若詹云青丁承纹李少白商良弼朱希亨(女)朱益堂蒋起鵾陈宝
秘书长:殷家骅(兼)
副秘书长:姚信民
〔农工党安徽省第五届委员会〕
主任委员:光仁洪
副主任委员:徐荣楠殷家骅顾浩时李汉秋徐宝圻
常务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叶放叶大彰庄心田光仁洪刘丛园李广溥李汉秋杨大可张世道张安容陈端
金树青顾浩时徐宝圻徐荣楠殷家骅
顾问:李湘若詹云青陈椽余志义陈可望翟庆骏胡式仪张一鸣商良弼朱希亨(女)丁承纹陈宝
秘书长:刘丛园
〔农工党安徽省第六届委员会〕
主任委员:徐荣楠
副主任委员:徐宝圻殷家骅顾浩时闪文章刘丛园
常务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丁明伟闪文章石树人刘丛园许冠荪吴敏毓(女)陈有志郑肇基金树青胡锦荣俞祖彭顾浩时徐宝圻徐荣楠殷家骅蔡人杰
顾问:李湘若陈椽陈可望
秘书长:郑肇基
三、委员会工作机构
1950年3月~1951年7月,中国农工民主党芜湖市党务整理委员会设人事组、秘书组、学习指导组。
1951年8月~1954年 7月,中国农工民主党芜湖市工作委员会内设组织处、宣传处、秘书处,编制7人。
1954年8月~1958年9月,中国农工民主党合肥市工作委员会内设组织处、宣传处、秘书处。
1958年10月~1962年8月,中国农工民主党安徽省第一届委员会内设组织处、宣传处、办公室,工作人员9人。
1962年9月~1966年7月,中国农工民主党安徽省第二届委员会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办公室,工作人员12人。
1980年5月~1984年9月,中国农工民主党安徽省第三届委员会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办公室,工作人员9人。
1984年10月~1988年5月,中国农工民主党安徽省第四届委员会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办公室、四化建设咨询服务工作委员会、联络工作委员会,工作人员16人。
1988年6月~1992年6月,中国农工民主党安徽省第五届委员会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办公室、社会服务部(1988年7月设立)和“三胞”联络工作委员会,工作人员15人。
1992年7月,中国农工民主党安徽省第六届委员会内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社会服务部等4个工作部门和1个“三胞”联络工作委员会,编制21人,实有工作人员18人。由秘书长主持机关行政工作,并联系、推动和协调各部门和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各部门和专门工作委员会职能如下:
〔办公室〕
协助领导管理机关工作,制定机关各项工作制度;负责起草有关文件和报告;负责会议组织、文电处理、档案、保密及机关行政事务管理等工作。
〔组织部〕
负责全省各级组织的建立、调整、发展、建设及党员工作,负责机关的机构编制管理、人事工作及离退休人员服务工作。
〔宣传部(调研室〕
负责对党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指导全省各级组织的宣传工作和内部刊物编辑发行工作;开展统战理论研究,围绕经济建设和中心任务进行调查研究,为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提供资料和报告。
〔社会服务部〕
组织全省各级组织开展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各项咨询服务活动,开展支援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致富工作;负责对各级组织咨询服务机构进行指导、监督。
〔“三胞”联络工作委员会〕
组织和联系本会委员和有“三胞”关系的农工党员面向“三胞”,广交朋友,联络感情,宣传爱国主义,促进和平统一大业;在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牵线搭桥,为加快安徽省经济建设出力。
四、市委会及其他地方组织现状
根据农工党中央和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的有关规定,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发展组织原则之一就是“以大中城市为主”。截至1992年6月底,农工党在安徽省合肥、芜湖、安庆、蚌埠、黄山、马鞍山、淮北、淮南、宿州、六安、宣州、贵池、铜陵等13个市建立了组织,其中8个为市委会,5个为省委会直属总支或支部。它们的概况如下:
〔合肥市委会〕
1950年,成立农工党肥西小组,隶属农工党安庆区分部。1951年初,合肥市成立农工党合肥支部,隶属农工党芜湖市工委会。同年5月,肥西小组并入该支部。1952年1月,农工党芜湖市工委会又将该支部划编为直属第5小组(合肥市)和直属第3小组(肥西县)。1952年3月,两小组合并,并纳入肥东、巢县个别联系的农工党党员,成立农工党合肥支部。1954年8月,成立农工党合肥市工作委员会,代行农工党安徽省级职权。1958年10月至1959年5月,由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代行合肥市农工党务。1959年6月,首届合肥市农工党员大会成立农工党合肥市委会,当时党员45人,划编为5个支部,1个小组。截至1992年6月底,农工党合肥市委会共举行4次党员大会、2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6届委员会;内设办公室、组织处、宣传处,编制8人;下辖17个基层组织,党员234人。
〔芜湖市委会〕
