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六章 水利

第一节 蓄水工程

肥西蓄水工程主要是塘坝和水库,塘坝古已有之;水库始建于1953年。1985年全县有塘坝28957座,中、小型水库120座,总容量2.53亿立方米。
一、塘坝
1803年(清嘉庆八年)《合肥县志》记载“南乡”和“西乡”有名塘坝,今属肥西的有:
潮城塘“在城南三十里,无地名,灌田三百亩。”在今四十井乡汤店村,堤长180米,1958年加高塘埂,容量由1万立方米提高到3万立方米,现为淠河灌区调节塘坝。
荚家河“在城南三十五里,通丰乐河,灌区无亩数”。查今肥光乡田埠村古埂河(派河支流)上有接气桥,桥上游不远处曾有一座拦河坝,名刨花埂,用过两级牛车提水灌溉,坝早废。“荚家河”可能是由接气桥误推出来的。“城南三十五里”内无丰乐河流域,“通丰乐河”显误。
胡家大塘“在城南四十五里,灌田三百余亩”。在今上派镇中街后,原蓄水面积100亩,1958年后,城镇建设占塘40亩。现属淠河灌区,可灌400亩。
石丘堰“在城南四十五里,上派河东,灌田无亩数”。在今馆驿乡芮祠村西河(派河支流)上,引淠河灌区潭冲水库水,1979年利用原自然石丘建成双孔节制闸,灌田420亩。1984年县自来水厂在堰西建进水闸,堰又为上派城关饮用水源的控制工程。
马塘关陂塘“皆在城南四十六里,中派河北,众姓灌田百五十亩”。今均在中派乡西刘村,为中派电灌站灌区。马塘在关陂塘上,已废。关陂塘,今名关明塘,坝长220米,中呈弧形,向外突出,蓄水面积80亩,容量6万立方米,灌田500亩。
清明塘“在城南五十里,今为田”。已复塘,在今北张乡金岗村,坝长50米,截10亩面积的平岗径流。现为淠河灌区,塘随生产队划分为三。
大官塘“在城南六十里,灌田二百余亩”。
小官塘“在城南六十里,今为田”。
以上两塘毗连,均在今程店乡安淮村,小官塘于1958年复塘,1976年两塘联为淠河灌区调节水库。
永安塘“在城南六十三里,灌田三百余亩”。在今刘河乡永安圩内,已废。
竹坡塘“在城南六十五里,今为田”。在今程店乡民主村,已复塘,为淠河灌区,灌田200亩。
周家宫塘“在城南六十八里,灌田二百余亩”。查为周家公塘,今名长塘,在严店乡郑岗村。
关塘“在城南七十里,无地名,施姓灌田百六十亩”。后为众姓公用,常闹纠纷。1901年1月15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清政府(合肥县)为此塘管理专门发出告示。此塘在今程店乡曹祠村,已扩建为淠河灌区小水库,灌曹大郢、施夹衖等自然村。
神灵沟“在城南八十五里,灌田无亩数”。在今清平乡神灵村,为神灵沟电力排灌区,原自关门排灌闸废。
老堰“在城西三十里新城南,灌田四百亩”。查为王老堰,在今南岗乡桂岗村,汇水面积3.7平方公里,1957年拟建水库,已打好坝基,次年因兴建淠河灌区,停建。1966年淠河渠道断其水源,送水灌溉。堰内泥沙淤积,容量渐小,1979年废。
姚家堰“在城西五十里长岗店东南五里,灌田百六十亩”。在今长岗乡路东村,1960年淠河渠道穿过,堰废。
枯草塘“在城西五十里,灌田千二百亩”。在今城西桥乡陶岗村,已扩建为淠河灌区小(一)型水库,灌溉2500亩。
樊家大塘“在城西六十里六十庙西南,灌田二百亩”。在今河东乡袁圩村,容量9万立方米,为袁圩生产队当家塘。
梢北塘“在城西六十里六十庙东,灌田四百亩”。今名邵伯塘,在长岗乡贾郢村,原堤长1300米,绕邵伯塘庄子东南西三面,截北面0.4平方公里岗脊来水。民国期间塘分为二,进水渠口立有分水石,1958年“公社化”时废。由于引水沟路失修,水源不足,塘已大部改田。
