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五章 中国农工民主党

第三节 主要工作和活动


一、早期革命活动抗日战争以前,由于农工党创始人之一章伯钧是安徽桐城人,受其影响,在安庆、桐城一带有一些人参加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开展反对蒋介石国民党政权统治的活动,桐城人章礼辈等数人为此献出了年青的生命。
〔抗日救亡〕
民国27年(1938年),“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皖中工作委员会”(李伯玉为书记、李湘若为组织委员、吴建东为军事特派员)在桐城、庐江、潜山等县之间,提出“减租减息,各阶层联合起来,共同抗日救亡”的主张,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在潜山成立了“游击第一队”,人枪百余,张牧野任支队长。在桐城收集枪支,收编地方自卫队建立了百余人枪的“皖中人民抗日义勇军”,由吴建东率领。他们提出“向鬼子要枪要粮,保卫家乡”的口号,白天堵击过往的日伪军,夜间偷袭日伪军营,给敌人以防不胜防的打击。后来有的被国民党军队包围缴械,有的因不能坚持而解散。
〔搜集军事情报〕
芜湖:解放战争时期,农工党芜湖市临时工委会利用其武运部长吕祖杰身为国民党安徽省第六专署军事科长之便,搜集国民党政权各方面的情报;国民党江防军的番号、装备、所属派系、作战能力以及调动的情况;国民党军队封江时渡江通信的口令;国民党军进攻皖南游击队的计划;国民党安徽省第六专署所辖各县经常报来中共游击活动情况以及他们围剿游击队的行动部署。将所得情报或交中共地下交通员程效安送江北中国人民解放军皖西军区第四军分区前线联络部;或电告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五旅旅长王汉昭转告中共皖南地委。王与中共皖南区游击队政委胡明有直接联系,后率部队起义。当时,芜湖工委会通过吕祖杰控制第六专署电台,与屯溪农工党小组(张功煊利用在省府任电台报务员的同乡陈汉铭,使用国民党安徽省政府电台),泾县县长俞步骐,省保安第五旅旅长王汉昭约定编排密码,互通信息和传递情报。为使解放军了解长江南岸芜湖沿江国民党军工事构筑和军事布置情况,以便渡江作战,农工党芜湖市临时工委会派李希南伪装成国民党军官前往弋矶山、赭山沿江直到澛港一带,侦察国民党军江防工事,又派曹仲堪侦察湾里、派丁涛侦察大桥至当涂一带国民党军事部署情况,特别是机枪布置,炮兵阵地情况。由吕祖杰、俞锡恩汇整材料,再由詹云青绘成《敌军沿江(当涂、芜湖、繁昌一带)工事简要示意图》。交程效安送江北第四军分区联络部,后来解放初任芜湖军管会副主任的李步新说:“解放军渡江之前收到芜湖农工民主党同志所绘制的《敌军沿江工事简要示意图》很有用处,我们曾印发前线一些团队参考。”
安庆:农工党安庆市临时工委会利用其农工党员中码头工人多的特点,通过掌握码头的动态如军队的调动、物资的运输、国民党各个系统和单位的南撤,获得了不少情报,都交由倪学渊送往解放军皖西军区第二军分区。
〔策反〕
芜湖:民国38年(1949年)4月20日晚,解放军横渡长江,国民党军队纷纷溃逃,芜湖市其他国民党军政机关也陆续逃离。为维持治安、安定人心、迎接渡江的解放军,张牧野劝说国民党芜湖县县长谢汝昌维持治安不要离芜,谢心存疑虑,要求与中共地下负责人见面,于是农工党芜湖市临时工委会派吕祖杰邀中共交通员程效安到谢家与之见面,并由程保证解放后解放军对谢不予追究,谢终于同意留任协助维持芜湖治安,迎接解放军的到来。
泾县(榔桥起义):民国37年(1948年)秋,俞步骐(原民盟成员)由繁昌调任泾县县长。是年冬,省保安第五旅旅长王汉昭率部进驻泾县,俞和王是老朋友,政治态度都倾向革命。旧历岁暮,王汉昭部奉命调往绩溪、旌德驻防,俞、王2人安排电报密码和电台呼号,保持联系。民国38年2月,农工党芜湖市临时工委会派俞锡恩专程到泾县,要俞步骐参加农工党,敦促俞步祺做好迎接解放军渡江的一切准备工作,并指出今后俞的工作,纳入农工党组织统一领导。俞锡恩随身还带来密码和电台呼号,要俞步骐经常与芜湖临时工委会吕祖杰所控制的电台互通情报。民国38年2、3月间,王汉昭派陈大镛与中共皖南地委胡明政委取得联系,随后王、胡2人见面。胡要王转告俞,他指定泾、旌、太边区游击队负责人洪林与俞联系开展工作。后洪派项育中(原复兴报记者)和唐诗成(当时泾县县长府助理秘书)担任联络员并协助俞工作。4月初,农工党芜湖市临时工委会密电告俞,解放大军可能本月21日渡江,要俞做好一切准备。俞即和王汉昭通话,约请陈大镛专程来榔桥镇,商讨有关行动的各项具体安排。俞、陈、项、唐等商讨决定,起义地点定在榔桥,以便和保五旅配合、策应。俞下令各乡镇集结所有自卫队限于20日集中县城待命。4月20日上午,驻防泾县的国民党军一九二师开始逃跑,该师谢学敏团殿后监视俞所率县地方武装,是时中共皖南地委所领导的沿江支队两个营,在支队副司令员李友白的率领下,自下坊渡河,由泾城北门袭击敌军,谢部仓惶溃逃。俞率部截击溃退敌军,俘虏1个排和散兵20余人,于次日到达榔桥镇,但与王汉昭保五旅未能联系上,是夜李文白率部由唐诗成陪同来到榔桥镇与俞会面。4月24日,俞召集县府、总队部文武各级负责人员和县所属各单位主管人员开会,宣布起义,旋即发布起义宣言,集合起义的全县武装官兵共人枪700余,编入沿江支队。随后数日,俞将县府及各单位所有档案册籍、各类公物和各地粮食积谷,逐一移交新政府后离去。
安庆(策动桐城地方自卫团第二团刘东雄部起义):民国37年(1948年)秋,为迎接解放,农工党安庆市临时工委会劝说陈质夫(农工党党员)任国民党桐城县长。桐城解放后,国民党桐城县政府迁往枞阳镇,当时桐城地方自卫团第二团驻枞阳,团长为刘东雄,农工党安庆临时工委会指示陈质夫策动刘东雄起义,陈质夫说服刘东雄未果。那时余亚农、陈定一、章师明、李湘若等也先后劝说刘东雄,刘非常顽固。刘的部下第一营营长徐超,同章嘘云(农工党员)是亲戚,经过陈、章做工作,徐愿意率部起义。民国38年3月,人民解放军发动夺取枞阳桥头堡之役,徐超配合解放军率第一营起义,刘东雄率残部逃走。
屯溪(策动方师岳起义,和平解放屯溪):民国38年(1949年)4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迁至屯溪的安徽省国民党政府一片混乱。守备司令方师岳率2000余人留守屯溪,方原为省保安司令部警保处长。身为保安司令部警保处副官的农工党员余克疆,跟随方多年,私交甚厚,后余又介绍与方为黄埔先后期同学的农工党员方治宇与之接触,经余克疆、方治宇多次做工作,方师岳已基本同意起义。27日,由农工党员王忠恕策反的太平县自卫团1000余人,亦至屯溪,改编为独立团,归方师岳指挥。此时,农工党皖南特派员吴子培在中共皖南游击队长汪渔处,吴得知解放军已渡过长江,即冒大雨派人送信至屯溪,告知余克疆、方治宇、陈大泽等人,并指示他们迅速与解放军联系,和平解放屯溪。4月28日,余克疆等人冒雨出城与解放军等人联系,在距屯溪60里的吴家塘与解放军先头部队108团相遇(团长为余辅坤),余等报告屯溪情况,并派人回屯溪与方师岳联系。次日,解放军在余等带领下,兵不血刃,开进屯溪市,方师岳部队接受整编,屯溪和平解放。
休宁:民国38年(1949年)4月下旬,经朱子帆举荐,傅善术任休宁县长,农工党屯溪小组正式吸收傅为农工党员,并派谢素凡协助他准备起义。赴任途中,谢、傅2人被溃兵冲散,傅只自身到任,当晚就打开大牢,释放被关押群众。次日傅赶至与农工党屯溪小组约定的联系地点汇报并请示工作。同日,解放军解放休宁县城,傅于次日入城与人民政府县长陶钢见面并说明情况,陶表示赞许。第二天,傅应邀参加休宁县解放军庆祝大会,随后召集旧县府职员向新政府办理移交,之后即回屯溪向农工党屯溪小组复命。
〔宣传革命、维护治安、保护财物、迎接解放〕
民国38年(1949年)4月18日,农工党芜湖市临时工委会接到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五旅旅长王汉昭从绩溪县发来的中共皖南地委电报指示,要他们于4月20日之前做好迎接解放大军的准备工作。农工党芜湖市临时工委会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布置。(1)工委会油印“为迎接解放告芜湖全体市民书”,传单按程效安(中共地下联络员)意见用“中原解放军第四军分区联络部和中国农工民主党芜湖市临时工委会”名义签署。在国民党军队开始撤退时,在芜湖主要街道上张贴散发,以安定人心。(2)武装维持芜湖市治安。23日午夜,农工党芜湖市临时工委会邀程效安、狄福珍、陈昆尧(狄、陈2人均为中共地下党员),金敦厚(谢汝昌的军事科长)等人在同丰里23号临时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金敦厚率县府留城的1个自卫大队,在东门大砻坊一带防敌军回窜扰乱;由第六专员公署保安团副官吕英率1个班,在鸡毛山、北塘一带巡回警戒,防鸡毛山军火库被炸;由程效安率1个班,在主要市区流动巡逻;由刘格非等率武装保证水电供应;程效安、吕祖杰来往于中山路、二街、长街一带并坐镇联络中心(即同丰里23号)联系掌握情况并及时处理突发事故。经过一晚的紧张维持,至天亮未发生事故。24日上午9时解放军88支队及先遣团进入芜湖城。芜湖兵不血刃,秩序井然,和平迎来解放。
安庆:农工党安庆市临时工委会发动码头工人,用怠工的方式,拖延时间,截留下来大量国民党各系统欲南逃带走的物资,民国38年初,国民党教育部指令设在安庆的安徽大学迁往江西,有些图书、仪器都已搬上了趸船,农工党安庆市临时工委会发动码头工人拒绝启运,结果安徽大学没有迁成,这对解放后安徽省高校建设十分有利。时任桐城县县长的农工党员陈质夫在长河口和广济圩控制大小民船600只,留供解放军使用。
屯溪:农工党屯溪小组,开展宣传攻势,进行分化瓦解,使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中大多数中下级公务员留屯等待解放;农工党员张功煊还利用职务之便,将省干训团全部物资加锁固封,并派人守护,于屯溪解放后,全部造册移交皖南人民行署;屯溪小组还搜集调查在屯溪的中统特务名单,解放后亦转交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为肃反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是农工党作为参政党的一项基本职能,主要是通过各级人大和政协以及其他渠道开展此项工作。据1980年统计,“文化大革命”之前,安徽省农工党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各级政协委员约20人。到1980年有43人被选为全国及安徽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到1984年,全省农工党员担任全国和省、市、区(县)人大代表52人,担任全国和省、市、区政协委员128人,占党员总数30%。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逐步完善,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农工党参政议政热情高涨,参政议政人数增多,范围扩大,认识逐步增强,水平不断提高。据1992年统计,全省农工党员担任各级人大代表61人,担任各级政协委员254人,其中多人为省、市、区人大副主任,常委和省、市、区政协副主席、常委。他们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积极发表政见,反映人民意愿,就国家和安徽省的“两个文明”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开展善意的批评和监督。
