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邮路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肥西境内三河邮局,已通邮路。1934年,三河邮局有徒步投递路线7条,即三河至合肥、寿县、舒城、巢县、庐江县城及盛桥、上派河等地。
1946年,上派河邮政代办所的平信,由合肥邮局派人送取。
1949年,三河邮局有邮运员5人:步行肥西县内邮路2人;步行合肥市、庐江县等地邮路3人,邮路单程总长度210公里。1950年,合肥经肥西县至安庆、六安等地的二级邮路,自合肥市邮局~上派河~董岗~舒城县~安庆、六安,邮运员4人,合肥、舒城各2人,合肥至上派河于下午2时到达,然后在董岗与舒城县邮运员交换邮件。是年,肥西县邮政局始划邮路和农村投递路线,运递和投递邮件、报刊。上派至三河,邮运员2人,逐日步班,1人上午6时由三河局出发,经神灵沟、苏小店、刘河集、到上派;1人上午6时由上派出发,经程店、严店、丰乐河、神灵沟,到三河局。上派~岗集、上派~雷麻、上派~吴山口、上派~新仓邮路,均为步班,2至3日投递一次。三河~合肥、三河~庐江县盛桥、三河~舒城县局邮路,均为逐日步班。1951年,合肥至安庆开通客运汽车,改为委办汽车邮路。1952年,三河至合肥改为水道轮船邮路。全县二级邮路(汽车)33公里;农村邮路552公里,其中自行车邮路14公里,步行邮路538公里。1953年,合肥至六安邮电局二级邮路交换点在县境官亭、五十里小庙,合肥~五十里小庙~官亭~六安是委办汽车邮路。是年,合肥市邮政局代肥西县邮电局投递县境2个区、61个乡,县局投递16个区、156个乡。1956年1月,合肥市邮政局将其代跑的肥西县烟墩、岗集、高刘、义城、五十里小庙地区的邮路及乡邮员12人交县邮电局,改为由县局发班,贯通全县33个乡、镇,逐日班有16处,占乡镇总数48.5%。1957年,全县邮路1539公里,其中自行车邮路278公里,步班邮路1261公里,乡镇逐日班18处,占乡镇总数54.5%。1959年,邮路发展到2576公里,其中自行车邮路530公里,步班邮路2046公里;农村投递邮件路线942公里,其中自行车班41公里,步班901公里。全县农村人民公社和农村生产大队贯通邮路。1961年,减少邮路847公里,减少农村投递路线592公里。尚有邮路1729公里,农村投递路线350公里。调整后的邮路打破公社界限,以邮电支局所在地为中心,形成环形邮路,贯通全部公社和45.6%的大队。投递频次57个公社和170个大队逐日班,4个公社和423个大队隔日班、3日班。1963年,农村投递实行“五定”(定投递点、定投递路线、定投递人员、定投递时间、定交接手续);“五送”(给用户送汇款、送包裹、送特挂、送信函、送报刊)。向用户发征询意见函和上门走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五定”等规章制度停止执行,班期不正常。1970年和1974年,省邮电管理局下拨上海产幸福250型两轮摩托车、北京产东风三轮摩托车各1辆,用于上派~三河、上派~农兴、上派~丰乐邮路运递邮件、报刊。1976年11月1日,省局撤销合肥~三河委办轮船邮路,改由肥西县局委办汽车、自行车、板车等运输工具运递邮件报刊到三河邮电支局。同期开通上派~山南委办汽车邮路。1977年以后,合肥~上派河~董岗~舒城~安庆、合肥~五十里小庙~官亭~六安两条二级邮路开展红旗竞赛,官亭邮电支局连续两年被省局授予邮运竞赛先进集体。1985年,二级邮路在县境有合肥~宿松自办汽车邮路,由合肥发出邮车,上午在县局(上派河)下邮件报刊;合肥~庐江邮路自办邮车,上午在县境二十埠邮电所、县局、花岗邮电支局交换邮件报刊;庐江~合肥自办邮车,下午在县境与花岗支局、县局、二十埠邮电所交换邮件;合肥至金寨邮路,邮车在县境与南岗邮电所、小庙邮电支局、官亭邮电支局、金桥邮电所交换邮件报刊。全县邮路(含投递路线)67条,单程总长度1902公里,其中干线邮路19条,单程508.8公里;建制镇投递路线10条,单程64公里;农村投递路线38条,单程1329.2公里。逐日投递一次的有52个乡镇、553个行政村、651个村民小组(占村民组总数的7.75%)。全县投递员54人,其中县城5人,乡镇49人。历年来,先后有夏登富、余成球、戴永江、李胜才、高家元、姚世华等人获得省级表彰。
1985年全县邮路表
表12—2

二、邮件
函件1907年,三河邮局始收寄信函。1946年,上派河邮政代办所始收寄平常信函。
