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十八章 机械工业

第五节 通用零部件制造

轴承制造
合肥市轴承厂始建于1958年5月。是年,该厂首批生产“O”型农用轴承1.1万套,既填补了安徽省该产品生产空白,又缓解了省内轴承供应紧张状况。
1968年,该厂进行大规模扩建改造,增加轴承生产量。1979年始承接出口轴承生产任务,先后有68个品种轴承出口外销。1981年,该厂生产的312、307轴承,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1983年,该厂生产的111、210出口轴承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1984年,该厂生产的305轴承,获国家产品质量银质奖;215轴承获安徽省优质产品奖。1985年,该厂生产的305、307、312轴承,再获安徽省优质产品奖。
1985年底统计,该厂共占地19.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有职工1331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2人,占职工总人数6.16%。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99万元,净值916万元,主要生产设备324台,其中属精、大、稀设备15台。产品主要为外径φ50.5~240cm和内径φ12.75~120cm规格的“O”、“1”、“6”、“8”四大类型轴承,计240个品种。当年产各类轴承计135万套,完成工业总产值1004万元,实现利税21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0.67余万元。产品除国内销售外,并出口外销。企业为全民所有制,隶属合肥市第一机械工业公司领导。
齿轮制造
合肥市于1973年始有专业齿轮制造工厂——安徽八一齿轮厂。该厂始建于1957年,初为安徽拖拉机站,1958年9月更名为安徽八一拖拉机厂,时生产丰收—35型拖拉机,年产量500台。1963年,该厂拖拉机制造生产下马,转产轴瓦、钢套、活塞、汽缸等农机配件。1973年2月,企业更名为安徽八一齿轮厂,主导产品为轴瓦、钢套、齿轮、花键轴4大类。
1980年后,该厂在企业整顿基础上,全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较大幅度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1984年,该厂产品成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生产计划成本降低2%,年总产值达到601万元,比上年度增长9.3%;上交税金23.2万元,比上年度增长1.73倍,企业被评为合肥市最佳经济效益单位。同年10月,该厂由原炉桥迁至合肥市临泉路新址。1985年,该厂试制成功直齿圆锥齿轮,填补了安徽省该产品生产空白。该厂生产的S—195轴瓦产品,当年获安徽省优质产品证书。企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比上年度有较大幅度提高。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6.5%,利税总额增长23.5%。
1985年底统计,该厂共占地30.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94万平方米,有职工102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2人,占职工总人数4.12%。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09.6万元,净值717.6万元。主要生产设备365台(套),其中属大、精、稀设备14台。动力机械总能力3850千瓦。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04.2万元。实现利税73.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近0.8万元。产品销售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并部分出口外销泰国、老挝、缅甸等国家。企业为全民所有制,隶属合肥市第一机械工业公司领导,是全国生产轴瓦、齿轮、花键轴产品重点厂家之一。
液压件制造
合肥市液压件专业生产企业是合肥液压件厂。该厂始建于1966年6月,隶属安徽省机械科学研究所。1967年5月,企业接受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试制DFY—B型液压件操纵单向阀任务,于同年11月试制成功。1969年8月,该厂脱离安徽省机械科学研究所,为生产工程液压件的独立企业。1970年正式批量生产液压操纵单向阀和直通单向阀,年产量0.184万台。
1971~1972年,该厂试制成功并投产CB系列齿轮油泵。1976年,该厂又对单路稳定分流阀产品设计进行改进,使该产品技术性能得到改善。该产品1978年产量达1.1万台,使企业年度工业总产值达到348.53万元,利税总额达到51万元,创建厂以来最好水平。
1979年后,该企业产量、产值严重下滑,1981年总产值降到128.7万元,1982年,企业生产接近亏损。为此,该厂迅即调整生产经营方针,自行研制并投产CBF—E40型齿轮油泵,其质量被评为全国同类产品第一名,因而赢得销售市场,使企业经济效益出现回升局面。至1985年,该厂年度工业总产值达到483.24万元,利润达到129.47万元,和1978年相比,产值增长38.65%,利润增长1.54倍。当年,企业被评为合肥市先进单位和创百万利税单位,同时被安徽省机械工业厅授予提高产品质量先进单位,获安徽省先进企业称号。
1985年底统计,合肥液压件厂共占地4.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2万平方米,有职工35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6人,占职工总人数10.3%。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86.36万元,净值216.9万元。主要生产设备148台(套)。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21.7万元,实现利税152.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2万元。产品销售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企业为全民所有制,隶属合肥市第二机械工业公司领导,是机械工业部在安徽省定点生产工程液压件的独家企业。
