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高等院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创办的一所理工科大学,校长原由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担任。1970年初,学校主体迁至合肥市金寨路原合肥师范学院校址。1984年1月,该校被列为全国10所重点大学之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行“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和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办学方针。中国科学院批准该校长期发展规模为:本科生4000人,研究生2000人。学校现已建立了学士、硕士、博士生的培养体系。1977年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招生方向现为45个,其博士培养点14个。1978年,学校又创办了全国唯一的大学少年班,招收15周岁以下的少年大学生。每年都有50%以上的毕业生被录取为研究生。在我国自己培养的首批博士生中,有1/3是该校毕业生。
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向着开放性重点大学方向发展,在国际上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任之恭、吴健雄、袁家骝等先后多次来校参观、讲学。并应聘为名誉教授。学校还与日本东京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及英国的有关大学等建立校际关系。
1985年,全校设有数学、物理、近代物理、近代化学、近代力学、应用化学、无线电子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工程热物理、精密机械和精密仪器、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等13个系,40多个学科。共设有55个教研室,60个教学实验室,49个研究所(室)和11个图书、情报、技术服务系统。全校有教职工3000多人,其中正、副教授近200人,讲师、工程师近千人,科研队伍人数达1612人。在校本科大学生3000人,研究生600多人。
合肥工业大学
民国34年,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创立。民国36年秋,该校迁至淮南洞山,改建为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该校为皖北行政公署教育处和淮南特区人民政府接管。1950年1月,更名为淮南工业专科学校。同年11月,校名改为淮南煤矿专科学校。1951年5月,又改校名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
195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改建为合肥矿业学院。1956年暑期,该校由淮南洞山迁至合肥今屯溪路中段南侧。1958年9月,合肥矿业学院改名为合肥工业大学。自此,该校由单科性的矿院发展成多科性的工业大学。
“文化大革命”中,该校遭到破坏,至1969年,连续停止招生达5年之久。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80年,创建了微机所。
经国务院批准,该校具有27个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6年,校园占地1170亩,校舍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全校共设有16个研究所,6个独立研究室,15个系,25个本科专业,32个研究生学科、专业。全校教职工总数3448人,其中专任教师1503人,内含教授、副教授和讲师432人。在校学生7959人。其中:本科生5365人,专科生518人,研究生510人,函大、夜大生667人。
安徽工学院
1958年6月,安徽工业专科学校创立。该校位于合肥六安路北段西侧。1959年8月学校进行了专业调整,以办机械专业为主,改校名为安徽机械工业专科学校。1960年夏,改名为安徽机械学院。1961年9月,中共安徽省委作出决定,将蚌埠机械学院、芜湖电力专科学校、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淮南化工专科学校的大专部并入安徽机械学院,同时将该校改名为安徽工学院。1962年8月,中共安徽省委又决定将安徽交通学院、安徽纺织工学院、安徽建筑工程学院并入该校,这样,安徽工学院的教学科目设置,由建校初期的5个专业,增加到15个专业。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也都得到充实和加强,成为安徽省一所具有中等规模的工科学院。
“文化大革命”中,安徽工学院被并入合肥工业大学,教学设备、仪器、图书资料等大部被毁,校舍被76个单位分割,学院变成了居民大杂院。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安徽工学院原址建安徽农机学院。1979年5月,恢复安徽工学院校名。此后,该院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等都有很大发展。1980年,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成立夜大学,已招收夜大生229人。科研项目逐年增多。
1985年校园占地273亩,校舍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教学科目设置有农机、拖拉机、汽车、内燃机、机制工艺、铸造、金热、自动化、管理工程、电子技术等10个专业,其中8个专业为本科;2个专业为专科。教职工总数为1164人。其中专任教师386人(内含教授3人、副教授25人,讲师246人)。在校学生(不含夜大生)1779人。其中本科生1391人,专科生297人,研究生30人,助教进修生14人,委托代培大专生47人。设有教研室25个,实验室24个,研究室3个,语音室、电教室各1个,计算机房5个,实验工厂和图书馆各1座,藏书35万册,编辑出版有《安徽工学院学报》,发行量3000册。
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始建于民国16年7月,校址在安庆北门菱湖。1949年12月,迁址至芜湖赭山同安徽学院合并,校名仍为安徽大学。1952年9月,华东地区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安徽大学经调整后分为师范、农学两院。1954年2月,师范、农学两院分别建院,成立安徽师范学院和安徽农学院。安徽师范学院院址仍在芜湖赭山;安徽农学院院址迁至合肥。
1958年,经中央批准,在合肥重建安徽大学,座落合肥西郊合作化路南侧。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同志在合肥视察时,为该校题写了校名,这天,被定为安徽大学正式成立的日子。
