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十章 电力工业

第三节 用电水平

工业用电
合肥工业用电始于1949年小型碾米厂,用电量极少。1952年工业用电量为49.7万千瓦时。“一五”期间,市内原有的几家手工作坊开始联合生产,上海等地陆续迁来一批工厂,合肥矿山机器厂、安徽第一纺织印染厂以及针织厂、搪瓷厂、金笔厂、日用化工厂、电池厂相继建成,工业用电剧增。1957年市区工业用电量达1713.6万千瓦时,比1952年增长19倍。工业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的比重由1952年的42%增至72%。
1980年以前,合肥市工业用电,重工业大于轻工业。1980年后,轻工业用电量比重上升。
1985年全市总用电户22677户,其中工业用户为1424户,装接容量达51.28万千瓦。工业用电量达10.80亿千瓦时,工业用电负荷达18万千瓦。工业用电量占全市总用电量75.44%。
1985年合肥市工业用电量与工业总产值比较表

交通运输用电
1949年合肥汽车站、火车站相继用电。1951年全市交通运输用电量为1.1万千瓦时。1956年,三里街机场用电。同年,省内最大的港口——裕溪口港建成并由合肥供电,因而全市交通用电量剧增。1958年全市交通运输用电量为85.4万千瓦时,比1951年增长77倍。1977年全市交通运输用电量为1433万千瓦时,1981年增至1788万千瓦时,达历史最高水平。从1982年起,裕溪口港务局改由巢湖供电局供电,使合肥供电局交通运输用电量大幅度下降。1985年,合肥交通运输用电户有30家,年总用电量443万千瓦时,占全市年总用电量0.033%。
市政及市民生活用电
合肥于民国37年,始有道路电灯。1949年后,合肥市政道路、桥梁、排水、防洪、路灯等发展很快。
进入80年代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市政设施用电量不断增加,生活用电飞速增长。1979年合肥市政设施和人民生活总用电量为3761万千瓦时,1985年达14515万千瓦时,仅照明用电就占9476万千瓦时,比1949年增长320多倍。
用电大户
合肥地区的用电大户集中在老城区外围。布局是以老城区为中心,向东、北、西南三翼发展成3个工业区,分别有160多个、50多个和100多个工厂。合钢公司是耗电较大的用户,装机容量13.88万千瓦,1980年用电量占工业用电量22%。由于工业产品结构的改变以及电力的紧缺,限制了部分高能耗产品的用电,电炉钢和矽铁,用电比重仍占20%。1984年,合钢用电量2.2亿千瓦时,最大负荷2.8万千瓦。
合肥铝厂为合肥北部的用电大户,动力机械总能力2.64万千瓦,1980年用电量占工业用电10.4%。1985年,合肥铝厂用电量1.3亿千瓦时,最大负荷2.4万千瓦。
此外,合肥化学工业1980年用电量占工业总用电量33.3%。其中:合肥化工厂1985年用电量1.6亿千瓦时,最大负荷2.4万千瓦。
合肥市纺织行业共有46家工厂,动力机械总能力4.86万千瓦。其中:安纺一厂0.93万千瓦,安纺二厂0.85万千瓦,针织厂0.82万千瓦,印染厂0.86万千瓦。
其他动力设备总容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用电大户还有安徽拖拉机厂、安徽省橡胶轮胎厂、江淮及淝河汽车制造厂、自行车厂、柴油机厂、铸锻厂等。
1984年合肥市与省内其他城市用电比较表

