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七章 防空

第六节 防空工程

工程规划
1969年后,全市人民以临战姿态积极备战,于国庆节前后掀起挖简易工事热潮。在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的号召下,各机关、工矿企业、学校、街道利用各种就便器材支撑被复,挖构类型各异的防空洞、防空壕。不少市民也自发地在居室前后,因陋就简挖掘简易地下室、猫耳洞;有的挖成地道,几家相通,室内进、室外出。至11月底,全市共挖防空洞、猫耳洞17524个,防空壕53906米。此类工程,多未及规划,条件不足,仓促上马。后因其过陋,仅历一个冬春,绝大部分已塌陷或拆除淘汰。
1970年初,合肥市制订第一个防空工程三年规划。指导思想是根据毛泽东主席“要准备打仗”的指示,尽快修建防空工事,以防敌人突然袭击。规划根据国家“以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对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情况以及地下地上各种市政设施的普查测量,并结合本市工业、商业及各领导机关的分布情况,确定了以工厂区、领导机关、交通枢纽和人员密集的商业区为重点的防空工程布局原则。拟在全市按每人1.2平方米修建人员掩蔽工事,并在市区构筑10条疏散干道,实现联网成片,能打、能藏。1971年对原规划10条疏散干道进行了修改。并增加2条支干道(连接通道)。1972年后,该规划的实现时间推迟。1974年,根据国家人民防空领导小组会议精神,贯彻人民防空与城防相结合的方针,先后制定了指挥所、地下医院、地下粮库、地下电站、地下广播站、地下军工车间等规划。规划在具体实施中,因经费、材料、人力不足等因素,历年均未完成年度施工计划。到1978年,仅实现规划的54%。
1978年根据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提出的“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人民防空工程建设方针,制定了全市防空工程总体规划,旨在2000年前能形成独立的设备设施齐全的人民防空防御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规划实施本着“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重点发展平战结合工程,包括对已建工程的加固改造、口部处理等,以便发挥人防工程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1986年,全市制订了“七五”期间防空工程计划,该计划根据防空工程建设“服从于服务于‘四化’建设”的方针,纳入了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
掩蔽工程
抗日战争初期,合肥屡遭日机空袭,伤亡严重。一些居民为减少伤亡,自发地在门庭后院挖构简陋防空洞(壕或坑),以备急救。一般防空洞深及丈余,多为商号、富户所构。县城各机关、商店、学校、军队也遵令构筑简易防空掩体。当时,安徽省防空司令部,因各地所挖工事过分简陋,特编印说明书附具图表,分送各县,并要求各县政府鼓励民众自动挖掘,设法普遍构筑。防空工事,当时亦称“避难所”。抗战期间,合肥共挖各类“避难所”389个、27060平方米,其中私人所构防空壕38个、572平方米,地下室一座20平方米;且以建在飞机场、火车站附近,城墙基周围和商业区为多。抗日战争胜利后,县政府及国民党军队又修缮使用,以对付人民解放军。解放后不久,由解放军陆续将其拆除,今已荡然无存。
解放后至1969年,合肥市未组织过大规模的人防工事施工。
1970年3月根据人防工程三年规划,合肥市开始有计划地组织施工。因缺乏深挖坑道的经验,遂选择合肥印刷厂、省农机三厂、合肥工业大学、长江路西段和城东二道桥进行试点,时称“2111”试点工程(意即二厂、一校、一路、一桥)。稍后,试点工程扩大至合肥酒厂等十几家单位。施工步骤:第一步打竖井,即在离坑道一侧6米处打井,间50~70米打一口,作为取土、运料和施工人员进出口用,竣工后多改作通风排气孔。在井口施工时,施工人员先采用支撑法和沉井法,后合肥酒厂试用砌井法成功,并向全市推广。第二步挖土掘进。第三步衬砌。施工中,一些土质不好的工程塌方严重,后逐步摸索出短掘进、快被复、边挖边砌和先挖两边墙基、留中间土做临时支撑的“留鼻子”方法减少塌方。对塌方则采取截水引流,加护顶撑,先砌拱穿过塌方地段后补墙的办法,效果不错。取得试点经验后,全市各单位纷纷参观学习。1970年8月全市有300多个单位参加了在酒厂召开的“砌井法”施工现场会。到年底,相继有224个单位共开井口296个。半年后施工单位猛增到500个。
1972年因被复材料奇缺,施工单位大量减少,后经动员多数单位恢复施工。到年底,已完成全市人员掩蔽工事规划的80%以上。1975年后,部分单位根据上级要求,开始投入“三防”(防空、防原子、防毒)、“五能”(能打、能藏、能走、能生活、能生产)防空工程施工。