花屏涧“在城西方家桥西,灌田无亩数”。今名花明荡,在程店乡西境方桥河上,1977年建泄洪闸,灌田4000亩。
大官塘“在城西六十五里青阳镇东,灌田四百亩”。在今董岗乡官塘村,1949年近湮废,1955年修复。1959年按12平方公里汇水面积,扩建成容量50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主坝长527米,附坝长610米,改造老涵,扩大溢洪道,连提水灌田3000亩。1966年淠河灌区潜南干渠通水后,水库调节灌区蓄水,水源更足。1974年提高自流灌溉渠道1米,建竖井式装启闭机放水涵,开10公里长渠道,已达设计灌溉面积6000亩。1983年建商品粮基地投资近3万元,配套渠系建筑物48处,效益提高。
小官塘“在城西七十五里花岗西,灌田千二百亩”。在今四合乡陶店下,合(肥)安(庆)公路边。原蓄水面积240亩,有《塘志》,今佚。灌区下为圩畈田,民国时有一年大旱,曾越河灌到丰乐河南,抗日战争期间塘废为田。1952年灌区黄西乡(今四合乡),以每石田4石大米赎田还塘,加高塘埂2米。1956年扩建为水库。1969年淠河通水后,淹没区群众在塘上围堰截断水源,毁去溢洪道,又废。1972年配套护岸、放水涵、溢洪道,复库。蓄水面积1200亩,库容220万立方米,已达设计灌溉面积4700亩。
邱家大塘“在城西七十五里白露寺西,灌田三百二十亩”。在今高刘镇白露寺村,原蓄水面积300亩,后塘梢改田200亩。民国时期,孔、葛两姓用水,曾因用水紧张引起纠纷,造成世仇,互不联姻。60年代淠河灌区开发后,从根本上解决了用水矛盾,两姓又重归于好。
盘塘“在城西九十里双峰顶东南,灌田二百四十亩”。在今长镇乡平河村。1910年(宣统二年)清政府拨款8000文兴修一次。1957年“五四”农业社加修了主坝、附坝,挖深塘底,在塘内筑1座防浪墩,增加蓄水容量,灌溉面积扩大到1200亩。1961年淠河总干渠通水灌溉后,塘梢改田,坝埂失修,建筑物破坏,效益下降到300亩。
孔家大圩(塘)“在城西九十里双峰顶东北,灌田三百亩”。在今高店乡双峰村。坝长350米,容量8万立方米,在汇水面积3平方公里内有“九冲、十三土旁,七十二口塘”之说。1856年(咸丰六年)大旱,民谣:“大路灰土淹死马,孔塘坎下全熟稻。”1957年大修,加高三面反水埂,栽树2万株,1964年林毁。今为淠河灌区,蓄水面积128亩,灌溉1000亩。
沙塘“在城西九十里,灌田无亩数”。在今长镇街后,淤积、占用,容量减少,实灌80亩。
李碑塘“在城西百二十里,灌田二百四十亩”。在今王集乡郭桥村,灌区跨肥西、六安两县。
蔡家墩塘“在城西百二十里,灌田百六十亩”。在今南分路乡南分路村,塘中有两土墩,水浅则见。
平塘“在城西百二十里大潜山西,灌田无亩数”。在今井王店西平塘郢下,灌溉百亩。
1949年全县塘坝35381口,大半浅小,总容量9500万立方米。
1950年整修塘坝2900多口。1952~1957年,在省水利部门工作队的帮助下,全县首次进行农田水利查勘规划,培训农民水利员1015人次。每年冬春开展互助合作兴修塘坝运动,有的扩建、新建,有的联塘、并塘。1957年全县塘坝达36454口,平均蓄水深1.26米,总容量增加到2.96亿立方米。
1958年至70年代,集中进行淠河灌区等大中型工程建设,塘坝失修。淠河灌区全面通水后,重引轻蓄,废塘严重。1975年塘坝淤浅,平均蓄水深1米,总容量比1957年减少6100万立方米。不少塘坝一年只蓄半年水,秋季塘内栽晚稻。
1978年大旱,淠河灌区断水,农民接受单纯依赖引水的教训,加上包产到户后的生产积极性,逐年又修复了一些塘坝,1985年,全县塘坝28957座,容量1.48亿立方米。
二、水库
水库始建于1953年,本县兴建第一座水库——老牛坟水库。
