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八章 军地关系

第四节 人民军队

民国24年4月初,由孙仲德、张如屏率领的皖西游击大队进入鄂豫皖苏区,找到中共皖西特委书记徐成基及其领导的红军主力部队246团,并协同该团就地消灭敌军一个连。随后,246团派出一支部队配合皖西北游击大队打回皖西北,从舒城打到合肥地区,消灭了一些反动民团,缴获了不少装备和物资;同时,发动群众分地主的粮食,使群众得到很大利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民群众真诚地支援和掩护红军游击队。民国23年上半年,国民党军队抓了马村200余名群众,强迫他们自首,保证不再帮助游击队。结果除2人外,大部分群众宁可受尽折磨,也不和国民党当局合作。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4支队7、8、9团和以后的江北游击纵队及第2、第7师部队经常在合肥地区活动。他们以坚决抗日、积极对日作战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当时合肥地区匪患严重。日军占领合肥期间,收编土匪组建伪军,更使合肥人民雪上加霜。新四军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先后歼灭了合肥地区几股最大的汉奸土匪队伍,消灭瓦解了许多小股土匪,减少了人民群众的苦难,因而大得人心。在战斗间隙里,新四军主力和地方部队积极帮助地方党建立政权,发展武装,发动人民起来抗日,主动帮助群众栽秧割稻,挑水担粪。人民群众见了自己的队伍到来,总是一拥而上,烧水做饭,问长问短,尽力照顾部队。有时开军民联欢会,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时常是台上同台演出,台下谈笑风生,军民关系极为融洽。在人民军队遇到危险时,人民群众千方百计保护自己的子弟兵。民国32年,国民党顽固派保安第6团,将桥份叶村和坎子叶村的群众抓去13人,以“通匪”为罪名对其严刑拷打,逼问新四军的情况。这些群众宁死不屈,无一人招供。民国33年6月,新四军2师巢北支队在肥东大横山被敌包围。二大队教导员丁植民率30多人从桂系军队的包围中突围出来,正行至大横山下靠山陈村附近,小山那边有一连敌人正向山顶运动。双方被小山挡住视线,均未发现对方。此刻,一位挑粪的年轻妇女在高处看到这危急状况,连忙向新四军示意改变行进方向。当敌登上山顶发现新四军而开枪射击时,新四军已脱离险境。巢北支队的通讯员胡帮富在大横山掩护部队撤退时负了重伤。当地农民发现他是新四军战士,不顾周围都是凶残的桂系军队而冒着生命危险,把他救回家藏起来,为他包扎伤口,喂水喂饭。几天后,8位农民抬着胡帮富在敌占区走了六、七十里,于第二天上午将他送到青龙厂巢北支队司令部。合肥地区的人民群众还积极为新四军送信、带路,为新四军保守秘密。正是与人民群众的这种血肉关系,才使新四军在合肥地区日、伪、顽三方夹击的险恶环境中,不仅生存下来,而且越战越强。
解放战争初期,主力部队撤离合肥地区。地方武装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站稳脚跟,坚持对敌斗争。1949年1月,合肥及附近地区相继解放,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合肥人民积极拥护新生的人民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支援解放大军渡江作战运动。合肥设立了华东支前委员会的办事处,市和县均成立支前司令部,数十万合肥人投入了支前活动,为大军渡江作战做出大贡献。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在给毛主席的报告中提到:“江北各地党政和人民努力支前,特别是皖北新区尽到了超过其本身能力的努力,尤属值得赞扬。”总前委常委刘伯承司令员也说:“尤其六安、合肥到安庆道上的民工,海潮似的日夜运送军粮,沿江居民省出自己的粮食给军队吃,他们贡献大,感人极深!”
1949年1月以后,准备渡江的解放军云集合肥地区,他们热爱人民,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给合肥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邓小平和陈毅住在肥东撮镇瑶岗村主持渡江战役总前委工作时,一次听到几位起早送公粮的农民对筹集粮食颇有微辞,当即策马撮镇收购站查明原因。原来,一名收粮的部队军需人员是淮海战役才解放过来的原国民党部队军需官,旧军队恶习一时难改,对交粮农民态度不好。邓小平和陈毅亲自调整收粮程序方便农民,并批评该军需人员说:“……人民群众省吃俭用,从牙缝中刮下粮支援渡江大军,我们感谢都来不及,怎能马马虎虎,甚至处处刁难呢?……”1949年4月25日总前委要离开瑶岗,陈毅叫来警卫员,问他损坏房东的扁担赔了没有。警卫员答:“房东不收”。陈毅掏出四千块钱(旧币),叫警卫员立刻交给了房东。这件事使房东王世兴一直没有忘怀,连连称赞人民军队秋毫无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先后驻过合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战争年代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把拥政爱民作为军队工作的大事,年复一年,常抓不懈。1950年1月,合肥城防司令部结合春节爱民活动,进行了专题拥政爱民教育。这支部队在3年中,连续进行拥政爱民、遵纪守法、城市工作纪律教育,积极救助灾民,参加助民劳动,参加公益活动,受到了人民的好评。驻肥东某油库部队,自1956年组建起,对干部、战士进行拥政爱民教育从不间断。常年担负合肥市警备执勤任务的合肥警备区(合肥军分区)十分重视拥政爱民。党委、支部有专人分管群众工作。各级均设群众工作小组,并把群众工作列入党委、支部的议事日程,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参加合肥市历届人民代表大会的驻肥部队代表团,都把沟通市人大、市政府和合肥各界人民与部队的联系,做为军队人大代表的首要职责。
从50年代起,每年春节前后,部队都要检查群众纪律,走访驻地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征求意见,化解隔阂,密切关系,加深感情。地方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亦在春节、“八一”节组团走访部队,慰问指战员,为部队解决实际问题。1972年初,驻肥部队在拥政爱民活动中增添了“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内容。1972年2月1日,安徽省军区首长向驻肥部队排以上干部做了“解放军学全国人民”的报告,全区各单位纷纷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拥政爱民活动推向新的高度。1974年春节期间,驻肥部队共派出36个小组,走访地方78个单位,虚心求教,广征意见。1975年,省军区政治部专门发出了《关于1975年新年、春节期间深入开展拥政爱民活动的通知》,驻肥部队普遍成立了拥政爱民办公室或拥政爱民小组,均由各部队领导挂帅。较大的部队单位与驻地党政机关对口制订(修订)《拥政爱民公约》和《拥军优属公约》。
多年来,驻肥部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帮助人民群众生产建设,积极参加各项公益事业,为人民做好事。在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和生命遇到危险时,部队积极投入抢险救灾,数名官兵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驻肥部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及其他各项纪律,对人民秋毫无犯,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令,虚心接受地方政府的领导和指导。80年代以来,驻肥部队和地方一起开展了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把本地区的军民关系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驻肥部队在拥政爱民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如1981年12月20日,安徽省军区政治部发出通报表彰的驻肥部队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有:省军区司令部维护连、合肥军分区独立营2连、警备团1营2连第八团小组、第105医院护训队,合肥军分区独立营战士潘月龙、李建,省军区后勤部运输连卫生员王俊超,省军区教导大队助理员鞠殿友。
多年来,合肥地区各级地方政府也十分重视军民关系建设,努力做好拥军优属工作(参见《民政卷》)。
参政议政
在非常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曾两次奉命承担合肥市行政管理的责任,非常时期后,再将行政管理权移交地方政府。
1949年1月21日,华东野战军渡江先遣纵队解放合肥,22日即成立了以渡江先遣纵队司令员孙仲德为主任的合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全面负责合肥的行政管理事宜。军管会下设秘书、财政、文教、社会、交通5个处。1月31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先遣纵队组织的合肥市军管会结束使命。2月1日,合肥市人民政府成立。2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江淮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电令,正式成立合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为合肥市军事管制时期之最高权力机关,统一全市军事、行政管理事宜,以代替前临时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命孙仲德为主任,黄岩、宋日昌为副主任。不久,合肥市党政机构逐步健全,军事管制委员会工作结束。军管期间,军管会接受了合肥县国民政府移交的全部机构、人员、物资和装备;划分合肥市三个区、两个直属镇,建立了区、镇级政权;组织城市警备,迅速恢复秩序,为合肥市人民政府行使职能奠定了基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合肥市党、政机关工作瘫痪。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徽省军事管制委员会奉命组织“合肥市工作委员会”,于1967年初对合肥市实行军事管制。
合肥市军事管制工作委员会由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钟国楚、安徽省军区独立1师政委苗扶中,副师长胡景义,参谋长刘清明,安徽省军区独立2师副师长张文治,政治部副主任张志信,后勤部长邓玉标、政委方谦银、合肥市人武部部长孙振华、副部长刘智惠、副政委蒋效农等11人组成,钟国楚为主任。下设革命指挥部、生产指挥部、办公室,全面负起管理合肥市的责任。四个区也由区人武部为主成立军管小组,掌管区级领导权。