农工党省、市主要负责人参加中共省、市委主持召开的情况通报会、民主协商会和小型谈心会,就省、市“两个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重要人事安排等重大问题,知情献策。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农工党员在“两会”上,就安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多党合作,廉政建设,以及科技、教育、卫生和人民生活等重大问题,提出提案和议案,积极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平时亦注重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参加人大和政协组织的视察和调研活动。为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农工党省、市级组织注重发挥组织的整体功能。一方面,通过组织学文件、听报告、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加强学习,抓自身建设,提高党员特别是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党员的参政素质,使他们参政“能参在点子上”。另一方面,组织专题调研,发挥农工党在医卫、农林等方面科技人才的优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专题,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调查研究,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讨论,认真综合分析,写成调查报告或形成提案、议案。不少有理有据,有针对性,可行性强的建议,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和采纳,如: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与安徽省政协联合提出的“卫生工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的研讨报告,“关于安徽省中药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调查报告,均通报有关部门并受到卫生厅等部门以及新华社、健康报等舆论界的关注。由农工党安徽省委会茶叶咨询工作组提出的“我省茶叶专业的现状与近期发展意见”获商业部领导的赞许。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关于“如何健全和发展我国多党合作”的讨论报告,受到中央统战部一局来函嘉许。农工党黄山市委会就黄山市老大难问题粮食生产问题的系列调研报告,受到中共黄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长亲自致信表示感谢。由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主委光仁洪和其他两委员提出《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稳定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提案,在全国政协优秀提案评选中获优秀提案奖。
据1992年统计,安徽省有多名农工党员受聘担任省、市特邀监察员、审计员、教育督导员,他们能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对惩治腐败,肃贪倡廉,起到了积极监督作用。安徽省有7名农工党员被安排实职到政府部门担任领导工作,其中副厅级1人(安徽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闪文章)、市局级副职3人、县处级副职3人。
三、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教育和推动党员立足本职,做好岗位工作;并面向社会开展办学办医、支边扶贫、咨询服务,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为“两个文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农工党安徽省委会的中心工作。
建国初,安徽省农工党组织推动党员积极参加劝募胜利折实公债,抗美援朝,支援前线,修堤复圩,抗洪救灾,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推动党员及所联系群众积极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加强自我改造,号召广大党员做好岗位工作,参加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教育革命的实践,深入工厂、农村参加劳动锻炼。医卫界的农工党员参加上山下乡的巡回医疗,贯彻党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改变农村卫生面貌,为农民除害灭病和培训农村医卫人员,作出了贡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及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把工作重点坚决地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农工党员做好本职工作,献身四化,广大党员迸发出爱国主义热情,发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新的贡献。
从1980年至1983年,全省农工党员被授予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和积极分子等光荣称号的共179人。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和出版著作的达46人。据1988年统计,1985年至1988年,安徽省农工党员被评为各级、各类先进分子303人次。在科研、发明、学术、创作等方面多人做出优异成绩,荣获各级成果奖有数十余项,被派出国参加援外工作或学术交流的有10余人次。例如:光仁洪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获1978~1985年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荣誉奖;李汉秋所著《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获1978~1985年安徽省社会科学BFQ〗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陈椽作为国内著名茶叶专家被收入1985年英国科技出版中心出版的《世界科技名人录》;徐荣楠于1985年作为全国中华医学会代表团成员参加“中法医学日”活动,前往巴黎等地讲学;韩也良被《国际植被学会》接纳为会员;刘晓龙发现8个世界新生药品种,1986年被中国医科学药物研究所聘为安徽天然药物资源研究室顾问;金树青发明矾石膨胀剂,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5年10月,在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四化服务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农工党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支部荣获“先进集体”称号,徐荣楠、金树青获“先进个人”称号。1985年12月召开的“安徽省各级政协委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农工党有14名党员光荣出席。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9年至1992年6月,全省(马鞍山市农工党未被统计)农工党员有80人,获市级以上成果奖129项,有112人获得各种光荣称号165个,有25人出版著作43部,有121人,发表论文541篇。
1990年至1992年6月,安徽省农工党员光仁洪、陈椽、陈可望、徐荣楠、周楣声、金树青、韩也良、许冠荪、张一鸣、张世道等10位专家以其精湛的业务突出的贡献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5月,安徽省科协对省内124名老专家进行表彰,农工党员张益清、余怡生、吴茂清、王寿昌、李同济、刘心慈、段荫琦、杨士荣、任其祥、徐圣立、丁承纹、苏伦安、杨令仪、马凤阁等14人榜上有名。
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在推动党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发挥智力集团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和推动成员面向社会,发挥余力余热,开展办学办医、支边扶贫、咨询服务等活动,为四化建设服务。
〔办学办医〕
全省组织兴办了多种学科和多种类型的学校、专业培训班、文化补习班;并开展多种专题讲座。据1984年统计,1980年至1984年,农工党安徽省各级组织举办了中药培训班,计划生育人员培训班,高初中补习班,英语、日语、会计等学习班,共20个班,学员1000余人。据1988年统计,1984年至1987年,全省共办学3所,收中专班18个,学生1026人;文化补习班71人,学生3383人,举办各类培训班17期,培训人员909人。各种专题讲座116次,听讲人数11389人次。据1992年统计,1988年至1991年,全省各级组织举办各类专题讲座108次,听讲人数达12992人次;培训班69个,培训人员3832名;并办了3个大专班,18个中专班,已毕业919人。创办各类门诊部、医院8所,受益人数23699人。农工党安徽省各级组织办学,办医,坚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重视质量,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和好评。芜湖市前进业余学校在1985年“安徽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四化服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表彰大会”上,被评为“先进集体”。
〔支边扶贫〕
发挥安徽省农工党在医卫、农林方面的人才智力优势,开展智力支边扶贫活动。1983年5月,农工党安徽省委会组织医药卫生和农业科学咨询服务小组,赴山区及六安地区,举办学术讲座,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对当地医药卫生工作和粮食、蚕桑、茶叶生产等方面,提出很多建议。省委会还组织农工党员中茶叶专家对金寨、霍山等8个县进行茶业技术培训,受培训人员达2000余人。1985年,农工党安徽省委会组织安徽农学院副教授周海龄等3人组成茶叶科技支边小组,赴云南省红河洲进行科技支边,自3月27日至4月18日,行程500余公里,连续考察3县9个茶场,现场调查、现场指导,召开小型座谈会,举办短期种茶培训班,从当地的茶叶生产实际出发,比较系统地讲述茶叶生产栽培技术知识,受到当地人民和政府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项活动,《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等先后都作了报道。此后,周海龄和安徽农学院的另一名农工党员苏伦安分别赴贵州黔东武陵山区和新疆和田地区进行考察,帮助当地发展茶叶、蚕桑种植。