1957~1958年高级社兴起修水库的高潮,开工小水库47座,土坝工程基本做完,渠道和建筑物都不配套。由于集中力量兴建淠河工程,“半拉子”水库拖了很久,不能发挥效益。1973~1974年淠河灌区动员兴建调节蓄水工程,全县新建、续建小水库85座。1976年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校核全县水库,有病、险库98座,占水库总数81%。主要问题是:土坝标准质量低,土口溢洪,护坡未做,瓦涵放水,渠道未开。以后采取配套、灌浆等措施补救,1985年已处理病险库52座,补做土方27.8万立方米,石方砌体5.6万立方米,国家投资除险经费135万多元。
水库灌浆除险情况
表6—1

1985年全县有中型水库1座(磨墩),库容1260万立方米;库容100~1000万立方米的小(一)型水库21座,总库容6495万立方米;库容10~100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98座,总库容2760.3万立方米;合计水库120座,总容量1.05亿立方米。
水库简介:
老牛坟水库位于丰乐河流域金牛乡上圩村莲花、麒麟两山之间。1952年省农林厅水利工作队来帮助查勘规划,1953年1月15日由龙门、华山两乡组织四个村1000多民工施工。技术员跟民工一起上下班,大坝筑土,分层打硪,逐层试钎保水验收。坝体内3.5米宽的粘土核心墙,取土区内无粘土,从山外200米一担担挑来。5月,按设计标准完成筑坝土方3万立方米,国家投资建的放水涵、块石护坡、砂石倒滤同时竣工,溢洪道利用坝端天然岩石凿成。坝长180米,高11.5米,汇水面积1.95平方公里,库容56.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2.5万立方米,淹没区52亩。原计划灌溉4000亩,由于山渠难开,实灌1000亩。1966年下游建成托山水库,又淹没、割断灌区300亩。
磨墩水库在龙潭河上游山南、聚星两乡(镇)间,为本县最大水库。集水面积24.2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1260万立方米,坝高13.9米,长560米,泄洪涵洞泄洪量64立方米/秒,放水涵两座,出水量分别为11和0.5立方米/秒。1959年11月在淠河工程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山南公社水利团上工6000人开工筑坝。运土基本上实现手推车、牛拉车的车子化,全社铁木工匠服务到工地。土坝用“水中倒土法”密实。1960年春大坝封口停工。5月17日山洪暴发,洪水漫坝,决口宽10米。1965~1966年完成大坝土方、引水、灌溉渠道和水库护坡、泄洪、放水涵等配套建筑物。1966年放水抗旱。1976年按照省《中、小型水库渡汛安全洪水计算办法》进行校核,为提高防洪标准,又补做了部分工程:大坝加高1.2米(坝顶高程50.6米),培厚1米,背水坡加做砂石倒滤和截水沟,坝顶增建浆砌块石防浪墙高1.1米,增开非常溢洪道,底宽50米,灌浆处理了大坝和溢洪洞的渗漏。历年计完成土方17万立方米,开石1100立方米,建筑物砌体8500立方米,库区移民452人,淹没区3280亩。国家累计投资49万元。水库灌溉山南、袁店、界河、柿树岗、聚星等5乡(镇)9万亩,据1982年~1984年的灌溉期间资料分析:水库年引蓄水量3316万立方米,其中引淠河潜南干渠水占73%,拦地面径流占27%;年输出水量2748万立方米,其中灌溉占71.6%,泄洪9.8%,蒸发渗漏占18.6%。水库运行以来,以1969年洪水位48.4米为最高,1984年泄洪涵洞泄洪30立方米/秒为最大。1978年秋淠河断源,库干;除本年外,灌区岁岁丰收。