1978年后,合肥市主要对已建的掩蔽工程实行改建、扩建和加固,先后兴建了省电力局地下电力调度中心、市饮食服务公司地下餐厅、省交通局公路勘测队地下会议室、合肥金笔厂地下靶场、省水泥制品厂地下电站、合肥制革厂地下车间(仓库)等几十家平战结合工程。
指挥通信工程
合肥市于1969年开始兴建指挥通信工程,于1970年初建成。此工程为一附建式工程:地面建二层办公楼供平时办公使用;其下为战时指挥所,建有给排水、通风、照明及三防设施,配有自备发电机和电话交换机。该工程原为合肥市市级指挥所,于1972年3月交省人民防空领导小组使用。
1974年,合肥市人民防空指挥所重建,名为“七四○一”工程。工程会战指挥部总指挥由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魏瑞峰兼任。开工后,许多机关、工厂、学校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1979年工程基本完工。1983年,该工程在全市防空大演习中投入使用,效果很好。1985年经省人民防空委员会批准,开始投入“平战结合”利用,先后出租开办招待听、水果仓库等。
医疗救护工程
1974年后,有关部门曾在几家医院人防工程内修建地下手术室、病房等,以便战时发挥医疗救护作用。后均因其容纳量太小、设施过陋而被淘汰。
1981年初开始对省立医院防空工事施行扩建改造,至1985年建成一座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地下医疗救护工程。工程分上下两层,内设手术室、门诊室、病房等。其结构及各种设施基本符合国家四级防空工程标准。1986年后,省立医院对该工程实行平战结合利用,共设床位100张。
施工体制
全市防空工程以群众性义务施工为主。1970年,全市各单位除自行组织人员完成本单位人员掩蔽工程的全部施工外,还要抽人自备工具完成所分配的主干道等公共工程的掘进、运土任务。公共工程由省、市基建部门抽人负责专业被复及水电安装。主干道施工任务,由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直接下达到各单位。蜀山街道在完成01干道施工任务中,因人力不足,动员家属一齐上,70天掘进73米,受到市里表扬。合肥纸箱厂二车间因缺少男职工,抽36名中、老年妇女轮番苦战,构工事60米。1970年底,全市每天约有30000人参加人防工程施工劳动,上至70岁老人,下至7、8岁的“红小兵”(小学生)。主要工具有铁锹、十字镐等。运土运料时,除汽车外,还使用板车、手推车、自行车、扁担、筐,甚至脸盆、学生书包等。1971年,主干道的施工任务由市里先分到各系统,再由系统下达至所属各单位。因施工任务大,施工力量日显不足,肥东、肥西、长丰等地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调入。
1974年,合肥市采取从全市25个系统职工总数中,按5%比例抽人专事防空工程施工的办法。其中3%人员从事本单位人员掩蔽工程施工,2%人员参加主干道等公共工程施工。掘进人员3个月一轮换,被复技工半年一轮换。据统计全市每天约抽8500人参加。
1977年施工体制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即将3个市区分成3大块,根据干道地段位置下达任务至区、联防片,由区人民防空办公室、联防片组织所辖区域内的各系统、各单位,统一规划,分片施工。采取此种办法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当时部分单位,只注重完成单位人员掩蔽工事任务,忽视完成干道工程任务的问题。此外,还考虑到“联网成片”规划的需要。
1979年后,主干道工程多属收尾完善工作,施工任务包括掘进、被复及部分安装,均由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工程施工队全面承担。1985年后,施工任务不多,工程量不大,施工主要通过与社会建筑队签订承包合同组织。
施工事故
1971年,01干道西段井口塌方砸死施工人员1人;合肥化工厂工事因泵站漏电,电死1人;合肥搪瓷厂工事施工时,从井口摔死1人。该年度的工伤事故共发生34起,其中8人死亡,26人重伤。
1974年7月24日至8月5日,连续发生3起严重伤亡事故:7月24日,合肥市医药公司工事施工人员带电移动水泵,造成积水带电,致使1人触电死亡,1人重伤;7月31日,合肥晶体管厂工事水泵漏电,使工事积水带电,电死1人;8月5日,合肥市五金五厂2名施工人员乘卷扬机吊桶下井,吊桶碰井壁倾斜,致2人跌入井底,死1人,重伤1人。合肥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针对上述3起事故,通报全市,要求各单位吸取教训,进一步加强安全施工管理,杜绝违章作业。
1976年,合肥市塑料制品厂,在进行施工时遇流沙塌方,迫使地面中断交通。后经及时处理(改道),方避免路面塌陷。
1979年后,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基本消除。
