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五章 团的事业单位

第一节 安徽省团校

一、历史沿革
安徽省团校创办于1949年。前身是皖北团校和皖南团校。1952年3月,皖北、皖南两团校合并成立安徽省团校。校址位于合肥小东门,隶属团省委和省委党校双重领导。1956年,省团校迁至合肥市长江路西端,毗邻合肥市环城公园西山景区,占地面积27400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省团校遭到严重冲击和破环,被迫解散。1978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省团校恢复。1983年经省政府批准,省团校增办中专班,学制二年,规模300人。自此,团校教育走上正规化办学的路子,形成在职团干岗位培训、全日制中专教育并举的办学体系。
二、职工队伍、机构设置
安徽省团校是共青团安徽省委的二级机构,正处级建制。学校实行党总支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设党总支书记兼校长1人,正处级调研员1人,党总支副书记1人,副校长1人。内设机构有校长办公室、总务处、教务处、学生科、培训中心、图书馆、专业教研室、基础教研室、学术委员会、组宣科、开发办、财务科、电教室、青运史办公室、工会、团委、治安办公室、膳食科等18个职能部门。学校事业编制74人,现有教职工68人,党员44人,团员11人。党总支下设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党支部。学校现有专职教师33人,占职工总数的49.25%,教师中大学本科学历23人,专科学历10人,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24人。三、教学、科研工作
安徽省团校办学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懂经济,会管理,通团务”的共青团干部和跨世纪复合型青年人才。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以“面向基层,面向青年,面向青年工作”为立足点,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从事青少年工作的方法和技能,为各级共青团组织输送专职团干部。自1983年开办中专班以来,学校培养了13届中专生,向社会输送了2000多名专门人才,为安徽共青团事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开设青年干部管理、文秘档案、社会保障、少年工作等专业,开设专业必修课程51门,选修课8门,讲座7门。其中青年学、共青团学、青年心理学、青年社会学、青年运动史、青年政治教育学、少先队学等课程是学校的特色专业课。
培训工作是安徽省团校一项重要教学工作。“文化大革命”前,举办团干部培训班23期,培训团干部7000人。团校恢复至1997年底,举办各类团干部培训班85期,培训团干部8000人。
学校内部对学生的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内容有: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时政教育、纪律教育、培养和推荐品学兼优的学生入党,组织和指导学生的业余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内部实行“定岗定编责任制”管理。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外加强广泛交往和联系。1989年,主办“全国南方团校校长工作会议”。与省外兄弟团校在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加强互相交流和合作。1993年,主办全国团校办公室主任会议。1994年,与山西省团校结成“兄弟友好团校”。同年,主办全国团校中专教学研讨会。
学校在注重教学、培训工作的同时,加强科研工作。成立“学术委员会”,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创办校刊《青年论坛》。科研成果显著。自1983年开办中专班以来,教职工主编、参编公开发行的著作60余部,主编参编内部发行教材讲义248部。如《管理哲学》、《青年人才学》、《公共关系原理》、《简明社会学教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掌故大辞典》、《现代青年伦理学》、《基层团干部培训教程》、《青年工作方法与技能》、《企业领导人才修养》等。发表省级、国家级各种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获国家级、省级奖励。参加学术团体28人次,其中不少教师成为学术团体的骨干力量,对促进安徽省学术团体的活动和开展科研工作起了推动作用,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生产了一定的影响。

上一篇:第五章 团的事业单位
下一篇:第二节 《安徽青年报》社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