在地方党政机关和公、检、法部门全部瘫痪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奉命向各单位派驻军代表。1967年初,人民解放军6408部队机关率数个团,南字124、125、126、151、398部队和省军区独立第1、第2师部分部队,市人武部,各军工厂军代表室,奉命进驻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执行“三支两军”任务(“三支两军”即人民解放军进入地方,实行支工、支农、支左、军事管制、军事训练)。市工作委员会首先对市人委公安局、商业局、工业局、粮食局、物资局、手工业局、邮电局、交通局等8个局和石油库、市银行、省银行、粮食一库、粮食二库、火车站等6单位实行军管。紧接着对各企业实行军管。由于单位多,部队少,不可能平分力量,遂于6月份调整进驻方案:一、抓大厂(党委以上)放小厂;二、适当照顾有较好基础的小厂;三、根据实际情况,能放手则放手,不能放手的不勉强;四、部队集中住宿,原则上以排为单位,个别厂可以班为单位,每连进驻5~6个厂为宜。大型企业和军工企业是进驻的重点。不久,大型企业和军工企业全部实行了军事管制。
1967年4月,根据上级指示和合肥市的具体情况,工委会规定的工作有:“抓阶级斗争;市属中、小学复课闹革命;全市工厂(含长丰县)‘抓革命、促生产’;全市(含长丰县)生活保证、市场供应、群众工作和民兵工作”。在“抓革命”方面,开展了阶级斗争、造反派大联合和人民解放军支左部队、造反派、革命干部“三结合”的工作;在“促生产”方面,迅速组织成立了各工厂生产领导班子,命令工厂坚持8小时工作制,落实国家下达的1967年度生产计划,尽力维持国计民生的正常运行。当时合肥局面极为混乱,武斗时有发生并有升级的趋势。合肥市工作委员会于1967年7月6日发出合军工(67)33号文件,要求“造反派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绝对不能开枪;军管单位和军代表有缺点、错误,应尽快向群众公开,高姿态、实事求是地检讨;部队应劝阻群众武斗,当制止不住时,千万不要介入”。
1968年4月3日,合肥市革命委员会成立,由59名委员组成,其中李全贵、孙振华、郝一针、刘智惠、刘新增5人为军队委员。李全贵为合肥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合肥地区形势趋于稳定后,人民解放军“三支两军”人员于1969年下半年大部撤出,少数人员于1977年7月全部撤出。
人民解放军对合肥实行“三支两军”是在非常情况下采取的应急措施,对迅速稳定合肥局势,制止武斗,恢复生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在“文化大革命”全局性的错误下,“三支两军”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消极后果。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公安、武警驻合肥部队,作为人民的组成部分,组团参加了历届合肥市人民代表大会,对合肥市的大政方针发表意见,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向政府和人民代表汇报驻肥部队执行政府方针政策情况,就市人民武装系统所做的兵员动员、民兵、人防战备等项工作向政府和人民代表做汇报和说明。
1954年7月22日,合肥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开幕。驻合肥军队、公安部队代表赵振山、洪光等10人组成解放军代表团出席会议,占代表总数的5.88%。在这届大会的二次会议上,合肥市兵役局赵振山代表向大会作了《关于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草案情况的报告》,就如何在合肥市贯彻《兵役法》,实行义务兵役制等问题,向与会代表做了说明。洪光代表全体驻肥部队向市人大汇报了参加合肥市抗洪救灾、拥政爱民、市政管理、绿化、交通安全等项工作的情况。二次会议还通过了《关于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决议》。市兵役局长赵振山、政委丁继哲当选为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公安总队机关代表提出第181号“加强密切军民关系”的提案,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拥军教育,以期长期发展军民关系。公安部队还就加强街道管理问题,提出第180号“为避免街道发生伤人事故”提案。
1956年10月,合肥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驻肥部队王爱棠、杨秀兰、余路迅等10名代表组成解放军代表团,占代表总数的3.84%。市兵役局长赵振山当选为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在会上就征兵、预备役人员登记、管理以及人民武装工作向大会做了介绍发言。洪光代表驻肥部队发言,内容为:支持市政府工作报告;汇报执行市政府提出的九项任务(号召)的完成情况;表明继续拥护政府、执行政策的决心。在二届大会数次会议上,部队代表还就市政建设、卫生管理、军产归属、复员军人安置、军官家属就业、支援农业、加强公职人员政治教育等问题提出29个提案,为历届会议最多的一次。上述提案均由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认真处理。
1958年10月29日,合肥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驻肥部队代表冯玉璞代表部队发言,表态支持政府工作报告,汇报在拥政爱民工作中,支援工业、农业生产建设,执行政府政策方面所做的工作。市兵役局雷前彬副政委,就1958年的兵役工作、民兵工作向代表做了介绍。市兵役局长赵振山当选为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1961年12月以后,驻肥部队代表出席了合肥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历次会议。市人武部长金仕华向全体代表介绍了民兵、兵役工作。驻肥部队代表还就市政建设、交通管理、粮油副食供应点设置、退伍军人安置、部队医院副食供应等问题提出8个提案。金仕华当选为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1963年10月31日,驻肥部队王爱棠、王春法等组成部队代表团,金仕华、傅守本、漆德庆作为市区选出的军队代表,参加了合肥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市人武部长金仕华向市人大代表汇报了1963年人武部的工作情况。军队代表就商业网点的布局提出了5个提案。金仕华当选为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1965年12月,驻合肥部队代表团出席合肥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市武装部长孙振华就全市民兵大比武情况、“四清”和民兵工作“三落实”相结合情况、民兵形势战备教育情况、民兵军事训练情况向代表做汇报,还就合肥市反空袭斗争的准备工作向代表做介绍和说明。孙振华当选为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由于“文化大革命”动乱,合肥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未能召开。
1980年1月25日,合肥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驻合肥部队5人组成解放军代表团,占代表总数2%。合肥警备区司令员林华春当选为市人大副主任。这届是打倒“四人帮”后第一次召开的一届代表大会。林华春在会上作了《关于革命烈士郭俊同志英雄事迹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向郭俊同志学习的决议》。驻肥部队代表团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要加强民兵工作份量和应强调持续开展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工作的意见。军队代表还建议市政府加强对青少年和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开展革命理想、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军队代表还就改善合肥市郊区交通状况、解决部队子女入学、转业干部住房、建立征兵招飞体检站问题提出了7个提案。合肥警备区政治部还受市人大委托,协助省军区政治部办理了有关部队的第566号提案,并将办理结果转报市人大。
1983年7月,合肥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开幕,驻肥部队5人组成代表团出席。合肥军分区司令员干体发当选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驻肥部队代表就市场管理、部队副食供应、市民卫生保健、社会治安、部队干部子女退伍安置、部队干部家属安置等问题,提出9个提案。
合肥市驻军的人民武装系统还派出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合肥市历届委员会、市政协委员会,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拥政爱民
合肥解放后,先期驻扎合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进城部队“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建国后,驻肥部队严格执行政府的各项政策法规,一如继往地遵守群众纪律,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
爱民1949年1月24日,家住中山东路的居民盛少宽老汉,因借居的房屋遮不住风雨,全家正在受冻。住在附近的几名解放军战士见状将他一家老小让进了部队暂住的房屋,而自己带着背包搬进了盛老汉住的四面透风、屋顶漏雨的破屋子。盛老汉感叹道:“人说解放军爱护老百姓,这回亲眼见了。”解放军某班在二区居民王克海家里,有一次烧饭借了王家5斤草,王家坚持不要还,但班长坚决地还了。王家的邻居家两张旧席子被军马啃坏了,部队立刻赔了3万元(旧人民币),还到区政府打招呼,说这是群众纪律,请地方干部向群众好好解释。三区菜市街有3间茅棚住了6户人家,一次解放军南下支队的军马撞坏了茅棚,该部当即赔偿4万元(旧人民币),并解释道:“这是我们从伙食费中抽出的,不够赔,再给你们添些草。”在部队的坚持下,居民收下了钱物。驻肥部队开拔前,总是把曾住过的家家户户打扫得干干净净,毫不马虎。居民朱吉平说:“解放军来了,大人小孩个个喜欢,这真是我们自己的队伍!”
