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三章 引水工程

第四节 滁河干渠

滁河干渠是淠河灌区内的一条主要干渠,也是合肥市的重要引水工程。渠首起自淠河总干渠末端肥西县境内的新民坝,止于肥东县的袁河西水库泄洪闸,全长96.41公里。其中新民坝至双墩集40.65公里为通航段;双墩集以下55.76公里为非通航段。新民坝至将军岭的6.6公里为引水渠段,输水流量远期为50.2立方米/秒,近期为41.3立方米/秒,其中向城市供水3立方米/秒。因干渠为季节性放水,对城市供水可加大到5立方米/秒。灌区控制土地面积为1364平方公里,灌溉面积为110.3万亩。其中自流35.7万亩,提水74.6万亩。近期灌溉面积为89.8万亩,其中自流35.7万亩,灌溉保证率为80%。
规划方案
随着淠史杭灌区规划的演变,滁河干渠的范围和渠线走向曾多次修改。
1958年《淠河航灌工程扩大初步设计》中,大潜山干渠(即今淠河总干渠)自六安县罗管庙起,至肥东县双墩集止,以下为滁河分干渠。分干渠线自双墩集起沿45米等高线向东延伸,经梁园至三官集止,长76公里。灌溉面积89万亩,其中自流51万亩,提水38万亩。
1963年《淠河灌区规划修正方案》中,将大潜山干渠缩短至肥西县新民坝止,下段与滁河分干渠衔接,统改为滁河干渠。干渠自将军岭节制闸起,经双墩集至黄疃庙止,全长125.8公里。其干渠渠线基本按原路线布置,仅渠道尾部由三官集延长至黄疃庙。
1964年确定滁河干渠渠首自淠河总干渠末端新民坝起,从将军岭处穿越江淮分水岭,沿岭南侧向东,经双墩集至肥东谢家湾水库止,全长127.5公里。
1972年6月,肥东县在作本县灌区扩大初步设计时,考虑到肥东处于干渠末端,干渠引来水量可能达不到扩大灌溉面积的需求量,于是改变1964年初步设计中中渠线灌区开发方案,将渠线末端由谢家湾水库退缩至袁河西水库止。原设计的袁河西水库至谢家湾水库段的自流灌区划入驷马山提水灌区。同时本着高水高灌、低水低灌的原则,将干渠自流灌区接近巢湖水源的部分地区划归巢湖提水灌区。干渠灌区向北发展,扩大江淮分水岭两侧高岗地带灌溉面积,合理调配水源,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渠道施工
滁河干渠施工始于1958年冬,至1970年通水至肥东县袁河西水库止,经过了4个施工时段,历时12年。中间经过曲折的历程,开拓者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的工程任务。
第一期工程1958年冬,合肥市组织肥东县、肥西县和郊区民工,安徽省公安厅派出劳改五支队,总人数10万余人开挖滁河干渠。1959年初,肥东县组织6万民工,成立“水利远征师”,在西从肥西县的将军岭,东至该县三十头的王岗闸,长54.2公里渠道上施工。师指挥部设在岗集,县长周凤舞任指挥,中共肥东县委书记处书记张健任政委。指挥部内设办公室和组织、保卫、宣传处及工程、财供科。施工民工实行军事化建制,区成立团,公社成立营,大队成立连,生产队成立排。一年多时间,完成土方600万立方米,干渠大部渠段已初具雏形。后由于国家经济困难,1961春,肥东县民工全部撤回。肥西、郊区和劳改五支队区段也相继停工缓建。
第二期工程1965年夏季,合肥地区旱情严重,中共安徽省委和合肥市委决定复工开挖滁河干渠,并决定施工任务由肥西县、长丰县(新建县)、肥东县、郊区和省劳改五支队承担。经过短期动员后,即组织民工和工程队,于当年秋季开工续建干渠。
