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少年博览》杂志社
《少年博览》杂志是共青团安徽省委主办、少年博览杂志社编辑出版、公开发行的少儿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34—1128/C;国际标准刊号:ISSNI—7922;邮发代号:26—101。
一、历史沿革
1992年7月7日,共青团安徽省委决定成立少年博览杂志社。
1992年10月,《少年博览》创刊(刊号:AHK—343)。杨振宁博士题写刊名,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谷超豪,著名作家冰心,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安徽省省长傅锡寿,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候永,省教委主任朱仇美为创刊题词。
1993年5月2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同意创办《少年博览》月刊(刊号:CN34—1128/C),公开发行。6月2日,省编委批复团省委,同意成立安徽省青少年教育开发中心,为团省委直属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省各类青少年人才培训、青少年发展教育咨询、开展海外青少年的交流与联谊和《少年博览》出版发行等工作。
1993年10月18日,少年博览杂志社在合肥举办了“《少年博览》杂志公开发行新闻发布会”。省委宣传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省新闻出版局以及安徽日报社等省内各家报刊社、新闻单位到会祝贺。
1994年10月21日,省编委批复团省委,同意成立《少年博览》杂志社,为团省委直属事业单位,与安徽省青少年教育开发中心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其主要职责是做好《少年博览》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
为了进一步明确读者对象,贴近读者的学习和生活,增加刊物的容量,同时加快工作效率,增强内部竞争机制,提高质量,扩大发行,1996年1月起,《少年博览》杂志分《少年博览·小学版》和《少年博览·初中版》同时出版发行。《少年博览·小学版》的读者对象为小学3至6年级学生;《少年博览·初中版》的读者对象为初中1至3年级学生。
二、机构设置
少年博览杂志社为团省委直属事业单位,编制12人,经费预算形式为自收自支。
杂志社领导班子:社长1人;总编辑1人;副总编辑2人。平均年龄41岁,均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内设机构:办公室、发行部、广告部、小学版编辑部、初中版编辑部。
为提高办刊质量,杂志社十分重视编辑队伍建设,先后3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辑人员,择优录取,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现职编辑人员平均年龄28岁,均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三、工作情况
《少年博览》奉行“传播知识、引导人生”的办刊宗旨,16开面,2.5印张,四封彩印,电脑激光照排。
栏目设置形成自已独有的风格和特点,并根据社会发展、读者需求、可操作性原则,逐年改进。现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新闻眼、名人的少年时代、再回首、金钥匙、法官预科班、百科超市、轻松地带、画廊碰碰车等,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以及读者的参与性、可读性为一体,紧密联系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增长聪明才智,培养现代意识和科学思维方式,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食粮,受到了广大读者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1997年1月起,在每周三下午开通了“阳光姐姐”热线电话(0551—2817624),为少年儿童成长岁月里的烦恼与忧愁,提供心理咨询,受到小读者的青睐与欢迎。
杂志社始终坚持“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的工作精神,以质量求生存,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稳步发展。杂志的年均发行量由创刊初期的8万份,递增到1996年的近24万份;由初期的3张办公桌,发展到50万元固定资产,拥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现已成为中国期刊协会会员、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协会会员;1995年获安徽省优秀期刊;连续在全国少儿期刊优秀编辑作品评比中获奖,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人才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安徽期刊业中名列前茅,并开始走向全国。队伍建设和工作运行机制,已在实践中趋于完善。
杂志社在注重办刊质量,在扩大发行的同时,十分注意加强社会宣传,经常组织开展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创刊以来每年举办一次由省内外有关人士参加的《少年博览》笔会,加强同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他们的关心与支持。
每年举办一次由全省各地市团组织推荐的优秀少先队员主题夏令营,如“′94独生子女生活技能夏令营”、“′95我爱北京天安门夏令营”、“′96我在红军故乡行夏令营”等,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五自”能力培养;积极捐助希望工程,定期给全省100多家扶贫村无偿赔送杂志;联系扶贫点,向贫困地区捐助课桌椅、电视机、学习生活用品等。
1995年8月,在黄山成功地承办了全国少年报刊第14届年会,国家新闻出版署、共青团中央以及省有关部门和来自全国200多家少儿报刊负责人出席了会议。组织征文活动。1995年举办了“我在21世纪”征文活动;1996年举办了“贫穷与我”征文活动。
建立和联系高层次、热爱少儿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创作能力的作者队伍,并组织记者编辑深入生活,深入社会,发掘采访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事例和人物,同时还组织了一支小记者队伍,培养锻炼他们直接面对生活和学习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