〔咨询服务〕
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于1982年成立四化建设咨询服务委员会。于1988年7月成立社会服务部,作为工作职能部门,配备专职干部,开展咨询服务工作。各市级组织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拾遗补缺、讲求实效”的原则,面向社会,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的咨询服务活动。组织党员送医、送科技下乡、上街、到单位;或与某一单位长期挂构,进行技术咨询辅导。据统计从1984年至1992年,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开展医疗卫生服务58次,其他科技服务58次。农工党安庆市咨询服务委员会因工作突出在1985年“安徽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四化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表彰大会”上获“先进集体”称号。
除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外,农工党安徽省委会还注重发挥参政党作用,开展政策性、战略性咨询服务活动。组织党员开展调研活动,先后就安徽省卫生工作、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健全和发展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农村三级医疗网建设、安徽省沿江血吸虫病的防治、医院实行承包责任制、黄山市茶叶生产和销售等等。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受到有关方面的赞许和采纳。省、市组织及农工党员,还创办科技服务性质的经济实体,或直接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或在把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过程中发挥作用。
1986年5月,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农工党中央进一步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通知精神,发起并与黄山画会、安徽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合肥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关心残疾人书画义展》。展出书画作品489件,并进行义卖,将所得收入全部赠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据行家评论,此次展览无论其规模之大,作者范围之广,义购活动之踊跃,都是建国以来省内空前的。安徽省电台、电视台和省及合肥市报纸都作了多次报道,对促进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人的道德风尚的形成,影响较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991年安徽省遭受历史上罕见的严重洪涝灾害,农工党全省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抗洪救灾。踊跃捐款捐物,据统计,共捐款33425元、粮票9988斤、衣物1185件。农工党组织发挥自身在医卫界的优势,组织党员自带药品,深入灾区为受灾群众免费治病。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自派救灾队11次,诊治病人2963名,免费发放药品价值4235元。农工党安徽省委会扶植重灾区六安县马头镇医院,先后报请省政府为医院落实价值4.4万元的医疗设备,转赠农工党中央捐款5000元,并组织医疗专家分批、定期前往工作。在抗洪救灾重建家园工作中,涌现出一批不顾小家,不避艰险,勇于奉献的农工党员,受到当地中共组织和政府的表扬和群众的称赞。蚌埠市淮河修防所副所长曹学勇,日夜奔波险段组织抢险,连续20多天不入家门,在关键时刻,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排除了险情,保住了堤坝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抗洪抢险作出了突出贡献,被中共蚌埠市委、市政府给予记大功和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并获“蚌埠市抗洪救灾先进个人”的称号。
四、发展与巩固组织
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加强组织建设,增强组织活力,是农工党安徽省委会组织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
解放前,农工党在安徽芜湖、安庆、屯溪建立了组织,党员共约600人。安庆、芜湖、屯溪相继解放后,接当地军管会通知,各地组织暂停活动。1950年3月,中国农工民主党芜湖市党务整理委员会成立,5月,中国农工民主党安庆区分部成立。安庆区分部隶属于芜湖市党务整理委员会,由芜湖市党务整理委员会代行省级机构职权。从1950年4月至1951年7月,按照农工党中央第五次全国干部会议精神,整顿组织,由芜湖市党务整理委员会和安庆区分部分别对皖南、皖北的农工党员进行重新登记。由于多种原因,皖南、皖北仅约300名党员参加了登记,其中100多人是工人、学生和农民,根据有关规定,农工党组织鼓励并帮助他们分别参加了工会、青年学生团体。最后经中共皖南、皖北区委统战部同意并报农工党中央批准,皖南和皖北共约54人被核准登记。这54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农工党在安徽省组织发展的基础。
1951年8月,整理党务工作结束,农工党芜湖市党务整理委员会改称中国农工民主党芜湖市工作委员会,继续代行省级职权,开始健全组织机构和发展党员。1951年秋,在屯溪建立农工党屯溪临时小组。1952年元月,在合肥建立农工党合肥支部。1952年上半年,为增强组织活力,对安庆区分部和屯溪临时小组领导班子进行整顿,先后更换其主要负责人,1952年7月,将安庆区分部改建为农工党安庆支部。按照农工党中央第六次全国干部会议和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召开的民主党派工作交流会所明确的组织方针,农工党安徽省确立了“发展组织必须与巩固组织相结合”、“发展地区为大、中城市”、“发展以经济建设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为重点,以中上层为主”的组织发展原则。至1952年底,安徽省共有农工党员69人。1953年元月份起,农工党安徽省各级组织在当地统战部门的大力帮助下,与经建部门的技术人员、专家联系,开始加大发展力度。农工党芜湖工委会成立发展工作小组,派吴建东驻留合肥、王仲新驻留屯溪,加强组织发展工作,至1953年底,全省农工党员增至130人。其中上层占32.3%,中层占43.8%,合计76.1%。
1953年,农工党安徽省组织还针对组织过于分散的特点(1952年全省党员69人,分散在54个单位),进一步整顿健全组织。在安庆市增建农工党安庆工筹会,在合肥完成建立市级组织准备工作;在全省按单位、业务重新划编基层组织,并定点集中发展党员,按单位建立组织,这一经验成为以后安徽省农工党发展建立组织的一条重要制度。与之相应,还开展各级组织特别是机关专职干部和基层组织干部的挑选和培养工作,使全省农工党员干部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提高,1953年底,全省干部达52人(包括专干18人),而1952年全省干部仅29人(包括专干9人)。实行干部下组制度。了解基层组织情况,传达上级组织工作安排,与基层组织所在单位中共党政领导联系交换情况,为上级组织领导决策提供情况等等。这一制度也成为以后安徽省农工党密切组织上下级关系,加强基层组织工作的一贯性制度。实施支组联席会议制度。至少每月召开一次,交流组织生活经验,解决各支组存在的重要问题,布置工作,并把它作为经常训练基层干部和进行接受中共领导教育的一种形式。
1954年8月,成立“中国农工民主党合肥市工作委员会”。它取代农工党芜湖市工委会行使省级职权。至1955年底,全省党员共149人,主要为工程技术、教育文化界人士,占党员总数的90.1%。1955年1月,“中国农工民主党芜湖市委员会”成立。同年4月,“中国农工民主党安庆市委员会”成立。
1956年2月,农工党六届二中全会根据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各民主党派协议分工,决定“扩大中上层知识分子的团结,并以医药卫生界人员为联系和发展重点,积极吸收医药卫生工作者参加组织”。据此,农工党安徽省组织确立了发展党员“以医药卫生界为重点”的原则。合肥、芜湖、安庆、屯溪在各地中共统战部和政协的领导和帮助下,对医卫界人士进行调查、摸底,联系对象,发展党员。合肥市工委会还派机关专职干部金白描前往蚌埠市发展党员并筹建组织,于1957年5月,成立“中国农工民主党蚌埠市筹备委员会”(1958年10月建立“中国农工民主党蚌埠市委员会”)。安徽省农工党组织发展进入第一个高潮。1956年6月,农工党中央发出通知,简化入党手续,从此,农工党员入党时,不再需撰写自传和进行入党宣誓。从1956年8月至1957年6月,全省共计发展党员309人,党员总数增至457人。至此,建立省级机构已有必要。农工党中央曾派董爽秋来合肥筹建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因“反右”斗争,筹备工作中辍。
1957年7月至1958年2月,反右运动期间,安徽省农工党停止组织发展。这期间有110名党员被错划为右派,遵照“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处理党派内部右派分子的若干原则规定”,多数被开除党籍。反右结束后,全省农工党员总数降至378人,其中医卫界占38.1%、工程技术界占29.1%、文教界占18.1%。
1958年10月,农工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安徽省第一届委员会,成立了中国农工民主党安徽省委员会。从1958年12月至1966年7月,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实际上停止了组织发展,主要是贯彻服务与改造相结合的方针,推动党员积极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加强自我改造。
