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大牲畜作为生产资料由生产队公养,其它畜禽以社员零星私养为主。1960至1962年,畜禽数量急剧减少。1963至1969年,畜牧业发展缓慢。70年代,大力提倡集体养殖,公社、大队、生产队兴办集体猪场,1978年底,生猪存栏达到23万头,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多数猪场很快停办。
1979年起,畜牧业有一定发展。1983年,开始出现一批畜禽饲养专业户。1984年兔毛价高,养长毛兔形成一时热潮,次年兔存栏46万只。80年代中期,出现集约化、专业化饲养,以及大批专业村、专业户。1988年,全市各类畜禽专业村31个,专业大户1400余户。从1988年开始,利用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和“菜篮子”工程投资,市郊陆续建烈山养殖场、任圩镇猪场、油坊鸡场等大型猪禽场16个。
另外,从1978年开始,农村有少量养蜂户,是年为616箱。后逐年增加。1987年多达3365箱。1988年后下降,1992年养蜂2870箱。
1978年至1992年畜禽存栏数量统计表
〔市种禽场〕市种禽场的前身是市养鸡场,由省农牧渔业厅拨款于1977年兴建,场址在蔬菜乡滂汪村,1985年初迁址渠沟镇渠沟河西。1991年1月31日更名种禽场,属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的全民事业单位,为市“菜篮子”基地。
1990年以前,年养鸡规模千只左右。从1991年10月起,利用黄淮海开发基金二次扩建,投资500万元,二期扩建规模为父母代种鸡3000套,商品代蛋鸡4万只,年产蛋60万公斤。
〔市奶牛场〕市奶牛场的前身是濉溪矿务局水泥支架厂筹备处,始建于1958年,后改建为濉溪市新生农场。1963年7月更名地方国营市渠沟农场,隶属市农林水利局,有耕地375亩。1966年后,更名市红旗农场。1972年,更名市畜牧场,原场农业队(濉河以西部分)单独为市农作物良种场。不久,又更名为牛奶场,1972至1974年,分别隶属于市商业局及市委组织部,1975年后隶属于市干部学校。1981年5月,移交给市郊区管理。1982年4月,更名市乳品厂。1984年5月,移交市相山区管理。1985年后,生产连年滑坡,经营效益差,亏损严重。于1991年1月30日移交给市农林牧渔业局,实行归口管理。1992年11月,更名为市奶牛场,定编65人,实有职工56人。属企业化管理的全民事业单位。
1972年以前,主产品有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副产品有冰棒、生猪。70年代初始养奶牛30余头,后来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到七八十头,年产消毒牛奶约25万公斤左右。1983至1991年,随着小型喷粉塔安装、调试成功及酸牛奶生产技术的引进并投入使用,产品种类增多,主要产品有鲜牛奶、酸牛奶、炼乳、全脂奶粉、麦乳精、骑士香槟等,年产鲜奶约30万公斤,酸奶日产量六七百瓶。其间于1987年新购良种奶牛,使80年代后期养牛头数一度达到165头,成为该场养殖规模的最高峰。1992年,因奶粉设备陈旧、老化,奶粉、麦乳精暂时停产。是年底,该场实有牛98头,其中母牛87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