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六章 民兵

第二节 军事训练

民国18年,合肥西乡组织了农民赤卫队后,党组织深感赤卫队成员革命热情很高,但缺乏军事素养。合肥中心县委军委秘密举办短期训练班,对赤卫队的骨干进行培训;又向大别山的红色苏区党组织请示派军事教员来合肥任教,提高农民赤卫队员的军事素养。苏区从正规红军中派出干部杜静民来合肥西乡,负责赤卫队的军事训练,后留在合肥任游击队长。
民国21年,合肥北乡在李星三、崔筱斋等人领导下组织赤卫队开展扒粮斗争。曾在苏联学习军事,并在刘伯承领导的部队“远东大队”工作过的合肥县委军委书记李星三,担当了对赤卫队进行军事训练的责任。军事训练对赤卫队成长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合肥西乡赤卫队素质提高很快,多次以低劣的武器迎战国民党正规军。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为扩大人民武装,十分重视民兵训练。民国27年9月间成立的“淮南抗日义勇军大队”,是由中共地下党员领导的地方自卫武装。新四军老8团派张理亚、罗东汉等干部在其中任职,负责军政训练。同年11月成立的“王铁乡抗日自卫队”,也是由中共地下党员控制,新四军老8团派李炳初等人在其中任职,设军事教员负责军事教学。不久,上述自卫武装均全部或部分成为新四军主力。抗战中后期,合肥地区大部属淮南抗日根据地领导。淮南军分区司令员兼新四军第2师师长罗炳辉,十分重视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民兵的军事训练,亲自编写了《民兵战术手册》下发,每到一地,总要检查指导民兵工作。民国32年春夏之交,他在民兵英模大会上与定合县湖溏区(今长丰县境内)民兵神枪手李哑巴比武,李哑巴2枪击落两只麻雀,荣获了罗炳辉奖励的一支马枪。象李哑巴这样的民兵神枪手,湖溏区后来发展到1个班,全班12人,班长李海道。他们活动在下塘集至水家湖铁路沿线,打击日伪军弹无虚发,使敌人闻风丧胆。
建国后,随着组织的发展,民兵军事训练日趋系统化、正规化。解放初期至1957年前后,合肥民兵训练对象是人数不多的郊区民兵分队。1951年,合肥郊区首次训练民兵70人;1952年,集训民兵75人,普训民兵1545人。以上作法一直坚持到1957年。训练重点是民兵干部和持枪民兵。训练内容以熟练手中武器为主,辅以利用地形地物、单兵战斗动作训练和防空常识教育。民兵所学军事技术可立即在剿匪肃特、守护目标、消灭害兽中运用。训练时间一星期左右。训练组织,一是以选区或自然村为单位,利用冬闲和生产间隙因地制宜进行,这是当时农村民兵常用的方法;二是结合兴修水利等人员较为集中的劳动间隙进行;三是以乡为单位适当集中,一般多用于训练民兵干部和民兵中的积极分子;四是结合农村冬季夜晚,对数量最大的普通民兵实施广泛的军事教育。为使训练取得有关部门的密切协助,在区以上设训练委员会,由党政军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区以下设训练站,统筹解决训练中的问题。
1957年10月,安徽省兵役局下发《对预备役士兵、民兵训练考核的意见》,要求各地对预备役士兵和民兵训练后均要进行考核。合肥市兵役局认真贯彻各项考核规定。1957年,预备役士兵训练各科考核成绩为:队列、战术、射击原理平均成绩优秀,实弹射击及格率58%。1958年民兵—预备役士兵训练各科考核成绩均为良好。
1958年民兵训练掀起了热潮。安徽军区下达合肥市2.9539万名民兵训练的任务(含肥东、肥西、巢县),年终合肥市共训练民兵3.2730万人。在参加实弹射击的1.1095万人中,成绩合格者占94%,其中4261人获优秀。全市出现肥东、巢县2个优秀县,16个优秀乡和48个“满堂红”单位。1958年8月,为适应城市警备的需要,合肥市兵役局装备了北外乡81名持汤姆冲锋枪的基干民兵做为机动骨干力量,并对其进行4个半天的集中训练。他们的总评成绩普遍优秀。
1959年11月,南京军区城市民兵工作座谈会纪要指出,城市民兵建设必须体现为战时提供大量技术兵员和干部的精神。安徽省军区于1960年1~3月在合肥市进行了训练民兵技术兵的试点。在省军区和市人武部联合工作组的指导下,合肥市采取“专业对口”的方法,选择矿山机器厂、胶木厂、化工学校、卫生学校、第四中学、第六中学、西市区机械修配厂等7个有专业基础的单位,分别赋予他们地炮、侦察、防化、卫生、有线通信、无线电通信等技术兵的训练任务。通过试点训练,参训人员普遍达到或超过军区规定的标准。矿机厂3个炮连民兵全部达到全能炮手的要求,最快的仅15秒即可完成迫击炮的架炮用炮动作。第四中学培训的无线电兵有60%达到三级运动员标准。
