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养护
一、路面养护
1、土路养护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土路养护仅靠简单的修补,无正常的组织形式,处于自然状态。50年代,晴通雨阻的土公路通车里程大幅度增加,养护依靠道工组织公路沿线人力,及时修补坑槽、填平车辙、做好路拱、排水除雪。旱季则洒水压实,雨雪天巡查路况,及时消除水害,整刮坑槽、车辙的泥泞、排除积水、塌陷和冲沟。70年代以后,则因地制宜地采集砾石、矸石、煤灰、煤碴等材料,掺和泥土、白灰铺路,改善公路通车能力。
2、泥结石路面养护从1955年9月起,泥结石路面迅速推广(包括以后形成的砂礓路面),并对雨后的泥泞及时刮除,铺撒防沙碎屑进行碾压;出现车辙,以沙石拌和磨耗层或水结磨耗层复原;路面出现跳子,则采取浇水碾压和刷浆保护法;出现坑槽,根据深度和大小,先清除后抓松、铺沙石并灌浆夯实。1956年10月,推广级配磨耗层路面。1964年,普遍在磨耗层上加铺松散保护层。1980年,逐步将松散保护层改铺成稳定保护层。到1992年底,好路率达75%以上。
3、渣油结石路面的养护1970年以后,全市干线公路陆续改建成三级或二级渣油路面,以渣油碎石和渣油表面处理结构为主,兼有渣油灌入式路面。1964年,根据渣油路面成型期、稳定期、老化损坏期3阶段,实行全过程分期养护。成型期防止路面渗水和嵌缝料的散失;稳定期及时处理拥包、波浪等问题;老化期重点修补裂缝和坑槽。深冬初春,整治路基、路肩,疏通边沟,绿化,改善路容;雨季,挖补塌陷,填平坑槽,及时排水,处置病害。70年代,采取“贴膏药”的办法修补,效果欠佳。80年代,普遍采用“小坑大补,园坑方补,浅坑深补”,从开挖、拌料、铺装、夯实、封面等工序一天内完成,提高修补质量。至1992年底,公路部门接养渣油结石公路312公里。
二、塌陷公路修复
1967年,相杜路由于岱河煤矿采煤塌陷300米。1976年,宿丁路在杨庄、朱庄煤矿处塌陷2500米、1900米,以后袁庄、沈庄、朔里、房庄、朱庄、相城、百善煤矿相继塌陷和重复塌陷所在干线公路。根据塌陷路段不同情况,沈庄、百善、石台、房庄等煤矿,根据塌陷公路深度、宽度、长度,算出回填工作量,支付经费交当地群众承包完工;房庄、百善、沈庄、岱河等矿,出资交由本矿劳动服务公司承包,定期完工。1977年,杨庄矿根据市交通局关于修复宿丁路塌陷路段的要求,本着本矿职工上下班和落地煤外销,成立了垫路队,属矿领导,经费单列,板车拉矸石填补坑槽。随着塌陷路段的增加,1990年10月,垫路队已增至150人,大面积回填由矿汽车队派装载机和汽车运输矸石,推土机铲平,人工铺助成路型。对回填标准、计划进度、技术要求等分解到班组,逐项落实奖惩兑现,基本上保障道路畅通。塌陷路段稳定后,由公路部门彻底修复。公路部门依据路况资料,编造计划,矿方出资,对终止塌陷路段,彻底修复,恢复原公路等级。1983年,岱河矿塌陷的相杜路段,安排4次施工计划,分期分段恢复渣油路面。1984年,一次性恢复朔里矿塌陷宿丁路360米的渣油路面。1991年,恢复袁庄矿塌陷的萧桃路2.5公里的渣油路面。1992年10月,全市塌陷公路15处长23.6公里。至1992年底,各矿回填矸石累计347053立方米,投入劳动力85374个工日,付资112.65万元。
三、桥涵养护
50年代,淮北市对临时性木结构和半永久式石墩、台木面结构桥涵的养护,实行定期防腐及时维修和更换损坏的柱木、道板的方法,加固改善险桥涵。60年代,“木桥歼灭战”后,对永久式桥涵,则采取清扫路面,疏通排水管道,修补桥面铺装,维修加固损坏部分的养护办法。进入70年代后,随着公路等级的提高,重型车辆的增加,交通量的大幅度上升,桥涵养护的重点在于加固、加宽和接长,路桥配套,达到技术等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