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活动
侨情普查
1985年,市侨办、侨联对合肥市侨情进行了一次普查。普查结果反映,合肥市计有归侨63户,73人;侨眷和外籍华人眷属1030户,5928人;港澳同胞眷属1990户,5995人;外籍侨民和中国籍外国人及其眷属15户,46人。此外,原籍合肥或在合肥有眷属、现居海外的华侨、外籍华人1732户,5310人;港澳同胞1234户,4963人。他们大多定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比利时、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香港和澳门等地,共达32个国家和地区。以上所述国内外侨务对象总共为22315人。
在侨情调查中,对科技上有特长(如美籍物理学博士杨振宁、美国海军研究所信息处理系主任博士吴庸叔),经济上有实力(如美国葛氏公司总裁、中美文化交流基金协会董事长葛茂萱),政治上有地位(如安徽省同乡会会长吴世珊、全美华人协会副会长刘延鹏)的300多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的资料,汇编成册,作为市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开展对外联络,搞好“三引进”等工作的参考资料。目前在归侨、侨眷中有2人是省人大代表,2人是全国人大代表,1人是全国政协委员,1人是省政协常委,有10人分别为市人大、市政协代表、委员、常委。
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
遵循“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侨务政策,1985年,市侨联协助侨办对合肥市的归侨、侨眷档案进行清理,对收存于个人档案中不符合政策的文字资料,均作了清除。对一些归侨、侨眷工作专业不对口的,市侨办分别提请有关单位协助作了调整。市侨联还根据党的政策,先后帮助解决了百余名归侨、侨眷子女的升学、就业和参军等问题。老归侨、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档案员王文彬,为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病逝前留下遗言,把遗体献给祖国的医疗事业。
1982~1985年,市侨联共接待来信来访1147件,涉及的问题有:工作调动、住房、工资调整、冤假错案、职称评定、夫妻分居两地、子女升学、就业等。其中95%的来信来访由市侨联直接接待、处理。
对外联络
市侨联在每年圣诞节、元旦、春节期间,都向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赠送贺年片和其他宣传品,与侨居海外和居住境外的的各界合肥籍人士加强联系。许多海外合肥籍知名人士、学者亦经常来信,叙说他们在异国他乡收到来自祖国的礼物而感到的欣慰心情,感到在自己身后有祖国母亲的关注而自豪。他们有的拟让自己的后代回国讲学,有的表示要为家乡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一位新加坡华侨还寄来捐款,支持侨联工作。
1984年元旦后,市侨办、侨联两次召开有150多名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眷属参加的会议。副市长崔宗鋆两次到会讲话,介绍了合肥市引进项目和工、农业生产情况及发展规划,动员广大归侨、侨眷利用广泛的海外联系,积极开展工作,为合肥市的“三引进”作出新的贡献。会后,归侨、侨眷纷纷把合肥市的引进项目寄给海外的亲人,共发函件200多封。并不断来涵咨询,有力地推动了合肥与海外的联系。
联谊活动
每逢节假日,市侨联都组织活动,加强与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之间的联系。为使归侨、侨眷了解我国体制改革的情况、国际形势及实现祖国统一和实现“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市侨联经常组织归侨、侨眷参加各种类型的报告会、座谈会,鼓励他们利用广泛的海外联系,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1984年元月,市侨办、侨联联合召开合肥市归侨、侨眷、侨务工作者先进个人(集体)表彰大会,表扬了54名先进个人和一批先进集体。
1983年,市侨联组织部分侨联委员、侨务干部计22人次,到改革、开放等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广东、福建和四川等省、市学习,既开阔了眼界,又学到了许多开展侨务工作的好经验。
兴办华侨经济开发公司
1984年10月,经合肥市政府批准,合肥市华侨经济开发总公司成立。该公司是归侨、侨眷集资兴办的民间企业,隶属市侨联领导。该公司下设“农贸公司”、“友谊商场”等,主要经营农副产品出口,利用留存外汇,引进合肥市急需的工业原料和设备,为合肥建设服务。
1985年后,市华侨公司先后组织豆粕、菜籽粕、黄豆、玉米、山芋干等农副产品和饲料,出口到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南朝鲜等国,实现出口创汇524万美元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