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一章 清末民国时期警察机构

第三节 根据地(解放区)公安保卫机构


一、革命根据地政治保卫机构

〔肃反委员会〕
肃反委员会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临时工农革命政权的肃反机关。肃反委员会的任务是镇压和调查当地土豪劣绅和反动地主、富农、资本家及一切反动派的反革命活动与企图,肃清当地反革命势力,巩固工农革命政权。县肃反委员会在县革命委员会领导下,有直接逮捕、审讯、判决反革命及一般罪犯,并对这些罪犯执行其判决(处决或释放)的权力。区、市肃反委员会经县肃反委员会批准,可对罪犯执行处决,但对于当地罪恶昭著的土豪劣绅和反动地主、富农、资本家及反动势力的代表人物,经工农群众要求处决者,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区、市肃反委员会可先执行处决,后报告县肃反委贝会备案。
皖西苏区肃反委员会:民国18年(1929年)至民国19年的“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请水寨暴动”等革命武装起义的胜利,形成了东抵淠河、西接豫东南,南至潜山县的水吼岭和英山县(今属湖北省)的金家铺,北到六安县的丁集和霍邱县的白塔贩(今属金寨县)的皖西苏区。此间,六安县三区、六区,霍山县三区、五区、六区和流波市效区先后设立肃反委员会。民国19年5月,潜山县革命委员会诞生,同时设立肃反委员会,所辖16个区48个乡,均配裁肃委员。
皖南肃反委员会:民国23年(1934年)8月,皖南柯村(今黟县境内)革命武装暴动成功。10月,成立“皖南苏区江边苏维埃政府”,下设肃反委员会。所辖太平、石埭两县的县、区、乡苏维埃政府也都设立了肃反委员会。
江南革命委员会肃反委员会:民国24年(1935年),贵(池)秋(浦)东(流)中秋节革命武装暴动成功后,成立江南革命委员会,下设肃反委员会。肃反委员会内设侦缉、预审、执行3科,侦缉科辖武装组织——政治保卫队。所辖贵东、贵秋两县苏维埃政权也设立了肃反委员会。
〔皖西苏区政治保卫局〕
皖西苏区各级苏维埃政权均先后设立政治保卫局。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政治保卫局组织纲要》的规定,政治保卫局负责侦察、镇压和消灭政治上、经济上一切反革命的组织活动;在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与革命群众的帮助下,侦察和消灭一切公开的、尤其是秘密和暗藏的反革命组织和活动,以保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对反革命犯及其嫌疑犯有拘捕、审问权。
政治保卫局实行高度集权的组织原则,上下级垂直领导,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命令。各分局和特派员,政治上受当地各级政府或红军中军事政治负责人指导,但工作上绝对服从上级政治保卫局的领导。
政治保卫局及其各分局和特派员,代表苏维埃政权受理、侦查与处理一切反革命案件。当地群众及政府机关、共产党组织、青年团组织,各革命团体、红军,均负有向其供给和报告各种情报的责任。在需要时,地方政府及红军,必须给予武装力量的帮助,临时听其指挥。地方政府、红军指挥机关与政治保卫局分局及特派员,在工作上只能发生横的关系。
民国20年(1931年)1月,中共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和鄂豫皖特区苏维埃东方办事处在金家寨成立。同时,建立政治保卫局,中共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常委、办事处执委常委、皖西军委副主席曾泽民(曾昭烈)任保卫局局长。4月,中共皖西北特委成立,政治保卫局易名为皖西北特区政治保卫局。6月,政治保卫局随特区党政机关迁往麻埠。10月,张国焘以执行肃反路线“不得力”为由,将曾泽民撤职。月底,曾被诬陷为“改组派”,遇害于麻埠。其后,王建南接任局长。12月,特区改称道区。是时,皖西北道区政治保卫局内设:秘书科,科长王长根;调查科,科长李泽纯;侦察科,科长丁武选;审讯科,科长傅绍堂;保管科,科长张涛(张润夫),后由余一文接任。
局下辖保卫队,100余人,后扩编为保卫营,300余人;编制3个连队、1个便衣队。其中1个连队负责看守工作,又称看守队,受局和保卫营的领导,队内设一女看守排。全局人数最多时有350多人(含保卫营)。
民国21年10月,因第四次反“围剿”失利,政治保卫局随苏区党政机关撤退,先撤到金家寨,后撤到红(英)山县,编入红二十六军,局长王建南任七十九师政委。11月,红二十七军打回赤南。12月,道区政治保卫局恢复,王建南复任局长,但机构和人员已大大缩减。
