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思想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
1950年9月,美国侵略军在朝鲜挑起战争,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运动。安徽各地妇联组织积极开展宣传,对妇女群众进行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全省有540多万名妇女参加示威游行。皖南区11个县2个市有24.8万名妇女,参加和平签名运动。皖北区有570多万名妇女签名拥护和平,反对侵略战争,有2.7万多名妇女送子、送夫参军。萧县杨楼区郝庄姐妹团郝秀玲写信动员未婚夫参军,表示等他胜利后回来再结婚。来安、凤阳有225名妇女报名要求参加志愿军。蚌埠市321名女青年报名参加军事干校,被录取24名。
1951年“三八”节期间,蚌埠、怀远有4.5万名妇女举行反对美国重新武装日本的示威游行,3万多名妇女参加和平签名运动。芜湖专区17万名妇女签订爱国公约。歙县王村区八村全体妇女集体写信给毛泽东主席,表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心。
为了支援前线,广大妇女踊跃参加慰问活动。赴朝志愿军路过蚌埠时,蚌埠妇女送慰问袋1701个,赠图书2300册,拆洗衣服5800件。含山县妇联发动各界妇女为捐献“含山号大炮”捐款1981.9元。歙县妇女捐献“歙县妇女号飞机”一架,并在城区妇女中发起每人捐献一颗子弹运动。
1953年,全椒县女劳动模范范华珍参加赴朝慰问团,代表全省妇女到朝鲜慰问志愿军。抗美援朝运动还调动起妇女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城市妇女纷纷制定爱国公约,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农村妇女积极参加爱国增产运动,开荒种地,抢收抢种,踊跃交纳爱国公粮。
1979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安徽省妇联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组织妇女听英雄模范事迹报告,参观英雄烈士事迹展览,开展慰问活动。据阜阳、嘉山、来安、旌德、芜湖、蚌埠、马鞍山、宿州等地市县不完全统计,共发动妇女做慰问鞋垫5万多双,做慰问鞋500多双,捐慰问款1万多元。五河县家家户户为老山前线安徽籍战士做慰问品。
1989年8月和9月,安徽省妇联响应全国妇联号召,联合省农业银行在全省开展“安徽女子爱国支农储蓄”双月活动。9月底,全省女子爱国支农储蓄存款达到2.1亿元。二、“勤俭建国,勤俭持家”教育
1957年9月,全国妇女第三次代表大会提出“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方针,并把这一方针确定为指导全国妇女运动的根本方针。此后,安徽省妇联发出在全省农村贯彻勤俭持家的指示。不久,中共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部、宣传部及安徽省民主妇联联合发出《勤俭持家宣传提纲》。10月7日,省民主妇联主席吴光在《安徽日报》上发表题为“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文章,从此,勤俭持家活动在全省城乡普遍展开。
1958年3月5日至9日,省民主妇联召开全省勤俭持家代表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积极宣传勤俭持家的干部、勤俭持家能手、农业劳动模范、回乡生产女干部及职工家属等共746人,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李任之作了关于安徽工农业远景规划的报告。省民主妇联副主任杨钊作了题为《鼓足革命干劲,勤俭持家为促进工农业生产大跃进而奋斗》的报告。全国妇联副主席康克清来安徽考察,到会并作了《鼓足干劲钻研技术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讲话。3月28日,代表会议举办勤俭持家展览。同年,滁县专区109.97万户订勤俭持家计划,节约粮食805.49万斤,棉布377.53万尺,评出勤俭建国、勤俭持家模范4.2万人。
1961年“三八”节期间,芜湖专区妇联同中国人民银行芜湖专区中心支行联合开展“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宣传活动。同年12月,该专区妇联在全区妇女中开展“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突击月,48个乡镇妇女捐资11万多元,金戒指22只。同年,舒城县召开勤俭持家代表会,表彰勤俭持家代表953人。萧县妇联广泛开展计划用粮,节约用粮竞赛活动。蒙城等县动员老人小孩下地拾麦穗和黄豆,保证颗粒归仓。
1962年,城市妇联组织发动城市妇女开展增产节约活动。工业战线女职工开展比、学、赶、帮劳动竞赛和争做红、勤、巧、俭模范活动,配合工会在职工家属中开展勤俭建国、勤俭持家活动,组织职工家属种菜、喂鸡、养牛、养猪等,以改善职工生活。1963年,濉溪市组织2.8万职工家属参加劳动,成立52个生产自救小组,1474人参加了自救小组。三、“五好家庭”教育
50年代末,安徽省民主妇联号召城市职工家属及农村妇女搞好家务,带好孩子,家庭团结,积极参加生产,发展副业。在城乡开展的这种活动是“五好家庭”活动的雏形。1961年,省妇联根据当时形势,向中共安徽省委报告,在全省妇女中开展“三爱”“三爱”指爱国、爱社、爱家。、“五好”“五好”指遵守政策法令好、参加集体生产好、副业生产搞得好、家庭邻里团结互助好、生活节俭计划安排好。教育。得到省委同意。12月25日省妇联发出通知,同时召开了省级著名劳动模范,女先进工作者座谈会,并向全省发出倡议。“五好家庭”活动在全省展开。
70年代未,安徽省部分地、县根据本地家庭状况实际,在部分乡村开展了“六好”媳妇评比表彰活动。“六好”媳妇条件;1、热爱集体劳动好;2、家庭和睦孝敬公婆好;3、不扯事非、左邻右舍团结好;4、计划生育管教子女好;5、夫妻关系好;6、勤俭持家好。萧县表彰了“六好”媳妇2875人,好媳妇村4个。这一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改善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1981年,全国妇联联合全国总工会等9个单位发出《关于开展“五讲四美”“五讲四美”指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纪律、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文明礼貌月活动》的倡议。据此,省妇联做出《关于积极响应全国妇联9单位“五讲四美”倡议,广泛深入开展“五好家庭”活动的决定》,把“五好家庭”活动与“五讲四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全省16个地市、60个县(市)开展了“五好家庭”活动,41个地市县评比表彰“五好家庭”5.6万多户,“五好”个人3.8万人。