重建的安徽大学,办学宗旨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安徽省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1958年秋季,安徽大学开始招生,当年招收学生548人。
“文化大革命”中,该校受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校恢复发展,教学科研条件有很大改善。至1985年,全校建有2个计算机房和1个微型计算机房,拥有小型电子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等各种仪器设备6350件(台)。有专职研究人员129人。1978~1985年,该校先后取得26项获奖科研成果。编辑出版有《安徽大学学报》。设有图书馆1所,藏书达100余万册。
1985年,校园占地708亩,校舍建筑面积12.87万平方米。全校共设有63个教研室,3个研究所,9个研究室,12个科系,19个专业。共开本科生必修课237门,选修课72门,专题课12门,研究生必修课50门,专题讨论7门,建有实验室44个,已开实验课69门。全校教职工总数1939人,其中专任教师900人,内含教授、副教授和讲师565人。在校学生4470人。其中:本科生3975人,专科生385人,研究生110人。另有函授生5600人。
安徽农学院
民国24年6月,安徽大学农学院创立,校址在安庆。建国后,安徽大学迁至芜湖。1952年9月,经过院系调整,安徽大学下设师范学院和农学院。1953年5月,安徽大学撤销,所属师范学院、农学院分别筹备独立建院。1954年2月22日安徽农学院正式成立,同年夏迁来合肥蜀山路东段,学科设农学系、林学系、蚕桑专修科、茶叶专修科,并附设有中等林业技术班和工农速成中学。学院所属的教学试验农场,分设为农场、林场、蚕场、茶场、园艺场、畜牧场等6个分场。
“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农学院被一分为三,下迁滁县、凤阳县和宿县农村达10年之久。1978年10月复迁合肥原校址办学。1981年起,学院在学生中实行学位制。国家批准该院对茶叶、木材学和作物遗传育种3个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该学院图书馆有中外图书50万册,编印出版的刊物有《安徽农学院学报》、《茶叶通报》、《安徽农学院院刊》、《农业教育研究》和《农业译文》。
1985年,校园占地730亩,校舍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全院设有基础部、教研室、实验室(81个)和培训部。学科设有9个系、14个专业和7个专修科。1985年,全院有教职工1527人,其中专任教师630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52人,讲师318人。在校学生2657人,其中本科生2197人,专科生408人,研究生52人。另有函授生955人。
安徽医科大学
民国15年5月东南医学院在上海真如创立,民国26年校舍被日军侵略战火焚毁殆尽,遂于次年迁至上海英士路维持办学。民国34年,学院迁至上海南市。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出关于“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东南医学院首先响应,于1949年12月29日内迁皖北怀远县办学,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
1952年,东南医学院由怀远迁至合肥市梅山路中段西侧。同年10月更名为安徽医学院。1965年,全校共设置临床课和基础课教研室30个和1个医学系,教职工514人,在校学生1795人,另辖有1个附属医院和1个门诊部。
“文化大革命”中,该校遭到破坏,停止招生4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确定该校神经外科、运动医学、临床药理和生物医学统计等4个专业学科,为全国性专业进修基地。在科研方面,平均每年承担国家下达的科研课题100多项。1978~1983年,共取得93项获奖科研成果。该校还分别同日本的久留米大学,法国的里昂中法学院建立了校际联系。先后组织多人分赴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进行考察访问。该校主编的全国性学术刊物有《中国药理学通报》、《临床与实验病理学》、《农村卫生管理研究》和公开发行的《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等。学校图书馆藏书20余万册。1985年校园占地430亩,校舍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全校共设置50个临床课和基础课教研室、7个研究所、9个研究室、4个系和1个基础部。共开本科生必修课49门,选修13门,研究生必修课26门,选修课12门,有教职工1224人。其中:正、副教授和正、副主任医师146人;讲师、主治医师409人;助教、教辅296人;干部、工人373人(上述讲师、主治医生以上专业人员数含附属医院)。在校学生2010人。其中:本科生1780人;研究生61人;夜大生169人。辖有2所附属医院和1个门诊部,拥有病床1500张,医护员工2553人。1985年12月,经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学院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中医学院
1952年夏,安徽省中医进修班在芜湖创办。1953年扩建为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3月迁来合肥。1959年5月,以该中医进修学校为基础,成立安徽中医学院。院址在合肥市永红路1号。1961年6月,合肥医学专科学校并入,院址迁至六安路75号。1978年迁至梅山路。
安徽中医学院承担培养本科学生和培训全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工作人员的双重任务。1959~1965年共招收本科生7期,毕业学生444名;西医学中医1期,结业52人;原合肥医学专科学校并入的三年制西医专科班,于1962年毕业279人。
“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不久,该院即被全部下迁徽州地区。1970年后,该院又被并入安徽医学院,前后停止招生10年。
1975年8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1976年12月,安徽中医学院正式恢复。1977年恢复招生,1979年开始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安徽中医学院自1976年以来,已完成《医述》的点校,并与上海中医学院合编了《针灸大辞典》,承担了《中医大辞典》、《简明中医辞典》、《中医百科全书》、《针灸荟萃》等书部分内容的编写任务。该学院还参加主编和协编10种全国统一中、西医教材。编辑出版有《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学院图书馆有藏书14.4万册,其中古籍书3.6万余册(中医线装书2万余册),善本书2753册。有些书现在国内外属孤本、珍本。该学院先后接待了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医学代表团来院参观访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思教授曾专程来学院讲学。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生理学教授孟昭威曾应邀参加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世界自然医学会议,宣读了题为《针灸在中国》的学术论文,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并获1枚金牌。