随着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的组建,1962年,民兵训练的重点由过去的以民兵干部和持枪民兵为主,改为以武装基干民兵和专业技术分队为主。在训练形式上,采取小型、就地、分散的方法。农村以生产队、自然村、民兵基干班或排为单位;城市以车间、生产班组、居民点为单位。坚持训练不离队,食宿不离家,充分利用生产间隙,结合社会活动进行。有的晚上集中、白天分散,假日集中、平时分散,雨天集中、晴天分散。在训练内容上,本着“少而精”的方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专业技术兵以外的民兵,训练重点仍是射击、刺杀、投弹、爆破、队列等项目。当年,合肥市训练专职武装干部62人,民兵营长68人,基干民兵连、排干部164人,基干民兵2231人,民兵技术兵3904人;有1913人参加了步枪第一练习实弹射击,43人参加了轻机枪第一练习实弹射击。1963年,训练民兵干部2700人,武装基干民兵2308人,民兵技术兵1250人。
1964年1月,总参谋部向全军推广郭兴福教学方法(由解放军某部连长郭兴福创造的先进的练兵方法)。合肥市人武部在上级的部署下,开始在民兵训练中采用郭兴福教学法,于5月15~24日在安纺一厂举办了第一期有18个单位和40人参加的武装基干民兵连、排干部郭兴福教学法集训队。参训人员轮流当班长,进行现场演练,基本达到会讲、会教、会示范、会做思想工作的要求。第二期郭兴福教学法集训队有26个单位和34名基干民兵连、排干部参加。在举办集训队、培训“四会”教员的基础上,人武部向全区推广了郭兴福教学法,训练了一大批思想作风好,军事技术过硬的训练尖子。1964年11月4~7日,合肥市在市射击场举行大比武,检阅全市民兵训练的成绩,并选拔参加全省民兵大比武的代表。在当年全省民兵大比武中,合肥民兵取得了优异成绩。1965年,共有25个连、39个独立排、347个建制班、2.2489万名民兵参加训练。其中民兵干部1503人,武装基干民兵3935人,基干民兵7479人,民兵技术兵1083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接上级通知,合肥市区停止民兵军事训练,郊区农村本着少而精的原则进行民兵训练。训练时,强调搞实用、普及的项目,不追求惊险动作,女民兵不安排刺杀。军政训练的比例为2:8。是年,合肥郊区及长丰县总共训练专职武装干部109人,民兵营长770人,武装基干民兵连排干部643人,基干民兵营、连、排干部853人,武装基干民兵9539人。
1967年和1968年,民兵训练工作停顿。1969年,我国北部边境形势趋紧,民兵军事训练在组织落实的前提下逐步恢复,以适应“要准备打仗”的需要。在内容上,突出“三打”(打飞机、打坦克、打空降)和“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对城市民兵,还要求分期分批开展野营训练,让他们练习走长路、小路、山路、夜路和野炊、宿营、放哨等本领。1972年,合肥地区(含长丰县)共训练专职武装干部82人,民兵排以上干部6.9708万人,独立营民兵4.7731万人,基干民兵22.6510万人,普通民兵1.5179万人,防空各专业队员2208名,有5.8993万人参加了“三打”、“三防”训练。
1973年,总部颁发民兵训练纲要,要求将民兵训练的全部内容分3个年度逐年完成。合肥警备区根据城市民兵的特点,重点抓好专职武装干部,民兵排以上干部,武装基干连和高炮、地炮分队的技术、战术训练。专职武装干部每年由警备区轮训一次,原则上要达到会讲、会做、会教,能组织训练,能指挥民兵分队打仗的程度;民兵连(营)长由县(区)人武部负责训练,每年集训10~15天;武装基干连由基层武装部组织实施,每年分期训练10~20天。训练内容以射击、投弹、地雷爆破、站岗执勤为主。民兵高炮、地炮、高机分队着重专业训练,每年不少于20天。此外,部分民兵分队还开展打坦克训练。训练组织仍以小型、就地、分散为主,辅以办队集训。3年训练周期的第一年,合肥地区(含长丰县)训练专武干部134人,民兵排长以上干部1.1797万人,独立团民兵1.9090万人,基干民兵7.6167万人,普通民兵7.1548万人,打飞机、打空降骨干7017人,“三防”骨干343人,爆破骨干1.1500万人。
