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结构
民国17年,1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数33.96%,16~40岁占总人数39.11%,40岁以上占总人口26.93%。民国36年,17岁以下人口占总人数36.9%,18~45岁占总人口38.7%,45岁以上占总人口24.4%。都是中间高、两头低,均属年轻型(增加型)人口增长模式。
解放后,合肥市14岁以下少年人口占总人口之比:1953年为31.38%,1964年为38.29%,1975年为32.9%,属年轻型(增加型)人口增长模式。1982年为25.52%,属中年型(稳定型)人口增长模式,近几年仍继续下降,1975年末到1982年6月下降了7.41%,平均每年下降1.14%。1990年,少年人口之比又下降到19.34%,近8年下降了6.18%,平均每年下降0.77%,速度较缓。15~64岁中年人口比重1964年为59.4%,1982年上升70.76%,18年上升11.36%。1990年升到76.12%。表明劳动人口多,抚养系数相对较低。65岁以上老年人口逐年增多,占总人口之比由1964年的2.31%,上升到1982年的3.72%,1990年升到4.54%。老年人口虽呈上升趋势,但进展缓慢,36年增长1.94%,平均每年只增长0.054%,由于年龄结构较轻,尚未构成人口老年化之威胁。合肥市人口年龄中位数也在逐步上升,1954年17.4岁,1982年26.6岁。1985~1990年保持在26岁以上。
合肥市老、中、少年人口结构百分比及年龄中位数
人口金字塔
据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4次人口普查和1975年末统计的合肥市人口年龄表,绘制5幅合肥市总人口金字塔图。经比较,有5个特点:一、1975年、1982年两图基底部缩小,即0岁组与总人口之比减少,显示计划生育对控制人口所起的作用;二、各图都有2个突出部分,即解放初期及60年代,两次生育高峰形成;三、都有明显缺口,1953年图在10~14岁组,1964年图在15~19岁组,即40年代自然增长率低。1975年、1982年、1990年3图缺口,均系1959~1961年3年困难时期高死亡、低出生率所致。四、1990年图基低部又扩展开来,显示第三次生育高峰期的出现。五、65岁以前人口数,男性远大于女性;65岁以后人口数,女性逐渐大于男性。
合肥市人口金字塔图
合肥市人口金字塔图
特殊年龄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合肥市男16~59岁、女16~55岁劳动年龄人口,1982年普查统计523667人,占总人口63.72%,其中郊区劳动年龄人口186868人,占郊区总人口56.48%。1990年普查统计777213人,占总人口69.97%,其中郊区劳动年龄人口286619人,占郊区总人口66.2%,上升幅度较大,城乡劳动年龄人口均有上升。
1982、1990年合肥市劳动年龄人口表单位:人
其他特殊年龄人口婴儿人口(0岁组)占总人口之比,1964年较1953年略有上升,1964年后呈下降趋势,80年代后又有回升。学龄前儿童人口占总人口之比,1964年比1953年略升高,1975年后呈下降趋势。学龄儿童占总人口之比,1975年前呈上升趋势,1975年后呈下降趋势。兵役年龄人口(16~25岁)占总人口之比,1975年前呈下降趋势,1975年开始回升。1990年,18周岁男性公民有15758人之多。向后推10年,18岁男性公民仍保持在7000~9000人,说明兵源充足。育龄妇女(15~49岁)总的处于上升趋势,并将持续若干年。已达婚龄人口(法定男22岁,女20周岁)占总人口之比已由1953年的2.2%,下降到1982年的1.5%,虽呈下降趋势,但其绝对数每年仍高达11938人,每年约有5000~6000对新婚夫妇。当前面临第三次生育高峰期。据1990年人口普查,男22岁、女20岁适龄结婚年龄人口数32422人,比1982年多72%。揭示合肥市出生率可能在10~14‰之间波动。5~6年后可望缓解。
合肥市其他特殊年龄人口表
高龄人口
合肥市75岁以上老人,1953年780人,占总人口的0.52%,性别比为28.71∶100;1964年1752人,占总人口的0.41%,性别比28.63∶100;1975年5647人,占总人口的0.95%,性别比为36.47∶100;1982年9165人,占总人口的1.12%,性别比35.8∶100;1990年13229人,占总人口的1.19%,性别比48.67∶100。各个时期的高年老人,都是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且随年龄增大,男性比例下降。老人占总人口之比,1975年以后上升,男性比例亦有上升的趋势。1953年、1964年2次人口普查无95岁以上老人。1975年末统计95岁以上老人13人(男3女10)。1982年普查有95岁以上老人16人(男1女15)。1990年人口普查,95岁以上老人50名,男6名,女44名,男女之比为13.6∶100,其中100岁以上5人,全部为女性。
1985年答卷调查95岁以上老人10名(男4女6),全是汉族,年龄最高为安庆路街道原民政巷居民,省邮电局架线员王永德,男,1882年生,1985年末103周岁。10人中有大专文化2人(一是老画家、省文史馆员肖龙士,二是长期从事医务工作的省立医院妇产科女医师祝履冰),其余均是文盲半文盲;10人中9人丧偶,中年(55岁前)丧偶后未婚者5人;按职业分,画家、医师、工人各1名,务农3名、家务4名;10人中只有3人土生土长未出远门,有2人(男)到过全国各地;居住环境及生活条件较好的有5人;儿孙对其照顾比较好的有7人;行动自如、生活自理的有7人;性格都比较开朗,喜爱活动,均无不良嗜好;有2人喜吃荤食,2人喜吃甜食,饮食未见有特殊偏爱。多数人生活有规律,早起早睡,无特殊体格锻炼方式。
期望寿命
据合肥市1974~1976年3年人口死因回顾调查,按年龄别死亡率编制的简易寿命表,表明各年龄组平均期望寿命,女性高于男性3~4岁。0岁组平均期望寿命男68.72岁,女72.10岁。据1982年普查,合肥市1981年死亡人口年龄别死亡率编制的简易寿命表,各年龄组平均期望寿命比1976年均有所提高(80岁以上除外),女性仍普遍高于男性,差距略有缩小。0岁组期望寿命,男70.15岁,女72.53岁,和1974~1976年相比,男性提高1.43岁,女性提高0.43岁。据1990年普查资料编制的简明寿命表,0岁组期望寿命,男71.17岁,女78.45岁,较8年前男提高1.02岁,女提高5.92岁,仍是女性普遍高于男性且差距拉大。1990年,女高于男7~8岁。据合肥市居民病伤死因统计:1987~1990年3个市区人口期望寿命总的呈上升趋势。
合肥市简易寿命表
1981全、年合肥市简易寿命表
1989年合肥市简易寿命表
合肥市市区人口男女期望寿命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