这期间,组织工作以巩固和健全组织机构为主,特别是开展了加强基层组织的工作。1959年6月,建立了“中国农工民主党合肥市委员会”。从1960年起,先后选择了安徽医学院、安徽农学院、省建设厅、省立医院等支部作为试点支部,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从中总结经验,及时推广指导其他基层组织的工作,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1962年,根据农工党中央“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工作的若干意见”,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对全省基层组织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了调整,并将分散党员集中起来建立组织机构。于1962年5月,成立省委会直属濉溪市小组,于1962年8月,建立省委会直属马鞍山市小组。1962年9月,召开全省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农工党安徽省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名额超出第一届1倍有余,加强了组织集体领导力量。1963年9月,召开全省组宣工作会议,交流基层组织工作经验和研究如何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是其主要内容之一。此后,根据农工党中央通知,在全省开展了党员政治思想动态和基层组织情况调查。对基层组织的调查主要涉及内容是,基层组织接受单位中共组织领导情况,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情况,结合业务对党员进行政治思想工作情况,组织生活是否正常、质量如何,党员对组织生活的反映意见,集体领导情况,骨干情况等等。采取边调查、边研究、边解决的方针,对加强基层组织工作、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截至1966年底,农工党安徽省共有党员384人。
1966年7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遭到灾难性破坏时期,农工党被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污蔑为“非法组织”。农工党安徽省委会机关被关闭,房屋被占用,档案被查封,设备被毁弃,专职干部被下放农村,农工党党员大多数遭到冲击,有的甚至被迫害而死,农工党安徽省委会被迫停止组织活动。1977年12月,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关怀支持下,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临时领导小组成立,开展整顿和健全组织活动。陆续调回专职干部,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全省组织及成员基本情况,先从省直单位做起,逐步深入到各市组织,依靠中共安徽省各级组织的领导、支持和帮助,适当调整组织结构,帮助成员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少成员错划右派、政历审查、工作安排、职务职称、生活待遇及遗属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使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组织凝聚力大大增强。历时两年多,省、市各级组织得到恢复。截至1980年初,全省建有合肥、芜湖、安庆、蚌埠4个市委会,20个基层组织,农工党党员328人,党员平均年龄64.5岁,医卫界占36%,工程技术占23%,文教占16%,其他占25%。
1980年省、市级组织先后换届,选举产生新的领导机构。从1980年10月开始,在巩固组织的基础上,开始了组织发展工作。按照1981年农工党中央下发《关于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意见》和1983年各民主党派中央《关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问题座谈会纪要》的精神,贯彻“发展为了工作,在工作中发展”、“发展与巩固相结合”的方针,坚持“以大中城市、医药卫生界、中上层人士为主”的原则;注重素质,把好政治关;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组织。截至1984年5月底,全省共吸收新党员320人。其中,医药卫生界217人,占67.8%;工程技术界50人,占15.6%;文教界43人,占13.4%;其他10人,占3.2%;中高级职称者149人,占46.5%。这期间,于1981年10月,建立了屯溪市委会;在马鞍山市、六安市各新建一个直属支部,在淮北市建立了一个直属小组。1984年10月,农工党安徽省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农工党安徽省第四届委员会。此时,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已辖有5个市委会,59个基层组织,党员617人。党员人数比1977年恢复活动时增加了近1倍,其中医卫界占党员总数53%。
1984年,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召开各民主党派负责人联席会议,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各民主党派“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总结经验,加强组织建设,培养骨干,对新成员进行考察和教育”的意见和《各民主党派关于组织工作座谈会纪要》的精神,农工党安徽省委会放慢了发展速度,加强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1985年10月5日至10日,在合肥召开省、市、基层三级组织干部(共83人)参加的组织工作会议。中共中央中发〔1986〕19号文件下达后,又于1986年在安庆举办全省专职干部学习班,专门组织学习贯彻19号文件精神。这两次会议都一方面进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引导农工党员树立接受共产党领导的观念,树立统战观念,摆正自己的历史方位;另一方面,交流经验,研讨问题,找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每次会议都写成纪要,下发到各级组织指导工作。对全省农工党组织的巩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1986年、1987年,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与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党派工商处合作,分别就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情况和自身建设问题,进行专题调查。1987年,农工党安徽省委会还就芜湖市中年农工党员状况和基层组织状况进行调查。每次调查均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及时向全省推广。
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一直把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其巩固组织、加强组织建设核心工作。多年来。他们注意把住省、市、基层三级组织主要领导人的选择关,其条件必须是真正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共真诚合作;学有专长;有声望、有影响、有群众基础的人。主要通过换届来调整、充实领导班子。为适应新时期需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同时亦为加强工作班子建设,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于1987年特制定“关于加强省委会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建设,逐步实现年轻化的三年规划”。目的是改变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当时领导人大都年事已高的状况,在充分发挥老一代领导人作用的同时,把一些拥护中国共产党和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有一定群众基础和组织领导能力的中青年充实进领导机构,逐步实现领导班子的新老合作和交替,使领导班子逐步建成梯形年龄结构和多方面人才合理的群体结构。此项计划,得到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的赞许,被转发省其他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参考。
按照“三年计划”的步骤,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于1987年7月,召开全省代表会议,增补和增选了14位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党员进入省委会,使省委委员的平均年龄由65岁降至62.5岁。省委会机关先后调进1位专职副主委、1名处级干部和6名科以下干部,充实了工作班子的力量。各市级组织也都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进行了充实和调整。
1988年6月,农工党安徽省举行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农工党安徽省第五届委员会。从1984年10月至1988年6月,全省共发展党员645人。于1986年9月,建立农工党马鞍山市委员会;此外还新建7个总支,36个支部。截至1988年6月底,全省基层组织共92个;党员共1262人,是1984年10月时的2倍多。其中医卫界742人,占总数59%;中、高级职称者1185人,占总数的94%。