民国23年6月,高敬亭来皖西北道委工作后,继续执行肃反扩大化的错误政策,王建南被杀害,由王少祥接任。11月,道区保卫局干部战士分别编入地方武装和红二十八军,政治保卫局机构解体。
〔皖西苏区各县政治保卫局〕
在特(道)区政治保卫局的直接指挥下,皖西苏区7县苏维埃政权共建立8个县级政治保卫局。
六安六区政治保卫局:民国19年(1930年)4月成立,驻上码头关帝庙。由于地理原因,该区既是六安县的边区,又是皖西北苏区的政治中心,所以在特区政治保卫局成立后,不受六安县政治保卫局指挥,独立行使职权,称特(道)区政治保卫局第七分局。局长先后由吴遵会、李兴田、黄义荣担任。汪少伦、黄远恕先后为秘书;侦察人员五六名,李绍堂、储大学先后负责;审讯人员三四名,宋维安负责;事务室三四人,王全成、汪永海先后为司务长;保卫队30多人,桂富财、李泽纯、陆永来先后任队长;看守队十几人,队长闵道存。全局70余人,最多时100人。民国21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撤,该局人员大部编入第三路游击师,局机构解体。
六安县政治保卫局:民国20年5月成立,也称特(道)区政治保卫局第五分局,驻独山镇西街。局长吴成喜,不久吴到特区受训,由曾绍瑞代理局长,吴受训结束后继续任局长。保卫局秘书由郭仲西、蒋绍炎先后担任;审讯科5至7人,科长袁大方。副科长赵俊;总务科8至9人;特务队30多人;保卫连4个排100余人,连长兼指导员李耀,其中两个排负责看守工作。全局150多人。下辖三、四、八、九区保卫局代办处。三区代办处设在郝家集,四区代办处设在南岳庙,主任由周健民、徐耀球先后担任;八区代办处设在高皇,九区代办处设在丁集。罗福海、黄宝山先后任主任。六区在金家寨设政治保卫局,直属道区保卫局管辖,与县保卫局平级。七区麻埠是道区所在地,保卫工作由道区保卫局负责。其他区属赤白交替,成立苏维埃政府时间短,未设保卫局代办处。民国21年9月,县保卫局转移到响洪甸齐头冲,后经麻埠转移到燕子河九五保。10月,一部分人员随红四方面军西撤,大部分人员留下坚持游击斗争,后编入红二十五军。保卫局机构解体。
霍山县政治保卫局:民国20年5月成立,也称特(道)区政治保卫局第六分局,驻诸佛庵西街。县苏维埃常委王盛凯任局长。后由李连、沈本亮、卢本扬、高德祖相继任局长。秘书先后由陈尚荣、唐宏林等担任;审讯科7至8人,科长朱世朝;便衣队30人;保卫队100余人,队长秦立根,继任袁大德;看守队10余人。全局人数最多时达150多人,县局辖三、五、六、八区代办处或保卫局。三区代办处设在舞旗河,沈全荫、戴光良先后为主任。五区代办处设在道士冲,刘时茂、汤业恒先后任主任。各代办处有几名便衣侦察和20余人的保卫队及3名审讯人员。六区保卫局于民国19年夏建立,先驻闻家店东岳庙,后迁到董家河江家老屋,翁琅仙、洪星准、田天成、汪乃德先后任局长;秘书由邓少川、王士植先后担任。有3至4名便衣侦察,30余人的保卫队(含看守)。民国21年3月,与五县(六安、霍山、英山、罗田、商城)边区保卫局合并为五星县苏维埃政治保卫局。民国19年秋,八区流波建立流波市郊区政治保卫局,驻流波镇镇北。申如良、岳荣喜先后任局长。民国20年5月,流波市郊区保卫局即成为霍山县保卫局八区代办处,岳荣喜、周庆昌先后为主任。民国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撤离后,霍山县保卫局转移至麻埠。不久,机构解体,人员编入部队。
霍邱县政治保卫局:民国20年5月在大顾店胡新楼建立,王俊逸、詹生国先后任局,长。保卫局内设秘书科,科长吴浩;特务队,10余人,队长汪仰棋;审讯科,科长胡长安;保管科,科长任言堂;保卫连指导员郭道如,3个排100余人;看守队长王才远,队员10余人。全局150余人。保卫局下辖一、二、三、四、五、六等6个区保卫局代办处(七区在城关未建代办处)。一区代办处驻雷家大圩子,主任孙瑞翠;二区代办处驻叶集,廖祥新、张克喜、陈长根先后任主任;三区代办处驻乌龙庙。吴浩任主任,陈素珍(女)任副主任;四区代办处驻洪集,杜耀三、杜金堂先后任主任;五区代办处驻河口镇,李发科、杜家远先后任主任;六区代办处驻秦家草楼、潘德志任主任。各区代办处有秘书1人,便衣队10余人,保卫队20至30人不等。民国20年冬,为了加强叶集镇肃反,保卫商业的发展与流通,皖西北特区指派特区保卫局科长张涛组建叶集特区,并任书记。同时改叶集二区代办处为叶集特区保卫局,直属皖西北特区保卫局领导,指派侦察科员余耀扬负责。机构设置与县局同,共100余人,2个月后,叶集特区撤销,叶集特区保卫局复为二区代办处。民国21年5月,霍邱县城解放后,县保卫局一部分随县苏维埃机关从大顾店迁往城关,城关的政治保卫局局长卢文学,与大顾店的政治保卫局同时行使职权。7月13日,县城失守,城关的县政治保卫局机构自行消失。8月,留在大顾店的县政治保卫局撤离,不久机构解体。