1950年6月,县邮政局对外办理函件业务,出口函件13.25万件,函件收入1万元。1953年,县邮电局对信函中的平快、单挂快、双挂快达不到“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要求,停办快信业务。1955年,县邮电局对银行联行汇款专用函件,使用印有“银行挂号”专用信封,以专格分拣,提前投递。1959年,县局办理寄递粮票、油票、布票、“粮食、户口、共青团”关系转移证等特种挂号信函业务。1966年1月,县局窗口改变以往收寄大宗印刷品、大宗挂号信函的办法,实行按件粘贴邮票或按件登记清单加盖“邮资总付”戳记寄发,月终与寄函件单位结算,邮资一次付清。1985年,函件交换量256.4万件,其中出口97.7万件、进口102万件、转口56.7万件。出口函件中,平常函件80万件,给据函件17.7万件,函件收入7.21万元,占邮电总收入10%。
包件1949年以前,三河邮局办理包裹收寄和投递业务。1950年6月,肥西县邮政局办理普通包裹收寄业务,每件限量35公斤。当年出口包裹1133件,收入4622元。1951年,县局只收寄15公斤以下的小件包裹,重件由铁路部门办理。1952年8月1日,县邮电局增办快递小包、保价包裹、保价快递小包业务。快递小包按址投递,限量500克,计费比普通包裹多收50%。是年,出口包裹2505件,收入1643元。1962年,将包裹三联复写单式(第一联收据、第二联包单、第三联存根)改为单页式。1966年,县局收寄包裹免贴邮票,盖“国内包裹邮资已付”戳记,凭当日收寄包裹开的收据存根结帐。邮电支局、所收寄包裹,仍实行包单、贴票。是年,出口包件1.03万件,收入0.6万元。1979年7月1日,县局开办“乙类保价包裹”业务,凡包裹价值30元以上,除收普通包裹资费外,加收1%的保价费,在包裹单和包裹上,加盖“乙类保价”戳记,丢失或损坏,按规定标准赔偿。1984年,称包裹由木杆秤改为扇形自动计量器和大小磅秤,添置上海产SIR—4型电子包裹收寄机、铁质保险柜、防鼠保险柜。邮政营业人员代用户缝包裹,代填单式。县局邮政业务班定期到铁道部第四工程局驻肥西经管站,支局、所派人定期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县境内部队等单位进行流动服务,揽收大宗商品包裹。1985年,县邮电局、7个支局、15个邮电所办理包裹收寄投递业务,包件交换量5.2万件,其中出口1.9万件、进口2.1万件,转口1.2万件,出口包件收入2.25万元,是1976年1.32万元的1.7倍。
汇兑1950年,县邮电局开办普通汇兑业务,汇费标准按汇款金额1%收取,每笔汇款最低收费1角,全年开发汇票2536张,汇费收入634元。1953年,县邮电局与县人民银行分工:邮电局办理个人汇款,每笔限额300元;银行办理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汇款。1954年,县邮电局将邮政汇兑资金向银行立户存取,按季上划余额。每日汇超或兑超,均在立户内送存或提取。月底,县局与银行核对余额,每季由县银行向省银行划拨,再由省邮电局汇兑科向省行统一结算。10月,邮政汇兑凭证兑付,方便群众。1955年,由三联式汇票改用按汇款金额剪格竖写两联式汇票,停办定额汇票。1957年7月1日,汇兑的发汇局实行全国统一篇号,肥西县邮电局为“17011”。是年,县局配备汇兑检查员1人,对进口、出口、开发、兑付汇票进行检查,按旬向省局汇兑科报帐。1958年1月1日,县局邮政营业窗口增办电报汇款业务,除按普通汇款汇费标准收费外,加收电报费0.5元。电报附言费以20字为限,每字3分。1959年4月,实行汇兑改革,由汇款人填写汇款通知单,汇票由邮政部门填写四联单二页复写,将汇票装入汇款通知单内寄发,在内部传递。汇套改用信汇,既方便用户,又提高汇兑工作质量。1982年,邮政汇款限额5000元。1985年6月1日,县局配备专职汇兑会计员,各支局、所汇兑向县局报帐由旬报改为日报。是年,由合肥市邮政局、淮南市邮电局牵头,组织两市(合肥、淮南)四县(肥东、肥西、长丰、凤台)首次邮政汇兑业务和会计会审,肥西县邮电局汇兑档案管理受到省、市局表扬。全年汇票交换量6.3万张,其中出口汇票3.3万张,收汇款252.27万元,汇票收入1.75万元;进口汇票3万张,兑讫汇款257.29万元。
机要文件1957年4月1日,县邮电局设立机要通信室,开办机要通信业务,对县境内区、镇、乡党、政、军和企业、事业、团体等单位进口、出口机要文件投递、收寄。机要文件由人保干事直接收寄、分拣封发,由机要员押运、投递。是年,收寄机要文件2920件,收入1062元。1960年,机要通信室编制4人,星期日、节假日不休息,每日收投机要邮件平均百件以上。机要员1人常驻省机要局,每天上午将机要邮件和普通邮件合在一起押运,押运路线:合肥~上派~花岗~山南~六安县双河;下午至合巢公社。全年出口机要邮件1.58万件,收入1900元。1964年,只有机要员2人,1人骑自行车跑上派~合肥~小庙~岗集;1人骑自行车跑上派~合肥~官亭。上派~三河机要邮件与普通邮件放在一起,人力肩挑押送。1965年,出口机要邮件1.13万件。1969年,县以下不办理机要通信业务,县邮电局负责境内县团级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非县团级驻县城独立单位出口、进口机要邮件收寄、投递。机要员编制1人,上午去省机要局领取、寄送进出口机要邮件、下午投递、收寄、封发机要邮件。1983年,机要通信质量指标全好,机要员李延珊被评为省机要系统先进个人。18年间,县局经办机要文件,未发生过丢失、泄密、积压、延误事故。1985年,机要邮件交换量2375件,其中出口386件,进口1989件,收入268元。居邮政各项收入倒数第一,亏损严重。