工程施工实行分段包干。将军岭节制闸至三十头节制闸称为“上段”,由合肥市组建的滁河干渠工程指挥部统一领导施工,土方任务由郊区、长丰县民工(肥西承担部分渠段)和省公安厅劳改五支队承担;沿渠建筑物工程,由省水利厅建筑安装工程处施工。三十头节制闸至袁河西水库渠段,称为“下段”,渠道土石方和建筑物工程,统由肥东县成立的滁河干渠工程指挥部负责施工。
1965年10月至1966年5月,上段从将军岭到泗水水库,在长20.5公里渠道上施工。该渠段设计底宽为12~15米,开挖时填方段按设计标准完成;为能尽快通水灌溉,挖方段缩小断面,底宽按8米开挖。设计左、右岸边坡均为1:2.5,右岸按设计标准做边坡,左岸边坡暂做成1:2,以待续建拓宽渠道时,向左岸扩展。原拟增建的南淝河、瞿岗、汪院、王大塘、千南、千北6处大坝,暂时不施工。需增建的6处渠下涵,只做南淝河1处,其余5处暂不施工,采取临时封闭办法通水。施工安排:南淝河填方段及其以西的肥西段由省劳改五支队的一、三、五3个大队完成。苏桥填方段至瞿岗切岭西端及瞿岗填方段至泅水水库西端,由合肥郊区和长丰县的岗集、双墩两个区民工承担,长丰县下塘、杨庙两区组织部分民工协助。计划上工1.4万人,实际最高达1.87万人。1965年12月初全面开工,翌年4月中旬,大部分工段完成了土方任务,至5月上旬,第二期工程按计划全部完工,5月16日,将军岭闸开闸放水。当年受益的,肥西县有长岗、将军岭两公社;长丰县有岗集区的土山、岗集、梅冲公社;郊区有园林(现大场)、优胜(现三十岗)和孙岗公社。共灌溉农田8万亩,并给董铺水库充水1575万立方米,渠水通至泗水水库尾端所筑的横坝。
该期工程上段完成工程量土石方162万立方米,其中民工完成86.8万立方米,劳改五支队完成72.8万立方米,省安装处完成建筑物砌体2.1万立方米和挖基土方0.3万立方米;完成主要建筑物13座,支渠放水涵23处。国家投资459.65万元。下段,由肥东县组织民工,进行众兴、管湾两座反调节水库施工。
第三期工程1966年10月至1967年6月,上段从泗水水库到三十头节制闸,在长28.5公里渠道上施工;下段自三十头节制闸至众兴水库,在长11公里渠道上施工。本期工程特点是水库多(大官塘、蔡塘、张桥、三十头)、渠道切岭深、填方高。最大的大陈岗和护城切岭段,切深均为19.5米,段长分别为1450米和1300米。最大的众兴水库填方段(下坝),堤身高26米,堤长2100米。该期工程,计划于1967年5月通水到肥东,为此,上段对沿渠道一些工程作了部分调整:蔡塘、张桥两水库的下坝,暂不施工;上坝两头各留缺口,以备通水;管河、陈岗港口、杨冲、张西、小埂楼5处上坝,暂不施工;代背稍、谭岗两处上坝,只做单坝;大陈岗、瞿岗两处切岭的扩大断面,只做一部分工程。
1959年对干渠初次规划时,在长丰与肥东两县交界处的三十头段,有“南、北两线方案”的比较。渠线由三十头水库坝下经过,称“南线方案”。“南线方案”渠线长8.35公里,挖压良田多,工程量大,后提出经三十头水库上游的“北线方案”。“北线方案”渠长5.25公里,比南线缩短3.1公里,挖压耕地少,工程量小,但支渠及其下游干渠渠道增长,而且切岭石方多、工程难度大。经区、社、队干部会议讨论比较,认为“北线方案”最优。在第三期施工中,合肥、肥东两工程指挥部对南北两线又进行充分讨论比较,认为北线方案虽挖压耕地少,渠线短,但难方多。“南线方案”虽挖压耕地多、渠线长,但可充分拦蓄当地径流和少开石方以加快施工进度,同时还可扩大自流灌溉面积。两工程指挥部决定按“南线方案”实施。该方案蔡塘水库至众兴水库长约23.54公里。按此方案,将合肥市郊区的张岗、北门、张洼等3处电灌站二级以上3.39万亩的提水灌溉面积,分别改由滁河于渠上的雷郢、陈岗、三十头3条支渠自流灌溉。
