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省政协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
省委:
全省政协工作会议于五月三十一日至六月五日在合肥举行。会议学习、贯彻了中央办公厅转发的全国政协机关党组《关于全国地方政协工作座谈会情况的报告》和邓颖超、习仲勋同志的重要讲话。会议广泛交流了发挥政协职能作用、组织委员和各界人士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发挥政协综合人才库的整体功能作用、开展海外联谊活动、试建政协委员区(镇)联络组、加强政协机关建设等方面的经验,讨论了当前全省政协的工作。中共界首、固镇县委副书记分别介绍了加强对政协的领导,发挥政协作用的经验。史钧杰同志就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强对政协领导的问题讲了话。
现将会议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
会议认为,由于全面贯彻了爱国主义旗帜下的大团结、大统一的精神,全省各级政协工作比较活跃,不断开拓新的工作领域,积累了新的经验,正处于蓬勃发展、开拓前进的新阶段。
(一)积极发挥了人民政协的职能作用,并努力使它经常化、制度化。在坚持开好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等各种例会的基础上,出现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民主协商的形式,内容更为充实。如有党政领导同志出席的意见听取会、献计献策会、专题调查汇报会、经济效益分析会、科学论证会等,参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以及重要人事安排等问题的讨论和协商,活跃了社会主义民主生活。
(二)根据当地四化建设的需要,组织有关委员和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调查考察、科技咨询、办学、举办各种学科的讲座,拓宽了政协工作的领域,注意发挥了政协综合人才库的整体功能作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同时,还为当地四化建设的内联外引,积极穿针引线。
(三)运用委员联系面广的优势,推动海内外人士的交往,联系老朋友,结交新朋友,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开展海外联谊工作上迈出了第一步。
(四)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指示,抓了落实政协委员的政策,大大调动了各级政协委员的积极性,扩大了人民政协的社会影响。
(五)各级政协机关的建设有了进一步加强。据统计,全省各级政协机关共有干部一千一百人(不含正副主席和驻会常委)。特别是机构改革以后,许多党政领导机关的负责同志,来到政协担任领导工作,增强了市、县政协的领导力量。
会议认为,全省政协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是由于贯彻执行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使政协工作转移到了以四化建设为中心的轨道,是各级党委加强对政协的领导,各民主党派、各界爱国人士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级政协干部努力工作的结果。
与会同志认为,当前全省政协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与亟待解决的问题:统一战线的宣传工作不够广泛深入,有些同志包括一些担任政协领导工作的同志,对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性质、任务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思想跟不上,作风不适应;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还不能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工作开展不平衡,政协委员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政协机关组织、思想、工作、作风建设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些必备的工作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
根据我省政协工作的实际,会议认为,为了贯彻全国地方政协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的再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人民政协性质、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要使干部、群众充分理解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继续运用爱国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广泛团结各方面人士共同奋斗;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以共产党为领导的多党派合作的主要形式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渠道,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特别是中央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以后,统一战线出现了新形势,形成了新格局,也赋予了人民政协新的任务。
各级政协组织及其机关的同志,尤其需要认真学习,不断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增强统战观念,进一步端正业务指导思想,自尊自重,以积极、主动、求实、创新的态度,努力做好政协工作,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建议各级党委和宣传、统战部门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同时,对各级政协的重要活动,给予应有的宣传报道。
建议各级党校开设统一战线理论课,讲解人民政协性质、地位和作用,组织学员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深入研究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一些重要问题,以提高干部的素质。
(二)加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是我国多党派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在人民代表大会之外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又一重要渠道,是我们党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实际体现,要充分发挥政协的职能作用,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