1980年至1989年,是农工党安徽省组织又一个大发展时期,这10年共发展新党员1124人。截至1989年2月,全省共有党员1392人,是“文化大革命”后刚恢复活动时的4.2倍。其中医卫界占59.6%,比刚恢复活动时增加近24个百分点;科技界占18.1%;文教界占14.7%;其他占7.5%。中、高级知识分子占61.6%。全省党员平均年龄53岁,比刚恢复活动时下降了11.5岁。扩大了组织机构,1988年12月,建立农工党贵池市支部。1989年5月,建立农工党宣州市支部。此时,全省9个省辖市除铜陵外,已经建立了6个市委会,两个市委会筹备组;基层组织增加到99个,是刚恢复活动时的5倍。已基本形成了全省规模的组织体系。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后,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于7月下发通知,要求全省各级组织暂停组织发展,集中精力,为制止动乱,稳定安徽局势做工作。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颁布,正式明确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的地位。加强自身建设,包括组织建设,是各民主党派新时期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根据农工党中央和中共安徽省委的有关精神,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作出近两、三年内要切实放慢组织发展速度,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好巩固、健全组织上来的决定。从1990年恢复组织发展到1992年7月农工党安徽省委会换届,将近3年,全省仅发展党员60人。1990年3月,建立了农工党淮南市委会,1990年12月,建立了农工党铜陵市支部。在合肥,至1992年7月,先后新建了省直文艺和省医研所支部,并对省直10个总支、支部进行了换届。在1990年上半年两次召开全省会议,学习贯彻中共中央《意见》精神,加强农工党安徽省各级组织的自身建设。第一次会议是由各市委会专职主、副委参加的全省工作会议。第二次会议是全省专职干部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机关建设问题。1990年夏,农工党省、市委会共派出16位专职干部参加安徽省首届民主党派干部培训班。据统计,至1992年6月,全省专职干部的培训面已达90%以上,通过培训,他们提高了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也增强了作为一名党派干部的责任感。1991年4月,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在合肥召开全省专职干部会议,这次会议是1990年5月专职干部会议的继续,与会者交流一年来省、市机关建设的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并研究进一步加强机关建设的具体措施。专职干部的培训,对提高农工党各级组织机关的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91年8月,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召开省市级组织换届工作会议。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指出换届工作是巩固、健全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组织措施。会议要求各组织通过换届,要使各级组织领导权掌握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积极贯彻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合作的人手中;实现新老交替,为1997年实现老一代向新一代的过渡打好基础,使农工党与中共的长期合作代代相传。1991年度至1992年3月,农工党安徽省各市级组织先后进行了换届。1992年7月,农工党安徽省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六届委员会。通过换届,省、市组织领导班子,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了新老合作和交替的精神,集体领导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
截至1992年6月底,农工党安徽省共有党员1568人,其中医卫界968人,占总数61%,高、中级职称者1381人,占总数的88%;建有8个市委会;125个基层组织,分布于合肥、芜湖、安庆、蚌埠、黄山、马鞍山、淮北、淮南、铜陵、宿州、宣州、贵池、六安等地,已形成全省网络的组织体系。
农工党安徽省组织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为建立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其组织工作始终遵循农工党中央规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原则,在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的指导帮助下,坚持发展与巩固相结合的方针;坚持“三个为主”的原则;发展为了工作,在工作中发展;发展党员注重政治素质,发展速度注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采取措施加强领导班子、工作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的巩固和建设上。使得各级组织得以健康发展,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力。
五、学习与宣传
组织与推动党员学习与宣传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和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是农工党安徽省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是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共安徽省委及农工党中央指示精神,并结合各时期的中心工作来进行。
自1950年3月农工党芜湖市党务整理委员会成立起,就开始这项工作,一开始由其学习指导组安排,后由皖南学习委员会民主党派分会(即民革、民盟、农工3个民主党派)统一布置,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时事政治。
1950年3月至1951年底,主要宣传贯彻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响应农工党中央的号召,把抗美援朝运动作为全党的中心工作,并在皖南、皖北农工党内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宣传教育,大力推动成员积极参军和捐献。在土改运动中,安徽农工党组织认真组织党员学习、宣传《土地改革法》,很多党员踊跃报名参加土改工作。在镇反运动中,组织党员学习、宣传《惩治反革命条例》,通过这一运动,绝大多数党员对人民民主专政提高了认识,划清了敌我界限。
1952年,农工党各地组织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组织党员学习《关于推进深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关于处理贪污及克服官僚主义的若干规定》,学习毛泽东的《论节约》、《反对自由主义》等论著,要求党员结合自己,认真学习,并作出总结。动员党员参加本单位的“三反”运动和工商界的“五反”运动,号召党员坦白自己,检举别人,并积极帮助别人坦白与检举。同时,结合《学习通讯》、《学习杂志》上的有关文章,推动党员进行自我教育、改造思想,清除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
1953年,全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开始实施,中共中央发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农工党芜湖市工委会号召全省党员认真学习,把总路线的精神贯彻到工作中去,通过学习,使党员进一步明确了农工党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即在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下,保证为国家建设计划与任务的胜利完成而奋斗。这一年还先后布置了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文件及关于悼念斯大林逝世文件的学习;《婚姻法》学习、宣传和贯彻;《选举法》及有关文件的学习和宣传;农工党中央《关于当前加强组织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工作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等指示的学习;关于农工党的历史、性质、任务、党章和统战理论的学习。后两项内容的学习,配合了农工党组织发展与巩固的工作,纠正了组织发展要放手大胆或关门主义的错误思想,使新党员初步认识到农工党在中国统一战线中的地位与作用。
1954年上半年,农工党芜湖市工委会号召全省党员进一步学习贯彻总路线,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使党员从理论上理解总路线的5个主要问题,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正逐步成为光辉的现实。广大党员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许多人被评为模范、优秀工作者,得到奖励和表彰。1954年下半年,农工党安徽省组织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之一是学习、讨论和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各地组织先后举行多次会议组织所属党员结合农工党中央主席章伯钧《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宪法草案的公布》的文章,学习、讨论宪法草案,并提出总结修改意见上报农工党中央。从10月到12月,合肥、芜湖、安庆3地的农工党组织还先后组织专职干部和在机关工作的党员学习宪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提高对宪法的认识,增强了爱国守法的观念。
1954年,国家发行了建设公债,农工党芜湖市工委会宣传发行公债的重大意义,号召全省党员积极认购。广大党员踊跃响应,如屯溪农场场长吴懋清自己一次认购70万元,还宣传号召该场职工认购了640万元。
学习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文件是农工党1955年第一季度的一项重要工作,农工党安徽省各级组织以座谈会、小组会等方式,组织党员学习会议的章程、宣言,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周恩来所作的政治报告,使广大党员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国家过渡时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提高了统一战线的思想意识,政治责任感加强,增强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为完成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而奋斗的使命感。
1955年下半年,农工党安徽省各级组织布置和督促所属党员和所联系的群众学习肃反有关文件,参加肃反运动,揭发反革命分子,安徽省农工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经受一次重要的政治考验,广大党员认识到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严重危害性,体会到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从政治上、思想上进一步划清了敌我界限,提高了革命警惕性。
在1955年农工党安徽省组织还先后开展了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修正草案的宣传;农业合作化各项文件的学习和宣传。