合肥市滁河干渠工程指挥部对上段施工力量统一调度安排。泗水水库到蔡店填方,由省劳改五支队一、二、三、五4个大队施工;蔡塘水库下坝西端至上游胡小郢填方,下坝下游至龚岗的切岭挖方,统由该支队六大队完成;张桥水库上坝中段,由该支队七大队施工。武岗至高岗、张西至张桥西端、张桥水库至三十头闸为止的三大段,为民工施工段,由岗集、双墩和郊区施工。1966年9月,分段打桩放线任务完成。10月初,工程指挥部从岗集迁至工地中心位置的双墩集。
该期工程上段原计划10月中旬开工,因久旱无雨,民工吃水困难,未能全面开工。11月初,岗集、双墩两区陆续开工,11月下旬郊区开工,12月初施工全面展开。计划上工人数为2.2万人,实际上工最高达2.7万多人。12月中旬以后,雨雪连绵,工程进展缓慢。计划于1967年3月底完成的工程拖至6月初完成。第三期施工,主要建筑物由省水利厅安装处承做,支渠放水涵和部分建筑物由凤阳县民工建筑队承做。水库护坡由双墩、岗集两区组织的石工队施工。蔡塘、张桥、三十头水库,由双墩区承做;泗水、大官塘两座水库,原分配岗集区承做,因岗集力量不足,后从担任泗水、大官塘两水库土方工程的劳改二、三大队抽调部分力量协助施工,直至放水后结束。双墩区承担的3座水库护坡工程,其中,蔡塘水库于放水前完成;三十头水库有小部分工程未按时完工;张桥水库以草包、芦席临时防浪后通水。
上段完成土石方401.9万立方米,主要建筑物33座,支渠放水涵34座,国家投资583.33万元。
下段渠道施工也同时进行。1966年10月,肥东县成立了肥东县滁河干渠工程指挥部,副县长袁树人任指挥,县委工业交通部长吴玉荣任副指挥。由八斗、梁园、白龙、龙城、石塘、店埠6个区组织2.6万民工,开挖三十头王岗闸至众兴水库的干渠(长55公里)。全部建筑物由县水利工程队施工。第三期下段肥东县施工,渠道完成土方137.2万立方米,石方12.5万立方米,另有众兴水库上坝土方80万立方米,计投资322万元。
1967年5月24日,开启将军岭节制闸放水,5月30日,开启双墩节制闸过水,8月1日,开启三十头闸通水。该年干渠向董铺水库充水1177万立方米,沿渠大官塘、蔡塘、张桥、三十头、管湾等中小型反调节水库也得到了渠水补充。
第四期工程第四期工程自1967年冬开工,1971年春完成。工程项目:
上段包括切岭小断面拓宽和护坡工程;下段工程包括开挖众兴水库至袁河西水库长29.9公里干渠和袁河西水库大坝填筑及众兴、管湾两水库大坝护坡等项目。
上段蔡塘、张桥两水库下坝护坡,由劳改六大队施工;上段汪楼至瞿岗的切岭扩大断面和南淝河两个上坝的填方工程由七大队施工。挖方先做水上部分,水下部分在灌溉结束后施工。1967年9、10月,蔡塘、张桥两水库下坝相继完成。随后该大队又承做了小埂楼上坝填方和张西大坝东端的填方任务,至1968年3月结束。一大队除增做南淝河以上张堰稍和刘老家段扩大断面挖方任务外,还承担了汪院、王大塘两处上坝填方及其间的挖方扩大断面工程任务,直到1968年全干渠通水后方撤走。