1950年,合肥城防司令部根据华东军区颁发的《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工作通则》,针对部队进城后少数干部战士出现的骄傲自满、违犯纪律的倾向,首先在党员中进行遵守政策纪律和城市工作知识教育。5月下旬,34名党员骨干参加了为期3周的政策、纪律训练班,经结业考试总评得85分。5月31日,城防司令部召开营以上干部扩大会议,决定党委成员分工抓典型连队,推动全部队;将严重侵犯群众利益的党员开除党籍,送交军法部门处置。
1966年6月,市人武部增辖合肥市大队。该大队分布全市执行警备任务,并经常野营训练,与人民群众接触广泛。市人武部极为重视部队群众纪律教育,如规定部队到农村驻训、拉练,撤离前均要做到“五不走”,即“水不挑满不走、地不扫净不走、借东西未还清不走、损坏东西不赔不走、未征求群众意见不走”。1973年冬,市大队二连野营训练中夜间转移,炊事班借用宿营地群众一灯煤油忘了付钱,第二天早晨发现后,立即派人专程往返25华里将钱付清。1974年3月,市大队五连野营训练,每到一地,均热情帮助群众生产劳动。在西山驿公社林庙大队,他们和社员共同采石130立方米,修建了一座长10米、宽5.2米、高5.5米的石桥,被当地群众称为“军民桥”。5月,该地突遭暴风雨袭击,紧要关头,全连主动出去加固群众住房,部分同志上房顶用身体压住房草,使40余间草房免遭损失。林庙大队的群众叶大伯说:“过去,日本鬼子进村烧房子,国民党军队进村抓丁派款;现在,解放军进村帮我们生产,做好事,真是人民的好军队。”
市大队的各个连队每年轮番到农村驻训,人民群众象战争年代一样热情地照料子弟兵。部队每到一地,都受到人民群众和地方干部的热情接待。他们为部队腾房子,筹铺草,烧开水,洗衣服,当向导。1974年部队到长丰县朱岗驻训,群众冯大妈为部队腾房子烧开水忙了半天,夜里还起来给战士盖被子。2连1班的房东昂大妈养的两只下蛋鹅常在夜里大叫,昂大妈为使战士们休息好,干脆把鹅杀掉;还把自家的新被子盖在战士们身上,使战士深受感动。部队驻肥西县吴小郢村时,房东钱昌定大伯得知卫生员夜里去合肥取药,担心他迷失方向,便悄然起床尾随卫生员出门。凌晨4时,卫生员果然迷了路,钱大伯立刻上前为他指明方向。为此,钱大伯往返走了近30里夜路。
驻训期间,部队与驻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1974年,市大队5连返回合肥后,驻训地的李奶奶、陈大娘、叶大妈还结伴来合肥看望该连干部战士,象慈母一般地手把手地教战士补衣服、喂猪、种菜,给子弟兵带来温暖。历年担负警卫任务的公安部队、武警部队、人民解放军内卫部队把文明礼貌执勤做为警卫工作中常抓不懈的一件大事。1978年,合肥市大队担任省委、省革委、稻香楼宾馆、省广播电台等部位警卫执勤的连队,主动与被警卫机关协调一致,用广泛宣传门卫制度、上门征求意见、为机关排忧解难做好事等方法加强彼此的联系与理解,加深友谊,使全年发生争执纠纷的次数大为减少。
在与地方有关部门交往中,部队方面多能本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遇事讲风格,妥善处理问题。1976年,合肥警备区奉命将原拨给使用的办公楼交还给省民政厅。移交前,部队维修了门窗、水路、电路,使灯亮水通,门窗玻璃无损。室内外干干净净。1982年11月,合肥军分区奉命向省公安厅移交军分区独立营。为妥善办好移交,军分区以“把方便留给地方部门”为宗旨,采取了十二项措施,由主要领导带3个工作组深入连队,做干部战士的思想工作,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除按规定一件不少地移交装备、器材、营房、葶具外,还派出木工制做维修各类营具348件,派出军械人员普查维修武器392件、摩托车3辆,拨发福利费1500元,并将列入移交的分区招待所内住的12户在职、休息干部全部搬迁,还解决了3名干部的家属随军问题。以公安厅徐副厅长为领导的接收小组,对部队的移交工作非常满意。
每年春节前夕,驻合肥部队均按惯例到驻地党、政、群机构、企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征求意见,检查部队执行群众纪律的情况。仅合肥警备区于1974年2月就组织了15个群众纪律检查组,分别到150多个单位进行慰问,并检查部队执行群众纪律的情况,维护军民团结。
拥政1949年合肥解放初期,合肥城防司令部队除了完成警卫首脑机关、维护社会治安、清剿郊县土匪的军事任务外,还以较大的力量配合新成立的合肥市人民政府清查敌人档案和房产物资,协助金融机关兑换钱币,动员商店、工厂、学校复业复课。由城防司令部协助接管的有耀远电灯厂、新生棉织厂、基督医院、商用汽车公司、省立合肥中学等14个企事业单位。
1955年1月,合肥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市兵役局按市委的部署,做了四项工作:一、动员全体干部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人均写信1封,最多的写了3封。助理员方豪家住在城镇,有10多亩地因父母年老无劳力而出租,经方豪动员,他父母将所有的地交给了农业社。二、发动民兵参加合作化运动,动员郊区15个乡队、39个中队的民兵干部带头加入互助组、合作社。市兵役局长赵振山率局14名干部战士,带领郊区2400名民兵组成农业合作化突击队,参加了合肥市铁路专用线、董铺水库、四里河水库及市青年路、金寨路的兴建工程。市兵役局抽出7名干部直接参加郊区办社工作。1957年10月,第二政委雷前彬率25名干部战士到郊区新华农业社第11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三、响应团市委号召,购买85本价值70余元的书籍赠送给农业社青年。四、为建设拖拉机站捐款887元,为农业社生产集资(借款)1032元。据统计,驻合肥各部队为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仅向拖拉机站捐款一项,1956年一年的捐款金额,就相当于1956、1957两年任务数的85%。各部队赠农业社双轮双铧犁34部,送人畜肥28万余斤,帮助办农村俱乐部和图书室6个,帮助培养乡村保健员6名,架设乡社间电话线70里。在完成政府分配的公债购买任务方面,驻合肥部队1955年完成任务数的204%;1956年任务比上年增加一倍,仍完成任务数的144%。
1956年10月29日,在合肥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解放军代表团代表、第6步兵预备学校政治处主任洪光代表驻肥部队表示:一、传达人民代表大会精神,鼓舞部队士气;二、加强警备治安和政法教育,使每一个军人严格执行政府法令,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三、号召部队继续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资金;四、继续支援农业合作化运动及农业生产,宣传合作化的好处,帮助合作社生产,促进文化、卫生、福利事业发展;五、按照政府规划,积极参加绿化市区、整顿市容工作,进一步贯彻除“四害”方针。
1957年,合肥驻军响应市政府号召,购买公债42355元,自愿借款帮助农业社38679元。1958年认购公债和借款支援工业共112279元。在参与整顿市容工作方面,合肥驻军清除垃圾246200多斤,铲除杂草73000平方米,清挖阴沟867米,消灭苍蝇、蚊子、老鼠共814690只。以后历年均做了大量工作。