1984年10月,省机械工业厅地面基建打桩,将一条干道被复层冲压损坏,断裂严重,后经钢筋混凝土内套整体被复加固,才转危为安。
工程维护管理
70年代初,合肥市人防工程建设重点放在施工上,对建好工事的维护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加之缺少必要的设备,致使雨季到来时,常有工事积水被淹,倒塌现象时有发生。1971年雨季,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向全市发出《关于加强对已构工事维护管理的通知》,规定各工事要有专人负责防水、排水,保持内部干燥。1972年10月,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会议正式研究了对已建工事的维护管理问题,规定全市各工事出入口设门,井口加盖,禁止闲人进出;各单位应定期检查排水情况,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如发现工事断裂或危及地面建筑情况要立即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1974年,已建工事大量增加。部分单位按照市人民防空领导小组的要求,根据《人员掩蔽工事战术、技术要求》,制定了防(排)水、防火、防盗、通风照明等维护管理制度。但多数单位工事无专人管理,44个单位工事无人过问,工事内污水遍地,照明线路横七竖八。因此,常有工事被淹、被盗现象。1976年,曾连续发生几起工事照明线路被盗案件。
1980年后,防空工程转入以维护管理为重点,全市多数单位工事和主干道等公共工程,以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颁布的《人民防空工程维护管理条例》,和省人民防空办公室颁布的《人民防空工程维护管理细则》为依据,建立了管理机构,制定了各项维护管理制度。
1984年,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颁发《人民防空条例》后,合肥市绝大多数工事均按规定建立或完善了维护管理机构和制度,设专职工作人员的单位已占大多数。
工事排水合肥市防空工事内,普遍建储水井,设暗沟导水入井,再以水泵抽出地面,排入城市下水道。01干道西段因其地理位置特殊,1972年曾采用自流法排水,直接将地下水由工程排至河沟及农田。各工事均设泵站,单位人员掩蔽工事用潜泵居多,主干道等公共工程采用离心泵。初期,多以人工手动打水,1975年后陆续改用浮漂水银、可控硅等自动控制开关。每年雨季到来时,是工事排水最繁忙的季节。历年雨季前,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均向全市各工事单位发通知,要求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加强昼夜值班,保证排水设备完好无损。1984年6月特大洪水时,主干道、游艺厅、市公交公司等地势较低的工事,均遭大水袭击,雨水倒灌,排水不及,损失较为严重。
工事防水全市工事多采用内部防水。1971年时,内部防水多用油毛粘或塑料薄膜贴于拱墙内壁防渗漏,但效果较差。1972年采用自制氯化铁防水剂掺入水泥沙浆粉刷内壁防渗,以水玻璃、硫酸铜、硫酸亚铁、明矾配制的速凝剂堵漏,一般局部性小面积渗、漏水尚能凑效,面积较大的效果欠佳。外防水做得较少,1972年对06干道掘开式双曲拱一段采用过,以防水沙浆外粉后,表面浇沥青一度,厚5毫米,刚柔性防水结合使用,效果良好。1980年后,加强了对早期工事的防水处理,每年都有封堵作业面计划指标。
1984年10月,省人民防空办公室在本市06干道胜一段,举办全省氯化铁防水剂应用技术学习班,为期20天。各市代表共50余人参加。辽宁省营口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派2名技术人员前来指导。学习班除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进行了实际操作,对06于道使用氯化铁防水剂抹面,薄弱环节挂网加固处理。当时效果不错,其后仍不理想。
工事照明70年代初,工事照明规定用36伏以下安全电压,一般多系临时线路,极易受潮腐蚀。后多改用地面220伏电压,BV或BLV导线穿聚氯乙烯管敷设,全部线路密闭防潮。灯具采用GC21型防潮灯,沿地道拱顶安装,间距15~20米。后期构筑的工事,不少装有华丽的吊灯、壁灯。主干道、市指挥所等部分工事设有自备电源转换开关。1978年主干道照明装置自动开关,15分钟开(闭)一次,以烘烤线路、降低坑道湿度;1983年后因耗电太多取消。
1985年后,不少工事照明设施长期受潮,夏天尤甚,漏电严重,一些线路需要更新。