肥东县于1968年到1970年底,完成开挖众兴水库至合(肥)蚌(埠)公路桥长25.7公里干渠土方任务。1970年10月至1971年春,完成合蚌公路桥至袁河西水库长4.2公里渠道和袁河西水库大坝土方任务,并完成众兴、管湾两座水库大坝护坡工程。同时还开挖了众兴、管湾两条提水分干渠,修建了管湾、众兴两座灌溉站工程。在这一期施工期间,全县常有3万民工冒着严寒酷暑奋战在各个工地。
在第四期施工中,上段渠道国家投资650.5万元,建渠系建筑物与交通桥48座,支渠以下的放水口83座;完成渠道土方627万立方米;开石30.23万立方米;砌石6.5万立方米,其中纵横排水沟3.1万立方米;使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7700多立方米。下段渠道国家投资236万元,共建成大小建筑物114座,支渠以下的放水口51座,完成土方470万立方米,开石1.9万立方米,砌石3.2万立方米,使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5500立方米。
1971年8月,滁河干渠全线通水。
滁河干渠在江淮分水岭南侧,沿45米等高线开挖。渠道经过地带地形复杂,施工困难。沿渠有挖深和填高大于5米的切岭段45处,填方段20处。切岭大于10米的有21处,最高挖深20.1米,总长17公里。在填高大于5米的20多处填方段中,大于10米的有8处,最高堤身达26米。尤其是沟通江淮的咽喉段——将军岭深切段,工程更为艰巨。传说三国时曹操派大将率众在此切岭,以欲沟通江淮水道,因未果,将军愧而自刎。百姓称为“十里曹操河”的人工开凿遗迹尚清晰可辨。
修防施工干渠通水以来,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了渠道淤塞、切岭滑坡、填方渗漏、涵闸布局和孔径不尽合理等问题。为了发挥干渠应有作用,保证合肥市和淮南铁路的安全,安徽省水利、交通部门及合肥市农水部门先后拨款188万元,于1975年和1980年对滁河干渠(自黄冲至三十头段)工程进行了两次修防加固。
第一次修防工程:1975年8月至1976年冬,拨款68万元,对干渠上11处险工险段进行处理,开挖蔡塘、张桥、大官塘水库引河及河床清淤(干渠自将军岭至三十头闸,所有切岭全部清淤)。施工由滁河干渠修防指挥部领导。工程任务分配给灌区各受益社队承担,指挥部付给规定报酬。土石方量分配,根据灌区受益社队的田亩和劳力而定:代岗至蔡店桥段,由岗集公社完成;汪院至杨岗段,由双墩公社完成;蔡店桥至大陆店段,由吴店公社完成;龚岗至方大段,由三十头公社完成。苏桥南岸护坡,由三十岗公社完成;苏桥北岸护坡,由岗集公社完成;大官塘北岸护坡,由夏店公社完成;管河险段两岸护坡,由双墩公社完成;杨冲加固工程,由夏店公社完成。郊区开挖王大塘引河工程,长2500米,土方30000立方米。张桥水库滚水坝处理,蔡塘水库坝埂加固,由三十头公社完成。蔡塘水库引河开挖,由五十头公社完成。
经过本次修防施工,使干渠上11处填方险段脱险。张桥、蔡塘、大官塘水库引河开挖,解决了泄洪出路。河床清淤,水流畅通,扩大了灌溉面积,便利于航运,提高了效益,保证了合肥市和淮南铁路的安全。
第二次修防工程:自1980年冬至1983年春,进行三年时间。主要工程任务:险工险段护坡、支渠口配套及修建截水沟、地下涵等工程。
施工由修防工程指挥部领导。干渠石方工程由长丰县下店、双墩公社和肥东县及肥西县丰乐工程队承做。
蔡店桥两边、双墩淮南铁路桥两边截水沟,北岸由肥东县工程队承做,南岸由长丰县下店工程队承做。1980年冬至1981年5月放水前,完成大部分工程。至秋,工程全部完成。
