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民国11年(1922年),修筑市境第一条宿蒙公路22.5公里。
40年代,市境只有晴通雨阻土公路4条127.5公里,水路以低吨位木帆船进行民间运输,铁路空白,步班邮路4条112公里,磁石话机1部10门。新中国成立后,交通邮电事业才得到迅速发展。
1957年,市境第一条晴雨通车的省际宿姚公路建成,全长56.9公里。1965年,已有泥结碎石或砂礓晴雨通车公路289.8公里。1970至1972年,建成第一条三级渣油路面萧淮公路61.85公里。1985年,全市公路977.5公里,其中渣油路面275.7公里。公路等级明显提高,路面结构大有改善,高等级公路的产生和GBM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车辆通行能力。“公路通,百业兴”,民工建勤办交通加快了乡村道路的发展。1992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257.6公里,其中公路部门接养公路国道1条、省道11条、县道17条计544.5公里,专用公路15条67.9公里,乡村公路645.2公里。
运输车辆此地一直沿用木质独轮车和太平车进行民间运输。民国21年,烈山煤矿购进第一辆汽车,运营于烈山至蚌埠、阜阳之间。民国22年,口子镇有黄包车3辆在城内作短途客运。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以马车、平板车运输为主。1958年,濉溪矿务局汽车队成立,有货车10辆,自运建矿物资。1964年,省24车队驻三堤口,有货车60辆340吨位,客车10辆288座位。1971年,市汽车运输公司成立,有货车46辆255吨位,客车2辆80座位,专业运输单位4家。1980年后,确立了“企业下放,管理集中,面向全市,搞活交通”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千家万户搞运输的格局。至1992年,全市参加营运货车3348辆,15543吨位,客车374辆,9984座位。全年完成货运量762.4万吨,周转量18568万吨/公里,客运量711.9万人,周转量33912万人/公里。
1958年8月,动工兴建符(离集)夹(河寨)线;1966年7月,全线长83.1公里通车,市境正线长55.54公里,站线长62.28公里。1969年12月13日,青(龙山)阜(阳)线开工新建;1970年10月1日,全线长145.5公里建成通车,市境正线长41.85公里,站线长9.85公里。淮北车务段1980至1992年,完成旅客发送1280.87万人,旅客到达2047.14万人,货物装车数172.47万次,发运9891.98万吨,卸车数80.62万次,到达1338.03万吨。1992年,经市境的铁道部所属铁路2条,正线长97.39公里,站线长72.13公里,厂矿专用线35条计205.39公里,平均每一百平方公里有15.8公里铁路。
市境河流14条,计316公里,濉河水系。水路运输,源远流长。民国时期,黄河泛滥,河流淤浅,水运日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水上运输发展很快。1958年,在河流上建节制闸较多而无过船设施,船舶只能区间通航。1976年,青龙山港口立项。1990年4月1日,青龙山港开港和萧濉新河航道投入运行。1992年,全市通航里程120公里,萧濉新河为6级航道,沱河、浍河分别规划为5级、4级航道,港口3座,运输企业3家,水上货物运输船舶70艘4591载重吨位,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61万吨。
1961年,始办函件、包件、汇兑、报刊发行、机要邮政业务。电信中的市话设备由共电式,经步进式、纵横式至程控交换机,电路由架空明线转地下电缆至光缆。长话设备则由磁石经共电式至程控交换机,后转为长市合一交换机。长途电路使用了自动电路和电缆载波新的传输方式。1987年11月,徐郑1800路中同轴大通路淮北分路站建成,为全市提供240条长途自动电路。电报由话传经汉字电传至传真。无线通讯,开办了无线电报和新兴的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业务。1992年,市内程控交换机总容量8192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