为加强思想工作,1955年,农工党合肥市工委会还在全省各级组织中,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对思想工作的领导,基层组织深入进行思想工作的经验和建议,个人对思想工作的体会和意见等进行调研总结。
1955年底至1956年初,对全省农工党员中高级知识分子开展了一次调查研究活动,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了解到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生活安适、工作稳定,经过三大运动、思想改造运动和“三反”、“五反”的锻炼,思想有很大的转变,他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工作热情高涨,对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充满信心。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全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在文艺工作上提出了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政治上提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农工党安徽省各级组织开展了多种集会活动,学习宣传这两大方针。推动党员和所联系的群众学习陆定一部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号召他们积极参加“争”和“鸣”,在工作中贯彻“双百方针”,进一步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繁荣祖国科学文化作出贡献。广大党员座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农工党的地位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性和当好中国共产党助手的积极性。通过这两大方针的学习,农工党安徽省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深受鼓舞和鞭策,各项工作开始步入一个崭新时期。
1956年,农工党安徽省各级组织还开展了中国人民政协二届二次会议文件的学习;农工党六届二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推动党员个人学习理论的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重要文件的学习;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政治报告》的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的学习。
1956年农工党合肥市工委会还编印了5期《工作简报》,反映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指导和配合各级组织及广大党员开展工作和学习。
从1956年5月至1957年3月,农工党安徽省各级组织,根据农工党六届二中全会决定,对医药卫生人员特别是对开业中西医师展开联系工作,开展了帮助医药卫生界人士学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活动,主要学习资料为农工党中央特编的《医药卫生学习参考资料》。
1957年5月至6月,农工党安徽省各级组织开展了认真学习毛泽东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活动。采取自学和会议漫谈的形式,并对学习积极认真者,给予适当的鼓励。通过学习,使党员认识到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必要性和必须正确对待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意义,掌握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斗争,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1957年5月,农工党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帮助共产党搞好以反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6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了反右斗争。农工党合肥市工委会于7月8日成立整风领导小组,负责农工党安徽省各级组织整风和反右工作。但是,这场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农工党全省有多名党员,被错划为右派,对于本人及其家属,都造成了不幸后果。
从1958年12月至1966年7月,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主要是贯彻服务与改造相结合的方针,推动党员积极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加强自我改造。这期间的学习与宣传是加强改造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省、市组织推动党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时事政策,进行形势教育;普遍开展“三个主义”即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党员确立革命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959年农工党安徽省委会推动党员认真学习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文件。使党员认识到反右倾、鼓干劲,进一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是当前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也是民主党派的中心任务,调动了党员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党员的自我改造。
1959年还组织学习了农工党中央七大文件、中共中央统战部“怎样理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报告。
1959年至1960年初,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在全省范围内检查社会主义改造规划贯彻情况,并于1960年2月,召开全省工作经验交流和成员自我改造汇报大会,在会上交流了思想改造经验,共同探讨加强学习的方法。1960年7月,农工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学习毛主席著作,逐步改造世界观的决议》,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及时进行传达和贯彻。至1962年主要是结合中共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进行形势教育,采用了“神仙会”即和风细雨、自我教育的方式和“三自三不”(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方针;同时推动党员通过业务实践加强思想改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1960年至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广大党员尽管生活艰苦,但仍然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同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共同度过难关。
1963年,遵照农工党七届三中全会的决议,省、市各级组织开展了“三个主义”教育活动。上半年主要是结合农工党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传达和贯彻,以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公报为纲,以反修学习为中心内容,对国内外形势进行了学习和讨论。下半年主要是联系国内的阶级斗争情况先后组织了有关增产节约运动和“五反”学习,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和其他反修文章,及时地组织了学习和座谈。1963年9月,还召开全省组宣工作会议,交流工作经验,对专职干部进行培训。
1964年,省、市组织继续深入开展“三个主义”教育运动。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先后于1月、2月召开组宣工作会议和省直属基层干部会议。一方面抓专职干部的学习;另一方面深入基层组织,了解党员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开展“三个主义”的思想教育。
1964年秋至1965年,省、市组织根据安徽省政协和各市政协学委会的统一安排,在三个主义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推动和帮助党员及专职干部参加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学习。推动和帮助党员参加所在单位的社教运动,组织部分党员和专职干部参加当地政协举办的“读书会”。后期,部分党员参加或参观农村四清运动,向贫下中农学习,受到深刻的教育。
为加强对党员和联系人士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农工党安徽省各级组织重视农工党中央刊物《前进》(前期为《学习通讯》)的发行和组稿工作;1958年10月,农工党安徽省委会成立后,于1959年编印不定期的“工作简讯”。对帮助各级组织交流工作经验,党员交流学习体会,促进党员的服务与改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从1958年底到1966年夏之前,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开展学习与宣传工作,对帮助党员及所联系人士认清形势,明确方向,调动服务,加强改造,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成绩是主要的。但同时,在政治思想工作中还一定程度地存在“左”的思想,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把一般思想认识问题,当作政治立场问题来批判,对部分党员思想缺乏正确的估计,从而挫伤了一些党员的积极性。