双墩桥两边截水沟工程由双墩工程队承做。蔡店切岭护坡工程,南岸由双墩工程队承做,北岸由肥西县丰乐工程队承包。
支渠口维修工程,在第二次修防中,共维修支渠口91座,完成土方12.12万立方米,石方1.30万立方米,更新启闭机72台。整个工程由双墩、下店和肥东工程队分摊施工,指挥部派员负责技术质量指导。支渠口工程于1982年底全部完成。
填方段的卫冲、南淝河闸上坝、陆大郢、吴大郢等21处护坡工程,由下店、双墩、肥西、小谷堆工程队承包施工,1982年年底完成任务。
本次修防,共做土方479万立方米,总投资120万元,其中省水利厅投资60万元,省交通厅投资60万元。
干渠自1971年5月通航后,由于船行波长期冲淘岸坡,皂角树郢子至将军岭节制闸分流岛4020米渠道崩塌严重,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会同省淠史杭灌区管理局于1981年8月合编的《淠河灌区总干渠将军岭护坡工程扩大初步设计》中,提出对该段两侧坡面以混凝土和干砌块石进行护砌,并全面修复本渠段的纵横排水沟,总投资122.13万元。经两个冬春紧张施工,1984年春季完成。
干渠建筑物
滁河干渠自渠首起,沿渠建筑物有:节制闸7座,防洪闸2座,泄水库4座,渡槽1座,渠下涵24座,倒虹吸2座,支渠进水闸8座,分支渠进水口6座,桥梁10座,人行便桥58座。
黄冲节制闸位于淠河总干渠末端将军岭下1.5公里处,1966年春建成,为滁河干渠渠首控制工程。设计流量30.5立方米/秒,设计水位:闸上46.8米,闸下46.55米。闸底高程43.8米。圬工通天闸3孔,每孔断面2.5米×3.4米。钢丝网混凝土闸门,装配3台螺杆式启闭机,每台启闭能力5吨。
双墩节制闸位于淮南铁路东侧,双墩集南0.5公里处。1967年春建成,石墩混凝土拱桥闸,闸底高程45.25米,3孔,每孔宽2米,高3.4米。设计水位:上游45.25米,下游45.15米。设计流量22.5立方米/秒。钢丝网混凝土闸门,装配螺杆式启闭机3台,每台启闭能力5吨,用以控制上下游水位、流量及保证通航水位。
三十头节制闸(又称王岗闸)位于长丰县三十头乡合(肥)青(龙)公路线上。1967年建成。石墩混凝土预制拱桥闸,底高程41.64米,3孔,每孔宽2米,高3.3米。设计水位:上游44.64米,下游44.49米。设计通过流量19立方米/秒。钢丝网混凝土板闸门,各配2吨螺杆式启闭机,用以控制水位、流量。此闸为上下段界闸,向下段渠道放水。
众兴节制闸位于肥东县众兴水库坝下。1976年建成。2孔圬工结构,闸室宽2米,闸底高程41米。设计流量16立方米/秒。相应水位:闸上44.09米,闸下44.01米,水深3米。闸门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门,装配万吨手摇、电动两用启闭机。
殷塝冲、管湾、袁河西三座节制闸均在干渠下游肥东县境内。均为圬工结构,设计流量均为10立方米/秒。
众兴防洪闸位于肥东县众兴水库大坝0+902米处,两孔拱形涵洞。洞长96米,洞底高程33米,进口宽8米,出口宽56米,洞内坡降4.5%。设计最大流量167立方米/秒。洞身侧墙为浆砌块石,底为混凝土凹形底槽,上拱为浆砌条石。闸门为弧形钢板门,安装螺杆启闭机2台,台启闭能力为10吨。
管湾防洪闸位于肥东县管湾水库大坝下。两孔胸墙拱洞。底高程40米,洞宽6米。设计最大流量207立方米/秒。
