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5年(1936年),宿县教育局根据教育厅下达的《改进私塾案》的要求,在濉溪县的老城举办全县塾师讲习会,历时1个月,有120人参加学习。
1950年6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明确了建国初期的职工教育以识字为主,扫除青壮年文盲为重点。1958年,各单位提出“摘掉文盲帽子过国庆”的口号,多数单位在国庆节前开展扫盲工作。1959年,成立了淮北矿区职工教育委员会,各单位也相继建立职工委员会。到1964年底,有20个单位举办了职工扫盲班,入学人数近2000人。到“文化大革命”前,全市办起了“红专大学”近200所,学员累计4万人。“文化大革命”中,职工教育停止。
据1979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市各大企业都办起了职工学校。职工入学率10%,35岁以下青壮年职工入学率为18%。1980至1982年,淮北市有2.18万名职工参加各类职工业余学校学习,有3万多名职工进入各类短期技术培训班接受训练。1982年10月,对全市职工教育进行了大检查。
1983至1986年,共培训职工8.05万人,办起了7315个职工读书小组,有9.4万人参加学习。1987年开始普及教育工作(TGC)。到1992年,共办TGC班12期,有4.78万人参加了学习,95%以上的职工通过了全国的TGC统考。
1987到1992年,全市共培训干部职工46.04万人次,工人39.2万人次;大专以上学历占职工总数4.9%,中专学历达到29%,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降到66.1%。
一、双补教育
从1978到1988年,全市共办职工学校36所,专兼职教师1166人,专职职工教育干部263人,已有校舍面积11.76万平方米,有青壮年职工3.61万名文化补课合格。有青壮年职工4.46万名技术补课合格,分别占应补课对象的65.9%和73.8%。
二、工人岗位培训
1986年,全市举办各级各类工人岗位培训班,共有9539人参加学习。同时举办68个中级工人技术培训班,参加人数1912人。举办284期班组长培训班,参加学习2259人。举办315期工人适应性培训班,参加学习8740人。
1987年,班组长岗位培训3727人,合格人数达32.5%;培训等级技术工人2.15万人,其中参加高级技工培训占总人数的0.44%。1988年全市共培训了班组长2212人,占班组量总数的21%,培训等级技术工人4.65万人,其中培训高级技术工人2505人,占应培训总数40.5%。协同经委、科协举办全面质量管理培训班,培训各单位骨干30人,组织全市7500人参加国家对工人全面质量管理的统考。1989年根据国家提出的“在两三年内对企业班组长普遍进行一次管理知识为主的培训跟踪考核”的要求,对全市14个企业247位工人进行抽考,平均分数84.36,达国家标准。
1990年,培训等级技术工人1.38万人,其中技师78人,高级工3180人,中级工3180人,初级工1941人,学徒工327人,新工人上岗资格培训5100人。1991年培训等级技术工人7.96万人,其中技师196人,高级工3.05万人,中级工3.5万人,初级工7503人,学徒工2817人,新工人上岗资格培训3521人。1992年培训等级技术工人7.13万人,其中技师39人,高级工3.46万人,中级工2.93万人,初级工5690人,学徒工1637人。
到1992年,全市共有技术工人14.7万人,占全市工人总数的72%,其中技师(含高级技师)391人,高级工7.3万人,中级工5.84万人,初级工1.56万人,其技术素质结构为1∶95∶249∶40,已逐渐趋向合理。
三、职工业余学校
淮北市最早的职工学校是1952年濉溪县成立的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和县直机关干部文化学校。1956年濉溪的城关初中办起了濉溪县函授学校。1957年上述两校合并为濉溪县县直机关职工业余文化学校。专职教师14人,学员1200多人,有28班。1959年,濉溪县共有职工学校15所,教学班37个,专兼职教师502人,在校学员1630人。
1974年,全市办政治夜校10所,有学习小组643个,教员25人。1975全市共办“七二一”工人大学12所,1976年增至31所。1977年全市有职工学校4所。1979年全市有职工学校24所,其中煤矿指挥部23所,职工的六分之一参加了培训。市发电厂职工学校1所,参加学习的有504人。1980年,全市职工学校46所,专兼职教师231人,培训人数1800多人。
1985年,全市开办了职工业余学校56所,专兼职教师797人。1988年,经过整顿,全市职工学校共有46所。1988到1992年全市共有各类职工培训学校63所,其中高等学校3所,中等学校9所,职业学校38所,培训中心13个。
1992年职工中专学校概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