植树造林,绿化城市,是合肥市人民政府历年推行的方针。驻肥部队在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部署下,积极参加市政绿化植树。1954年,驻肥部队在市区和郊区植树210000株,1955年冬季植树300亩,1956年春季植树160000株,1958年植树154500株。进入80年代以后,合肥的市政建设飞速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合肥驻军在这项大的系统工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至1985年,共为城市绿化工程植树135789株,植草坪2332平方米。其中安徽省军区机关植树15000余株;炮兵技术学院植树10000多株,植草坪2000平方米;电子工程学院植树50000余株;省武警总队驻合肥部队投入绿化劳动日1082个,植树219995株,栽草坪332平方米;第105医院植树4120株;合肥军分区植树累计20238株;汽车第31团植树14436株。此外,合肥军分区动员民兵积极参加植树造林。1984年3月12日“植树节”,合肥民兵在各级人武部门组织下,共植树1500余株;合肥手表厂民兵还营造了“民兵林”。
驻肥部队认真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成绩名列前茅。合肥军分区部队自1977年以来,连续9年计划生育率达100%,分别被评为区、省、国家级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合肥炮兵技术学院配备计划生育专职干部,落实各项措施,于1982年分别被评为安徽省和合肥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学院卫生部门支援地方做节育手术400余例。第105医院于1978年被评为合肥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1977~1985年该院多次组织计划生育小分队,在地方政府的安排下,赴合肥郊区、长丰等县农村,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累计做节育手术1870例。第104医院、省武警总队医院也经常应地方政府要求,组织计划生育小分队赴农村开展工作。
为维护政府的权威,部队在执行政策时顾全大局,不讲条件。1969年9月,合肥市人武部接收了原安徽省委组织部已下马的红光耕织厂,组建第209厂。经3年建设和经营,209厂已拥有188万余元固定资产、12000平方米建筑、400台设备、452名职工,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72年8月,根据有关政策,合肥警备区在20天内将该厂交给市政府。1970年合肥警备区在原市人武部基础上组建。因编制人员机构增加,办公用房不敷使用。省市领导指示将民政厅办公楼、市人委招待所、市射击场、省商业干部学校等房屋拨给警备区使用。1972年,中央发文件要求部队交还地方房屋。合肥警备区立即决定将上述9299.89平方米房屋全部退还地方,并克服困难,陆续交还。
1978年12月,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合肥驻军闻风而动,以实际行动支持。1984年,党中央发出关于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1号文件。肥东县人武部政委张昌柱立即带领干部下乡,向基干民兵宣讲。他们调查研究,因势利导,帮助民兵制定致富规划,引导基干民兵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勤劳致富。桥头集乡65名基干民兵制定了家庭生产翻番计划。合肥军分区政治部迅速向各区县转发了肥东人武部的经验,于1985年组织三县一郊武装部干部和郊区各乡专武干部32人赴江苏镇江和安徽来安,学习那里人武部组织民兵勤劳致富的方法;并总结推广了肥东店埠和肥西官亭民兵办厂的经验。长丰县人武部组织广大民兵共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387期,受训民兵12149人次;发展各类专业户2390户,其中万元以上户110户。肥西县人武部抓了民兵“经济联合体”、“专业户”、“育才中心”三类典型;派出干部35人次下乡调查研究,并举办各种技术讲座143次,参加者15000人次,使民兵成为发展生产的带头人,有2480个民兵家庭成为专业户,建立以厂(场)养兵的经济实体14个、各种经济联合体93个。到1985年上半年,全市民兵办厂工作由点到面发展,“两户一体”达13852户。
附:《拥政爱民公约》
为了发扬我军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促进经济上实行进一步的调整,政治上实现进一步的安定,同心同德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根据党中央和三总部的指示精神,结合我区部队的实际情况,对1980年《拥政爱民公约》,修订如下:
一、要经常进行拥政爱民教育。各单位要结合干部战士在军民关系上的一些思想反映,认真组织学习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三总部关于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指示,并利用新年、春节、“八一”等重大节日以及新兵入伍、老兵退伍等时机,定期进行拥政爱民的思想教育,使大家牢记我军宗旨,端正为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树立学人民、爱人民、为人民的观念。要虚心地向地方干部和群众学习,积极主动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做到有利于人民利益的事尽量去做,不利于人民利益的事坚决不做。要为国家分忧,体谅地方的困难,不向地方提出不适当的要求。
二、要谦虚谨慎,自觉地尊重地方党、政、群组织。警备区和县、区人武部,要切实贯彻执行上级军事系统和同级地方党委的双重领导制度,密切同地方党委的关系,主动向地方党委请示汇报工作,当好参谋,围绕中心搞好民兵建设。对地方党委和政府发出的有关规定和号召,要积极响应,认真贯彻执行。与地方党、政、群组织之间,要讲团结、讲风格,遇到问题,要宽人严己,多讲对方的优点,多做自我批评,妥善解决。执勤连队要自觉地尊重地方有关部门的领导,接受业务上的指导,主动搞好团结。
三、要教育干部、战士模范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府的法律、法令,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房产土地管理、集市贸易、商品供应、保护名胜古迹、少数民族等有关政策规定。组织部队和民兵训练时,要注意爱护群众的庄稼、爱护国家园林树木、保证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人民财产不受损失。要尊重地方群众的风俗习惯,讲究文明礼貌,遵守社会公德。战士在服役期间必须严格遵守总部规定,不准与当地女青年谈恋爱。新干部也要正确处理好恋爱婚姻问题,防止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四、要履行革命军人的职责,保护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担任警卫任务的分队,要保持高度警惕,确保首脑机关和重要目标的安全。要积极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分子的破坏活动。遇有地方发生险情、灾情或意外事故,危害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时,要挺身而出,积极抢救,要教育全体干战特别是驾驶人员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行车,严防各种车祸。在组织部队和民兵训练时,特别是射击、投弹、爆破等训练,要严密组织,确保群众安全。一旦发生伤人事故,要及时抢救,并会同地方有关单位按照政府规定,妥善处理。
五、要积极参加和支援地方社会主义建设。根据三总部《关于军队参加和支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规定,结合实际,订出相应的措施和规划,具体安排落实。县、区人武部可结合深入工厂、农村,参加工农业生产。警备区机关和独立营等单位,可组织参加一些工厂企业单位或附近社队的义务劳动。也可根据挂钩单位的需要,及时给以人力物力支援。
