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十一章 交通

第二节 水路

一、航道
丰乐河自双河经桃溪、新仓、丰乐、三河流入巢湖,通航45公里。
丰乐河上游河床窄,中游多浅滩,枯水季节常靠筑坝蓄水运输。1952年,肥西县人民政府组织20万民工,投资10万元,疏浚丰乐河的三河至新河口门14.5公里航道,挖土20万方。1953年5月,在丰乐河五合圩、新河口门设浮筒航标两对,以保障航行安全。1956年,国家投资10万多元,发动民工建勤,再次疏浚三河至新河口门航道。1957年,发动船员对丰乐河进行扒滩挖浅,通航里程比1948年33.1公里增长36%,提高运输效率50%。1968年以后,三河至新仓19公里航道内,开始人工捞沙,加深航道。1970年11月,省投资20万元,省港航工程处疏浚大队用吸泥船进行机械化疏浚新河口门航道长2000米,宽30米,深2米,挖土12万立方米。并在口门航道右侧抛石2万吨,筑成1000米长的石坝,防风、防浪、防止流沙淤塞,保障常年通航。1979年1月,巢湖水位下降,三河水上运输社组织县内及合肥、舒城船民1000多人,冒着严冬,对丰洲圩、新河口门进行人工疏浚,保持严重枯水季节正常通航。1980年3月,在丰洲圩口门航道两侧设置三对浮筒航标。是年,水利部门投资14万元,对新河口进行机械疏浚,挖土12万方。至1983年,三河至新仓航道经过15年人工捞沙,加深水位1.5米,变为常年通轮船航道。1985年,省航运局投资5万元疏浚三河口门。经过人工、机械疏浚,丰乐河常年通航45公里的航道达4级标准,可航行300吨级船只。
派河自上派镇中下游22公里通航。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口门水深0.3米,河面36米,航道宽15米,季节性通航60吨级船只。1956年冬,肥西县人民政府发动5万民工深挖上派河至下派河航道,完成土方40万立方米。1958年冬,组织2000民工奋战16天深挖下派河口门。1965年,三河航管站组织船民500人前往下派河口门,对1000米长的淤塞航道进行人工疏浚,确保枯水期木船运输畅通。1985年,上派下游22公里仍为季节性通航。
蒋口河巢湖洪水期,傅油坊以下通航10吨级船只。航道里程4公里。
淠河总干渠上通六安市,下经滁河干渠通淮南铁路双墩集。1965年夏起,季节性通航100吨级船只,4级航道。县内通航54.17公里。
瓦东干渠1967年起,季节性通航。6级航道,县内通航12.88公里。
潜南干渠1967年秋起,季节性通航,10吨级木船人工背纤。1980年,改用10吨、20吨挂浆机水泥船航行,县内通航45.53公里。
二、港口
三河港本县最大港口,古代即为巢湖西岸著名码头和商埠。清《嘉庆合肥县志》云:“三河为三邑犬牙之地,米谷廪聚,汇舒、庐、六诸水为河者三,河流宽阔,枝津回互,万艘可藏。”1933年,李鸿章家族经营小客轮,由三河港经巢湖驶往合肥、巢县、芜湖等地。1939年,有木船 600多艘、7000多吨位往返港口。每天有20多艘船由双河、界河、桃溪经丰乐河运来大米200吨;30艘排筏从杭埠河运来木炭、木材、茶叶、山草、香末等约35吨;每月由合肥、芜湖、南京经巢湖运来二三百吨食盐、红糖、日用百货、煤油等物资,都经三河港转运各地。
1953年省投资0.4万元和集资2.7万元,在港区兴建办公楼和宿舍。1954年7月,省拨款0.4万元建石级台阶客运码头1座。1957年,建船民夜校1所,后改为候船室和仓库。是年,增调钢质趸船1艘。1972年,建货运码头2座,兴建办公楼264平方米,候船室288平方米、雨棚7间,宿舍166平方米。1981年,建钢质货栈桥3节,长20米。港站配备收音机,及时传播气象消息,保障运输安全。港区长600米,可停泊300吨级船舶,10个泊位,日装卸能力1500吨。港口货物吞吐量:1977年57.34万吨;1978年71.68万吨;1979年61.29万吨;1980年60.16万吨;1981年97.5万吨;1982年96.46万吨;1983年60.97万吨;1984年47.86万吨;1985年41.96万吨。9年累计596.22万吨。
新河港位于新河口,以客运为主,隶属三河港。1953年5月,建客货码头各1座,渡运码头2座。日均客运100~500人次,年货物吞吐量2.5万吨。
丰乐港位于丰乐河中游丰乐镇,古代,港口以粮食为主要货源;70年代,黄沙外运为大宗。日装卸能力100~200吨。年货物吞吐量1.2万吨。
上派港位于派河上游,港口面积2万平方米,以货运为主。1953年5月,建货运码头2座。日均装卸能力500吨,可停靠300吨级船舶,年货物吞吐量5万吨。
孤山港位于巢湖中心孤山,1982年为外运孤山岩石,而建立。1985年,为保护自然景区,停止开采孤山岩石,站点撤离。
官亭港位于官亭镇西,淠河总干渠和潜南干渠交汇处,隶属六安地区航运局。以货运为主,兼办客运。1973年7月,六安地区航运局建石级码头2座,港口可停泊100吨级船舶,5个泊位,年货物吞吐量5万吨。
三、渡口
全县有渡口91个,其中:明清时形成的渡口10个;近代渡口20个;现代渡口61个。渡船95艘,168.4吨,1377座位。交通专业营运渡口19个,渡船23艘,77.8吨,760座位。区交通管理站管理的乡间农渡72个,渡船 72艘,90.6吨,617座位。
三河渡口全县最大渡口,联结丰乐河两岸,专设有渡运组织,属县交通局管理。1954年秋,开始渡人,日平均渡运量5000人次,逢年过节达万人次。1984年10月,三河大桥建成,渡运停止。
丰乐渡口在丰乐镇与舒城县河南乡之间的丰乐河上。丰乐镇是明清古镇,两岸来往行人多,故设此渡,至今仍然沿用。
中派河、下派河渡口清末设立的跑信渡口,今仍用于来往行人。
上一篇:第一节 陆路
下一篇:第三节 运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