1977年11月至1980年10月,是农工党安徽省组织的恢复时期。在此期间,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先后组织和推动党员学习中共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公报,五届人大、政协两次会议的主要文件,叶剑英庆祝建国30周年的讲话,邓小平《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由于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党员思想活跃,畅所欲言,学习的效果是显著的。对帮助党员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体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肃清林彪、“四人帮”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流毒和影响,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同时提高了党员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和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总路线的认识。
这一时期还配合省政协开展对台宣传工作,推动党员和所联系群众与台湾及海外亲友通讯联系,撰写宣传文稿;组织推动党员编写文史资料和收集农工党史资料。1979年10月,农工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又推动党员学习“八大”会议文件。
1980年至1984年,农工党安徽省委会组织和推动党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先后开展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十二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六届人大、政协会议的文件和农工党九大会议文件的学习,特别是认真开展了《邓小平文选》的学习和宣传,使广大党员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和伟大,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意义,伟大祖国光辉前景,民主党派组织和个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所肩负的使命,都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从而坚定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极大地增加了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政治热情。
在此期间,于1981年,省、市组织先后召开为四化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检阅成绩,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号召党员献身四化,为进一步推动党员为四化多做贡献,起了积极促进作用。1982年3月,“工作简讯”改版为《农工安徽通讯》(月刊),扩大了内容,提高了质量,在互通情况、交流经验、宣传典型、提高思想,鼓舞斗志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1984年,为进一步贯彻中共十二大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精神,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先后召开三届三次全委会、组宣工作会议和第四次代表大会。统一思想,研究如何开创新局面;号召全省党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为改革开放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1985年3月,省、市组织纷纷召开座谈会,隆重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者、爱国主义者、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邓演达诞辰90周年。1985年,农工党安徽省委会还组织开展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学习。
1986年5月,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在合肥召开全省宣传工作会议。农工党中央宣传部长张纯之,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张俊卿及省、市组织负责宣传工作者约8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省、市组织近年来的工作情况,交流工作经验,进一步明确新时期统战工作新格局下,农工党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研讨宣传工作的科学高效方法。
1986年8月,农工党安徽省委会组织党员学习座谈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使大家认识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清除当前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的某些弊端,进一步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将大大促进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1986年9月,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先后召开省直支部负责人会议和全省专职干部学习会,传达学习中共中央中发〔1986〕19号文件即“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新时期党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任务的报告》的通知”,并要求全省党员认真学习这个文件。通过学习使党员进一步明确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多党合作的重大意义,党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长期性、重要性,党对民主党派的方针、政策,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认识到民主党派在新的历史条件所担负的使命,确是任重道远,大有可为,工作是光荣的,责任是重大的。增强了广大党员继承民主党派老一辈与共产党长期合作、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光荣传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同时也使党员认识到加强农工党自身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组织和成员的政治素质,以适应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要求的必要性。
1987年5月,农工党安徽省委会选择省直及合肥、芜湖,对党员思想状况进行函测,采取问卷形式,共发卷557份,收回365份,受测率达63%,受测人员占全省党员总数36%,调查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调查内容涉及对党派性质、任务、作用的认识,个人加入党派的目的、原因,对组织活动、发展工作、支部负责人的意见,最关切的社会问题、个人问题等20个项目。调查反映出党员的思想状况、要求和意见,为分析研究问题,加强思想建设提供了依据,此项活动受到农工党中央和中共中央统战部的重视和好评。
1987年6月,农工党安徽省委会组织合肥地区部分党员和干部就如何健全和发展多党合作问题进行了3次座谈讨论。座谈会在中共中央中发〔1986〕19号文件精神和中央领导人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讲话的精神指导下,就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党派自身建设、推动“一国两制”实施以及加强党的领导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十分具体和很有见解的建议,经整理后上报,受到中共中央统战部一局来函嘉许。
1987年11月,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发出《关于学习、贯彻中共十三大会议精神的通知》,12月又发出《学习和贯彻中共十三大精神的计划》,推动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学习、贯彻中共十三大会议精神。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使党员澄清了长期以来在思想上的混乱和模糊认识;明确了今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十三大把发展科技、教育放在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首位和强调要继续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广大党员勤奋工作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1988年,接中共安徽省委通知,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发出“关于深入开展生产力标准学习讨论的意见”,要求各级组织结合本地情况,作为下半年中心工作任务,认真开展生产力标准的学习和讨论。开展这一讨论,有利于清除“左”的积习,澄清各种模糊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从而激励了广大党员的改革热情和创造精神,加快了深化改革的进程。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多次召开会议,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人民日报》4月26日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和李鹏总理的讲话,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号召全省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与中共中央保持一致,坚守工作岗位,使党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了清醒的头脑;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进行宣传引导,消除各种谣言和疑虑。为制止动乱、稳定安徽的局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89年底,中共中央中发〔1989〕14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公开发表后,农工党安徽省委会立即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各级组织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精神,省、市组织分别召开主副委扩大会议,常委扩大会议,基层组织负责人会议等组织学习传达。通过学习,使党员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明确了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参政党的地位和参政的基本点、发挥监督作用的总原则,广大党员感到心里亮堂,深受鼓舞,信心倍增。