农村用电
农电构成合肥地区农村用电,是随着辖区电网形成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开始仅有合肥市郊几处规模不大的电力排灌站,1956~1957年,肥东的龙塘、撮镇,肥西的兴集,郊区的方桥等电灌站,均为合肥地区最早的农村用电单位。
1958年随着35千伏合(肥)~裕(溪口)输电线路及杨柳圩、龟山两个35千伏变电所建成投入运行,含山运漕电力排灌站首先用电,继而含山的清溪、含城,和县的黄山寺、黄坝、姥下河、和城、西梁山,巢县的大庙集、炯炀河、柘皋、夏阁,无为的仓头、无城、陡沟、襄安、开城等一批35千伏农用变电所建成,并为附近的电灌站供电。
1958年12月兴(集)上(派)35千伏输电线路及上派35千伏变电所建成投入运行。肥西的中派、丙子、神灵沟,庐江的石头、金牛一、二、三站等35千伏变电所(站)陆续建成用电。1963年上述8县用电量达8078万千瓦时,最大负荷24260千瓦。
1985年农村用电构成情况简表

农用电量合肥农村用电在全市用电量中长期占0.5~1%的比重,而排灌用电则在农业用电量中占有很大比重。1952年合肥地区排灌用电量0.8万千瓦时,其他用电量0.1万千瓦时。1959年排灌用电561.3万千瓦时,其他用电0.3万千瓦时。1962年排灌用电3989万千瓦时,农副加工181万千瓦时,照明用电549万千瓦时。1966年排灌用电4853万千瓦时,农副加工2048万千瓦时,照明用电1068万千瓦时。1975年排灌用电14081万千瓦时,农副加工用电6033万千瓦时,照明用电1191万千瓦时。1979年以后,乡镇工业用电逐年增加,在农业用电中占居首位。1985年排灌用电2389万千瓦时,农副加工用电3664万千瓦时,乡镇工业用电7078万千瓦时,照明用电1478万千瓦时,其他用电82万千瓦时。合肥市郊区16个乡(镇)、155个行政村,肥东县7个区、3个镇、55个乡、725个行政村,肥西县7个区、2个镇、50个乡、554个行政村均用上了电,通电率达100%。地域面积负荷密度为13.6千瓦/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负荷密度为253千瓦/万亩。
1985年市郊及两县农用电概况表

合肥市辖肥东、肥西县售电量曲线图

农电排灌站
方桥电灌站位于合肥市东南郊雨花桥西农电排灌站,始建于1950年9月,建成于1957年。灌溉城南、城东、常青、姚公、骆岗5个乡2.5万亩农田,灌区控制面积37.5平方公里。五级站提水:一级站在巢湖路高埂带,灌溉面积6700亩;二级站在城南乡张小郢,无灌区;三级站在城南乡范小郢,灌溉面积7000亩;四级站在城南乡姜坎村,灌溉面积3800亩。五级站在常青乡爆竹村附近,灌溉面积3000亩。总计装机17台,1087.5千瓦。
少年号电灌站该电灌站是由全省少年儿童于1958年捐款40万元兴建的。站址在合肥市西郊大蜀山南麓的董铺水库西岸,灌区控制面积53.8平方公里,属丘陵地区,共装机16台1211.9千瓦。三级站提水:一级站装机7台770千瓦,灌溉农田2.5万亩;二级站装机6台330千瓦,灌溉农田2万亩;三级站装机3台111.9千瓦,灌溉面积9000亩。
兴集电力排灌站该站建于1957年2月,站址在合肥东南郊义兴集,由兴集变电所供电,共装机13台,2785千瓦。兴集一级站安装1705千瓦电动机5台,灌溉面积2.77万亩。二级站安装1080千瓦电动机8台,灌溉面积1.62万亩。
该站建成后,对灌区内农业生产发挥重要作用,并担负合肥市自来水一水厂供水任务。兴集站原属肥西县,1978年划归合肥郊区。
撮镇电灌站撮镇电灌站是肥东县建站时间较早、装机容量最大的电灌站,一、二、三站分别建于1960年3月、1961年和1969年,引水量为31立方米/秒,装机总容量为14965千瓦,灌溉面积为41万亩。
合肥供电地区代表年份用电结构情况简表
上一篇:第二节 供电设施
下一篇:第四节 供电管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