六、要本着既安全保密,又照顾群众利益的原则,处理好驻地军民关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在露天场地放电影时,要尽可能照顾群众观看,维持好秩序。担任首脑机关警卫的分队,要按照部队和地方有关规定执行。对不遵守规定,擅自或强行进入机关的群众,要坚持耐心说服教育,必要时可请地方有关部门处理,防止发生纠纷。农场、教导队、仓库、修械所,要与驻地附近群众搞好关系,对附近社队提出的合理要求,有条件的尽可能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应解释清楚。
七、要加强对家属子女的教育,使他们保持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不搞特殊,模范地执行政府的政策、法律、法令,遵守所在单位的各项规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八、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拥政爱民工作的领导。各单位党委、支部要把拥政爱民作为部队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结合新年、春节、“八一”等节日和平时工作任务,采取走访、座谈等形式,检查拥政爱民的情况,向地方有关部门和单位征求意见,听取批评,发现问题,领导同志要亲自出面,及时纠正,妥善处理。同时还要大力表扬拥政爱民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
以上公约,望全区干部、战士自觉遵守,模范执行,并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落实本公约的措施,经常检查执行情况。
中国人民解放军合肥警备区
1981年1月30日修订
参加公益活动
解放初期,由于战争和天灾,人民生活十分贫困。1950年1月2日,合肥城防司令部干部战士响应皖北生产救灾委员会关于为宿县专区灾民募捐的号召,决定从当日起至3月底,机关每人每天节省口粮1两,连队每人每天节省口粮半两,用于救灾。许多伙食单位把三餐改作两餐,以稀代干,把大米换成杂粮,与山芋、豆饼、野菜混吃,节省了许多粮食救援灾区。5月下旬,城防部队响应全国总工会救济失业工人的号召,决定每人节约1斤米救助失业工人。6月,又响应皖北军区政治部的号召,每人再捐献1斤大米,救济上海失业工人。七连战士马常法听到号召后,将自己5、6两个月的津贴15900元(旧人民币)全部献出。他说:“我是共产党员,仅有的这点钱,表示我对工人兄弟的一点心意。”8月1~6日,部队再次掀起向淮河流域灾民捐献热潮,共献出衣服1200余件、袜子96双、鞋子71双、毛巾250条、白土布47幅、人民币131000元(旧人民币)、银元3块。
1954年合肥遭遇水灾,市政府号召党政军机关生产救灾,驻合肥各部队共开荒237亩9分,产粮11120斤,为救助灾民出了力。1956年10月上旬,各部队再次募捐救灾,共捐款3200多元、大米4900余斤、衣服2440余件。1957年,各部队开荒生产2522亩,节约粮食34016斤、煤108532斤,减少国家供应粮食51157斤。1961年自然灾害期间,合肥市人武部将数年征兵中节余的粮食10000多斤全部上交。1963年,驻合肥部队生产粮食十几万斤支援灾区,向国家交售粮食30000多斤、饲草20000多斤。
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合肥驻军积极响应。合肥警备区市大队(独立营)干部战士,广泛接触人民群众,为警卫单位、驻地群众、过往旅客排忧解难,所做好事不胜枚举。
合肥饭店厨师韦朝庭的独子韦章友1979年在对越还击作战中牺牲后,韦大伯夫妇得到儿子的同乡战友、某部指导员胡德平的悉心关怀和照料,也得到驻合肥部队指战员的关心。第105医院护训队83级4班8名女学员,长期坚持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上门为二位老人服务,给二位老人以很大的照顾和安慰。为此,8位女学员被省、市政府誉为“烈属周围的先进群体”。护训队其他班级与合肥市三孝口粮站和菜场挂勾,每逢节假日前去帮助售货,打扫卫生。市政府简报以《编外营业员》为题登载了她们的事迹。几年间,该护训队有41名学员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
自1981年2月起,全国开展“五讲”“四美”活动。驻肥部队积极参加,做了许多工作。是年,安徽省军区机关和驻合肥部队,先后组织3100名干部、战士,5次参加打扫公共场地、清淤排障、美化环境活动。元旦期间,省军区副司令部尹福元、合肥军分区副司令王忠敬、警备团政委李风才亲领部队走上街头维护交通秩序。1981年12~次年2月,合肥市流动人口陡增,公共汽车格外难乘,省军区组织所属驻肥部队,每天派出120名军人,到合肥市比较拥挤的街道和公共汽车站执勤,维护秩序,扶老携幼。炮兵技术学院轮流派出1000多人次,在长江路沿线公共汽车站维持秩序1个月。
1982年1月,电子工程学院学员凌文斌在蜀山公社双墩大队洪小郢生产队作社会调查时,了解到残疾社员汤兴成同80多岁的老母生活在一起,困难很大。于是他每到星期天,步行七、八里路到汤兴成家挑水种菜,打扫卫生,修理房屋。其后,学院的47个学雷锋小组也象他们一样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到附近的小学修路,打扫卫生;到周围的生产队义务理发,助民劳动。
1982年1月,省军区司令员余光茂、政委熊玉坤带领机关和部队、医院战士970人上街做好事。省军区16名部门以上领导到包河公园、街道植树,打扫卫生。4月,在合肥市建设长江路文明一条街活动中,省军区每天派出15人,历时半个月,在长江路上配合有关部门向群众宣传、教育、维持交通秩序。1983年1月,合肥大雪,省军区驻肥部队派出2300多名军人,到合肥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扶老携幼,维护交通安全。电子工程学院派出汽车33台次、人员1857人次,清除主要街道积雪,1984年国庆35周年之际,炮兵技术学院派出200余名学员协助公安干警执勤,维护街头联谊活动的安全。1984年和1985年春节前,合肥均降雪。炮兵技术学院组织干部战士,分别到三孝口至五里墩一线及合肥火车站铲除积雪。合肥社会福利院是专门收养残疾人和孤儿的机构,远离市区,炮兵学院汽车队出动人力、物力,清除垃圾、填坑铺路、疏通水沟、植树种菜、修建花园,使福利院面貌焕然一新,连续两年被合肥市评为“文明单位”。驻肥东某油库部队为支援驻地龙泉小学办学,提供资金累计5000元,支援钢筋、水泥、木材、运力;为支援桥头集中学办学,提供资金2000元、砖瓦5000块。
合肥地区有军队系统的干休所共8个。多年来,在干休所离职休养的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军),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合肥地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余热。从50年代起,干休所的老革命经常应大、中、小学、厂矿、机关、社会团体的邀请,前往各单位讲革命斗争史,讲传统,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革命下一代树立革命的人生观。80年代初,省、市均组织“关怀下一代协会”,军队离休干部积极响应。安徽省军区合肥第一干休所的老红军黄锦思、王益华、王敏学被聘请为“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协会”理事。1929年入伍的老红军黄锦思,离休后经常到学校、工厂、农村、机关讲革命传统,凡有单位请他作报告,尽管有时身体不太好,只要没有倒在床上,他照样出去讲。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10年内他报告了450多场,有27万人听后深受教育。70年代末,一些学校秩序较乱,少数学生打架斗殴,小刀子随身带。黄锦思闻讯忧心如焚,一方面向合肥市有关部门呼吁采取措施,一方面奔走在十几个学校之间,对孩子们进行教育。一次在46中做报告后,有50多名学生交出了匕首。省建一公司子弟小学有30多名留级生不求上进,有的连留3年,老师急,家长气。黄锦思闻知后,利用学校暑假期间,不顾自己70高龄,每天冒着酷暑跑一两个学生家逐个谈心帮助。新学期开始后,这些后进学生均有明显进步。黄锦思还为报刊撰写有关教育下一代的文章数十篇。安徽省教育厅授予他“优秀校外辅导员”称号,共青团中央还特邀他参加全国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军民共建