1950年3月,成立农工党芜湖市党务整理委员会。1951年8月,成立农工党芜湖市工作委员会。先后代行农工党安徽省级职权。1955年1月,召开芜湖市第一次党员大会成立农工党芜湖市委会。当时党员60人。截至1992年6月底,农工党芜湖市委会共举行5次党员大会、2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7届委员会;内设办公室、组织处、宣传处、咨询服务处,编制8人;下辖22个基层组织,党员241人。
〔安庆市委会〕
1950年5月,成立“中国农工民主党安庆区分部”。下设2个小组,党员26人。1952年7月,成立“农工党安庆支部”,下设2个小组,党员29人。1953年1月,成立“中国农工民主党安庆市工作委员会筹备委员会”,下设2个支部1个小组,党员31人。1955年4月,第一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农工党安庆市第一届委员会,当时党员28人,划编为3个支部。截至1992年6月底农工党安庆市委会共举行5次党员大会、2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7届委员会;内设办公室、组宣科、社会服务科,编制8人;党员181人,划编为14个支部。
〔蚌埠市委会〕
1957年5月,成立农工党蚌埠市筹备委员会,党员25人。1958年10月,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成立农工党蚌埠市委员会。截至1992年6月底,农工党蚌埠市委会共举行5次党员大会、2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7届委员会;内设办公室、组宣处,工作人员5人;下辖基层组织11个,党员108人。
〔黄山市委会〕
1951年8月,成立农工党屯溪临时小组,党员16人。1953年4月,成立农工党屯溪支部。1981年10月,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成立农工党屯溪市委会。当时党员23名,划编为3个支部。1987年,撤销徽州地区,成立地级黄山市,辖屯溪、黄山、徽州3个区和祁门、黟县、休宁、歙县4个县,原屯溪、黄山2个县级市撤销。农工党屯溪市委会与农工党省直属黄山市支部随之合并。1988年1月,成立农工党黄山市委会筹备小组。1988年12月,召开黄山市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成立农工党黄山市委会,选举产生黄山市第一届委员会。1992年3月,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农工党黄山市第二届委员会。截至1992年6月底,农工党黄山市委会内设办公室、组织处、宣传处、“三胞”联络工作组,编制6人;下辖11个基层组织,党员141人。
〔淮北市委会〕
1984年,成立直属淮北市小组,党员6人。1986年12月,成立淮北市支部。1988年8月,成立农工党淮北市委会筹备小组。1989年9月,召开淮北市农工党员大会,成立农工党淮北市委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截至1992年6月底,农工党淮北市委会内设办公室,编制2人;下辖7个基层组织,党员95人。
〔马鞍山市委会〕
1962年8月,成立省委会直属马鞍山市小组,党员4人。1984年,成立农工党安徽省直属马鞍山支部。1986年9月,召开农工党马鞍山市党员大会,成立农工党马鞍山市委员会,党员39人,划编为7个基层组织。1992年3月,第二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会。截至1992年6月底,农工党马鞍山市委会内设办公室,编制3人;下辖9个基层组织,党员88人。
〔淮南市委会〕
1987年7月,成立直属淮南市小组,党员5人。1988年6月,成立农工党淮南市委员会筹备小组,当时党员23人。1990年3月,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成立农工党淮南市委员会。截至1992年6月底,农工党淮南市委会内设办公室,编制1名,下辖4个支部,党员37人。
〔直属宿州市总支〕
1986年4月,成立直属宿州市支部,党员9人。1988年8月,成立直属宿州市总支,党员30人,划编为3个支部。1992年6月底,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总支委员会,党员43人,划编为3个支部。总支专职工作人员1人。
〔直属六安市支部〕
1983年2月成立,当时党员7人,截至1992年6月底,共成立3届支部委员会,党员增至21人。
〔直属贵池市支部〕
1988年12月成立,当时党员7人,截至1992年6月底,党员增至11人。〔直属宣州市支部〕
1989年5月成立,当时党员5人,至1992年6月底,有党员7人。
〔直属铜陵市支部〕
1990年12月底成立,当时党员8人,截至1992年6月底,党员增至10人。
此外在合肥市的安徽省省直单位,截至1992年6月底,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共建有25个省直支部或小组,党员总数285名。它们是:省直安徽医科大学总支,党员38人,划编为3个支部;省直安徽中医学院总支,党员38人,划编为3个支部;省直安徽农业大学总支,党员37人,划编为3个支部;省直安徽省建设厅总支,党员39人,划编为4个支部;省直安徽省交通厅总支,党员19人,划编为3个支部;省直安徽省立医院支部,党员26人;省直安徽大学支部,党员14人;省直农工党安徽省机关支部,党员13人;安徽省直联合支部,党员28人。省直安徽省医科研究所支部,党员6人;省直铁四局支部,党员6人;省直安徽省结核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支部,党员14人;安徽省直文艺支部,党员6人;省直中国科技大学小组,党员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