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三章 种植业

第六节 植物保护

建国前,农民采用人工和土法防治作物病虫害,收效甚微。1950年始,全市贯彻“防重于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以人工防治为主,药械防治为辅,开展群众性的防治活动。50~60年代,以人工捕抓为主,兼撒毒土防治。60年代中期,肥东、肥西、长丰3县先后建立了植保站,逐步配备了乡、村植保员。1976年,植保植检站成立,提倡采用科学方法,防治由单一的化防逐渐转向综合防治,并由点到面扩大。1985年,综防面积13.2万亩,化学除草4.6万亩。80年代,由于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植保公司和植保技术服务队(机防队)也先后出现。各地因地制宜建立了以植保专业队、专业户为基础,以县、区、乡植保技术服务公司为纽带的植保技术服务体系,采用技、物结合的方式服务农业,方便了农民,对农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病虫害
白叶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随着新品种的引进和耕作制度的改革,水稻白叶枯病于60年代初传人合肥市,后迅速蔓延,70~80年代已成为全市灾害性病害。1980年,白叶枯病暴发,全市发生病害面积88.68万亩,经防治后仍损失稻谷8028.44吨。
螟虫60年代前,二化螟与三化螟并发。60年代中后期,耕作制度发生变化,双季稻为主,螟害一度下降。后双季稻压缩,螟虫复又回升。80年代后,二化螟上升,包括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的螟害损失中,一季稻区二化螟损失较大。
稻飞虱60年代前,稻飞虱偶有成灾,70年代后危害加剧。
麦类病虫害有赤霉病、锈病、黑穗病、麦蚜虫、麦粘虫。1956年和1965年,全市麦锈病暴发,损失午粮分别为1502.9吨和6687.51吨。1971~1973年,连续3年暴发,发生面积在60%以上,损失严重。70年代中期改种抗病品种,基本控制锈病的大面积危害。赤霉病属气候性病害,花期遇3天以上连阴雨,就可迅速暴发流行。1951年,麦粘虫侵袭肥东县,面积达80%,全县动员12477人,捕抓粘虫3489斤。
棉花病虫害主要有棉蚜虫、棉叶螨、棉铃虫。这三种虫害在60年代后期危害加重,成为常发性虫害。棉蚜虫发生较重年份为1966年、1967年、1974年、1978年,经防治后仍损失皮棉400吨以上。棉叶螨造成损失在600吨以上的年份有1972年、1974年、1975年、1980年。棉铃虫发生较重年份有1975年、1976年、1978年、1979年,主要由于特殊气候造成。测报体系
1957年,合肥成立预测预报点。测报对象为三化螟。1963年成立县植保站,并逐步建立群众性查虫组织,区、乡、村三级测报网络也逐步完善。
60年代后,市、县测报站采用全国统一的测报方法。专业病虫测报实行田间调查与点灯诱蛾结合、定点调查与巡回普查结合、室外调查与室内饲养结合、虫情调查与苗情调查结合、病虫调查与气候预报结合,提高了病虫测报的准确性。
防治药械
50~60年代,示范使用农药“六六六”粉剂防治稻蝗及螟虫,施药方法以撒毒土为主。后来又使用滴滴涕、1059、1605、敌百虫、乐果等有机磷杀虫剂,施药方式随之发生变化,始用工农——l型手提式喷雾器在棉花上防治害虫。70~80年代,研制出工农——16型背负手动喷雾器,淘汰了工农——l型手提式喷雾器。后又生产出背负式机动、担架式机动、手持式电动喷雾器,在全市先后得到应用,防治工作出现了全新的面貌。
植物检疫
1983年始,合肥市配备了植物检疫人员,现已有专职检疫员12人(具有助理农艺师以上职称),兼职检疫员37人。为了使植检工作深入人心,市植保植检站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安徽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合肥市政府《关于加强植物检疫工作的通告》印发到乡(镇),共1500份;另印宣传材料2000份;在城乡张贴宣传标语400张;召开宣传座谈会15次(参加300余人次)。1983年,市、县植保组织采用经常性重点调查和集中全面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主要农作物进行检疫普查,面积达200余万亩次。1984年以来,检疫调运种苗13979批次,种子293.35万公斤,苗木3408.23万株。
上一篇:第五节 种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