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邮路
建国初期,县境有曹庵至水家湖、庄墓至车王至下塘、杨公至曹庵的3条干线邮路。1958年,增设水家湖至小孤推、水家湖至朱集、水家湖至三和、水家湖至杨公4条干线邮路。到建县前,又陆续增设了水家湖至徐庙、水家湖至禹庙、水家湖至孔店3条干线邮路。1965年,境内有委托汽车代办的寿县至曹庵至杨庙至吴山至岗集至合肥的邮路1条;有干线邮路10条。农村投递线路有:双墩至五十头至三十头、青龙至埠里至吴店、青龙至造甲、柘塘至陈刘、沛河至杜集至朱巷、沛河至所属大队、杜集至隆兴、朱巷至左店、朱巷至所属各大队、肥西至岗集、岗集至斗镇至岗集(环形)、岗集至夏店至高塘至岗集(环形),岗集至梅冲等投递线路15条。全县邮路单程及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为1469公里。1975年,全县邮路单程及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已发展到1990公里。到1985年,邮路单程244公里,农村投递线路3446公里,总长度(单程)3690公里。
1985年邮路及农村投递线路表

续上表

续上表

二、邮政设备及汇兑
1965年,全县仅有20辆邮用自行车。1985年,拥有邮用吉普车2辆、挂车2部、摩托车2部、邮用自行车80辆,报刊分发柜18个,邮用保险柜31个,信筒、信箱96个,其中设在农村的88个。
县内办理的汇兑有普通汇款和电报汇款两种。建县以来,邮政汇兑业务量逐年增加。
几个年度的邮政业务量统计表

三、报刊发行
县内报刊发行的方法主要是订阅和零售。县城、集镇中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订阅的报刊,可直接到当地邮电部门办理订阅手续。农村中的行政村、自然村或农民个人订阅的报刊,在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之前,由生产大队统一收订;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由邮电部门上门收订。此外,县邮电局还设立五个报刊零售点,向群众出售各种报刊。
几个年度的报刊发行量统计表

四、邮件封发、运输和投递
邮电部门营业室接收的出口邮件,由封发室通过分拣、扎袋,按发运路的方向登单发运出口;收到的进口邮件由专人按方向转运到封发室,再由封发室挑袋、开拆、挑对、分拣、扎袋,按不同方向的邮路登单交接投递。
60年代初,邮件主要依靠人力挑运。建县时,公路沿线的邮件由委办汽车运输,铁路沿线的邮件由火车沿途交换。乡村邮件一部分由自行车运送,一部分人力挑运。到1970年,乡村全部实现了自行车跑班,结束了由人力和步班运送邮件的历史。
城镇中,单位或个人的邮件和订阅的报刊等由邮电部门直接投递到收件单位或个人;农村的邮件和报刊等由邮递员投递到行政村,再由社会力量捎转到收件单位或个人;国家机关、政法部门、军事系统、群众团体、企事业等符合机要文件投递范围的单位,均与邮电部门建立投递关系,机要件只投递到收件单位的总收发室或保密室,不直接投递到收件单位的某一部门,上级寄给在外执行特殊任务人员的机密文件例外。1984年末,县邮电局收取所订报刊总额的10%作为专投费,利用报刊专投费聘请农民投递员51名。在1985年的农村报刊投递工作中,投递深度由原来的行政村扩大到63%的自然村,信报可直接投递到户。
几个年度的农村邮电通信水平情况表

五、代办业务
1985年,县内共有吴店、高塘、孙庙、柘塘、陈刘5个邮政代办所,办理平函、挂号、包裹、汇兑、收寄等邮政业务。此外,还在全县城乡各地设立了68个邮票代售处。
1983年以前,普通邮票和各种纪念邮票、特种邮票由县邮电局营业室和各邮电支局、所、代办所、邮票代售处对外出售。1983年9月,县局开办了集邮门市部,设立了集邮专柜,各种纪念邮票、特种邮票均由集邮门市部对外出售。集邮爱好者可凭预订卡购买。此外,门市部还向外出售各种首日封、小本票、集邮册、纪念章等,满足了广大集邮爱好者的需要。1985年,发行普通邮票收入60063元,发行各种纪念邮票、特种邮票和出售集邮品共收入1344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