五星县政治保卫局:民国21年(1932年)3月底成立,驻董家河江家老屋。民国19年春,在燕子河成立五县边区苏维埃政府,因霍山县六区在董家河设立六区保卫局,五县边区保卫工作由霍山县六区保卫局承担。至民国20年冬,建五县边区政治保卫局。民国21年初,五县边区改称五星县。3月底,五县边区政治保卫局与霍山县六区政治保卫局合并组建五星县政治保卫局,也称皖西北道区政治保卫局第八分局。局长李泽纯,秘书何有禄;五名便衣侦察(3男2女);审讯人员3人,盛子坤负责;保卫队70多人,队长叶××,一分队队长简国章,二分队队长夏云;看守队10余人,队长纪国府;事务室4人。在西界岭设有特派员,国民政府统治区设秘密侦察员。全局100余人。民国21年7月李泽纯调往皖西北道区保卫局,胡长安接任局长。10月,红四方面军经燕子河西撤,五星县保卫局随后撤至英山,局机构解体。
英山县政治保卫局:民国20年10月成立,局长徐国璋(金寨南溪人)。局内设秘书科,科长何寅,朱少庭、陈占树先后为秘书;审讯科,科长张××;经济科,科长佐国章,司务长佐宏恩;保卫队队长郭国胜,继任陈南奇。全局共100多人。下辖7个分局:城关市郊区分局,局长李汉成;西河金铺二区分局,局长陈洪友;东河三区分局,袁达会、肖绪英先后任局长;南河四区分局,局长熊少怀;罗田边区分局,副局长刘国民;圻春大同区分局;太湖北中区分局。民国21年9月,县城失守后,县局撤到金家寨一带,不久机构即解体。
赤城县政治保卫局:民国19年2月成立,驻商城辜家巷黄楼,局长雷长友,副局长肖大国。民国21年2月商城改为赤城。保卫局内设侦察科,10余人;审讯科4人;事务室3人;保卫队(含看守)70余人;全局近100人,下辖一、二、三、五、十一区代办处。一区代办处设在汤家汇,周发主、吴善儒先后任主任,有5个便衣侦察,3个审讯人员。20余人的保卫队,负责保卫和看守工作。二区代办处设在丁埠,余道和、汪锡柱相继任主任。廖家让为秘书。三区代办处设在苏仙石。五区代办处设在河凤桥。十一区代办处设在双铺。民国21年秋,保卫局随县党政机关转入金刚台,后在佛山、刚家山、鸡冠石一带打游击。民国22年随县党政机关在熊家河一带活动。此时,保卫局仍有70余人的保卫队,侦察科10余人,审讯科3人。民国23年冬,局长在肃反中被害,保卫局武装由县委统一指挥,局机构解体。
赤南县政治保卫局:民国21年8月,赤城县划为赤城(辖商北)、赤南(辖商南)两县。原赤城县一区代办处升格扩编为赤南县政治保卫局。陶登明、罗维仁先后任局长。赵明丹、洪炎生先后为秘书;审讯科,李大芝、沈仲华(女)先后任科长;侦察科,10余人;保管科,8人;保卫队(含看守)100余人,全局共130余人。下辖二、三、四区代办处。各代办处3至5人。10月,县局撤至刚家山,郑遐武、曾昭瑞先后为局长。廖家让任秘书。是时,设保卫队,60余人,负责警卫、看守工作,队长林为元;特务队,20余人,队长张贻树,负责打粮筹款;便衣队16人,负责侦察工作,队长熊来文;审讯科若干人。民国22年4月,保卫局离开刚家山,随县委机关打游击。民国23年冬,保卫局人员改编到一路游击师,机构不复存在。
革命根据地政治保卫机构领导人名录,见表1—1—20。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公安保卫机构