1985年,院区占地291亩,校舍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全院设中医、中药2个系。中医系有中医专业、针灸专业和推拿专业;中药系有中药专业和药学专业。另没有中医大专班、药学大专班、夜大大专班和中医函授班。学制三年、四年不等。在校学生1631人,其中本科生1049人,专科生553人,研究生29人。教研机构设有教研室38个,实验室27个。有教职工708人,其中专任教师297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15人,讲师127人,助教122人,教员29人。
合肥联合大学
1980年秋,为广开学路,充分发挥合肥地区高等学校的潜力,使大批有培养前途的青年获得系统学习的机会,创办了实行自费走读的合肥联合大学。学校位于合肥市黄山路,占地13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3000平方米,任务是为本地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校学生380多名,实行自费走读。
合肥联合大学设立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专业设置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灵活性较大,多为短线。创办之初,设置10个专业。现设中文、经济管理、环境化学工程、机电工程、建筑工程,信息科学、外语等7个系、39个专业。各专业均为全日制,其中新闻出版专业包括函授。另设有培训班。学制以三年制专科为主,兼收一定数量的四年制本科学生。1985年在校学生总数为3412人,其中本科生462人,专科生2950人;专科生中含函授生692名、代培生156名。
合肥联合大学教师实行聘请制,多为兼职。建校以来已有千余人次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和相当职称的科技人员应聘来合肥联大授课或带实验,另有一定数量的专任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1985年,全校专任教职工共384人,其中专职教学人员146人;专职教学人员中,教授1人,讲师、工程师16人,助教、助理工程师44人。
合肥联合大学办学的经费来源为学生缴纳的学费、地方财政补助、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资助。学生不享受助学金和公费医疗待遇。设立奖学金鼓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培养一名学生的费用只相当于其他同类大学的1/5左右,达到了投资少、效益高的要求。合肥联合大学毕业生分配不由国家包下来,实行招聘制、合同制、定向分配、自谋职业等灵活方式,供需见面,择优推荐。学业期满,成绩合格,获得毕业证书的学生,经录用后,享受与其他全日制大学毕业生的同等待遇。首届357名毕业生被省、市有关单位录用后,普遍反映较好。
合肥教育学院
1978年合肥教师进修学校成立。1982年,改建制为合肥教师进修学校,1983年,改为合肥教育学院。院址在宁国路93号。校园占地81亩,校舍建筑面积为12869.5平方米。
合肥教育学院以培养普通中学教师为主,同时培养职业中学教师并接受委托代培干部。建院以后,招生范围由原来的面向合肥市逐步扩大到江淮地区,专业设置也逐渐增加。目前开设有政教、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外语、体育等10个学科,下分政教、中文、文秘、应用文、数学、微机应用、财会、历史、图书情报、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英语、体育等15个专业。学制二年、三年不等。办学形式有脱产进修(全日制),业余面授、函授和夜大学等。
1985年有全日制学生416人,业余进修生444人,函授生1671人。全院教职工308名,其中教师416人;教师中讲师及享受讲师待遇者35人。
合肥教育学院编辑出版有《合肥教育学院学报》和院刊。学报自1984年10月创刊以来,发表的论文中有些已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全文复印,有些被该社列入“索引”,向全国发行。
合肥市职工业余大学
合肥市职工业余大学位于南淝河凤凰桥西侧。全校有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教学用房,另有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专业设置有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电气自动化、工民建、工运与工会建设、秘书、医用电子技术和财会等。1985年,全校有教职工31人,其中有专任教师13人。有在校学生529人。另附设一个职工幼师中专班,有学生38人。校内建有电教馆、微机室和图书馆,藏书近万册。
该校创办于1964年4月,“文革”中停办,1980年9月重新恢复,1984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审批,教育部备案,正式列入职工高等学校序列。办学形式有全脱产、半脱产和业余3种。学校除为职工队伍建设需要服务外,同时面向社会招生,为单位定向代培。
合肥职工科技大学
合肥职工科技大学位于市区阜南路南段西侧。1985年,全校有职工42人,其中专任教师26人。教学专业设有包装装潢、工艺美术、企业管理、电算应用、电子技术、企业自动化、工民建、化工、机制工艺、环保与监测、焊接技术等,有在校学生380人。另附设一个中专班,有学生32人。
该校前身是合肥市科技业余进修学院,创办于1980年4月。1983年10月改为合肥职工科技大学。1984年5月经教育部审定备案,正式列入职工高校序列。办学形式分为全脱产、半脱产和业余3种,学制二到四年不等,面向社会招生,并接受单位定向代培。
安徽省广播电视大学合肥分校
安徽省广播电视大学合肥分校,位于市区宿州路北段西侧。全校有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教学用房。教学科目设有中文类、经济类、理工类、管理类、党政干部专修科等,共20个专业。1985年,有在校生2800人。
该校创办于1979年元旦,教学采用广播、电视和函授等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远距离、大面积、大容量授课。学员可以选择全脱产、半脱产、业余学习方式,学完规定课程,修满规定学分,操行合格,即可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