三、报刊发行
1950年6月,县邮政局办理报纸发行业务,收订《人民日报》、《皖北日报》,计15.68万份,发行费率20%,发行收入1900元。1952年,县新华书店发行的杂志全部交县邮电局发行,发行费率22%。全年收订报纸57.88万份,刊物4.25万份,发行收入1.05万元。1953年1月,废除报刊随时起订、随时止订制度,实行报纸订至月底为期、刊物订至季末为期、报刊订费预收制度。定期出版物由邮局发行,非定期出版物由书店发行。1954年8月,报纸、刊物可以破月、破季收订。1956年8月19日,县邮电局在县直和上派镇机关、团体、企业、学校首次聘请义务发行(站)员,负责所在单位报刊宣传推广、收订、传递工作。1958年,成立肥西县发行领导小组,由局长负责,发行员、经济员和投递组参加。利用有线广播、幻灯、广告宣传报刊收订工作,改等客上门为上门收订。县邮电局配备报刊推广组织员1人,在全县一些较大的机关、工厂、学校由单位领导确定人员,县局发聘请书,建立报刊义务发行站(员),负责单位内报刊宣传、收订、分送工作。一年收订期,由县局召开总结、评比、业务指导会议。是年,区以上机关和学校订有《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皖西报》、《肥西报》,农村公社订有《安徽日报》、《皖西报》、《肥西报》,生产大队订有《肥西报》;全县收订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中共安徽省委机关刊物《虚与实》各5000份。报纸期发数3.18万份,累计492.08万份,杂志期发数1.84万份,累计23.19万份,报刊发行收入4.5万元。全县平均25人1份报纸,43人1份杂志,县邮电局受到国家邮电部、省邮电管理局表彰。县局发行员王一琦,被邮电部授预报刊发行先进工作者。县境发行的《大众电影》、《科学画报》、《文汇报》等报刊,采取限额或分配办法发行,报纸累计607.81万份,刊物累计19.82万份,发行收入4.77万元。1979年,县邮电局设立报刊零售门市部。1980年8月,县邮电局在县文化馆举办《报刊展销会》,展出全国报刊样本930种,参观1.6万人次,占县城人口60%,出售报纸3100份、杂志1.67万份,收入3407元。华东六省一市报刊发行检查组,亦来上派参观。11月12日,县局劳动服务公司设立知青报刊零售门市部。是年,外省杂志由县局直发到各分支机构,县局组织各分支机构开展发行业务会审竞赛活动。全年报纸累计597.09万份,刊物累计42.7万份,发行收入5.68万元。1983年,县局被华东协作区授预报刊发行“四比”(比发行量、比质量、比服务、比协作)竞赛优胜单位。1985年,全县自办报刊零售机构5处:县邮电局报刊零售门市部、花岗、山南、丰乐、官亭邮电支局报刊零售点,代办报刊零售机构5处:县局劳动服务公司知识青年报刊零售部、三河、官亭、五十里小庙、农兴邮电部门知识青年报刊零售点,零售报刊219种。县局配备报刊零售员1人,报刊零售管理、报刊推广、报刊收订处理2人,报刊封发2人。县直单位报刊发行站(员)74个。邮电支局、所报刊收订封发,由邮政营业员负责。县局还发行《朝鲜画报》、《今日朝鲜》等国外刊物。全县发行国内外报刊1543种,其中报纸368种,杂志1175种。报纸期发数5000份以上的有《安徽广播电视报》、《文摘周刊》;3000份以上的有《安徽日报》、《合肥晚报》。杂志期发数3000份以上的有《故事会》、《半月谈》、《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1000份以上的有《党员生活》、《红旗》、《福建青年》、《山西青年》、《大众电影》、《作文通讯》、《小学生作文》。全年订销报纸期发数43358份,累计数6767389份;订销杂志期发数48635份,累计数667813份。报刊流转额50.3万元,其中零售报刊流转额7.3万元。报刊发行收入11.5万元,占全局邮电总收入15.9%。订销报刊延误差错率低于省允许值。
四、集邮
1983年5月,肥西县邮电局营业窗口增设集邮台,办理集邮业务,出售纪念邮票丁种57876套、特种邮票T种10040套、首日封三种520张、纪念卡5种700张、集邮册180本,兼售放大镜300个、夹子50个、量齿尺60把,合计销售金额29456元。1984年,增售纪念币135种430张。1985年,县城集邮爱好者百余人,有纪念邮票预购证70余人,营业额9969元。
肥西县若干年份邮政出口业务情况表
表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