1977年,总部再次下发训练纲要,将民兵训练周期由3年改为4年。训练内容大体不变。训练采用适当集中与小型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增加集中训练的比重,以适应专业技术分队增加的情况。是年合肥市训练专职武装干部209人,民兵排以上干部1.5785万人,武装基干民兵2.4981万人,基干民兵5.0946万人,高炮分队14个连计1135人,高机分队10个连计761人,地炮分队38个连计269人,通信分队1个连计131人,反坦克爆破34个计331人。1978年,训练专职武装干部92人,民兵排以上干部3.7539万人,武装基干民兵2.5069万人,基干民兵5.6097万人,高炮分队6个连,高机分队8个连,地炮分队30个班,通信分队2个连,反坦克爆破分队336个班。
1980年9月,总部发出的通知指出:民兵军事训练,要减少训练人数,精简训练内容,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质量。为贯彻总部指示,合肥警备区从1981年开始,将民兵训练周期由4年缩短为2年,训练对象主要是武装民兵连的连排长,武装基干团编成内的步兵分队、专业分队,高炮团编成内的各种分队。其他民兵、民兵干部和已训练合格的武装民兵,暂不安排训练。武装民兵在完成规定的训练课目后,经考核合格,也不再参加集训。武装民兵主要由公社、厂矿的基层人武部组织训练;武装民兵的连排干部,由县(区)人武部负责组织集训;专职武装干部仍由军分区组织集训,每年训1个月,考核合格后发给证书,可不再参加集训。第一训练周期,上级赋予合肥市1.1600万人的训练任务,其中高炮(机)2471人、地炮370人、通信262人、防化120人、侦察180人。到1982年,全市实训高炮(机)1748人、地炮301人、通信180人、防化120人、侦察44人,训练其他人员1.0362万人,总计1.2855万人。合肥化工厂民兵防化连各项科目考核达到优秀,其代表出席了南京军区训练工作会议,并受到军区作训部的表彰。
1983年,根据总部有关指示,合肥军分区在组织民兵训练中,继续贯彻缩小范围、减少人数、减轻群众负担的原则,实行以训练新入队的民兵为主、年青民兵为主、未经训练民兵为主的“三为主”,和优先训练家庭劳力充裕、身体健康、文化程度高的民兵的“三优先”办法。根据民兵战时可能担负的作战任务和地形特点,对训练内容进行了“增”、“删”、“并”,使训练重点和针对性更加突出。在训练方法上改过去适当集中和小型分散相结合方法为集中训练、分片联训、对口联训等方法。在组织训练中,引进了训练责任制。在城市,把民兵参训率的高低和训练成绩的优劣做为衡量企业和基层武装部工作实绩的标准之一,并与有关人员的物质利益挂钩。改革对促进军事训练起了积极作用。该年度东市、中市、西市区和郊区共训基干民兵6933人,合格6257人,合格率90.2%;训练专业技术兵2430人,为历史最高人数。
为提高民兵训练的效率,为达到训练一个储备一个,训练一批储备一批的目的,1985年合肥军分区将民兵周期训练改为年度训练。随着训练标准的提高,城乡民兵训练集中进行的趋势继续增长。在农村,初步实现了专业技术分队在县集中训练,步兵分队在区集中训练;在市区,对分片联训、对口联训的民兵实施统一教学,提高了训练质量。全市建立了教学网,将各行各业优秀的军事训练人才集中起来,统一组成高质量的教学力量,为集中训练提供保障。1985年,军分区共训练专武干部87人、基干民兵连排长375人、基干民兵4446人。
198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文件,要求每个县(市)都要建立能食宿、能训练的民兵军事训练基地。1984年6月,合肥市人民武装委员会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民兵军事训练基地问题,决定在军分区教导队的基础上,扩建一个能承担本市4个区民兵训练任务的训练基地。1985年6月25日,合肥市民兵训练基地在合肥市远郊的军分区教导队破土动工。基地包括1个射击训练场、1个战术训练场、1个投弹训练场、3个高炮训练设施、教室、宿舍、食堂等,占地13.2万平方米。
1987年,合肥市民兵训练基地建成投入使用,一次可供数百人食宿和开展多种训练。
上一篇:第一节 组织建设
下一篇:第三节 政治教育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