1982年2月16日,省妇联召开五届三次执委会,提出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五好家庭”评比表彰活动,并制订出新的“五好家庭”条件: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好;2、努力生产、工作、学习、完成任务好,3、计划生育、教育子女、勤俭持家好;4、移风易俗、文明礼貌、清洁卫生好;5、尊老爱幼、家庭民主和睦,邻里团结好。“三八”节期间,38个地市县表彰“五好家庭”1.94万多户、“五好”个人1.93万人,“五好”大院、“五好”楼、“五好”村194个。中共蚌埠市委大院9位负责人的家庭被评为“五好家庭”。凤台县县直机关有88户干部家庭被评为“五好家庭”,其中有22户是科局长以上干部。萧县新庄公社有3个好媳妇村和一个“五好”队。广德县124户“五好家庭”、44对好夫妻、116名好媳妇、39名好婆婆,联合向全县发出了“树社会主义新风,开展‘五好’家庭活动,建设精神文明”的倡议。淮南、马鞍山市组织“五好家庭”代表巡回报告团,到厂矿、企业、街道作报告,对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文明礼貌教育。
1982年11月7日,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五好家庭”表彰会,表彰1000名“五好家庭”。“五好家庭”代表六安市田道霞、潜山县孙长根在会上介绍经验。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批转了大会情况报告,要求各级党委加强对“五好家庭”活动的领导。8个地市县组织巡回报告团、邀请“五好家庭”代表作报告。9个地、市、县的中共委员会将“争五好,创五好”作为考察干部的内容之一。
1983年底,全省共评选表彰“五好家庭”20万户,占全省总户数的2%左右。同时表彰1300多个“五好”楼、“五好”幢、“五好”院、“五好”队和文明村。
1984年,省妇联在萧县、宁国等县开展“五好家庭”活动调查。据调查,“五好家庭”活动已成为文明村镇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根据这一情况,1985年5月,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接受省妇联建议,将“五好家庭”活动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建设总要求、总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各地把创建“五好家庭”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芜湖、马鞍山等城市规定,家庭成员有40岁以下未脱盲者,不能评为“五好家庭”。城市街道、厂矿以家庭为阵地,对家庭成员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教育,促家风、民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在农村,“五好家庭”活动纳入脱贫致富、改善生活条件的内容。萧县评选表彰3.83万户“五好家庭”,80%的户是各种专业户。
1986年10月31日,省人民政府召开电视表彰会,表彰1014户“五好家庭”、101幢文明楼(院)。全省“五好家庭”户发展到109万户,占全省总户数的10%。
1988年4月,省妇联对省辖8市创建文明城市竞赛中的“五好家庭”和儿童工作进行考核评比,蚌埠市妇联获第1名。全省的“五好家庭”发展到200多万户,占全省总户数20%左右。四、“四有、四自”教育
1983年,在“五讲四美”活动中,各级妇联运用各种形式对妇女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教育。岳西、枞阳、天长、舒城、旌德、肥东、肥西等县组织妇女为军烈属、五保老人、困难户、敬老院打扫卫生,洗涤衣物。固镇县各区乡妇联共组织450个送温暖小组,送慰问品2100件。萧县有送温暖小组528个,该县张庄寨镇王淑侠7姐妹送温暖小组,照顾五保老人事迹,《安徽日报》、《安徽青年报》进行了宣传。寿县做好事的妇女达万余人。金寨县妇联在青年男女中开展结婚为五保老人“做双鞋、送担柴”活动。歙县英坑村组织183名妇女,修路18华里。
1984年,根据全国妇联提出的广大妇女要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口号,省妇联在全省妇女工作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全省妇女中广泛进行“四自”教育,使广大妇女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省妇联编写了“四自”教育讲话小册子,编印“四自”典型《群星璀灿》一书,发到基层。组织“四自”报告会,配合省电台、电视台、《安徽日报》,宣传了一大批“四自”典型。芜湖市妇联在全市开展“四自”新女性风采录征文活动。同年10月,省妇联表彰119名具有“四自”精神的妇女,授予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5年,全省各级妇联组织“四自”巡回报告会993场,受教育妇女342万人。巢湖地区妇联组织巡回报告会155场,4.7万人受教育。宣城地区举办做“四自”新女性演讲会,7名女教师、女经理、女专业户、女理发员自强不息的事迹教育了数千名妇女。同年,各级妇联组织还与工会配合,在工矿企事业单位开展“四自”教育。据合肥、安庆、铜陵、蚌埠、马鞍山、淮南、淮北等7个市25个厂矿企业不完全统计,共办“四自”教育学习班248期,参加人数17074人(次)。安庆纺织厂有职工“四自”读书小组44个,参加人数400多人。全省涌现出一批“四自”典型。阜南县残疾女青年刘前玲向命运挑战,1984年至1989年,在国内和国际伤残人运动会上,先后夺得4枚金牌、6枚银牌,成为国内有名的残疾运动员。
1986年,“三八”节期间,省政协、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省妇联、省科协联合召开“四有”、“四自”报告会。全国妇联五届三次执委扩大会提出:“以提高妇女素质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四有’、‘四自’、‘两学’“两学”指学文化、学技术。,多贡献”活动。
10月30日,省妇联通过电视表彰520名具有“四自”精神的先进妇女。各级妇联表彰“四有”、四自”典型,开展“先进人物就在我身边”、“学英雄见行动”等活动,推动妇女学文化、学技术和帮贫致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