南淝河泄洪闸位于董铺水库上游南淝河河道上。1966年建成。圬工通天闸4孔,孔净宽3.5米,净高4.8米,底高程42.98米。设计水位:闸上46.39米,闸下42.50米。流量105立方米/秒。钢丝混凝土闸门,螺杆启闭机4台,台启闭能力10吨。
王大塘泄洪闸位于董铺水库上游。1966年建成。圬工通天闸1孔,孔净宽3.5米,孔净高4.6米,底高程42.6米。设计水位:闸上46.07米,闸下41.00米。流量35立方米/秒。钢丝混凝土闸门。螺杆启闭机1台,启闭能力10吨。
管河泄洪闸位于岗集乡。1966年建成。圬工滚水坝,顶高程46.55米,宽4米。设计水位:坝上45.84米,坝下41.30米。流量19立方米/秒。
小朱户泄洪闸位于肥东县境内。结构形式为双坝撇洪沟排水涵管,底高程40.57米。设计水位:上游44.07米,下游39.50米。流量5立方米/秒。闸门原设计采用自动翻板闸自由启闭形式,后因翻板失灵改为泄流堰。
张河湾渡槽长28.5米,明流,1孔,桥面3.5米×3.4米。
渠下涵有宋小郢、南淝河、汪楼、苏桥、朱冲、瞿岗、汪院、王大塘、千南、千北、谢小郢、张小郢、陆大郢、蔡店、管河、代背稍、杨冲、胡郢、龚河、吴郢、坝冲、小朱户、大朱户、范岗等24座,集水面积134.9平方公里。
倒虹吸肖大坝,涵管,直径2.2米;联盟,涵管,直径2.2米。
放水涵闸支渠口放水闸有陆郢、雷郢、陈岗、三十头、五星、众兴、殷冲、兴和8座。分支渠口闸6座、斗渠闸10座、农渠闸42座,放水口闸35座。
交通桥新民坝至双墩节制闸长40.65公里为通航段,两岸交通除经公路桥(闸)外,主要靠船只过渡。双墩节制闸至袁河西水库,渠道长55.75公里。非通航段,除公路桥外,布置1公里一道桥梁。干渠共建公路桥10座,人行便桥58座。可通汽车的桥(闸)16座:将军岭闸、千古庙桥(合淮公路桥)、蔡店桥、双墩桥、双墩闸、三十头闸、众兴桥、众兴闸、坝东闸、高塘桥、贵张桥、付洼桥、管湾闸、梁杨桥、合(肥)蚌(埠)公路桥、袁河西闸。
将军岭船闸位于将军岭节制闸北端。通航100吨机动船队,通航水位45.55米。1970年建成。
双墩航港位于长丰县双墩集西1公里。利用旧塘拓扩,分为民用、军用两港,辟为6级航道港。1970年建成。
反调节水库
干渠自上而下有泗水(未蓄水)、大官塘、蔡塘、张桥、三十头、众兴、管湾、袁河西等8座反调节水库。其中大官塘、三十头为小(一)型水库,其余6座为中型水库。灌区内还有罗集1座中型水库和21座小(一)型水库。反调节水库设计灌溉面积为43万亩。干渠上的反调节水库集水面积367平方公里,占干渠总集水面积的65%。灌区内中型、小(一)型水库兴利库容18.18万立方米,按1亩灌溉面积需水400立方米计算,这些水库灌溉面积最终规模达45.5万亩,近期灌溉规模30.7万亩。
提灌工程
滁河灌区根据江淮丘陵地形高低不平的特点,采用自流和提水两种不同引水方式,其中在干渠提水灌溉,近期和最终灌溉面积分别为54.1万亩和74.6万亩,所占比例分别是60%和68%。滁河干渠新民坝至将军岭属将军岭南站和北站提水灌区;将军岭进水闸以下,干渠以北属提水灌区,以南为自流灌区。
自滁河干渠上直接提水的抽水站有35座,148台(套),总装机容量9952千瓦,提灌面积26.52万亩。滁河干渠管理,卅头闸上属长丰县滁河干渠管理所管理;卅头闸下,属肥东县滁河干渠管理所管理。
上一篇:第三节 瓦东干渠
下一篇:第五节 分干渠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