为贯彻《意见》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于1990年2月召开全省工作会议,研究、布置1990年的各项工作和任务;于1990年5月召开全省专职干部工作会议,研讨加强省、市组织机关建设;于1990年6月选派省、市组织机关中干部16人参加安徽省首届民主党派干部培训班,系统学习统战历史,新时期统战理论和方针政策,通过培训,提高了专职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1990年8月,省、市组织开展了“纪念中国农工民主党成立六十周年”庆祝活动。省、市组织均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举办“党史图片展览”、“党史报告会”、“农工党员活动和成果展览”,组织专家开展义诊,对党员进行农工党史教育,使党员认识到农工党的历史是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奋斗的历史、农工党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增强了党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
1991年元月,农工党安徽省五届三次全委会召开,学习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和社会主义理论。会议号召全省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到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去,为振兴安徽经济,胜利完成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而努力奋斗。
1991年6月,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举行座谈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各市级组织也纷纷以多种形式予以庆祝。使广大党员接受一次革命教育,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增强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努力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多作贡献的积极性。
1991年7月,为加强思想建设,搞好宣传工作。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于合肥召开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研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内容、方法。会议最后总结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11个特点,用以指导今后各级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1991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期间,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及时发出通知。要求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响应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把防汛抗洪救灾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要求全体党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投入到抗洪救灾中去。省委会还向有“三胞”关系的党员写信(《致有三胞关系的我党党员的一封信》),号召他们向其“三胞”写信函报平安,介绍全省灾情的真实情况,进行募捐,重建家园。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纷纷响应,在抗洪救灾中涌现出许多模范事迹和先进人物,省委会刊物《农工皖讯》特编成情况通报(共两期),及时予以报道,起到了表彰和鼓劲的作用。
1991年9月,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召集省直支部及农工党合肥市部分负责人就当时苏联、东欧及国际风云变幻形势进行座谈。从东欧及苏联等国家的演变中总结深刻教训,探讨如何开展反和平演变和坚定不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谈话为内容的中共中央中发〔1992〕2号文件下达后,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发出通知要求及时进行学习和贯彻。全省各级组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推动和组织党员认真学习文件精神,使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通过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党员投身加快改革开放进程、促进安徽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农工党安徽省委会注重宣传材料的编纂,1986年将《农工安徽通讯》由油印改作铅印,增加了内容,提高了质量。1990年2月,《农工安徽通讯》更名为《农工皖讯》(双月刊)开辟了“绿叶篇”和“耕耘者”两个新栏目。作为农工党安徽省委会的宣传工具与阵地,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宣传爱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各项中心工作的学习辅导,交流安徽省农工党工作情况,报道党员的先进事迹,开展统战理论研究,起到较大的作用。从1982年3月至1992年6月,共编印《农工安徽通讯》51期,《农工皖讯》14期。
农工党安徽省委会还开展统战理论研究工作,从1988年至1992年,有1篇论文获安徽省统战理论研究成果三等奖,3篇论文在安徽省统战理论研讨会及农工党全国理论研讨会上交流,有22篇论文在农工党中央刊物《前进》上发表。
六、开展“三胞”联络工作
推动农工党员面向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广交朋友、联络友谊、宣传政策、争取人心,为实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发挥积极作用,是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工作任务之一。1986年,为配合“一国两制”的宣传,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立足国内,面向海外”的方针,向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宣传政策、加强联系、广交朋友、争取人心”。农工党安徽省委会于1986年7月成立“三胞”联络工作委员会,由一名副主委负责此项工作。他们对全省有“三胞”关系的党员人数和海外亲友的概况进行调查摸底,并建立重点人物档案。据1986年统计,全省有“三胞”关系的党员90人,同海外256位同胞(台胞69人,港澳同胞36人,海外侨胞151人)有着各种关系和联系。省委会组织有“三胞”关系的党员学习中共中央17号文件及海外统一战线工作的方针、政策,了解台情、港情、侨情,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消除顾虑,鼓励他们大胆开展海外统战工作。多次召开“三胞”工作座谈会,就“三胞”工作开展情况和如何做好“三胞”工作,交流经验和提出建议。积极协助有“三胞”关系的党员和联络对象落实政策,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还主动向有关部门推荐在“三胞”关系方面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予以适当安排,使有“三胞”关系的农工党党员愿意开展这项工作。
省、市组织在春节或圣诞节,每年都要向所有有“三胞”关系的农工党员分发精美的贺年片和邮票,通过他们寄给海外的亲友,向“三胞”表示祝福,使“三胞”倍受感动,激发了“三胞”的亲情和对祖国的深情。一位侨居西德的华侨在收到贺年片后,寄回来一封热情洋溢的复函;“我家四代华侨,得你们关怀,甚感温暖!贵党有何事需我协助,尽力所能及,极乐意大力支持。如调解国共促成中国和平大统一,……”。
热心为海峡两岸骨肉同胞团聚,牵线搭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2年,台胞找到大陆亲人或大陆居民寻到在台的亲属,全省超过100例。仅安庆市经由农工党安庆市三胞联络组副组长徐邦正牵线搭桥,寻到台胞亲人的,就达10例之多。省、市组织鼓励和帮助广大有“三胞”关系的农工党员与“三胞”建立通信和其他形式的联系,向“三胞”介绍祖国及安徽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以亲情、友情、乡情建立互信和增进共识,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和平统一祖国方针、政策的理解。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后,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发动党员向港、澳、台及海外亲友致平安家信,使“三胞”了解实情,消除疑虑。
1991年,安徽发生特大水灾,农工党安徽省委会发出《致有三胞关系的我党党员的一封信》,发动党员向在国外及港、澳、台的亲朋,函报平安,并请他们或通过他们呼吁一些民间团体和个人向安徽省提供紧急救灾援助,为故乡重建出力。台胞陈树忠女士在收到其妹合肥市安拖支部党员陈淑爱的信后,即在其工作的台湾云林县虎尾镇若瑟教会医院员工中进行募捐,共募得23万元新台币,汇至中国红十字总会。
上一篇:第二节 重要会议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