〔保安处〕
保安处是民国31年(1942年)底前抗日根据地民主政府的锄奸保卫机关,有对汉奸、敌探、奸细、国特、顽特的侦察、逮捕、审讯、处决之权。非政治性案件保安机关一般不予处理。如遇有贪污、盗窃等案件查明有政治背景、政治作用者,可将其所有材料、口供、证据移送保安机关查办。
淮南抗日根据地保安机构:民国29年(1940年)10月,津浦路西联防保安处成立。保安处内设侦察、审讯、教育3科以及警卫大队。保安处机关先后驻定远县邓家圩、牛角头冲和藕塘邱陈村。先后建立的滁县、定远、肥东南、凤阳、定滁全、定凤怀、定合等抗日民主政权,均设有保安处或保安科。
民国30年1月,津浦路东联防保安处成立。保安处内设侦察、审讯、秘书、总务4科和警卫队。机关驻天长县张公铺天王寺。路东天长、来安、嘉山、六合、盱眙、仪征、高邮、冶山等县抗日民主政权分别设立保安分处。
淮北抗日根据地保安机构:民国28年(1939年)11月,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成立。联防委员会设保安处。保安处配6名干部,连同便衣队和警卫排,共30余人至民国29年12月,夏永砀、宿西、萧县、永城4县分别成立保安科。民国30年3月,皖东北专署成立,专署设立保安科。科内设侦察、审讯、行政3股。同年8月,专署及其公安科撤销。9月,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成立,同时成立保安处,保安处内设侦察、审讯、军事、秘书4科,另辖警卫队30人,总计50余人。辖区内泗宿、泗南、泗五灵凤、邳睢铜灵、宿东等8县设立保安分处,2个县设立特派员室。
皖中抗日根据地保安机构:民国31年(i942年)7月,皖中行署成立,同时设立保安科。
〔公安局〕
民国31年(1942年)11月,华中锄奸工作会议决定将垂直的保安处、保安分处、保安科改为适合政权民主化和领导一元化的公安局。从民国32年初开始,淮南、淮北和皖江抗日民主政权的保安处(科)先后改称公安局,有权侦察、逮捕、检查、预审、起诉人犯;有权派人到敌占区进行情报工作,经批准,有权派人打入敌特组织内部,进行侦察和情报工作;有布置警戒,保卫会场,保卫党政机关,维护电讯、交通联络,通缉在逃人犯,镇压武装叛乱,协助军队肃清土匪等职责。
淮南抗日粮据地公安局:民国32年2月,淮南津浦路东、路西联防保安处分别改称路东、路西专署公安局。路东专署公安局局长杨家葆,5月由林道生接任。所属八县建制撤销,成立盱眙、天高、来六、东南四个办事处,各办事处设立公安局。民国33年9月,为适应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的需要,恢复八县建制,各县均设立公安局。路西专署公安局局长许震,后由杨家葆接任。所属滁县、定凤怀、定凤嘉、定远、淮西、寿县等县均设立公安局。
淮北抗日根据地公安局:民国32年1月,淮北抗日根据地的行署保安处易名公安局后,局长仍由刘瑞龙兼任,唐劲实为副局长。
皖中(江)抗日根据地公安局:民国32年,皖中行署保安科扩建为皖中(民国34年元月改称皖江,行署公安局,局长李丰平,副局长岳炎(严佑民)。局内设侦察、审讯、教育、秘书、管理五科以及警卫连。行署所辖和含、无为、湖东、临江、铜陵、繁昌、无南、沿江等8县,先后建立公安局(科)。民国34年3月,成立皖南专署公安局。
抗日民主根据地公(保)安机构领导人名录,见表1—1—21。








三、解放区公安机构

〔皖北解放区公安局〕
民国34年10月29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淮南、淮北、苏南、苏北四块解放区合并,成立苏皖边区,李一氓任边区政府主席。边区政府辖8个行政区,皖省淮南津浦路东、路西为第三、第四行政区,淮北津浦路东、路西为第七、第八行政区。边区政府设立公安总局,局长龙潜,副局长黄赤波。各行政区分别设立公安局。
民国36年(1947年)8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创建皖西解放区,所辖4个专署暨21县市均建立公安局。民国37年6月4日,中共华中局决定将淮北、淮南2个解放区合并为江淮解放区。民国38年4月,长江以北的豫皖苏、皖西、江淮3个解放区合并成立皖北行政公署。与此同时,皖北行署公安局在合肥成立,局长陈元良。皖北行署所辖的阜阳、宿县、滁县、六安、巢湖、安庆6个专署和合肥、蚌埠、安庆3个直辖市,以及“淮南特区”和肥西县全部建立公安局。
〔皖南解放区公安局〕
民国38年5月,中共皖南区党委、皖南行署在屯溪成立,同时设立行署公安处,处长苏毅然,副处长苏杰。皖南行署所辖芜当、宣城、池州、徽州专署及芜湖、屯溪市先后成立公安机构。7月,皖南行署公安处机关随行署机关移至芜湖。
安徽解放区公安机构领导人名录,见表1—1—22






上一篇:第二节 民国时期警察机构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