政治协商的内容,包括有关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和重要工作,有关群众生活方面的重要问题以及重要人事安排等,应当拿到政协去协商,并尽可能做到协商于决策之前,监督于决策实施之中,各级人大和政府制定的法规、条例,在分布或通过前,也可拿到政协征求意见。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可以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进行。各级政协的全委会、常委会和主席会议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重要的形式,这些会议都要内容充实,生动活泼,认真开好,充分体现政协的主要职能作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采取其他一些做法:(1)加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厅、局)同当地政协的专门委员会、工作组的对口协商、密切配合。当地政府召开重要业务工作会议,可邀请同级政协有关委(组)负责人参加,寓协商于互相联系、磋商工作之中。(2)各级政协召开全体会议时,除开幕、闭幕请同级各大班子领导人出席以外,大会组织重要发言时,可请党委、政府负责人参加,直接听取情况和意见。(3)政协开常委会时,请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做报告,介绍和通报情况。(4)各极政协有准备地召开意见听取会、专题调查汇报、献计献策会,请党委、政府或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共同协商讨论一些重要问题。
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和人大监督作用不完全相同,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一个重要体现,二者缺一不可。民主监督的基本方式是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政协的民主监督就是集中反映爱国统一战线各方面的群众监督。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出发,来认识政协组织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制度,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各方面的正确意见,总结经验,克服缺点,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积极作用,使人民政协这个"综合人才库"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为了更好地体现大团结、大统一的精神,使人民政协这一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囊括各方面的有识之士,建议今后党委组织部、统战部在统筹按排政协委员时,要征求政协党组意见,互相通气,共同搞好人事安排。
随着政协工作的发展,要进一步扩大团结面,有些专门人才和各方面代表需要吸收到政协来,各市、县政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委员人数,报请同级党委审定。但是,增加的人数不要过多。政协委员、常委和正副主席的党员比例,目前不少地方超过中央的规定,除逐年作适当调整外,都应在换届时统一解决好。
各级政协要及时组织委员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除参加例会外,政协要根据委员中多学科、不同专业知识的特点,分别组织他们通过专题调查、专题座谈、专业咨询等活动,积极协助政府搞好经济、科技、教育等体制的全面改革,为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发展地方经济、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为了进一步发挥政协委员的作用,根据有些地方的经验,机关、团体、医院、学校等基层单位,有各级政协三名委员以上的,可以试建政协委员联络组。在农村,有条件的可以按区或镇试建政协委员联络组。联络组主要是组织委员和各界代表人士学习,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知情出力,多作贡献。
进一步落实政协委员的政策。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已接近尾声,但遗留的问题难度较大,要求各市、县政协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努力,善始善终,争取尽快完成。
(四)立足国内,面向海外,加强对"三胞"的友好联谊工作。
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适应对外开放的形势,政协工作应当开阔眼界,走向世界。海外统战工作的总目标是,统一祖国,振兴中华。重点是和平统一祖国,实施"一国两制"。我省虽处华东腹地,但有皖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数万人,其中有些皖籍人士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开展海外统战工作有着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经省政协五届十六次常委会决定,成立了省政协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要和统战部、对台办、台联、外办、侨办、侨联、军区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互相支持,积极而又稳妥地开展友好联谊工作。建议各市、县政协相应建立祖国统一委员会,并配备专职干部,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工作,工作中要严格按照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规定办事。
希望各级政府的外事、侨务部门加强配合,凡有关外事活动情况请及时通报政协,有关外事活动可适当安排政协委员或党外知名人士参加。
(五)更加强各级政协领导班子和机关的建设。
建议各级党委在调整政协领导班子时,要有长远的眼光,按照干部"四化"要求,注意政协工作的连续性,逐步形成梯形结构。
市、县政协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以下的工作人员,更要年富力强,符合"四化"要求,还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以便不断积累经验。政协干部要加强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的学习,提高思想业务水平;要发扬民主,广交朋友,和非党同志打成一片,使政协机关出现朝气蓬勃、民主空气很浓的局面。
(三)
加强各级党委对政协的领导,是做好政协工作的关键。
建议各级党委指定书记或一位副书记主管政协工作;各级政协的党员主席或党组书记列席党委常委会议和其他重要会议,以便他们了解全局,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做好政协的工作。希望各极党委每年至少要讨论一、两次政协工作。
关于各市、县(区)政协机关的编制,今年五月二十日省委常委会议重申,仍按王郁昭同志一九八五年一月在全省政协工作会上提出的原则配备,即县政协一般十至十五人左右,市政协三十至五十人左右(均不含驻会正副主席和常委)。省辖市的区政协的编制问题,也应根据这个精神配备。各地区政协工作联络处未建立的应建立起来。
为了确保机关能有一定数量的实际工作人员,今后新到政协驻会的副主席、常委,其供给关系一般仍留在原单位。
希望各地市县委、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帮助解决各级政协在活动经费、用车和办公用房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执行。
中共安徽省政协党组
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