1983年3月8日,安徽省军区、炮兵技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和武警安徽省总队与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政府联合成立“合肥地区军民共建精神文明领导小组”。省军区副政委张林元为组长,合肥市委副书记丁之、副市长伊良辰、魏瑞峰、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钦为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还有炮兵技术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王士豪、电子工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李学恒,合肥军分区副司令员武万万等。军地有关人员组成了“共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上层统一组织和基层自行安排相结合,重大节日和平时相结合,集中使用力量和小组骨干活动相结合”的精神,共建办公室积极地开展活动。到7月份,全市参加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的单位70个,其中驻军单位12个,地方单位58个。所做工作主要为开展军民“结对子”、交朋友活动,互帮互学。中市区人武部与合肥百货大楼糕点柜组建立了合肥第一个“军民文明服务柜台”。部队干部除了积极参加各项服务工作外,还与柜组售货员“结对子”交朋友,协助百货大楼党组织做职工的思想工作。在部队帮助下,柜组8位同志安心工作,认真改变脏、乱、差面貌,服务态度明显好转,每日营业额由600元左右上升到1300元左右。炮兵技术学院一系三中队二区队与合肥饭店挂钩,每周六、日上午组织20~30名学员到合肥饭店服务。合肥饭店为炮院培训了一批厨师。两个单位的团支部联合成立“五讲四美青年服务小组”,共同开展便民服务和送温暖活动。警备团工兵连和三十五中挂钩后,为学生开放了图书室、娱乐室,并派出一批校外辅导员,帮助学校建立修理、理发小组。三十五中为战士们举办了书画展览、开设党史、近代史、科学文化知识讲座。此外,军地双方还开展了军民共建长江路文明街活动,为民服务送温暖活动,帮助后进青少年和失足青少年活动。在军地双方共同努力下,参建单位的精神面貌改观,各项工作均有起色。
1984年1月17日,合肥地区军民共建精神文明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二次会议,总结经验,找出薄弱环节,提出要求。自开展共建活动至这次会议召开时,在68个“共建”点中(其中工厂15个、商店7个、学校18个、村(队)14个、其他单位14个),已有近四分之一的单位取得明显成效。部队还积极协助地方开展建设文明墙、文明街、文明院、文明店、文明厂、文明村活动,参加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等多项公益劳动;地方热情帮助部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军地两用人材,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炮兵技术学院一系二队与市公交公司二场四队,电子工程学院八○二班与蜀山乡洪小郢村,省武警总队四中队与安庆路18号大院,105医院护训队与西市区三孝口粮店,合肥军分区中市区人武部与市百货大楼糕点柜组,省军区警备团工兵连与三十五中学等“共建”对子成绩显著,分别被评为先进单位或受到上级表彰。凡是军民共建活动开展得好的单位,都出现了可喜变化,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也促进了部队建设,密切了军民军政关系,使军民之间鱼水关系进一步发展。
1984年以后,合肥地区军地共建精神文明活动持续发展,对“共建”的形式有所创新。如组织学生观看军人队列表演,对青年学生进行严格的军训,协助工厂举办讲座等等。是年清明节前夕,合肥军分区机关、东市区人武部与省水泥制品厂共同邀请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王步文烈士的遗孀、80高龄的原省政协副主席方启坤,向团员、青年介绍王步文烈士为革命理想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听者深受教育,使一些后进青年思想有了很大转变。社会福利院的部分青年保育员,受世俗偏见影响不安心工作,找门路想调走,有的对婴幼儿不负责任。炮院车队协助社会福利院对她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宣传优秀护理员的事迹,在团员中开展争当优秀护理员活动,使她们原来不安心工作的安心了,找门路调走的不调了,愿把青春献给社会福利事业。合肥客车修配厂定期为开展共建活动的部队办汽修培训班,帮助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炮兵技术学院派教员为地方共建单位讲授文化课,举办微机培训班、驾驶员培训班。训练部机械教研室帮助自行车厂技校办学,担任《机械制图》、《工艺学》等课程的授课任务历时半年之久。还两次派出教员、干部帮助橡胶公司技校上课,协助技校训练田径队,使该队获合肥市级比赛团体第二名。省军区独立营步兵连与安徽剧院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把剧院建成精神文明的窗口。步兵连指战员经常参与维护环境卫生,使剧场保持一流的卫生水平。有重大演出活动时,部队指战员参与维持秩序,开业半年,未发生一起秩序混乱事故,受到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和市公安局刑警队的好评。剧场工作人员,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提出“做观众和演员贴心人”的口号,推广文明用语,使观众演员均感满意。在接待朝鲜金刚山歌剧团时,朝方领队的副部长说:
合肥军分区政治部会同3个市区人武部在东市区和平路、中市区濉溪路、西市区一路公共汽车站开展名为“两路一站”的建设文明窗口活动,共动员沿路工厂、学校、商店、机关、街道100多个单位,以民兵和专武干部为主力,在3年多的时间里,搬走垃圾360多卡车,填平洼坑50多处,植树1O万余棵,修建花坛100多个,使“两路一站”面貌焕然一新。
到1986年1月合肥地区精神文明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召开时,全地区军民共建点已达119个,其中12个被合肥市政府或区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有的受到部队上级领导机关的表彰。涌现出炮兵技术学院及与其挂钩的合肥火车站、市十七中学、市社会福利院,电子工程学院五队、六队及与其挂钩的宿州路幼儿园、轻机厂子弟小学,省武警总队合肥支队及与其挂钩的骆岗机场、亳州路小学,合肥市东市区人武部及与其挂钩的和平路,中市区人武部及与其挂钩的濉溪路街道办事处,105医院护训队及与其挂钩的三孝口粮店,省军区通信站二连及与其挂钩的合肥自行车厂金冲车间等一批军民共建先进单位。