三防设施1971年省、市人民防空办公室联合在合肥重型机械厂进行防空袭、防原子、防化学(以下简称“三防”)工程试点。1972年成立“三防”试点工作组,并开始试制防护门、密闭门。1973年3月,组织人员去南京、无锡参观防空工程的“三防”设施,回来后在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省卫生防疫站和6408部队支持下,成立试验小组。经3个月努力,试验小组完成了土滤料对沙林(一种烈性军用毒剂)防护的实毒试验。1974年“三防”工程试点扩至合肥搪瓷厂、合肥金笔厂、合肥制革厂等单位,并委托厂家批量生产防护门、密闭门。1975年“三防”工程试验初步转入实用阶段,先后对市指挥所等13个单位进行“三防”设施配建。1976年,成立“三防”工程试验点办公室,继续进行滤毒完善试验。1978年,新工程施工与“三防”工程施工一次完成,减少重复施工。
到1985年,市各类防空工程“三防”设施较完备的有市指挥所、合肥重型机械厂、合肥制革厂、合肥变压器厂、省电力局、省公路勘测设计院、省水泥制品厂等。
工程经费
建国后至1969年,国家无专项防空经费下拨本省,有关各项业务所需费用,都由各组织实施部门、单位自行列支。
1970年防空工程大规模施工时,各单位工程施工费用在营业外、行政事业费里列支,但不能突破指标。市财政也开始大量拨款,解决主干道工程施工、维护管理以及防空宣传、通信所需经费,同时对各机关、学校、部队、集体企业的防空工程给予适当补助,由市财政局协同市人防办公室工程指挥组监督使用。
1972年,国家始拨防空工程建设经费,初期几年数额较大。当时规定国拨经费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掩蔽工程。后各国营企事业单位不再从营业外、行政事业费开支中解决工程经费来源。凡往年人防建设占用的生产材料设备等物资均作价付还生产经营帐上;职工参加施工劳动,其工资也由企业计入生产成本。各单位所需工程经费材料,由市人防办公室审查批准,于每年年初一次性或分期下拨。为控制工程造价,1972年下半年,对各单位人员掩蔽工事按每平方米80元、主干道每平方米200元(后降至140元)拨款。国拨经费是合肥市人防战备建设的主要经费来源,历年工程建设计划多以此为据。此外,工程维护管理、通信建设、防空宣传等各项业务,在无专项经费之前,也部分从中支取。国拨经费后,市财政拨款相应缩减。
1978年后,根据平战结合的方针,实行重点投资、讲究效益的政策,发展平战结合事业。一些资金较雄厚的单位,也自筹部分资金开发利用本单位防空工程。1981年后,国拨经费开始压缩。为有效利用资金,提高全市平战结合水平,市对工程投资做了些改革,采取国家投资与单位筹资相结合,一般比例为3:7,分有偿投资和无偿投资,并实行投资包干,一次包死,以协议书的形式确立下来。省公路勘测设计院地下旅社、洞庭宫招待所等,都是以此种投资形式建成。
1985年,国家实行由中央拨款与地方自筹共同解决人防战备经费的改革。同年5月,市政府向全市批转了市人防办公室、市财政局《关于筹集地方人民防空经费具体实施办法的报告》。根据中央精神,在50人以上的企业中按职工总工资额1%提取人民防空经费,提取部分由企业计入成本。1985年全市有781个单位属筹资对象,共筹经费85.5万元。筹资过程中,多数企业能执行国家筹资政策,有少数单位以反“摊派”为由,拒绝或拖延执行。1986年度,为减少筹资环节,采取由银行直接代收的办法。筹集的经费由市财政局建专户立帐,主要用于防空工程平战结合重点项目。1986年后,国家为加强人民防空战备建设,增拨了防空经费。
工程材料
1970年防空工程全面开工后,因施:正面广,工程被复材料供不应求,尤其是红砖和水泥。市里除供应地面重点建筑用材外,还集中保证防空工程被复所需,但工程仍时断时续。8月,全市有近20个厂矿、机关、学校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地自办小型轮窑厂,烧制水泥和红砖,解决本单位防空工程被复材料缺口问题。合肥印刷厂曾利用废油墨纸、纸屑烧制水泥。几年后,多数小窑厂因燃料缺乏停产。1971年全市掀起拾、献砖活动,流行口号称“地上拾尽、土里挖尽、水里捞尽”。该年,全市群众拾献砖400万块。与此同时,市革命委员会、市人防领导小组动员全市军民做战备砖坯委托窑厂代烧;有关部门试制了煤渣砖。1972年后,工程被复材料由国家每年按计划指标提供,再由市人防办公室根据各单位的年度工程计划下拨,省、市建筑、物资部门供应。历年都有项目实际用量突破计划指标。1973年,由巢县、凤阳等地调运来肥的大量片石代替红砖使用,效果很好,但成本太高。1978年,市人防办公室利用工程经费协助兴建了红旗砖块厂、大兴集水泥厂,生产规模较前扩大。1978年后,材料供应紧张局面有所缓和。
材料仓库
1972年市人防办公室曾于六安路59号、合肥市第六中学西北角建人防工程材料仓库。1974年时,又租用团省委一块地皮建临时仓库。三处总面积约1100平方米,主要存放“三大材”及各种专用设备、材料。1976年全部迁至北郊张洼路,占地9亩,建筑面积1871.6平方米,露天货场2919.15平方米,总库容量3743.2立方米,并设有汽车库等。仓库设主任1人,保管员、门卫6人,隶属市人防办公室材料设备科。1984年后设事业编制10人。近年来,材料设备科多次对仓库物资进行清查,多余或闲置的物资并设备,根据省人防办公室有关精神,实行降价处理,同时开展库房出租业务,提高经济效益。
上一篇:第五节 防空通信
下一篇:第七节 平战结合利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