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月至1965年底(1966年未统计),全市建立基层党委17个、党总支15个、党支部254个,有党员4298名。
“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市组织工作受到严重冲击而中断,党的各级组织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1971年5月市委恢复后,组织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全市党的各级组织陆续得到恢复和发展,党的建设和党员发展工作也得到加强。到1976年底,全市建立基层党委56个、党组9个、党总支94个、党支部1010个,共有党员19516名。
1978年后,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按照“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下放了干部管理权、调配权和使用权,干部管理由过去下管两级改为下管一级。企业单位的行政副职和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以及中层干部实行厂长(经理)聘任制,并打破干部工人界限。同时,按照党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标准的要求,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建立了一支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质量比较高的后备干部队伍,先后有中青年干部627名被列入市县级后备干部名单,通过下派、举办理论培训班、选送中央(省委)党校、选送各类高等院校专门培训、到外地挂职、轮岗交流、在本岗位压担子、抽调参加中心工作等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大力加强青年干部的培养教育,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供了大批合格人选。先后有3万多人次(其中县级以上干部1万多人次)接受了各类形式的培训。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纠正“左”倾错误,平反冤假错案,清理核查“文化大革命”中的“三种人”(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积极解决好历史遗留老案问题、脱党人员的党籍党龄问题和更改干部参加工作时间(年龄)等问题。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进行研究和探索,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农村开展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整顿后进村党支部、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目标管理等活动;在机关开展了调整机构、理顺关系、面向群众、面向基层、服务于基层等活动;在企业开展了围绕生产经营贯彻《企业法》,全力支持厂长(经理)行使生产经营指挥权、决策权,发挥企业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员责任区、责任片以及“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等活动。加强党员的管理教育,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重视把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到1992年底,全市建立基层党委139个、党组72个、党总支223个、党支部3875个,共有党员74718人。
若干年份淮北(濉溪)市党组织发展情况统计表
淮北(濉溪)市党员基本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