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合肥是座建筑历史悠久的城市。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在这里建点将台,台高5米,面积3800平方米。台上的明教寺及其主建筑大雄宝殿,虽屡遭战乱,几经兴废,至今仍熠熠生辉。
清代合肥有各种庙宇寺院20多座。较为典型的有建于宋代的包孝肃公祠,建于明代的县府城隍庙,建于清代的镇淮楼。这些建筑几经沧桑,有的荡然无存,有的仍为名胜古迹名扬于世。
由于屡遭战乱,合肥近代建筑业发展相当缓慢,具特色的近代建筑寥寥无几。光绪十一年(1885)建的天主教堂,光绪三十四年建的教会医院,民国2年建的基督教堂,民国11年建的段家祠堂,均规模有限,水平不高。
解放初,合肥出现28户营造厂商,他们只能维修和承建一、二层结构简单的砖木房屋。1956年,大部分私营营造厂入股并入国营(或集体)建筑企业。居主导地位的国营建筑施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独立承建了大量的工业厂房、民用住宅和文化教育、公用设施,建立了机械施工、预制构件、材料运输、设备安装等与之专业配套的施工队伍。1985年,合肥共有部、省、市、区、局属施工企业28家,建筑从业人员约5.3万人。其中部属2户、3163人,省属9户、24782人,市属8户、10272人,区(局)属9户、2000人,郊区约16000人。除此,街道、工厂、部门以及外地和农村进城的施工单位有118个、约3万多人;混凝土构件企业有31个,部、省、市设计院(室)有73个、专业人员3577人。年完成建筑安装工作量3.6亿元,施工面积24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10万平方米。其中市属8个建安企业完成产值6960万元,施工面积59.7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0.25万平方米。1986~1992年,这些施工企业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约72.79亿元,房屋建筑面积2527.04万平方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合肥市各种建筑拔地而起;昔日低矮破陋的青砖小瓦屋和草顶平房被成群的高楼取代;长江路西段、金寨路改造工程建设速度被作为合肥的“深圳速度”;新建的省电力调度大楼、邮电大楼、安徽剧院以及三孝口一带高层建筑群等等,标志着合肥建筑业已跨入了新时代。仅铜陵、蜀山、合浦、太湖、曙光、西园等10多个住宅小区,面积就达170余万平方米。
合肥的施工队伍不仅参加了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安徽维尼纶厂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和厦门特区、西藏自治区建设,而且还在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承建了一批工程项目。
90年代,合肥建筑业已成为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