紧固件制造
合肥市生产紧固件产品,始于1966年,生产企业是合肥标准件厂。该厂初建时,以8名职工和3台旧车床起家。为了发展大规格紧固件生产,该厂于1975年后,自行制造300吨大型车床4台,Z47—20、Z41—20自动多工位冷墩机各1台,提高了紧固件生产能力。1980年后,该厂又陆续增置自动多工位冷墩机、攻丝机、搓丝机等专用设备,使紧固件生产达到80年代初期国内先进水平。
这一时期,合肥市胜利工具社亦转产紧固件等产品,企业挂“合肥标准件二厂”厂牌。后于1985年增挂“合肥家用电器厂”厂牌。
1985年底统计,合肥标准件厂共占地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有职工26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人,占职工总人数3.4%。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77.2万元,净值137.9万元,有大型冲压设备6台,动力机械总能力1920千瓦。主要产品有GB52螺母、GB30螺栓、铆钉、双头栓等异型紧固件,计60余种规格,年生产能力达4000万件。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6.1万元,实现利税46.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0.91万元。产品销售全国10多个省、市及国家重点建设单位。企业为全民所有制,行政隶属合肥市第一机械工业公司,业务受安徽省轴承标准件公司指导,为国家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标准紧固件专业厂,并为安徽省标准件行业组组长厂、华东地区标准件行业副组长厂、安徽省标准件联营公司董事长厂、上海经济区紧固件联营公司副董事长厂。
铸锻毛坯加工
合肥市铸锻毛坯制造,在机械工业中是历史最久远的一个行业,旧时称红炉业,产品有铲头、铸铁犁头、秤砣、炉底等。至1949年,合肥城区红炉匠铺计有34户,另外还有部分一师一徒的流动性红炉点。
1950年后,合肥红炉匠人在政府的支持和组织下,逐步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组,实行联营合作生产。至1956年,红炉匠人基本上都参加了合作社或被吸收进工厂,个体红炉业已不复存在。
作为现代工业组成部分的合肥铸锻毛坯制造业,是在1965年开始起步的。时成立的第一家专业企业是合肥铸锻厂。1966年又成立了合肥市精密铸锻厂。此外还先后成立三家小型铸锻毛坯件加工社、厂。
合肥铸锻厂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合肥起重运输机器厂热加工车间。该车间独立建厂后,主要生产各种型号的铸铁件。1971年6月,该厂与起重机厂合并,成立合肥重型机械厂。1979年4月又从重机厂分出,恢复铸锻厂。此间,该厂更新了1吨和3吨锻锤,启用原封存的水压机和5吨铸钢电炉,并对技术人员进行再培训,提高了企业综合生产能力。至1985年,企业主导产品达到10大类,其中叉车铸锻件获国家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1985年底统计,合肥铸锻厂共占地2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96万平方米,有职工136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2人,占职工总人数6%。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657万元,净值943万元,主要生产设备231台(套)。其中,1250吨锻造水压机、5吨电弧炉、400吨和1000吨摩擦压力机及315吨切边压力机,在安徽省为仅有或稀有设备。动力机械总能力1.12万千瓦。主要产品有各种型号的铸铁件(普铁、球铁)、铸钢件(自由锻、胎模锻、摩擦压力机锻和水压机锻)以及铸钢锭等,重点为安徽省各地和省外部分地区建筑、汽车、化工、建材、冶矿等300家企业协作生产配套铸锻毛坯件,是安徽省叉车工业公司铸件定点生产厂。该厂当年完成各种类铸锻毛坯件达万吨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518万元,实现利税238.3万元。企业为全民所有制,隶属安徽省机械工业厅领导,是合肥地区铸锻毛坯件专业生产协作中心。
合肥精密铸造厂建于1966年,专业生产农机、民机、轻纺、化工、冶金和仪表等铸造件。材质有碳素钢、各种牌号的合金钢、不锈钢和合金铸铁等。铸件重量最低为10克,最高达97公斤。年产精铸件近千吨。1985年试制成功RS—50型不锈钢耐酸泵体,填补了国内该项产品的生产空白。
1985年底统计,该厂共占地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233平方米,有职工35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人,占职工总人数4.8%。主要生产设备有压蜡机、单工位制壳流水生产线系统设备、100KW中频电炉、240KW电弧炉、电液压清砂抛丸机等,计43台(套)。固定资产原值156.6万元,净值109.5万元。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6.3万元,实现利税73.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0.83万元。企业为全民所有制,隶属合肥市第一机械工业公司领导,为全国精密铸造工厂联合体常任理事厂和国家冶金工业部华东冶金配件服务中心成员厂。其精密铸造件生产规模,在安徽省同类企业中居第一位。
上一篇:第四节 日用机械制造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