支援经济建设
1950年上半年,合肥城防司令部指战员在执行警备任务的间隙,分批下乡帮助群众生产。5月23~27日5天中,一营营部和一、三、九连等单位,平均每天共出动百人左右,自带茶饭,早出晚归,分头到城东、东外、张洼、北外等乡村,帮助烈军属、贫困和无劳力的农民生产,共割麦220余亩,插秧130余亩,车水浇地37亩。城防司令部还组织了200余人的帮收大队,在方登藩、程传之两位营教导员的率领下,于5月23日到达大蜀山帮助群众午收,4天割麦、插秧、车水浇地、锄地共452亩。当帮收大队返回时,井岗、大烟等村群众向部队赠送了红旗,并敲锣打鼓热烈欢送。
1950年4月,根据皖北军区开展生产劳动的指示,城防司令部决定开辟大蜀山(当地的公山)为生产基地,抽出4个连队的270人组成开荒生产队,由政治处主任陆光明率领于4月2日进驻大蜀山。经过1个多月劳动,开荒216亩半,并全部种芝麻、黄豆等作物,收成很好。1952年春,城防司令部撤销,上述土地全部无偿移交给蜀山乡政府。
1953年以后,驻肥部队增多,均能适时抽出人力物力支援农业生产。1956年,驻合肥各部队帮郊区农业社抢收抢种、兴修水利、筑路,共投入劳动日7476个。1957年,合肥大旱。中共合肥市委发出指示,要求“抽调一切可能抽调的力量,停止一切可以停止的工作,参加抗旱种麦”。驻合肥部队积极响应。市兵役局25名官兵,在副政委雷前彬带领下,到市郊新华农业社第11生产队支援抗旱劳动3天,共积肥507担,垒土坯9025块,播种作物19.6亩,并对34.8亩的作物实施田间管理,进度快,质量好。该社钱社长说:“如给部队同志记工分,应比整劳力高2分”。群众反映:部队同志自带吃喝,不怕脏累;这样的好军队,我们热爱。驻肥部队在1957年夏季抢收小麦中共出动2140人,割麦2800亩,插秧420亩,车水浇地180亩,施肥4130亩,收获作物370亩。在秋季抗旱种麦中,驻肥部队共出动2331人(其中军官720人),投入劳动日11655个,挑水抗旱23465担,担肥29976担,托土基44525块,抢种麦子5459亩,抢收稻子928亩,收获和种植其他农作物1595亩。
各部队对支援农业生产均有规划。如合肥市兵役局《支援农业合作化规划》规定,“今后每年抽7~10天帮助农业社生产”。1958年,合肥市兵役局及下属的肥东、肥西兵役局,结合下乡配合中心工作,助民劳动共投入劳动日3351个,修水利挖土310方,积肥9787担,收、种农作物438亩。驻肥部队1958年支援工业建设共投入58678个劳动日,收集废钢铁54500余斤;抽调147名军官、601名士兵参加筹办钢铁厂。在支援农业生产方面,共收获农作物4509亩,打麦850亩,施肥104亩,担水抗旱27944担,积肥328520担,填塘运土7630000担,灭虫136亩。此外,1958年7月,解放军0199部队、0200部队、7162部队各派出一支工兵部队共700余人,带32辆汽车、十几台工程机械支援安徽钢铁厂(今合肥钢铁厂)、合肥通用机械厂、合肥铸造厂和合肥矿山机器厂的建设。1963年,驻合肥部队支援郊区农业生产,共投入6000多个劳动日,派汽车帮地方运输153335吨公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合肥地区各级地方机构瘫痪,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军队助民劳动的活动一度难以开展。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形势趋于稳定,部队继续大力开展助民劳动。1973~1977年,据安徽省军区机关直属队、独立2师机关直属队、合肥警备区的统计,他们支援合肥地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共出动劳动日4323个,开挖水渠道69.5立方米,送肥32吨,插秧246亩,收割作物377亩,耕地349亩,施肥33550担,抬土坯5200块,装卸物资1759吨,清理铁路、水沟530米,挖矿渣150立方米,清理垃圾800吨。
1978年夏天,合肥地区旱情严重。为解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问题,7月,政府号召全市人民参加自来水厂及通往巢湖引水渠道的清淤疏通加宽工程。省军区机关先后两次出动1000余人,在司令员余光茂、政委刘耀宗带领下,完成了700米水渠的清淤、加宽工程。合肥警备区出动140人参加清理南淝河河道工程。8月2日,省军区再次派出驻肥部队500余人,在副司令员董毓湘、副政委布翰襄等带领下,支援三十里岗公社修渠施工。1979年,人民解放军三总部联合发文,要求部队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参加和支援地方工农业生产。驻肥各部队都制定了支援地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划。
进入80年代,驻肥部队参加合肥市政重点工程多,智力、技术支援比重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合肥炮兵技术学院参加市五项重点工程建设,共支援机械车辆300多台次,劳动日15000多个,运输物资1000多吨,修理农机具100台件。1980年7月,该院参加抢修合肥东大堤的重点工程,历时11天,出动3300个劳动日,挖掘搬运土方2600立方米,使100米旧堤平均加高1.8米,底宽增至9米,顶宽增至5米。经市防汛指挥部验收,工程质量优,因之受到市政府的表扬。1984年该院圆满完成市政府交给的修建环城公园长155米、宽3米的挡土墙任务,被市政府评为建设环城公园先进单位。1984年下半年,该院承担了修筑东至路柏油路面、南七街心花园、合肥血库的工程建设。是年,该院修理所两次前往姚公乡为农民修理农机具98件、汽车2台、拖拉机1台,用电教设备为地方复制录像片,为市汽车厂研制减震器,为西市区赵岗社办企业研制涂料,为红旗电机厂设计远红外烘炉,为粮食二库设计装配散装粮食仓库自动测温报警系统,为市新技术研究所研制胃电图计算机处理分析系统。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在承担合肥市环城公园一期工程建设中,先后投入劳动日1445个,动用车辆140台次,投入资金6000元,并第一个完成任务,被评为市环城公园建设先进单位,荣获一等奖。在环城公园二期工程建设中,该院在黑水坝段完成76米长的驳岸任务,投入1900个劳动日,车辆230台次,投资8200元,被评为市环城公园二期工程建设先进单位,获特等奖。该院还帮助地方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88人。安徽省武警总队驻合肥部队在成立2年的时间里,支援地方建设58655个劳动日,出动机械车辆326台次,为地方修理机具2700台(件),培训技术人员130人。驻合肥地区海军航空兵某部,为支援驻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与当地联办水泥厂,投资120万元并派出得力人员参加管理。1985年,该厂水泥产量达11000吨。1984年春节前夕,合肥市百货公司从外地调进的一批节日供应商品,因铁路运输紧张,无法进合肥站卸货。南京军区后勤部驻合肥物资站接到求助电话后,开放军事专用铁路线供百货公司使用,全站人员参与卸运,确保节日市场供应。南京军区汽车第31团自1972年进驻合肥以来,支援地方劳动日5975个,为地方运输36096台次,运送人员97522名、物资76110吨,出车行驶3544121公里。1984~1985年为地方培训司机252名。第12军驻合肥留守处,也为支援地方建设投入1200余人次,行车20000公里。驻合肥地区某油库安排助民劳动日10500个,汽车支援地方运输64000余公里。第104、105医院接纳地方医学院校实习生、进修生共1125名。1980~1983年,安徽省军区机关及合肥军分区累计出动4791名人员,先后5次到市政工程工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省军区维护连为支援农村抗旱,架设了3000多米低压输电线路。
