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节日文娱活动
一、春节
解放前,春节的文娱活动除了演戏、跳民间舞、贴春联、放鞭炮、串门拜年外,赌博、祭神等迷信活动也较为流行。新中国成立后,增加了放电影、演唱曲艺、音乐歌舞等项活动。自1983年以来,郊区、厂矿的民间舞蹈队走街串巷演出了龙灯、狮舞、旱船、高跷、大头娃娃等丰富多采的民间舞蹈。
二、元宵节
元宵节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有观灯、燃放烟花、撂火靶、放风筝(尾部装有烟花)等。有的集镇和村庄也开展舞狮子、舞龙灯、踩高跷等活动。1984年的元宵节,市政府成立了迎春灯展指挥部,农历正月十五日晚,在淅淅沥沥的细雨中举行了隆重的开展仪式,安徽省副省长苏桦和市党政领导以及部分劳动模范在主席台上观展,来自市辖各厂矿、农村、机关、学校和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的观众近百万人参观了灯会。市直各单位、淮北矿务局系统各矿、中央和省驻淮北市各单位、市辖县、区共送展各种花灯2万余盏。经过评选,有500盏灯得奖。最为突出的有淮北电厂的“哪咤闹海灯”和“二龙戏珠灯”、淮北矿工总医院的“巨龙喷火灯”、淮北矿务局一机厂的“银龙飞腾灯”、市交通局的“先行灯”、市邮电局的“鸿雁传书灯”等等。
三、庙会
农村庙会大多集中在冬春两季。影响较大的庙会有农历三月十八日的相山庙会,农历三月三日和四月三日的渠沟庙会,农历十月初十、十一月十二、十二月十四的朔里庙会,农历二月十七日的草寺庙会等等。逢会期间,文娱活动有地方戏、曲艺、杂技、马戏、魔术、套圈、打彩等等。建国前还有算卦、相面、进香、栓儿等迷信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除“相山庙”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绝大多数庙宇被拆毁,庙会也被取缔。1979年以后,传统的庙会得以恢复,但已转变为以物资交流为主。会期一般3天左右,就其规模而论,尤以农历三月十八日的相山庙会为最盛,赶会者逾50万人众。庙会期间,来自邻近各省市的戏曲、歌舞、马戏、杂技、魔术、气功、动物表演等大中小型文艺团体达10多个。文化部门、市总工会多在庙会期间举办书画展览。
四、厂矿业余文娱活动
1966年下半至1978年,淮北矿务局所属厂矿和市属大型工商企业普遍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业余文艺宣传队,最多时达237个。演出节目以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为主,兼演配合当时政治形势的表演唱、对口词、毛主席语录歌曲等小型节目。1970至1977年最为活跃,以后转入低潮。1978年后,这些文艺宣传队有的解散,有的更名为业余文艺宣传队或业余剧团。演出节目除音乐、舞蹈、曲艺外,还演出一些优秀的传统戏。淮北发电厂自1973年以来,由厂工会牵头成立了厂文协,创办了文学刊物,刊登了文学作品500余篇,其中有百余篇文学作品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厂团委还设立了“先声”文学奖。
1989年国庆节,淮北矿区工会、局机关工会、矿、院校工会分别组织了庆祝国庆书画、摄影作品展。1991年临涣矿、海孜矿、童亭矿、临涣选煤厂联合举办了大型卡拉OK演唱会。是年,朱庄矿为庆祝建矿30周年,举办了从9月25日到10月15日为期20天的第二届职工文化节。文化节期间为职工演出314场自编自演的歌舞、戏剧、曲艺、小品等文艺节目。岱河矿自1987年起至1992年,每年的9月28日至10月28日举办以文艺节目为主,结合图书、书法、美术、体育等活动的文化艺术节。
五、农村业余文娱活动
农村业余文娱活动经历了3个时期。从1962到1965年,大部分生产大队以文化室为活动阵地建立了业余剧目。剧种多以淮北梆子和泗洲戏为主,排演的剧目以反映现实斗争和生活的现代戏为主。如《夺印》、《审椅子》、《朝阳沟》、《社长的女儿》、《女会计》等。1966至1978年,农村民间剧团改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出的节目除革命样板戏外,还有用地方剧种淮北梆子、泗洲戏移植革命现代京剧,同时排演配合政治运动的对口词、表演唱、快板等,传统剧目绝对禁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先后解散,以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职业、半职业剧团纷纷建立。演出的剧目以传统戏居多,也排演一些优秀现代剧目,如《朝阳沟》等,一般在农闲季节排戏演出。1988至1992年,农村民间剧团纷纷解体,其骨干力量多与民间唢呐班配合,为农民办喜事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