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遗址墓葬
1965年3月1日,濉溪市人民委员会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1988年5月5日,市政府公布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安徽省政府先后公布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显通寺等5处为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至1992年,市境内已发现文物点204处。其中古文化遗址47处,古墓葬43处,古建筑27处,石刻57处,革命纪念旧址、遗址23处。
一、古遗址
〔相城故址〕位于相山南麓。故城东起市交通局办公楼,西至濉溪路,北起相山脚下,南至符夹铁路南。东南角位于淮北火车站南城里村的窑厂,西南角位于市玻璃厂,东北角位于淮北矿工总医院南门,西北角位于古城路西尽头北侧。东西长约5华里,南北长近4华里,北门位于市委党校门北相山路,南门位于桓谭路南,东门位于长山路与古城路交叉口北,西门位于城南路西头北侧。
1963年文物普查时,遗留的部分城墙清晰可辨均为夯土筑成。底部宽60~70米,高2.5米,城廓西北缺角。在相山故城的东北,南城墙加西城墙上曾出土楚国货币(裤形,铭文为“殊布当忻”)、战国铜短剑、铜镞等文物。
〔桓君山藏书处遗址〕位于淮北火车站南,城里蔬菜乡菜地,遗址今无存。现有明崇祯年间任文石所立碑记:“桓君山藏书处”。碑全高约1.95米,现露出地面高为60厘米,宽40厘米,厚33厘米。此处原是桓谭起居讲学处。
〔石山孜遗址〕淮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位于濉溪县城东南7.5公里的平山乡石山孜村北面(东经116°83.3′,北纬33°46.5′),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紧傍石山西北,地势略高于四周,由于历年黄河泛滥,表面覆盖沙土层厚约1米。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60米,文化层厚约2米。普查中发现文化层和红烧土,手制陶纺轮,大量锥形鼎足及陶片。其中鼎足最长者为11.8厘米,直径4.3厘米。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进行重点调查。1987年会同淮北市、濉溪县文物部门进行了首次试掘。开探方4个,揭露面积100平方米,除出土大量陶片、器足外,还出土了陶拍、陶饼、陶质器座、器底、器耳、器把、石斧、石折、石器坯料、角椎、角叉、蚌刀、骨质靴形器等。可辨别的陶器有钵、鼎、罐、盒、杯、盅等,其中有一完整炊器。陶质多为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皮陶,少量黑陶及宽带纹彩陶,陶器纹饰多为附加堆纹(用泥系盘贴法),其次为划纹、戳纹、刺点纹、手掐纹、凹弦纹、指甲纹等。陶器最显著特点为手制,器形不规整,器壁较厚、较粗糙,甚至当时制作时留下的手纹尚清晰可辨。该遗址文化层厚,面积大,时代早,内涵较为丰富,受中原和长江流域诸文化因素影响较小,有其自身显著特点;或可代表淮北地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文化性质将有待进一步发掘考证。
二、古墓葬
〔共姬墓(皇姑墓)〕位于淮北发电厂内的玉姬山南坡。此墓覆土成阜。俨如岗峦,墓地周长324米,坡高60米,占地面积10余亩,其坟下有:“周宋共姬之神道”和“宋共姬墓”碑。“文化大革命”初期被砸坏,今无存。墓室的外廓南墙、西墙和部分东墙曾被挖开取石,在距墓室南34米的土层中发现一道东西方向12米长的1米见方的大石砌。在该墓已出土的墓石上发现有带字的墓石数十块,书体均系隶书。从墓葬结构及墓字石的书体考证此墓为汉代大型墓葬,并非共姬墓,但也可能为叠墓,上为汉墓、下为共姬墓。1966年发现带有“吕朱笔”、“看皿宋石”、“山阳玉敬”等墓字石5块。1968年2月14~16日发现有“国王季”、“山阳”、“梧李高”、“山阳文小”、“鱼目”等墓字石8块。1975年7月4日相山公社文化站在西城大队农民家中发现“山阳荫伯子”、“砀张石”、“文阳”、“山阳斋文石”、“郡戌式张沛石”、“砀田伯”、“山”、“国王季”、“须陈”、“文阳”、“伯子”等墓字石21块。1979年6月发现“单父胡元”、“万馀□种”2块墓字石。墓字石的发现对研究古相城的历史及我国书体的演变和汉字的简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可惜至今幸存者无几。
〔马援墓〕位于相城西南1公里处,占地约2亩,属相山区蔬菜乡渠沟村的苹果园。东靠磷肥厂,西邻渠沟菜地,南北依傍渠沟酒精厂。该墓地表土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平掉,地面遗物有绳纹瓦片、子母砖。马援系陕西茂陵人,汉伏波将军,卒于军中,何故葬于此,待考。合校《水经注·睢水》载:睢水东迳石马亭(亭西有汉故伏波将军墓)。睢水又东迳相县故城,南宋共公之所都也。
〔将军墓〕位于孟山路与古城路交叉口,市文化局院内。墓直径为30米,高3米。兴建化粪池时,发现耳室,出土墓砖为长方形、梯形两种,灰色,重达20余斤。原有“将军墓碑”,今无存。
〔水牛墓〕位于市动物园里,北靠小兽房,南有金鱼馆,东靠游园路,西靠围墙。墓高10米,直径40米,南面有石阶,墓顶围有石砌的挡土墙遗迹。墓上有汉砖,长40厘米、宽22厘米、厚6厘米、无纹饰。50年代墓南还立有“水牛墓”字样石碑,今无存。何人何时墓葬待考。
〔点将台〕位于相城东市百货公司危险品仓库院内。点将台原有3个,由西向东编号为M1、M2、M3,经查为汉墓。M1与M2,1976年因筑淮北发电厂的铁路需用土被发掘。M3为现存的1个,该墓占地近1000平方米,现存高度7~8米,它是现存的大型墓葬之一。
〔凤凰山南麓墓群〕位于古相城西南约1公里的凤凰山南坡。过去在此处,渠沟村农民开荒经常发现汉墓。当地的农民家至今还存带有石刻画像的古墓石门,经鉴定为汉墓画像石刻。故该处为汉墓群,面积约有150亩。
〔刘窑古墓群〕位于杜集区坡里乡刘窑村西北鲤鱼山东坡。东靠岱河,占地75亩,刘窑窑厂在此取土烧砖,经常发现古墓的砖石和墓穴。经初步鉴定:古墓为汉代墓葬而又一大型汉墓群。
〔古城汉墓〕位于濉溪县岳集乡古城,当地老百姓传说为汉(樊哙)墓。1992年由省考古所主持发掘,出土文物一二百件,有铜印、石器、铁器、陶器和瓷器等文物。汉墓的一号墓顶高达3.8米,二号墓共有12室14个单元,结构复杂,保存完好。二号墓画像石雕刻手法为浮雕、线刻等,内容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三足鸟、象、猪、鱼、开明兽、天禄、辟邪等珍禽异兽。一号墓室内的砖壁上发现有“元和五年”,乃东汉章帝年号。二号墓未发现纪年砖,故该墓为东汉大型墓葬而不是樊哙墓。一号墓为东西向,前中后对称有6间墓室、砖石结构,全为砖券,覆斗形番顶结构,墓壁用白粉勾缝,南北室有拱门相通,大青砖铺底。墓砖有3种规格以上,纹饰有3种。二号墓则是另一风格,石梁柜架结构,其上用砖做拱顶,同为番顶,墓道西向,10面画像石刻,石刻内容如上所述。该墓的发掘,对研究我国汉代古墓葬的建筑和习俗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