提供医疗服务
194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北军区卫生部进驻合肥,开始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1954年,安徽军区第104医院成立。1957年安徽军区第105医院进驻合肥。多年来,这两所医院在完成部队医疗任务的同时,收治了大量的地方患者,并走出门去,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积极为地方群众防病治病,在为地方实行计划生育、建设医院、培训医务人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从1955~1978年,104医院根据政府部门要求或主动派出的各种地方病、传染病防治和抗洪、抗旱、抗震医疗队40余支500余人次,为人民群众治疗35万人次。105医院1966年组织血防队、外科手术大队、治疗队、抢救组共8支30余人,赴农村防病治病。妇产科为地方妇女进行防癌普查1554次。1971年,派出242人参加的26支医疗队,先后去过82个县的乡村,为农民治病14.65万人次,手术1400余次,抢救危重病人164人。1974~1975年,该院组成两个医疗队到驻地附近20个生产队进行巡回医疗,派出血吸虫病防治医疗队赴桐城县农村服务一年。
从1958年开始,104医院帮助合肥市在和平桥一带建立了产院和家庭病床,为肥东县古城公社、庙集公社和肥西县花岗公社建立了医院。105医院帮助肥西五十里庙公社建设医院,就地施教,迅速提高公社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使这个设备简陋的卫生所,发展成能做腹腔手术和拥有30张床位的医院。1959年12月,南京军区“部队卫生部门和医疗单位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座谈会”肯定了105医院的工作成绩。进入60年代,105医院继续对五十里庙医院实行传、帮、带。到1961年3月,该院已发展到75张床位,可开展内、外、五官、妇产、小儿等科业务。70年代,105医院又帮助两个公社建立了医院,帮四个大队建立了合作医疗体系,培训地方进修医生和卫生员628名。1975年以后,3年中共7次派医疗工作队赴农村帮助公社建设医院。
1982年至1985年每年春季,104、105医院和省武警总队医院,都组织医务人员走上街头为民服务。1982年3月,104、105医院共派出170多名医务人员,组成32个医疗小组,先后8次走上街头,为合肥群众看病治疗23000余人次,预约群众看病90000多人次。105医院副院长黄振平曾经一天为群众看病106人次,耳朵被听诊器压肿了仍坚持工作。肺科主任孙连和听说公园附近有位老大娘患肺气肿卧床不起,还及时地找上门去为大娘看病送药。
数十年来,驻合肥的其他部队卫生部门,也为群众防病治病做了大量工作。
抢险救灾
1954年夏天,安徽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合肥市的灾情十分严重。6月下旬,安徽军区党委发出紧急指示,要求所属部队立即投入抗洪救灾。合肥市人武部除留1名干部在机关值班外,其余人员均在黄乾芝副部长带领下,以“人民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为口号,全力投入抗洪。他们挖渠、排水、运物资、搭窝棚,从6月27日至7月底,共投入抗洪288个整工。驻合肥的公安部队成为抢险救灾的突击队,哪里险情大,公安部队就奔赴哪里。省直属公安大队班长徐公认,为抢救市区东关灾民而英勇牺牲。其余驻肥部队也纷纷参加救灾和排涝。1957年,洪水再次威胁合肥,仅驻肥部队两个单位统计,就出动650人加固堤坝5条,挖土方1420立方米,修排水沟3条,打木桩60根。
1974年8月12日晚,大雨滂沱。合肥市大队16分队营房一带遭受水淹,最深处达4尺。分队党支部当即带领全体人员,一面转移战备物资,一面帮助驻地周围13户群众转移,将老人、儿童及贵重物品送到附近商业局大楼安置,并腾出4间房子安排群众临时住宿,水退后又帮助灾户恢复家园。
1978年3月中下旬,旱情严重。省军区机关及驻肥部队派出3480人次,在司令员余光茂、政委刘耀宗的带领下四次赴合肥市郊参加挖渠抗旱。1980年1月24日晚,合肥东市区皮棉收购站包垛失火,省军区司令部董占江参谋长率3个连前往救火,减少国家财产的损失。同年7月,连降大雨,出现洪涝。省军区机关直属队,合肥警备区部队参加南淝河东岸筑坝工程,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受到市防汛工程指挥部的通报表扬。在这次防汛中,炮兵技术学院出动450多人,承担抢修淝河东大堤任务。14名军师级领导、35名团职干部带头参加抢险劳动,共施工11天,以优良的质量完成了全部工程。
1982年3月3日,合肥军分区西市区人武部参谋郭俊,为抢救民兵英勇牺牲。数十年来,每当出现险情时,合肥市人武干部无一例外地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奋力抢险,保护民兵,使数以万计民兵实弹演习无一人伤亡。1980年以来,除郭俊烈士外,尚有李勇、张兵、周友爱等人武干部在投弹中抢险救民兵,立功受奖。
1983年6月,连降大暴雨,南淝河水位猛涨,合肥市受到洪水严重威胁。省军区领导率机关及所属驻肥部队参加抢险,加固南淝河堤坝。合肥军分区领导主动请战,超额一倍完成任务。这次抢险,省军区驻肥部队共出动1370人次、汽车96台次,完成土方20000余立方米,受到市抗洪抢险指挥部的表扬。3月20日,安徽省军区发出通令,表彰部队抗洪抢险先进单位和个人,驻肥部队受表彰的先进个人有肥东县人武部参谋张永华、合肥市郊区人武部原部长任万俊、肥西县人武部政委吕绍坤、省军区警备团战士胡克友和徐同余、合肥军分区司令部参谋汤珑、干休所军医韦朝英等。肥西县人武部长毕昌福,在滨湖、清平两乡的三十二联圩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带领人武部干部与地方干部群众及时堵住了漏水的三个斗门涵闸,确保大堤的安全,受到人民群众的称赞。安徽省军区政治部批准给毕昌福以嘉奖。7月,肥西刘河乡莲花圩出现险情,炮兵技术学院抽调335人火速赶到危险地段,冒着近40度的高温奋战7天,修筑堤571米,加固险段7处,保住了堤坝的安全。电子工程学院出动近千人次分别承担南淝河、肥西莲花圩的筑堤护堤任务,完成土方近千立方米。海军航空兵驻肥东某部在这次抗洪中支援肥东长临河乡抗洪保堤,历时35天,出动干部战士350人、车辆1656台次,运送3000人次,运救灾物资5856吨。
1984年夏季,合肥市东市区遭受洪水袭击,很多公私财物被淹。炮兵技术学院组织2个连队,出动机械车辆日夜抢救物资,维护社会秩序。电子工程学院出动人员车辆救出被洪水围困的群众269人。这次洪灾使肥东、肥西、长丰县和市郊区部分交通中断,四个小型水库垮坝,受灾面积50多万亩,受灾人口61万。在这紧急关头,三县一郊人武部立即行动起来,组织专武干部和民兵投入抗洪抢险。长丰县和郊区人武部专门发通知组织抗洪。肥西县人武部领导五次下到齐腰深的水中指挥,有的连续抢险36个小时不休息。据不完全统计,三县一郊共组织民兵91800余名,救出数千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和大批物资。武警合肥市支队组成抢险突击队,到合肥自来水一厂抗洪排除险情,减少国家损失50多万元。驻肥武警部队,共出动抢险救灾车辆345台次,抢救群众2296人,抢救物资1618吨。
1985年7月,在南岗附近的合六公路上有两辆卡车相撞起火,浓烟滚滚,火苗窜起几十米高。炮兵技术学院教练营干部战士发现后跑步赶到出事地点,冒着汽油桶爆炸、烈火烧身的危险冲进火海,救出3名重伤的司机和押车人,并将他们送进医院。同年12月11日,北岗梁村农民胡宝林家发生火灾,教练营和新兵连的130名干部战士奔赴现场,奋战2小时扑灭大火。这类事例,举不胜举。
上一篇:第三节 北洋军阀及国民政府军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