托山水库在金牛乡托山南部,拦托山、莲花山、大潜山南麓径流,为肥西最大的小(一)型水库。灌区近40平方公里,北高南低,岗冲起伏,原塘坝浅小,每平方公里蓄水容量仅8万立方米。1963年夏,群众要求在托山下华成寺筑河坝引水。县水利电力局派技术员侯文渠去勘察,他爬山涉水、看地形、访群众,提出两个方案:一是做托山堰蓄水30万立方米,灌田七八千亩;一是修小(一)型水库,充分拦蓄上游山水。县委副书记房崇阳看了勘察报告,认为这里地势高,淠河水灌不上,同意做水库的方案,经县委研究通过。1964年3月,山南区调集受益公社劳力6000人开工筑坝,连续两春一冬筑土方12万立方米,占大坝计划土方75%。在大坝东西两头,配套竖井、卧管式放水涵各1座,利用自然岩石开凿了溢洪道,抛护一段护坡,开始蓄水灌溉。由于大坝标准质量差,溢洪道陡坡又未砌护,在运行中大坝中段老河槽部位出现横向裂缝25米,背水坡渗漏,溢洪道陡坡在溢洪时被冲刷严重,水库不能按计划蓄水,成为病库。1974年补砌了溢洪道两级陡坡。1979年用脱险经费,补做了大坝土方、内坡砌护和外坡倒滤工程。1983年灌浆加固大坝。水库基本脱险。但是两条支渠分别长达12至15公里,配套建筑物不全,影响效益,有待完善。水库集水面积16.35平方公里,坝址在托山下,原有小瀑布,群众称“活龙口”。坝顶高程59.68米,最大坝高14.8米,长550米,总库容88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50万立方米,灌溉1.2万亩。水库共完成土方27万立方米,砌石1.02万立方米。国家投资近20万元,其中用于移民700人迁赔费7万元。淹没耕地1384亩。
幸福坝水库在县城东北2.5公里肥光乡境内,始建于1957年冬。1958年1月6日,周恩来总理来肥光农业社视察,看了土坝施工情况,社主任侯守伦向总理汇报大坝的工程任务、蓄水能力和受益面积后,总理很高兴,站在大坝上指着库区说:“这叫用不完的幸福水,吃不完的幸福粮啊!”施工干部和民工听了很受鼓舞。当年春筑坝高5米(坝顶高程22米),安简易放水涵两座,年蓄水50万立方米,灌田1000亩。1966年淠河灌区大蜀山分干渠建成,为幸福坝开辟了外引水源,由于原库容量小,不能满足灌溉,于1977年周总理逝世一周年时,进行扩建。年冬肥光公社动员社员7000多人加高大坝,县直和上派镇83个单位干部职工采运块石2000多方米,国家投资10.08万元,次年春完成扩建任务。幸福坝增加坝高2米,坝长560米,达到设计库容126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42万立方米)。放水涵改建后,装启闭机控制,涵底高程17.8米,流量14立方米/秒。开敞式溢洪道,堰顶高程21.5米,流量14立方米/秒。联入的肥光水库,原为成龙塘,利用拦蓄幸福坝洪水,扩大蓄水容量。工程总计完成土方26万立方米,砌石6000多立方米。设计工程效益3250亩,1979年实灌达1850亩。由于幸福坝淹没区内100亩耕地未处理,蓄水位降低了0.9米,未到泄洪水位,群众就开涵泄洪,肥光水库断源,成了废库。80年代灌区部分耕地为城镇建设征用,还有一部分耕地由于放水设施不配套,就近改提派河水。1985年水库实灌1400亩。
肥西县小(一)型水库一览表
表6—2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引水工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